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中国最能打的省份:械斗13年,死人上百万,够狠

咸丰四年(1854年),当曾国藩发表战斗檄文《讨粤匪檄》,号召天下读书人共同抵制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洪秀全早已攻下南京。
这个来自广东花县的客家人,早期活动和传教的地方,都是客家人聚集地。
拜上帝会的核心成员,也以客家人为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
广西贵县一个客家富户,名叫温亚玉,打算纳已同土著汉人订婚的一个壮族女子为妾,遭到土著汉人的反对。
这件小事,引起了贵县客家人与土著汉人间大规模的械斗。
客家人败北后,房屋被土著汉人纵火烧掉。
大约3000名无家可归的客家人,干脆加入了拜上帝会,寻求庇护,并成为金田村燎原之势的重要火种。
凝聚力强而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人,在不断的移民迁徙过程中,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土客矛盾激化结出来的“奇葩”。
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民间械斗的升级版。
与此同时,他的家乡同胞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腥大械斗。
但在太平天国的“光环”下,这场战争,被遗忘了。
▲广东台山碉楼,曾经是土客械斗的产物。
1咸丰皇帝曾向福建布政使张集馨打听民间械斗的情形。
以下是君臣的部分对话实录。
咸丰帝:械斗是何情形?张集馨:即战国合纵连横之意。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相斗。
咸丰帝:地方官不往弹压么?张集馨:臣前过惠安时,见械斗方起,部伍亦甚整齐。
大姓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
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
颇有父帮大姓,子帮小姓,互相击斗,绝不相顾者。
咸丰帝:杀伤后便当如何完结?张集馨:大姓如击毙小姓二十命,小姓仅击毙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数需索命价,互讼到官。
官往查拿,早经逃逸……咸丰帝:命价每名若干?张集馨:闻雇主给尸亲(死者家属)三十洋元,于祠堂公所供一忠勇公牌位……这个江苏仪征人还跟皇帝调侃,说这些民间械斗的死难者“勇则有之,忠则未必也”。
关于客家的起源和另外见解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引言今天,“客家”这个名字好象已经是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呼。
据罗香林先生的考证,他们的祖先由中原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华南,因为沿海的平原已经被土著占据,所以只能在广东、福建和江西间的山区落户。
由于他们保持了祖先的语言和习惯,经千年而不衰,所以他们觉得跟邻近的民族不一样。
而他们南迁时曾经被称为“客户”,所以引以为荣,自称“客”或“客家”,发音也就是Hakka。
上面是一般的经典描述。
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将近年发掘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这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现象、记载和数据并不相符。
整个理论的最大漏洞,在于假设目前讲嘉应方言的人,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都认为自己是“客家人”。
实际上,嘉应方言使用者直至很晚近,才接受这个名字:在广东客粤杂处的地区,只有两百多年,而在“纯客家”地区,则不到两百年;在其它省份和地区就更晚,例如台湾基本上是1945年以后,在四川更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就是在今天,好些地方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也不接受、甚至不知道“客家”这个名字,来代表自己的语言文化。
就是说,“客家”不是一个自称,而是一个他称。
目前很多书本上对客家的描写,是对历史的一场误会。
嘉应方言使用者采用“客家中原说”,最初的目的是要来自辩,但后来就变成了部份人的自大与部份人的自卑。
迟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伸手拥抱这个值得自豪的名称,但最先出现“客家”这个名称的地方,后来也是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最早消失的地方。
如果我们探索历史人口的流动情形,便发现中国的南方人口,无论嘴巴讲甚么方言,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一般都符合书本中对“客家人”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南方人都称得上客家人,尤其是跟嘉应话使用者曾经有直接冲突的广府人和闽南人。
而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就算居民使用的方言跟嘉应话不能相通,却很多时候被冠上客家的称号,尽管当地居民明言拒绝。
出于整个客家历史误会的延续,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很多“本地人”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客家”或“老客家”。
在富庶的广东,为什么说,客家人惹不起?

