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三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描述的方法
第三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例子
对象:玲玲(女孩、4岁5个月);情境:玲玲家,室外; 同伴:强子(玲玲的表弟,18个月);时间:2010年5 月8日 ,下午3:30 记录:玲玲恳求她的妈妈,让她到邻居家去玩,但是玲 玲妈妈不同意,并让她回屋里去玩。当玲玲和妈妈争论 时,强子正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强子拿起一只小塑料水桶,这只塑料水桶原本是玲玲妈 妈从玲玲手里拿下来的。在水桶里有一些小玩具,所以 在强子摇动水桶时发出了“咔嗒、咔嗒”的声音。 玲玲走过去开始捶打强子的腿和背,当玲玲走向强子时, 强子似乎已经知道了玲玲要干什么。他蜷缩起身子,对 玲玲而言,似乎打强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玲玲不停地打强子。她每打一下,他就小声地哭,最后, 开始大哭。 看到强子真的大哭了起来,玲玲就离开他,还一边说: “我就打你,我就打你。”
互动 行为
注意 力
23
优缺点
优点 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不需要预先逐步 工具和材料。也可以借助一些设备。 使用起来最简单,无需特别技巧和训练。 可以对单个儿童,也可以是团体记录。 缺点 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而且对观察记录者的观察 能力和文字表达有较高要求;另外,很多教师 不知如何处理收集的资料。
缺点
容易受偏见影响而选择性地记录行为,以 记录者的好恶进行偏向性选择。 简单的文字描述,容易导致记录者和阅读 者在理解文字内容时产生差异。 记录的文字材料比较简练,有时难以真正 有效利用。
运用时要注意
要考虑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要权衡“值得记 录”的事情,关注普通儿童的特殊状况,特殊 儿童的行为等。 使用时,应该在适当事件——“轶事”发生时, 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随时准备好记 录的工具。 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清楚地描 述事情的发生次序和过程。 尽可能用正确的词汇和文字进行记录,以便保 有原本对话的情境和含义。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儿童行为研究手段。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儿童认知、情感、社交、自理、游戏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察方法1.自由观察法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不干预儿童行为的情况下,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者可以记录儿童的言语、表情、动作、情绪等,以便后续分析。
这种方法适合于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但需要注意保持观察者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2.事件抽样法这种方法是指在特定场景下,观察者选择某些事件或行为进行记录,以便分析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
观察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事件或行为进行记录,避免主观性和偏见。
3.时间抽样法这种方法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对儿童行为进行间隔性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儿童的行为规律和变化趋势。
观察者需要在观察时间和间隔的选择上,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数据失真和误差。
二、注意事项1.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观察者需要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主观性和偏见。
观察者应当尽可能准确地记录儿童的行为,不要添加自己的评价和解释。
2.避免干扰和干预观察者需要避免干扰和干预儿童的行为,以便获得真实的行为数据。
观察者应当尽可能保持距离和安静,不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干预。
3.选择适当的观察场景观察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场景,以便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数据。
观察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观察场所和时间。
4.保护儿童隐私观察者需要保护儿童的隐私权和权益,不得泄露儿童的个人信息和行为记录。
观察者需要与相关机构和人员签署保密协议,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性。
5.尊重儿童权益观察者需要尊重儿童的权益和尊严,不得对儿童进行侮辱、伤害和歧视。
观察者需要在观察过程中,与儿童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三、总结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可以为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描述的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三章描述的观察方法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与分析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有助于教师、家长和专家们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描述的观察方法。
一、焦点观察法焦点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它要求观察者选取一个具体的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的焦点,并对该行为或事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具体了解儿童一些方面行为的情况,例如观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情况、社交技能、抗挫折能力等。
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揭示出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在进行焦点观察时,观察者需要准确地定义和描述所观察的焦点行为或事件,例如“观察儿童与同伴互动的方式”或“观察儿童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同时,观察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工具,例如行为记录表、观察表、观察日志等,用于记录儿童的行为。
二、事件记录法事件记录法是一种详细记录儿童与环境交互事件和情境的观察方法。
观察者需要将儿童与环境交互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并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习惯、情绪反应以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
