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 (1)

合集下载

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
• 答:乙对. • 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 的敌对关系。虽然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冷 战含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但是这 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 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对世界势力范围的 重新划分。
错,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错,朝鲜战争、越南 1955 年华约的成立,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战争等都属于热战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美苏对峙中,美国一直利用的是冷战方式。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
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 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 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 盟分裂。” ——斯大林
一、 冷战政策:
1、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 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
1991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世 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
对美: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军费开支 过大,财政困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也是美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的原 因之一。 对苏: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过大,造成农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加剧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 盾,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 对世界局势:引发一系列地区冲突,加剧了 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危害)
A
11、“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 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这 段话出自于 A、《北大西洋公约》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华沙条约》 D、欧洲复兴计划
A
12、王涛同学从历史课本中选取了以下一组历 史漫画,它们反映的相同主题是 A.英国衰落 B.大国争霸 C.两极对峙 D.世界大战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美苏争霸(新)资料

美苏争霸(新)资料

8、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 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4、两极对峙的实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二、两极对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导致世界不得安 宁,使国际局势出现紧张。 (2)客观上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①双方势均力敌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确立 (雅尔塔体系含义?实质?) (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2)二战结束,美苏两国矛盾激化 (原因?) (原因:两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 (3)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美国: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C、军事组织上对抗:
美国: “北约”(1949年)
苏联: “华约”(1955年)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链接
◆什么叫“冷战”?
“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 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冷战”形成的原因: ①美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苏联成为美国争霸的阻碍。 ②二战刚结束,美国不敢贸然重燃战火。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A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的成立
4、“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其实质是( ) C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社会经济 B、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抵制共产主义 D、排挤英法势力,控制整个欧洲 5、“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 ) 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
图中两个人物 分别是谁?
反映美苏争 霸的态势,优 势在美方
二、美苏争霸格局的概况
阶段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苏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争霸政策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争霸特点
缓和与紧张并存,紧张对峙突出
重大事件
缓和
1959.9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 ②柏林墙事件 ③古巴导弹危机
材料分析
材料一: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
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演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 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 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 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告①材料表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美了国怎总样统的尼变克化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 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即全球战略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收缩重点 在亚洲,以确保欧洲重点。
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尼克松 (1913—1994)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调整全球 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加强欧 洲战略重点和中东地区,集中力量 制止苏联扩张,争取改变被动局面。
材料分析
材料一:阅读教材P98页『历史纵横』苏联的缓和战略。 材料二: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20%。 材料三:阅读教材P98页美苏战略核力量情况对比表。

美苏冷战(1)

美苏冷战(1)

第17课
美 苏 冷 战
1、美苏冷战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含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 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制度的对立。
历史探源:盟友为何成敌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 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 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美国总统杜鲁门
1、“两种生活方式”指哪两种?
2、材料二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领导资本主义,干涉社会主义。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有何意义? ——标志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美对苏冷战表现(经济上)
1、从1948-1950年,共有16 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 了美国10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 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 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加 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2、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 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以对 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 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 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 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 尔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是不
缓和(60)、紧张(70)、再缓和(80中期) 冷战发展:
冷战结束: 1991年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 “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 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 指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科索沃战争 2、“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约的成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 ]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突破试题:专题7_世界格局的演变_含答案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突破试题:专题7_世界格局的演变_含答案

专题七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主要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联通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过程(1)1919—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凡尔赛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列强间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协调了美、日矛盾,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形成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终结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破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破裂。

3.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秩序,但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4.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1.时间:1945—1991年。

2.形成过程(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维护工具:联合国)(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逐步控制西欧各国;④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⑤1955年,苏联针对性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精品】高中历史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精品】高中历史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四节美苏争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争霸。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和有关史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答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变化规律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和两国经济、政治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紧密联系的。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的“冷战”格局,被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从而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教育。

4.通过美苏两国争霸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教学难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师: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美苏争锋

美苏争锋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昔日盟友:正义的化身
1945年4月美苏军队 在易北河会师
1945年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从图片分析,二战时美苏关系如何,对当 时世界有什么影响?
曾经的盟友,为了正义
今日的对手,为了 ?
请思考: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 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两极对峙格局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背景: 2、战后美、苏实力势均力敌; 3、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1、序幕:铁幕演说 2、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过程: 3、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4、军事:北约---------------华约 1、消极: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影响: 2、积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互相借鉴 第三世界的崛起
如今,在柏林, 柏林墙的遗迹变 成了一道贯穿旧 城20公里长 的鹅卵石小径。
以色列犹太居民定居点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之墙
“意识形态”包围下的“中国威胁 论”
美国《时代》周刊的 一篇文章认为按目前的 速度和潜力,中国将超 过日本,超过美国成为 世界经济总额最大的国 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 展将对世界带来“威 胁”。
C
我和你同住地球村!
需要交流与理解!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指希腊、土耳其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的是什么? 指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美国总统杜鲁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1. 材料一的对外战略意图是什么? (全球扩张战略) 2.材料二有了怎样的变化? (对外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3.材料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他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经济增长趋缓;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从越南撤军;与中国关系 正常化.)
4.材料三为什么又要担当起领导责任?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实力增强.)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 义,对新中国的发 展壮大感到恐惧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 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 同中国改善 成边境冲突 关系 原因:对外扩张 原因:全面 收缩
三、美苏争霸的特点、影响
互有攻守、各有得失
1、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2、互相牵制,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5.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 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 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苏 苏联 军费开支扩大 攻 势 经济增长缓慢 美 美国 陷入越战泥潭 守 欧洲 势
经济发展迅速
军事力量微 略超过美国
美强苏弱

美国对苏采取强硬 政策,苏联转向全 面收缩
苏联改善与中国的 关系;美中关系时 好时坏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思考题: 试述在美苏争霸 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 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 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 因。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
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 代末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 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 整 80年代 与中国关系 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 有放弃霸权 主义政策
材料一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 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 关.”(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 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 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 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1、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 的什么战略意图? 2、赫鲁晓夫依据的是什么呢?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意图: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 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依据: 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
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另一方 面: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
按苏联的统计数字。以1960年与1950年相比,苏 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占美国的31%,变为1960年的 占美国的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1、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2、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斯大林 时 期
赫鲁晓夫 时 期
对内 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对外 巩固东欧阵地 ,抵制美国扩张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 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世界的基本策略

苏联处于 攻势,美国 转攻为守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 苏联在欧洲搞“缓和” 系正常化;苏联进 战略,积极在亚非扩 一步对中国进行军 张。美国从战略进攻 事威胁,以致酿成 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 边境武装冲突

80 年代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军事实力 相对下降
在亚太
战略收缩
两军对峙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
美 国
苏 联
强 星球大战计划 硬 裁减军备 苏 全面收缩 收 缩
里根主义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阶段 50年代中期 基本态势 对外战略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60 年代末 既有缓和 苏联提出一套争取同 50 年代中美国平起平坐,实现 60年代初 又有紧张 苏美合作,共同主宰 对华政策 20 世纪8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初期国际政治 格局发生了怎样的 重大变化?
两级格局1955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50年代后期
对峙 争 霸 开 始
资 本 主 义 阵 营
苏联
美国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 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 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 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 平静下来。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氢弹爆炸成功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签定奥地利和约
缓和
苏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
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事件
Russia America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问题: 1. 材料一的对外战略意图是什么? 2. 材料二有了怎样的变化?
• 材料三 •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 国疆域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 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 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 根) • 3.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他采取哪些 相应措施? • 4.材料三为什么又要担当起领导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