传说这是来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做馅的习俗风格。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没难以生产面粉,于是演变成将各种各样的食 物用酿的方式赋予了新的美食灵感,以此寄托祖先的思念。
△客家咸菜 由于早期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对于经常漂泊的客家人来说,盐渍食品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加 上长期劳动体力耗费大,咸而肥腻的菜肴,才能补充他们身体所需要的盐份和能量。 吃咸成了客家人的味觉基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客家菜最重的一笔墨, 就是盐焗鸡。
“盐焗”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是客家族群的独特烹饪技艺,更是祖辈们一种巧手天工的偶作。 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贮存食物,便将整只鸡都放入盐堆里腌制封存,没想到蒸熟之后味道反而香 浓可口。
△梅州东山书院,客家人大多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像客都梅州重视文教,向来就有“文化之乡”之 称 这就是客家人独有的硬劲脾气,就像九连真人在《莫欺少年穷》那首歌唱得那样“求神毛用!民 古兼炯!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
这句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求神都没有用,哭也没有用,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客家少年阿民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年轻人,父母希望阿民留在身边,他顶着祖辈们的训斥和争 执,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想要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江西宁都肉丸,赣味版客家菜 虽然现今更多年轻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盐轻饮食的生活方式被广泛推广开来。但无论如 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 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 临海环境赋予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勇敢开拓的人文性格。而靠山的客家人,则具有山的品格 ——低调沉稳、坚韧不拔。 在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述论》里就有说到客家人的特质——“在山谷间自耕自食、自相嫁娶、自 生自灭,游离于王朝政治权利和文化控制之外,自成一个天地” 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 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
客家往事(三篇)

创作评谭□温燕霞客家往事红丝线红丝线、绣鞋头,绣只鸟儿成双对,绣只鸳鸯水里游,绣只荷包跟郎走啊,绣根腰带把郎锁,绣块头帕遮风雨啊,绣件衣衫把妹嫁,绣个百年好合贴上门啊,绣个子子孙孙喜盈盈。
奶奶的歌声穿过夏夜懊热、浓稠的夜色,顽强地从记忆的隙缝里飘来,袅袅的在我眼前颤动。
我眼前一亮,似乎看见三十多年前的那盏油灯“噗”地爆出粗壮的灯花,奶奶瘦小的身影倏地占据了整面墙,浅浅地黑出几分奇异。
当奶奶坐在嘎吱嘎吱响的竹椅上,端着竹绷,扬起手腕,熟练而又优雅地穿针引线时,那纤细如发的红丝线竟在灯光下膨大成麻束。
它们随着奶奶的动作舒卷变幻,仿佛一个奇异的生命体,把那堵石灰已经剥落的墙面装点得婀娜多姿。
儿时,坐在竹椅上看奶奶绣花、做鞋、打套底是我每晚至大的乐趣。
奶奶的女红全村闻名,她纳的鞋底针脚密实,像坚硬的云片糕,不怕水浸,上脚后四五年磨不烂;她绣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见了阳光、沾了露水就会张开叶片、舒展花瓣;她做的衣裤合身、熨帖,技艺堪比裁缝。
奶奶还会搓麻绳,打草鞋,织葛布、麻布,奶奶……作为一个客家女人,奶奶掌握了诸多劳动技能,让懂事后的我羡慕不已。
其中,我最羡慕的是奶奶的绣工。
绣花是项精细活,需有闲时和闲心。
对于那时的奶奶而言,晚上也许是闲时,但她年近六旬,眼力不济,虽说有老花镜,可油灯昏暗,这“闲时”也因此大打折扣,而“闲心”在奶奶身上难得一见。
自1945年公爹去世后,守寡的奶奶独自拉扯大了父亲和姑姑,然后又帮着母亲养育我和弟弟,一直忙忙碌碌,难得有份闲适。
然而,闲时不多、闲心全无的奶奶却在粗放中完成了细致的绣花活计,且“作品”生动、精美得令人赞叹。
用邻居的话来说,奶奶的手指是“老天爷用砂纸磨过的———溜滑”(灵活)。
这质朴的语言其实是种至高的评价,奶奶听了,脸上偶尔会闪过几许得意之色。
说也怪,那时奶奶绣花的技术并没有打动我,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丝线。
我喜欢它们的柔细、软适,还有那份湿润的色泽、光彩。
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各是什么?