在进行事件记录时,观察者需要详细描述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参与者、情境和具体行为等,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事件记录法可以通过记录儿童的行为事件,帮助观察者了解儿童的行为规律和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干预。
三、时间采样法时间采样法是一种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通过选取一段时间间隔,例如每隔10分钟,观察者需要记录儿童的行为和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活动范围、行为变化等。
在进行时间采样观察时,观察者需要设定观察的时间段和频率,以确保观察结果的代表性。
观察者可以记录儿童的主要行为、环境和情绪等,从而了解儿童的日常行为和活动特点。
同时,观察者还可以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儿童行为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哎呀,这小娃娃咋这么调皮呢!”妈妈看着正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的弟弟,无奈地说道。
我在一旁也跟着发愁,弟弟这么小,他的行为可真让人捉摸不透。
这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有办法能好好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那该多好!嘿,你知道吗?其实观察学前儿童是有方法的哟!首先呢,咱来说说观察的步骤。
第一步,得找个合适的地方。
就像警察叔叔找个好位置抓坏人一样,我们也要找个能清楚看到学前儿童活动的地方。
比如说,在幼儿园的游戏区,或者在家里的客厅。
可不能找个黑漆漆的角落,那啥也看不清呀!第二步,要安静地观察。
不能像只大喇叭一样,吵吵闹闹的,不然小朋友们都被吓跑啦。
就像小猫咪悄悄观察老鼠洞一样,我们也要安安静静的。
第三步,把看到的记下来。
可以用小本本,也可以用手机,把小朋友们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
这就像画家把美丽的风景画下来一样,我们要把小朋友的行为画在我们的小本本上。
那观察的时候有啥注意事项呢?哇塞,这可重要啦!不能打扰小朋友们,这就好比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希望有人大声说话打扰你吧?还有哦,不能有偏见,不能因为小朋友长得可爱就觉得他啥都好,也不能因为小朋友调皮就觉得他不好。
这就像不能因为苹果长得红就觉得它甜,也不能因为苹果长得青就觉得它酸一样。
那这些观察方法有啥用呢?应用场景可多啦!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用这些方法了解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更好地教他们。
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用这些方法知道小朋友们为啥哭为啥笑,更好地照顾他们。
这多棒呀!优势也不少呢,能让我们更了解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走进了他们的小天地。
我就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吧。
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玩。
表弟正在玩积木,一开始他堆得可认真啦,可是后来突然就把积木推倒了。
我就用我学到的观察方法,安静地看着他。
我发现他推倒积木后,看了看旁边的小狗狗玩具。
我就想,难道他是想给小狗狗搭个房子?于是我拿过积木,给他搭了个小房子,表弟可高兴啦!这就是观察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朋友们的想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学习指导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
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
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
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1、什么是行为?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刺激→行为反应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描述的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描述的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儿童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行为观察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兴趣、需求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事件采样法、时间采样法和行为记录法。
自然观察法是最常用的行为观察方法之一,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儿童的行为。
教师或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行为,记录下他们的兴趣、活动和互动情况。
观察期间,教师或家长应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和判断。
观察结束后,可以通过回顾观察记录来分析儿童的行为特点、发展水平和需求。
事件采样法是一种以观察事件为单位的行为观察方法。
观察者主要关注儿童行为中的特定事件,并记录下触发事件、行为过程和结果等信息。
例如,观察者可以关注儿童的冲突解决能力,记录下儿童在面对冲突时的行为表现,如言语表达、身体动作和情绪反应等。
通过事件采样法,可以了解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
时间采样法是一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行为观察方法。
观察者将观察时段划分为若干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隔10分钟或30分钟进行一次观察。
在每次观察时,观察者记录下儿童的行为,如玩耍、交流、探索和学习等。
时间采样法可以帮助观察者了解儿童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行为偏好和活动情况,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玩耍和休息活动提供参考。
行为记录法是一种系统全面地观察和记录儿童行为的方法。
观察者将儿童的行为分为几个类别,如社交互动、自我管理、学习和游戏等,然后在观察期间记录儿童在每个类别中的行为表现。
观察者可以借助行为记录表格、观察评分表或视频录像等工具,以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行为记录法可以提供详尽的行为信息,帮助观察者全面了解儿童的行为习惯、技能发展和问题表现。
在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时,观察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观察者应採取无干预的观察方式,避免人为地影响儿童的行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三章 描述的观察方法

(2)可结合使用相机、摄像机、 录音机等设备辅助记录。
日记法的现代运用——妈妈博客
• /rongrongjiang
作业:
• 1、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日记法? • 2、为什么我们说日记法并不适合多数的观察者?
