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年谱(1)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衰侯。
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孟氏族谱——精选推荐

孟氏族谱孟氏简介孟(Mng)姓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庆父共仲之后,以祖上排行为氏孟氏图腾,家族网,孟姓庆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称为孟孙氏,后改单姓孟。
得姓始祖:孟轲(名轲,字子舆),系庆父后裔。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
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轲为孟姓始祖。
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
编辑本段孟氏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鲁国公族,始祖庆父,以祖上排行为氏。
据《通志孟姓家谱,家族,家族网·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因弑君被逼自杀后,因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里代表最大,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又简化为孟氏。
②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以祖字为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姓,称为公孟氏,后简化为孟姓,称为孟氏。
是为河南孟姓。
以上两支孟氏均为周文王后裔,故有天下孟姓为一家之称。
③出自少数民族。
金时女真族抹捻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编辑本段孟氏迁徙始祖:孟轲。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
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
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
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孟氏祖先,孟姓,孟氏(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
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
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
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
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象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
孟郊为浙江省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
孟家——精选推荐

仁、义、礼、智、信,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中华民族人格魅力的所在。
“仁”即要人懂得仁爱,当仁不让。
“义”就是要人肯于帮助别人,与人相处“义”字当先。
仁义是儒家有序理想社会里联系上下的绳子。
忠孝是因为仁义而体现的。
除了忠孝之外,仁义在其他许多领域里也都有他不同的体现。
孟家的祖传家训:仁义传家!云南曲靖地区陆良县马街镇尹旗村孟家,在陆良县是孟家的大村庄,孟姓户,达到200家以上,整个家族的由来,记录如下:由南京柳树湾高门坎调拨而来,先祖为三国时孟获,首先到达曲靖市,后从曲靖搬到小白户镇的刘雨村,后来部分搬到陆良县城,再从县城搬至沙河、朱家堡二地,当时沙河以下为海,经常受水灾,而进一步搬至尹旗村,另外一部分搬到罗平等地。
始于弟兄三人。
老大被太官庄太家收养,姓名太汉真。
老三名叫孟绍青,其子为孟长生、孟长发,孟长生移居昆明,其长子孟从飞。
住址:昆明环城南路。
老二是我爷爷的爷爷,姓名不详,于1953年(63岁)随马帮死于路南,其子为孟誉坤,孟誉坤有儿子四人女儿一人,四子依次是:孟云喜,妻子高存香;孟云喜得三子一女,为孟保国、孟保强、孟国强,女儿为孟美卿。
长子孟保国得二子(长子孟治平、次子孟贵友)四女,长子为孟治平生于1972年(本人也),其妻平美芬,得一子二女,子为孟雨龙生于2007年,大女儿为孟雨醒,次女孟雨晶。
孟云东,妻子尚官兰;得五子一女孟云坤,妻子伏秀珍(现移居昆明黄土坡旁大塘子,得五个女儿,分别嫁在昆明各区);孟存志又名存德,其妻王玉兰,得三子二女;根据辈分尹旗辈分比沙河高,沙河孟兴如(60多岁)和我一辈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
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
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