⼴府⼈、潮汕⼈、客家⼈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各是什么?⼴府⼈代表黄飞鸿⼴府⼈乐天务实⼴义的⼴府⼈分布范围与粤语⽅⾔区⼀致,主要居住在珠江流域、西江流域、粤西岭⾕台地区和粤北地区,珠江三⾓洲是粤语⽅⾔的核⼼地带。
⼴府⼈的精神特质主要是乐天务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1.创新性。
⼴府⼈⼀般不尚空谈,⽐较求真务实,⽐较聪明,⼀般不习惯于墨守成规,⽐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较善于改⾰进取,开拓创新。
2.兼容性。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对⽽⾔,⼴府⼈对外来的经济、政治、⽂化具有最⼴博的胸怀,他们海纳百川,最容易接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善于兼容。
⼴府⼈代表易建联3.民族性。
⼴府⼈作为⼴东⼈当之⽆愧的代表,往往⽐其他地区的⼈具有更强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更多的忠肝义胆。
⼴东历史上的很多爱国主义重⼤事件,如近代的虎门销烟、三元⾥⼈民抗英、黄花岗之役,⼤多发⽣在⼴府⼈聚居的地区。
潮汕⼈代表马化腾潮汕⼈⾃强不息潮汕⼈主要分布在⼴东沿海地区。
潮汕⼈是古闽越(东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其精神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后裔的⼴府⼈,更与中原世胄的客家⼈不同,是⼴东⼈精神⽂化的⼀个重要群落。
潮汕⼈的精神特质是⾃强不息。
其主要表现有三个⽅⾯:1.凝聚性。
潮汕⼈的⽼乡认同感很强烈。
在海外华⼈圈中都设有很有影响的潮汕会馆,只要有⼈说起潮汕话,潮汕⼈就会⼀见如故,分外亲热。
2.冒险性。
潮汕⼈很勇敢,敢闯、敢试、敢冒风险。
潮汕地区地狭⼈稠,⼈⼝、资源和环境⽭盾很⼤。
这⽚仅占全国千分之⼀的⼟地必须养活占全国1%的⼈⼝。
独特的⾃然和⼈⽂环境,不堪重负的⼈⼝压⼒,在很⼤程度上迫使潮汕⼈冒着⽣命危险向海洋索取⽣活资料,或者漂洋过海⼤批出外闯荡谋⽣,这就使潮汕⼈具有了⾮同寻常的冒险精神。
3.重商性。
潮汕⼈好经商,善经商。
潮汕地区地少⼈多,地扼闽粤交通要道,江河海洋运输发达,经商条件得天独厚,因⽽潮汕⼈乐于经商。
客家⼈代表曾宪梓客家⼈厚德载物客家⼈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和兴梅地区,近代客家⼈主要落籍于珠江三⾓洲,散处地区遍及⼴东全省。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各民系性格特点

广府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南海人)说:广州人太现实,什么都讲‘着数',只有有‘着数’的事广府人才会去做。
广州人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也没有工夫空谈哲理、人生,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发展.只顾及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房价和股票。
人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整日东奔西跑。
看重的是效益和价值,不注重形式和外表。
表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或工具化)倾向。
“叹"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有感叹、叹息之意。
而在广州,叹茶,叹花,叹粥,叹色,叹补,叹歌,叹生猛,叹温泉,叹风水,叹世界.这里的“叹”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而“叹世界”可以说是广州人心态的一个最好的表现,反映出广州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广州某一酒楼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尽甘甜,拿壶酒来.有外省人说,广州人从早到晚都在喝茶。
早上有早茶,中午有中午茶,下午有下午茶,晚上有晚茶。
确实,广州的茶楼永远都是那样一种熙熙攘攘、人声喧嚣的景象。
“广州人吃在嘴里,上海人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会吃,讲究吃,更主要的是敢吃,无论是海滩上的沙虫、水田中的禾虫、龙虱、还是缫丝后的蚕蛹、扑灯自投罗网的桂花蝉,或是害虫地老虎和竹虫,以及蛰人野蜂的幼虫等,均是广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林语堂先生认为不仅广州人的饮食嗜好,而且其“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图进取的性格都源出“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广州人反映在饮食上是崇尚清淡,原汁原味;在衣着、卧室器物上则素朴从简,广州人衣着随意,自由,个性化强,重在舒适,年轻人求新奇但并不求华饰.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木棉树高大挺拔,质朴、苍劲的枝杆上火红的大花争相怒放,花谢过后才是绿叶的勃勃新发,实用主义显露无疑。
从建筑上看,代表广府文化风格的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广州陈家祠等建筑,汇集了石雕、砖雕、木雕、门画等大量的装饰艺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种精细、浓艳、密实的特点反映了广府人精明、会享受的个性。