(89)他能独自坐了。
……
第48个星期
(104)要匍匐了:到了生后10月底他就不做上下跳跃的动作,他喜
欢爬了。
……
某个领域:动作发展—
学习走路的过程
案例
1985年10月 佳佳一岁了!生日那天爸爸为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蛋糕上还插着 一个小蜡烛。小佳佳呼呼地吹了半天,可惜力气太小了,没吹灭,最后 妈妈代他吹灭了。…… 刚过一岁,佳佳自己能走几步了,虽然步履蹒跚,但毕竟自己会走 了。他会随便从地上捡起一样东西,像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给爸爸妈 妈送过去。 1986年11月 两岁过后,除了口齿不太清楚以外,佳佳没有不会说的话了,还能 复述简单的故事。佳佳说话时,非常看重语气,并且表情、手势也恰到 好处,有时一戴上帽子,就说:“你看,我像解放军叔叔了吧?”……
• (二)运用日记法对幼儿进行观察需要一定的学历和阅历 作为基础。
日记法的缺点二:观察的结论易带偏向性,且缺乏 普遍性和代表性
• (一)在家长和亲友主持的观察中,难免有偏移或高估儿 童行为的情况。
• (二)日记法所选择的儿童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其观察结 论具有偏向性,缺乏代表性。
• (三)日记法的观察样本太少,其结论缺乏普遍性。
第三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描述的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日记法 第二节 轶事记录法 第三节 实况详录法 第四节 样本描述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主要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主要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带有目的性的观察:观察相同或不同年龄层幼儿的行为,或
者观察特殊环境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
2. 自然情境观察:在自然情境下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例如
在幼儿园中观察幼儿在玩游戏时的行为,或者在家庭中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3. 介入观察:在幼儿需要进行某种干预或治疗的过程中,通过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来评估幼儿的状况和治疗效果。
4. 定量分析: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例如使用行为事件记录表等方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5. 行为档案的建立: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
建立幼儿的行为档案,以便于对幼儿的行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更好地研究和推广学前儿童行为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观察的特性有哪些? ➢开放性程度、选择性程度、推断程度 分析日记法的开放性、选择性、推断程度 ➢是开放性的观察方法 ➢主题式日记法比综合性日记法更具选择性 ➢具有推断性,观察者至少要能判断所出现的特定
行为记录下来。
第二节 轶事记录法
一、轶事记录法的涵义 轶事:指独特的事件,也可以是观察者非常感兴
趣的、有意义的事件。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认为
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儿童行为和反应,以及可 表现学前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 随时记录下来,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
例一,当两岁半大的辛西娅看到她的妈妈在喂 婴儿吃奶,就对妈妈说:“我也要喂他。”然 后看看自己,似乎意识到好像少了些什么,就 说:“他可以吃我的腿。”Cynthia的话告诉 我们,当婴儿在吃奶时,她所想到的是怎么一 回事,并且,她也了解到她不可能有相同的食 物给婴儿吃。(好奇心)
因其语句简练,记录者和阅读者在理解上可 能不完全一致,一些不恰当的文字记录,会 导致阅读记录的人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 解释或价值判断。
三、轶事记录法的运用
要考虑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 事件发生时,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 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 尽可能运用正确的词汇和文字进行记录,以
轶事描述法可以帮助我们具体地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 水平和个性特点。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任何一位留心于 幼儿表现的教师都可以进行轶事描述。描述的资料还可 以长期保留下来,传至以后的接任教师继续记录,或者 为后来的教师提供孩子发展情况的信息资料。