孟子后代名人盘点,食疗鼻祖孟诜开创孟余堂在历史上,孟姓的祖先是庆父。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迁移到河南河北一带。
庆父死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裔中出现了一个千古圣人,即庆父的第十二代孙孟轲,也就是孟子,所以孟子年轻时总是自称为鲁国的贵族,但实际上到孟子这一代已经是庶民,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呢?孟母为了让孟子成才,多次搬家,最终把孟子培育成了伟大的圣贤。
孟氏族谱/孟子后代/孟诜/孟余堂/孟余堂松元集/孟氏中医/九香平孟子的伟大成就不必多说,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仁、义、善就是孟子学说的核心,至今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因此孟子也被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而我们中国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孟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其言论收录于《孟子》,不仅成为了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必读之书,其中的“仁政”思想也影响至今,并且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上还要学孟子的思想,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等等。
孟子后裔中没出过一个奸臣盗贼,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三个有名的后代:一、孟子30世孙孟诜(shen)公元621~713年,河南汝州人。
曾任同州刺史,同时还是唐代著名药医学家,开创“孟余堂”延续至今。
开元初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孟诜的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孟诜(shēn)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
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堂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已经入选河南省和汝州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孟子32世孙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是根据孔子和孟子的家族谱系编制的一份表格,用于表示孔子和孟子在家族中的排行和地位。
在孔子家族中,孔子是第75代孔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五代孔子。
他的父亲孔纬也是孔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孔鲤则是孔氏家族的第六代代表。
在孟子家族中,孟子是第33代孟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二代孟子。
他的父亲孟懿子同样是孟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孟轲则是孟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
在孔孟排辈顺序表中,孔子和孟子都被列为家族中的第一代代表,代表着家族的最高荣誉和权威。
他们的儿子则分别被列为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第二代代表,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责任。
随着家族的发展和演变,孔子和孟子的后代们也在家族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成为了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孔孟排辈顺序表是一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表格,反映了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谱系和血脉,也展示了孔子和孟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1 -。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种称谓体系,是按照子孙的世代、亲属的谓称来划分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其中两位最尊贵的人物,被尊为“先师”,他们的身份地位也相应地高于其他成员。
下面将为您介绍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一、孔子后代
1.孔子:为文圣,谥号“文子”,称谓“公元”。
2.孔子之子:为优孟,称谓“千岁”。
3.孔子之孙:为思,称谓“公伯”。
4.孔子之曾孙:为跃,称谓“公明”。
二、孟子后代
1.孟子:为孟轲或孟仲阳,称谓“孟子”或“孟夫子”。
2.孟子之子:为公伯禽,称谓“公元”。
3.孟子之孙:为申徒明,称谓“公孙”。
4.孟子之曾孙:为公孙衍,称谓“公孙文”。
以上是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的详细内容。
可以看出,孔孟辈分字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称谓体系,每一位成员都有特定的身份地位和称谓。
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在特定场合还是会被提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历史背景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
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承袭孔子衣钵,世称“亚圣”,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
其思想学说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被视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邹城人。
生于公元前342年,卒于
公元前289年(齐宣王四十四年)。
孟子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位织草席的村妇。
孟子从小就在农村生活,耳濡
目染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孟子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教育儿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枕在头下,乐于做
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快乐啊!孟子作为一位著名学者
和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
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地位。
—— 1 —1 —。
第1讲 孟子、时代背景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 上)
(四)授徒
教育指导思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
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4.23)
教育内容:培养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与 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引而不发,跃如也7.41)、 原则性(大匠诲人必以规矩6.20,7.41)、灵活性 (男女授受不亲4.17)
第一讲 孟子其人、时代背景
1 2
身世、母教、受业 授徒、游历、著述 战国、百家、学派 孟学、孔孟、孟荀
3
4
(一)身世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省邹县)人,邹为鲁国附 属之国。 生卒年: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公元前385年 至前304年)。 家世:“或曰,孟子鲁公族之后” ---赵岐《孟子题辞》 父亲: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春秋演孔图》) “夙年丧其父”(赵岐) “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 三鼎而后以五鼎”(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著名弟子: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公都子、 陈臻、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孟仲子、徐 辟、充虞、咸丘蒙
Hale Waihona Puke (五)游历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前323年,去宋国 前322年,回邹国 前322年,前往滕国 前320年,前往魏国 前319年,再往齐国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前289年,去世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时代背景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处士横议”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时代背景:墨家学派
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原始的人道主义与现实的功利原则结合 满足了人们对仁爱的渴求,又合乎人们求利的需 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
其他11人失传。
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
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
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
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
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
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
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
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
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
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
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
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
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
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
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
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
毓纍生传梿,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
庆榕、庆棠。
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
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由此可知广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字辈为七十一代,宪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