冲突、记录与记忆——清代广东土客械斗横冈战役的民间叙事

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冲突、记录与记忆清代广东土客械斗横冈战役的民间叙事李铭建[摘要]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南部的土著(广府人)与客家的大规模械斗持续了十三年,死亡人数过百万,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影响。
客民围攻开平县横冈村土著的战役,在民国《开平县志》中被标志为台(山)、开(平)、恩(平)大范围土客械斗的“受害之始”。
通过收集和考察、分析亲历者的纪事诗、回忆录,村落的族谱,以及现存的坟莹、碑铭、民间节庆、仪式、习俗和口头传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还原横冈战役的缘起、过程和相关场景,呈现这一事件在民间叙事中的种种建构形态,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族群冲突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广东土客械斗民间叙事〔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9)06-142-10一、研究缘起清朝后期的国家管制失控,造成了中国各地多次严重的社会动荡。
1850-1870年间,发生在陕西的回乱和发生在广东五邑(今江门地区)的土客械斗是两个震撼朝野的民变事件。
这两次社会动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直接影响了清朝晚期的社会、经济、民生和国际关系。
但是这一类民间冲突,不是民间与政府的冲突(即所谓的农民起义),而是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
相比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场反抗政府的农民起义,这两场族群冲突一直没有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就广东土客大械斗而言,迄今只有刘平的《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是一部较为详细的研究著作。
①而“被遗忘的”这个书名也意味深长,似乎昭示了这类研究领域面临的一种处境。
那就是人们(从官方到民间)对于事件本身选择了遗忘。
这种遗忘,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痛苦经历自然产生的心理保护机制,当然也有着政治管理的考量。
但是,正如学者指出的,记忆虽然痛苦,但是遗忘并非一个理性的行为:“倾听干过’灭族屠杀'的人现身说法,是难以忍受的痛苦经验。
但是,如果我们拒绝面对它,了解它,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成为凶手,或者沦为受难者。
明清潮汕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源——从紫云村的一段往事说起

通过对村中老人 的探访 , 笔者基本摸清 了此次冲突的过程和时间。下面是笔者整理 的紫云村 老人关 于本次事件的描述 : 康熙年间, 云南吴三桂、 福建耿精忠、 广西尚可喜联合反清 , 以至多地一 时陷于无政府状 态, 乡村各姓
广东 省有 三 大 民系 : 广 府人 给人 以热 情 好 客 的 印 象 , 客 家 人 朴 实 无华 , 潮 汕 人 则 以 经 商 和 团结 著 称 。
潮汕人 的商业文化特点是抱团, 潮汕商人集体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促成商业领域潮汕人善于经商 的原 因
之一。然而 , 历史上的潮汕人并不是 一块铁板 。潮汕地 区位 于闽粤两省交界处 , 历史上 由于远离行政 中 心, 成为许多少数 民族 、 其他族群的聚居之所 。明清时期 , 潮汕地区农村一片狼藉 , 外有倭寇侵扰 , 内部各 村之间冲突不断 , 在潮汕地 区形成难 以想象的纷争局面。有关 明清时期潮汕地 区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
第5 期
黄悦标 : 明清潮汕村落集体冲突的历史根源
8 7
丁 不 满千 , 但 为保 卫 乡土 , 众 志成城奋 起反 击 , 敌屡 攻 不下 , 又纠 集远近 村庄 1 0 8乡村 民 , 筑文 祠 [ 位 于今 该
镇“ 百货大楼” 旁, 2 0 世纪 9 o 年代拆建为商品房] 为总指挥部 , 以为长期 对我 乡进行 围攻 , 毁我 田地, 绝我 粮道 , 幸我村三面环海, 北凭石桥凭险固守, 夜间遣勇士袭敌寻粮 , 乡中乏粮草 , 则劈楼楹木桶为燃 , 与敌持
战3 年之久, 敌人 亡我 乡阴计 终不 能得 逞 , 后 蒙道韵 、 上 林 两 乡绅 出面调 解 , 双 方 久战 已筋 疲 力尽 , 遂 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府与客家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同为一族,同在一省,比邻而居,但语言和习俗却差异甚大,以致彼此间颇多嫌隙,互有龃龉,说的就是广东的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
上个月在广东自驾旅行,我们的行程从客家文化始,中经潮汕文化区,至广府文化终,算是初步接触了广东的三大民系,也有了点皮毛认识。
沙湾镇,始建于宋,一座广府文化的博物馆。
从沙湾古镇看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广东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
