骨髓增殖性肿瘤
当怀孕撞上骨髓增殖性肿瘤

孕育时光健康博览健康/妈咪宝贝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晚婚、晚育。
女性年龄的增长和育龄期的延长,使得孕期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增加,胎儿的健康也可能存在诸多隐患。
血液系统疾病中,有一类少见病称为骨髓增殖性肿瘤,近些年,体检的普及和基因突变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更早地发现该病,从而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什么是骨髓增殖性肿瘤通俗来讲,骨髓增殖性肿瘤是骨髓中造血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增加的一类疾病,部分可以检测到基因突变,但它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病。
临床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最常见的类型。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面红、乏力、健忘、消瘦、四肢麻木或感觉障碍等情况,而大部分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因此常常被忽略或不被重视。
所以,当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增多时,建议咨询血液科医师是否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视而不见,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骨髓增殖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育龄期女性有第二个发病高峰,其中15%左右的真性多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确诊时年龄小于40岁,因此,骨髓增殖性肿瘤可能发生在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部分甚至在怀孕期间或因反复妊娠失败而被确诊。
骨髓增殖性肿瘤女性可以怀孕吗答案是肯定的。
骨髓增殖性肿瘤不是怀孕的绝对禁忌证,但骨髓增殖性肿瘤和怀孕均会导致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母体来说,容易发生动脉/静脉血栓,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血(如产后出血等)、胎盘功能障碍、子痫前期和早产。
胎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受限、早产甚至胎儿死亡和流产等。
孕期的并发症会增加孕产妇死亡率,而且还影响胎儿健康,需要医患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改善结局。
如何识别骨髓增殖性肿瘤高风险孕妇存在以下任何一种因素就会被认为是高风险:以前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既往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的出血性事件和孕期并发症,如不明原因的反复早期流产、宫内生长受限、宫内死亡、严重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严重的前期或产后出血以及明显的持续血小板增多(>1500×109/升)。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mieJ. lo ,0 8 1 1 50 . c[] Bo d 2 0 ,1 :1 9 [ ] ri G, rh rT, aeR,ta. x rsino a 2 1 F 4 Weng Mece Ok b e 1E pes fJk V6 7 o
c u e o y y h mi e a lk i e s t s o i t d my l f— a s s a p l c t e a v r -i e d s a e wih a s ca e eo i
图 2 J K V 1 F突 变样 本 D A序 列 分 析 结 果 A 2 67 N
2 2 J K2 6 7 . A V 1 F基 因 突 变 在 MP 患 者 中 的 发 生 N
变 等也 可诱发 MP N 虽然 目前 仍 然还 有 约 5 的 O
率 1 6例 MP 患 者 中 J 1 N AK2 1 F突 变 的 阳 性 V6 7
Chn JLa a n, a 2 1 Vo 6 No i bDig M y, 0 2, l1 , .5
文 章 编 号 :0 7 4 8 ( 0 2 0 - 0 1 — 0 1 0 — 2 7 2 1 ) 5 -92 2
骨髓 增 殖 性 肿 瘤 J 因突变 的 临床 意义 AK2 1 F基 V6 7
购于鼎 国 生 物 技 术 公 司 。② P R 反 应 试 剂 : a C Tq
应用 AS P方 法 , 我们 检测 了 1 6例 确 诊 MP 1 N
患 者样 本 J AK2 1 F 的 突 变 情 况 。 引 物 P V6 7 2和
DNA 聚合 酶 为 T Ka a Ra产 品 , NTP购 于 Ivto d ni — r g n公 司, 文所 用 引物 均 由 Ivto e e 本 n i g n公 司合 成 。 r ③琼脂 糖 购 于 Bo s 公 司 。④ D iwet NA 凝 胶 回收 试
JAK2基因突变对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类

1、MPD:是一系或多系分化相对成熟的骨髓细 胞不断的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2、MPD包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 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 嗜酸细胞综合症(CEL/HES)等多种疾病。
—
7% (n
—
339)
= 556)
40/ 68 (58.8%)
8/12(66. 7%)
72.1 % 63.2 % 50%
_
参考文献:
[2] Jones AV, Kreil S, Zoi K, et al.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the JAK2 V617F mutation in 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Blood. 2005;106(6):2162-8. [3] Vainchenker W, Constantinescu SN.A Unique Activating Mutation in JAK2 (V617F) Is at the Origin of Polycythemia Vera and Allows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Hematology. 2005:195200. [4] Nelson ME, Steensma DP. JAK2 V617F in myeloid disorders: what do we know now, and where are we headed? Leuk Lymphoma. 2006 Feb;47(2):177-94. [5] Fei HR, Zhang R, Chen SN, et al.The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JAK2 mutation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7 Apr;46(4):271-3. [6] Lucia E, Martino B, Mammi C, et al.The incidence of JAK2 V617F mutation in bcr/abl-negative 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assessment by two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Leuk Lymphoma. 2008 Oct;49(10):1907-15.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WHO 分型解析

WHO (2008)MPN分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I阳性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殊类型 • 肥大细胞增生症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肉瘤 皮肤外肥大细胞肿瘤 • 骨髓增殖性肿瘤,无法分类
的恶性疾病。 • 第一个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遗传物质从一条染色体向另外
一条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BCR/ABL)。 • 也是第一个采用针对特异性分子缺陷靶点治疗的疾病
(格列卫)。
CML临床分期及诊断标准(WHO)
• 1.慢性期(Chronic phase,CP)
