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人格综述

合集下载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化特质的平衡或混合, 并进一步编制性别角色量表(BSRI)来区分四种类 型人格(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 未分化人格)


据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是男女兼具型者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 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 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有人解析(方俊明 1996),双性化人格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 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既独立 又合作、既豁达又敏感、既自信又谨慎、既热 忱又成熟。我国古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静如 处子,动如脱兔。表明了对这种人格的赞赏。
的焦虑表现在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

Horner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作“逃避成功的动机”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AS),或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FOS)

Horner用故事完成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施测于大学的男女学生。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 的期终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 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 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取得名次后的 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 研究者让男性受试者写约翰,让女性受试者写安 妮。 结果发现,女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安妮者,有 65%;而男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者,则只 有10%。


女性还有一些其他反应:如考试分数打错了, 安娜其实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安娜实际上是男 孩,只是错给男孩起了女孩名,或者安娜的婚 约就此告吹,因为她比她的未婚夫工作表现出 色;安娜下一学期结束时成绩就掉下来了等。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

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

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

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相关研究: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双性化
• 性别角色行为
–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形成的) – 桑德拉· 贝姆提出双性化
高 女性化 低
双性化 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模型 无差别

2
男性化
2013-5-15
双性化
• 发展心理学角度
– 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 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 特征”(珍妮特· 希伯雷· 海登,B· 罗森伯格, G· 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 (Elle Pile Cook,1985);
• 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
– 女性在职业生活中与男性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受到职业环境中男性工作心理特征的间接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学习达到与职业相匹配的心理及行 为要求。
2013-5-15 7
双性化
争议
对于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和女性 化倾向,当前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 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 教育专家认为,“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 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 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 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 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 中性化
–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 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本姆认为: “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 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013-5-15
4
双性化
• 形成原因
– 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 儿童时期潜意识中的双性化倾向 –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 女性进入职业场所 – 大众传媒 – 计划生育政策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所以综合国内外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 可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有三个优点: 一是允许表达异性特征,具备双性化人格 的男人虽然具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们的独 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二是富有同情心, 有教养。三是自尊心强
研究还表明,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 的归因模式:即将成功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 将失败归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此外双性化者 更富有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 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 类型: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 女性的兴趣、 能力和爱好, 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上 的两性错位和异性癖。
国内的双性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选取对安徽蚌埠医学院学生的的调查中发 现:双性化人格比例不足1/4,说明我国双性 化的人格特质的人少于美国,这个可能是由 于两国的文化,经济,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 国家,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心理 及思想。
2004年 王学研究发现: 2004年,王学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的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2003年 张莉研究发现: 2003年,张莉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心理健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感情用 顺从、通融。 事、顺从、通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中 国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中人际能力具有很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但无明显的独立 性。双性化者的男性度较女性度与其人格的 相关较大

女性双性化人格浅析

女性双性化人格浅析

(9 0 19 )、郑树文 ( 9 5 19 )对大学生双 性化人格进行 了调查研 究,邹 (0 1 和 马莹 ( 0 1 20 ) 2 0 )对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 杨锦 ( 06 20 )、王佳宁 (0 6 20 )、赵 永乐 (0 7 20 )等 人也对双性化 人 格进行 了探讨 。然而 ,在大多数 公共卫 生学、心理 学等学科中,研究 的重点是在于双性化性别角色 的形成 、影响 因素 、心理学 阐释 的调查 与分析,并没有深人地分析双行化在 日常生活中所体现 的社会与文化。
等 品质 。然而在 以机械操 作和 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社会 中,男性粗犷 及如何通过 自己的性别表演来建构 自身的双性化人格认同 ? 的本性被逐渐消 磨,和 平的环境,也抑制 了男性的刚强和雄风 。而现 二、理论视 角:性别 角色、双性化人格 、性别表演、荣格理论
代女性则逾越 了性别的体力障碍 ,广阔的社会发展空 间使女性变得 理
克瑞斯和勒文基于图像也是社会符狭义的社会符号学只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受其影响传统语法号的观点将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延伸到图像这一符号资源上认为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是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对语篇进行阐释元功能理论是任何符号交际系统所应具备的理论构建了系统全面的然而
文 化 论 坛 女 性 双 牲 化 人 格 浅析 、研究源起:
在人们 的刻板 印象 中即认为男性是具有坚 强、自信、能干、理智、
在本论 文中,将 以 “ 荣格 的理论 ”为分析工具,从性别表演、双
成就动机等 高等 品质,而女性具有敏感 、柔弱 、重感情、被动 、顺从 性化人格 内在的联系在 日常生活 中摆脱 性别 形象的 “ 污名化 ”标签 以
性化 。本文 中所 阐述的 “ 双性化 并不是人们概念 中的中性人,而是 萍 (9 9 19 )对女大 学生双 性化人格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究,马锦华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作者:陈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儿童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即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相结合。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创设“双性化”教育,培养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

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

1 双性化涵义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平衡,既包含了男孩的独立、果断等理性情感,又具有女孩的细腻、温柔等感性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人都是双性人,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体,所以很多人在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回归完整。

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从医学角度看,一个人都是有雌雄激素的,只是每人体中含量不同,表现出的特征不同。

从心里角度看,双性化人格是综合性人格,个体中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比如能力、动机、需要、性格、兴趣等,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或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并不是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易性癖),更绝非一般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2 双性化的影响因素2.1 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基因编码不同导致的,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人类遗传的原型意向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向发展的人格。

基于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有外倾或内倾的强烈的倾向,他可能注定要成为情感型而不是思维形的人,他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阴影原型可能在犬性上就比较强或比较弱,因此在人格表现上会自然的带上独特的色彩。

”因此,每个人的基本特征易于向哪个方向发展似乎是决定了。

2.2 环境与教育直接影响作用双性化发展受家庭教育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
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
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

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

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

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中男性气质量表具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为“工具性”(支配性、领导性、占有性、自信)一为“独立性”(自主性)女性气质量表只具有一个因素“移情性”(人际敏感性)。

二、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影响
1、打破性别角色标准的严格界定。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张者们认为,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

实际上,Bem在1978年就宣称她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脱出来”【4】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男性特有勇敢、坚强、进取、成就、竞争等特征,而女性具有温柔、顺从、脆弱、细致、同情心、安静等特征。

【7】
2、证实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个体事实存在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男性和
女性中都存在。

Ben对美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其中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27 % 。

spence等人1981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 R)调查 ,结果同样表明女性中 27 %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5】
3、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Bem早在1976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发现:无论男女,两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6】。

Gibert(1978)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5】心理学家贝姆的实验研究证明,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景作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心高。

【4】spence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 R)对女性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4】
三、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Gibert(1978)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5】,所以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
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5、避免走向极端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

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参考文献】
1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6:1091-1094 2刘凤娥,黄希庭.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3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148-152
4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5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 6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7[美] 阿瑟·S 雷泊.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