广东是地理概念,而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是民系概念,广东人应该是指包括上述三大民系,加之雷州、疍家以及各少数民族在内所有广东境内的居民。
三街六市的沙湾,曾经的商贾凑集之地。
自驾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番禺的沙湾古镇。
所谓广府,即广州府,明清的行政区域之名,其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初,方去“府”字而改称广州。
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贸繁荣、文教昌盛,不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政治经济状况,在广东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
而沙湾古镇距广州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荟萃了几乎所有广府文化的精髓。
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何氏祖祠留耕堂。
其实,从根上说,广府人和客家人同祖同宗,都是中原移民,只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本篇不谈潮汕文化)。
广府人最早的根是秦朝遗民,到了唐末和宋
末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原氏族纷纷避乱南下,经江西大余,再翻越梅岭关到达南雄珠玑巷。
他们不熟悉岭南的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并重新创业。
无论土客,均重诗书育人,。
若干年后,这些中原人逐渐适应了岭南的
气候和生活习惯,又顺北江来到了珠三角,首先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扎根繁衍。
在广府文化中,就有贡生罗贵,带领珠玑巷97户33姓,伐竹木而结筏,南逃珠三角的故事。
故,广府人多称自己是来自珠玑巷,并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地”。
留耕堂,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汉民族的集体信仰崇拜和传统的岁时年节上,并无根本的不同。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方言,前者说粤语,后者说客家话,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从来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广东话。
先来的广府人对后到的客家人的歧视,也首先凸显在语言上,谓客人的语言是“南蛮结舌”,而客家人则称自己
才是正统的中原古音。
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即所谓“分声之争”。
当然,对于北方的朋友,要弄清两者的区别
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沙湾,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平日里,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是有些许差异:广府人喜粤剧,近代的广东音乐更一度风靡全国;而客家人则喜汉剧,逢年节必搭台唱戏。
广府人饮食清淡,客家人口味浓厚。
传统的广府人天天给财神爷上香,而客家人除了节日的敬亲祭祖外,相对的祭拜要少许多。
客家人最重教,科举做
官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而广府人则善经商,与海外的联系更多。
不同的还有广府人的过年花市,客家人的“洗骨二次葬”,等等。
何少霞,沙湾广东音乐三杰之一。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
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
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沙湾的镬耳墙,老百姓称之“官帽”。
但无论有怎样的不同,广府人与客家人依然是“亲家”关系。
且不提宋元交替,明清易朝,他们曾相互激励,并肩作战,抵抗外虏。
只看近代戊戌变法的首领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广府人,而黄遵宪、陈宝箴、刘光第,则是客家人。
到了辛亥革命,更是广府人、客家人的精诚合作,才使广东成为这场革命的根据地。
无论是北伐还是东征,无论是成立护法政府还是省港大罢工,两大民系都是共克时艰,相互扶持,绝不轻言失败。
镬耳墙是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广府人和客家人因迁入广东的时间有先有后,先入则为主,后至则为客,故有土客之分。
也许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尽管大家都是中原汉人的后裔,却在1856年至1867年间,基于
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十三年的土客大械斗。
虽然古人并无文物保护意识,但这堵墙却历经了八百年风雨。
民国方志用“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老幼皆诛夷,死亡亦无算”来描述其惨烈程度。