(1)临床: 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体重减轻,贫血 或脾脏肿大等。 (2)血象:WBC增高,常> 30×109/L,主要为中晚 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细胞<10%。嗜酸性 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NAP积分减低或消失。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 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4)染色体:有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5)骨髓培养:集落明显增加。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 BCR-ABL1–positive
• 在WHO分类中,CML被明确的定义为一种以Ph染色体阳 性,即t(9;22)(q34;q11)和 BCR/ABL融合基因的恒定存 在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 CML100%有BCR/ABL融合基因。 •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染色体异常(Ph染色体)相关
• 2.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
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指南

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指南骨髓增生性肿瘤是一类罕见但临床上非常重要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代表性疾病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MPN)和骨髓增生异常(MDS)。
这些疾病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1. 骨髓增殖性疾病(MP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组由骨髓中单个或多个造血系谱细胞克隆增殖引起的疾病,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肿瘤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诊断MPN的基本依据是根据WHO最新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组织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和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原发性骨髓病。
2. 骨髓增生异常(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是一组由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和异常造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功能减低和骨髓增生异常。
诊断MDS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象、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需要鉴别和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和表现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
3.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针对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包括以下方面:3.1 临床评估和病史采集患者初诊时,应详细了解其病史、症状、家族史以及曾经的暴露史,如放射线、化学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象、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以获得准确的诊断信息。
3.2 显微镜鉴定和染色体分析对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微镜鉴定和染色体分析是两个重要的步骤。
显微镜鉴定可通过评估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来确定诊断。
染色体分析可检测细胞染色体异常,并提示特定的诊断,如骨髓纤维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3.3 分子遗传学检测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进展为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
bcr-abl阴性MPN诊断和治疗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1.概念根据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所提出的概念,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以下8种类型: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1阳性(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质型(CEL,not otherwise specified),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以及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
基于Dameshek2最初对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归纳,PMF、PV、ET与CML合称为经典MPN,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均有别于其他四种“非经典MPN”。
而其中CML存在特异性分子学异常BCR/ABL基因的重排,具有诊断意义。
而相应的靶向药物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一线应用所累积的大量临床资料和目前二代TKI的临床试验结果均证明,对大部分CML患者的治疗现在已能够达到细胞遗传学甚至分子学起效,并且能够实现预防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治愈疾病的目标。
因此除CML之外其余各类型MPN可统称为BCR/ABL阴性MPN3。
随着对JAK2等分子标志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ET、PV、PMF可能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类似于CML分三期但本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而提出了“连续统一体模型(continuum model)”的假设4:高危PMF和AML可能代表了疾病进展状态,而ET和PV则体现了疾病慢性期的特点;在这种由ET、PV“进展”至PMF、ET/PV后骨纤,再“进展”至AML的过程中,JAK2等位负荷、遗传不稳定性、有丝分裂重组、基因组环境、获得其他突变以及临床治疗等因素都可能起到了调控作用;与CML不同,这种“进展”速度很慢而且并非必然,且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的任何时点“发病”。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探讨的开题报告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探讨的开题报
告
标题: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背景:
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狼疮性骨髓炎、POEMS 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因为它们的临床病征和病理学表现都非常相似,难以区分。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使用分子诊断技术对骨髓增殖性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方法
3. 基于体细胞突变检测技术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方法
4.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预期成果:
预计本研究将能够深入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探索并比较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和体细胞突变检测技术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方法。
并通过实验验证和临床案例分析,探讨分子诊断技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体细胞突变检测技术;临床应用。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MPNs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肥大细胞增多症。
1、CML CML诊断依然有赖于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穿刺必做,并行染色体检查,定期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负荷。
主要更新在加速期的标准:与治疗无关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性升高(>10×10^9/L);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持续性减少(9/L)或增多(>1000×10^9/L);与治疗无关的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原始细胞在血和(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占10%~19%;新增的染色体异常如“主要路径异常[+Ph,+8,i(17q),+19]”,复杂核型或3q26.2异常;治疗过程中Ph阳性克隆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
专门强调了累及主要路径的染色体异常重要意义。
CML已经处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因此也暂时建议在TKI抵抗情况时考虑CML进入加速期:对第1个TKI血液学抵抗(或对第1个TKI未获得血液学缓解);或任何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指标提示对两个序贯使用的TKI抵抗;在TKI治疗期间BCR-ABL1出现2个以上基因突变。
2、PV 由于基因检测广泛开展,新标准降低了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要求(一),男性Hb和HCT分别由185g/L、55.5%降至185g/L、55.5%,女性则由165g/L、49.5%降至160g/L、48.5%。
甚至在显著红系增生且JAK2基因突变时,不必骨髓涂片检查就能诊断PV,但鉴于诊断时骨髓纤维化仅能通过骨髓病理发现(约占诊断PV时的20%),而这类患者将明显更快的进展至post-PV MF,故骨髓活检是必须的。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WHO 2016诊断标准确诊需要满足3项主要标准,或者前2项主要标准及1项次要标准主要标准1、Hb >165 g/L(男性),Hb >160g/L (女性)或HCT > 49%(男性), HCT > 48%(女性)或者红细胞容积在正常预测均值的基础上升高> 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gress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rogress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occurs in a small minority of ET patients and involves the accrual of further genetic events.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a blurr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disorders. A propor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ET (see Table 1 for criteria) harbor increased levels of bone marrow reticulin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features suggesting a diagnosis of PMF
Therapy
Low-dose aspirin
Cytoreductive therapy
Hydroxyurea
Anagrelid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Pathogenesis
▪ Relationship of ET to PV and PMF The level of JAK2-STAT5 signaling
provides a rheostat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 disease phenotype is predominantly erythroid or megakaryocytic.
MPL). ➢ A3 No other myeloid malignancy, especially polycythemia
vera(PV), primary myelofibrosis(PM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 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 A4 No reactive cause for thrombocytosis and normal iron stores. ➢ A5 Bone marrow trephine histology showing increased megakaryocytes with prominent large hyperlobated forms; reticulin is generally not increased(≤2 on a 0-4 scale).
Direct evidence now exists demonstrating that JAK2 mutations are not the diseaseinitiating event in some patients, although the frequency of this scenario remains unclear.
Table 1.Suggest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Diagnosis requires A1-A3 OR A1+A3-A5
➢ A1 Sustained platelet count >450X109/L. ➢ A2 Presence of an acquired pathogenetic mutation(eg, in JAK2 or
Are Mutations in JAK2 Disease-initiating Events?
The acquisition of a JAK2 mutation was preceded by either a deletion of chromosome 20q24 or a mutation in TET2.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Diagnostic Criteria
Mutations in JAK2 exon 12 are not thought to occur in patients with ET.
The combination of an isolated thrombocytosis with a pathogenetic mutation, in the absence of iron deficiency or features of PMF, is usually sufficient to make a diagnosis of ET.
The variable degree of reticulin accumulation reflect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genetic background, disease duration, therapy, clonal burde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genetic lesions.
Hale Waihona Puke Familial Predisposition to ET and Other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 relative risk of 7.4 for developing ET in those with an 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
CONTENTS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Idiopathic erythrocytosis: a disappearing entity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JAK2 inhib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