轶事记录法和日记法的异同
相同点:
➢ 在形式上都是叙述性的,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下当时 的情况。
区别:
➢ 轶事记录法并不注意单一幼儿或团体,往往不受限于新 行为,只要观察者认为是值得记录的内容,无论什么行 为或什么时候发生,都可记录下来。
➢ 轶事记录法的内容有的是有主题的,观察者对儿童某一 个特定的发展范围有兴趣,只记录和此范围有关的事件。
➢ 也有些轶事记录法不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发展范围进行记 录,而是对一些特别的儿童做轶事记录,以此积累一些 行为事件,以便日后作分析。
提供了儿童行为发生的前后关系,说明了行为发生 的背景及情境,能够提供教师了解儿童行为的详细 资料。
记录的资料清晰,能探讨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 所记录的资料可以长期保留下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缺点
所记录的行为容易受偏见影响:可能由于记 忆不清造成记录偏差,也可能由于观察者本 身的主观倾向性造成偏差。
例二,几个孩子把一个阁楼变成了一架飞机,并 准备到法国去旅行。挪亚(Noah)在商店区假 装成售票员。他在几张空白纸上随便写了一些什 么充当机票,接下来,他把这些票卖给了我和其 他的几个人来换取假装的钱。他也没忘记给自己 留了一张,并加入到飞机上其他的人中来。然而, 在他离开商店区之前,他写了一张纸放在商店区 外。过后,我问他写了些什么,他回答说:“营 业结束”。这是第一次发现Noah在游戏过程中 采用了书写的常规功能。(模仿)
第三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描述的方法
在儿童行为观察的各种方法中,最早被运用的是描述的方法。 简单说,描述的方法是对儿童自然发生的行为和事件的一种
复制:观察者记录所观察到的儿童的行为等资料,然后对事 实作分类的分析。 确切地说,描述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类方 法,包括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和样本描述法等 四种。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所观察到的事实用描述性的 语句记录下来,作为日后分析之用。
(二)缺点
研究方法本身限制了观察者的人选 观察结论具有偏向性,缺乏代表性 样本太少,缺乏普遍性,无法左右意义的推断。 耗费太多时间、人力和物力
三、日记法的运用
目前,观察法在托幼机构中较少被运用,但在个案研究 时还是会用到。
有一些家长运用日记法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记录。 注意:记录时不要太琐碎,要将真正对了解儿童有关的
行为,是否为新行为或要研究的主题。
二、日记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详实性:能将儿童的真实行为表现充分记录下来。 广度性:记录包括了观察对象行为发生当时的情
形,以及后续的行为,显示了进化的进程,也有 利于对行为性质的定性分析。 永久性:观察记录的内容,不仅当前可用,还能 与被观察儿童日后的情况,或是和其他观察资料 如发展常模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反映儿童的 发展状况。 个别性:个案研究
轶事记录法的开放性、选择性、推断程度
是一种开放性的观察方法 如果只记录比较特殊的行为,就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若只记录了感兴趣的事情,选择性程度就降 低了。 如果不是经常出现的行为,就要做进一步的解释 或推论。
二、轶事记录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因其简单、方便和灵活,且无需编制观察记录表格, 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的观察法,也是托幼机构的教 师最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
在所有对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中,日记法是研究 儿童发展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
➢裴斯泰洛奇1774年首创了宝宝传记法,创作了 《一个父亲的日记》,从父亲的角度对孩子观察。
➢达尔文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 ➢普莱尔发表了《儿童的心理》
日记法的两种类型
➢主题式日记法:观察记录的是学前儿童发展领域 中某个部分的新行为。只在儿童有这方面新行为 出现时才进行记录。
例三,3岁的却利和他妹妹在玩过家家。却利 说他自己是爸爸。当他走进厨房,他的姐姐要 给他一块蛋糕,姐姐知道他很爱吃蛋糕。但却 利拒绝了,说:“我要蛋糕做什么?大人是在 吃饭时才吃它的。”十分钟后,却利来了,说: “姐姐,我现在可以吃蛋糕吗?我现在不是爸 爸了,是却利。”(模仿)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使用轶事记录法不受任何时间 条件的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观察者 随时记录其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 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