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亡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了,但因为是“民间私斗”,加之当年的太平天国、洪兵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迭起,这场“被遗忘的战争”便成了人们记忆的死角。
古时,里巷有门,黎明开启,入夜即关。
先说说这场械斗的起因吧。
闽粤赣交界处,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客家人的多年经营,更致人口膨胀,生存日窘。
于是,客家人便寻求向西发展,渐次进入了广府人的地盘。
客家人的迁徙往往是全族、全村乃至全乡的迁徙,对占据着优势资源的广府人是极大的威胁。
平日里,广府人向来瞧不起客家人,也从不与其通婚,而客家人尚气争胜的性格,也使他们绝不肯向土著低头,生存之争的矛盾由此产生。
展示广府文化中的婚俗文化。
为了生存,客家人均是半军事化家族组织,具有极强的战斗性。
而广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也以“强悍好斗”著名。
咸丰同治年间,广西太平军兴起、广东洪兵反清,两支力量攻城略地,加之境外列强入侵,清政府首尾难顾,无力抽身顾及民间斗祸,致使土客械斗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长达十三年,屠戮百余万人的大械斗。
蠔壳筑屋,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
这场土客械斗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广东洪兵暴动
(因暴动者头裹红巾,也叫红巾军),腐败的清政府无力出兵镇压,便鼓励地方政府招募民团清剿。
巧的是,洪兵中土人(即广府人)居多。
于是,用心险恶的官府便将客家人组成客勇民团,对洪兵进行剿杀。
渐渐地,客勇民团偏离了预定的镇压洪兵的轨道,开始报复与之有仇的广府人,大规模械斗由此形成。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沙湾古镇,国家4A 级旅游景点。
械斗的初期,客勇们攻寨夺村,反客为主,大有对土人赶尽杀绝之势,随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广府人凭借人口势多,经济雄厚,也以剿灭洪兵为名,重金贿赂官府,出兵围歼客勇,客家全线败退。
械斗最激烈的时候,双方互斗凶狠,铲村灭族,残不相让,一时间,广东各地,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巷内何氏,明清两朝均出进士。
举个例子。
咸丰七年(1875年)正月,新宁县客家战败,西迁途中,被广府人察觉,设伏袭击,客家被杀者逾四千人。
汲取此次教训,之后客家人凡携眷迁徙,途径土民聚集地时,都要用棉花塞住小孩的嘴巴,或用鸦片烟膏涂口,让小孩醉而不啼。
因此而被闷死的孩子不在少数。
沙湾古镇的制高点:水绿山青塔。
咸丰皇帝曾向属下大臣张集馨询问械斗情况,张答:“臣前过惠安,见械斗起,部伍亦甚整齐。
大姓(即土人)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
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
又答:有“战国合纵连横之意。
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
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
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斗。
”祠堂里的族训。
史载,当时的土客双方均已进入军事化状态:“人皆佩剑,户尽佩刀,巨炮洋枪,视为故物,碉楼寨栏,俨若长城”。
为平息械斗,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助土人,剿客家,但损兵折将,收效不大,还不为土人领情。
最终,清政府认识到客家并非洪兵,土客双方也心生厌战情绪,遂议和双方,结束了械斗。
广东音乐的古工尺谱与现代简谱对照乐本。
而为解决土客械斗问题,清政府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大量遣散珠三角的客家人,导致珠三角地区客家人口锐减,粤语在和客家话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散居的客家人逐渐被粤语同化,土客之间也互相通婚。
但在客家大本营的梅州、惠阳等地,客家话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
这场惨烈的大械斗,还导致了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徙,导致了五邑地区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冒险走上“猪仔”之旅,开始大规模移民海外。
沙湾街巷。
土客械斗的教训土客械斗虽已过百年,但其影响深远。
清末民初,土客间仍时有冲突,甚至在学者间也爆发了一场舌战,并导致客家研究的发轫。
上世纪中叶,至少在海外,土客矛盾依然存在。
好在国内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土客矛盾已基本消弭。
土客械斗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多重的。
一个强大、公正、廉洁、为民着想的中央政府;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永远欣欣向荣的经济;一个文明、高效的解决
争端的机制。
如此三者具备,我们的民族才不至于再次陷入手足相残的恶性循环中。
三稔厅,广东音乐博物馆中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