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作者:崔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8期摘要:法律英语翻译是一座沟通南北衔接中西文化的语言“桥梁”,它在中国法制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中法律英语术语翻译是翻译机制的关键一环,但近年来人们对法律英语术语翻译的理解,仍旧停留在罗列翻译的层次上,缺乏一个实际的、系统的理论认证。
在新知识的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顺应论关联理论对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解析能力,它能透过不同视角将复杂的语言句式,变得明朗化、清晰化,从中消除法律英语所设置的语言障碍。
本文从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涵义出发,探究了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
关键词: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法律术语翻译【分类号】H059引言鉴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法律英语术语的翻译逐渐成为了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完善中国法制建设,如何消除中西文化的语言隔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克服的语言难题。
自顺应论关联理论的提出之后,它对语言翻译所产生的穿透作用便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顺应论的涵义顺应一词最初起源于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当它被人们用作语言研究时,它的实际含义就被赋予了其它的概念。
从顺应的角度出发,在语言翻译中,顺应指的是发话人与对话人之间根据语境的不同,不间断的作出语言上的选择过程。
语言选择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语言结构层面上的改变,二是语言策略层面上的开展。
语言选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语境和语言内容二者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如果清楚的认识到顺应元素在语言翻译中重要性,并适当的做出语言选择,那么翻译的质量就会越高。
2.关联理论的涵义关联理论是一种衍生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的主要论点就是:语言的内容和语境的结构以及各种隐含式的深层表达,使聆听者对原话的产生联想出不同的涵义理解。
聆听者在多种情况下,多个场合中无法对语言表达的原意,进行正确理解,因为它只会按照统一的规格标准去陈述原话,然而,这个统一的语言标准就是聆听者对原意推敲的唯一认证,这也就是关联性的具体含义。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语 用学研 究提供 了全新 的视 角。语 用顺应论 不仅 对语 用学的研 究有指导 意义 , 而且 对翻译研 究有着重要 的启示 。本文从顺应
论 的 视 角研 究翻 译 活 动 , 认 为 翻 译 也 是 一 个 不 断 做 出 选择 的 过 程 。 将 顺 应 论 应 用 于 翻 译 中 , 可 以 为 翻 译 研 究提 供 一 个 新 的 思
据V e r s c h u e r e n 的观点 , 语言 的使用 。 归根结底是 “ 一个 不断选 择语言 的过程 , 不管这种选 择是有意识 的 , 还是 无意识 的 , 也
Ve r s c h u e r e n 的语 用观认 为 , 语言 的使 用是一个 “ 不断选 择的过程 ” 。这种 语言选 择具 有以下特 点: 第一 。 选择 发生在 语言结 构 的任 何一个 层面 。从语 音 、语 调到语 法结 构的选 择, 从语 码到语 篇的选择 等; 第二, 语 言使用 者做 出的选择不 仅包括语 言形 式的选 择 . 还包括 语言 策略 的选择 , 选 用语言 策略 时所 表现 的风格 或语体 也会在 一定 程度 上影 响语言形
3 . 1 翻 译 是 连 续 选 择 的过 程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在《 语用学新解》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a t .
i c s ) 中提 出 了顺 应 论 , 以全 新 的视 角 理 解 和 诠 释 了语 用 学 。根
自身 文化立 场 、 翻译 策 略和 翻译 方 法 的选 择 , 翻译行 为 的每
一
提 出了交 际翻译和语 义翻译 的理 论。
D . S p e r b e r 和D . Wi l s o n ( I 9 8 6 ) 提 出的关联 理论 . 成 为指导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中文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原文的结构、用词和语感,并且尽可能地将目标语与原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协调和统一。
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顺应论的要求:
1.尊重原文的语法和结构,保持句子的语义和逻辑顺序不变。
2.注意原文中的隐喻、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用目标语言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重视目标语言的语感,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4.对于涉及到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特定语境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保留或重新翻译。
总的来说,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翻译需要具备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敏锐把握,力求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交际语境: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3、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即在翻译过程 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相关的翻译学和语用 学文献资料,了解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具 体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 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此外,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一线翻译工 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 究中的有效性。
2、语言结构顺应:化妆品广告语言通常简短、有冲击力,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此外,还应考虑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翻译 更具吸引力。
3、文化顺应: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 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传递源语言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尊重目标市 场的文化习惯。
理论框架
语用综观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语境,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 动态的,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还主张将翻译过程看做一 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语用综观论 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用意义和语言使 用规则,以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顺应语用顺应论是由荷兰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使用理 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这种顺应同 样重要。
选择与顺应——顺应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a l l f a c t o r s i n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e x t r a —l i n g u i s t i c a s p e c t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h e l p f u —
山 西农 业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第1 2 卷( 第6 期) 0 0 2 0 6 6
J. S h a n x i Ag r i c . U 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6 V o 1 . 1 2 2 0 1 3
Th e o r y
YANG Xi a o — n i
( F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e p a r t me n t ,No r t h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Ta i y u a n S h a n x i 0 3 0 0 5 1 ,Ch i n a )
公示 语是 体现一 个 区域或 国家整 体 国民文 明 素 质 的重 要组 成部分 ,尤 其在 当今 国际交 流如 此
频 繁 、各 个 国 家努 力 提 升 综 合 实 力 的世 界 局 势 中 ,公示 语更 是作 为一个 区域 和 国家对 内对外 体 现 、宣传 该地 区和 国家 文化 内涵 、文明 素质 的一 个 特殊 窗 口。合 理 、正 确 地建 设 和 翻译 公 示 语 ,
选择 与顺应
— —
顺应 论 视 角 下 的公 示语 翻 译
顺应理论下公共标示语汉英翻译的语用分析

变 异 性 、 讨 性 和 顺 应 性 。 中顺 应 性 则 是 指 语 言 能 够 让 商 其
其 使 用 者 从 可 供 选 择 的 项 目 中 做 出 灵 活 的 变 通 ,从 而 满
足 交 际的需 要
翻 译 中 , 者不仅 要 遵循 “ 、 、 ” 传 统 的翻译 原 则 , 译 信 达 雅 等 而 且 要 顺 应 英 语 语 言 现 实 、公 共 标 示 语 语 言 结 构 特 点 和
多 公 共 标 示 语 英 文 使 用 不 规 范 的 问 题 ,影 响 了 我 国 社 会
文 明 形 象 和 国 际 化 进 程 。因 此 , 强 对 公 共 标 示 语 翻 译 的 加
的 : 译 者 之 所 以 要 选 择 某 种 翻 译 策 略 , 为 了 能 够 顺 应 而 是 某 些 客 观 因素 ,找到 最适 合受 众 的表 达 方 法 以实 现 翻译
文化 差异 关 键 词 :公 共 标 示 语 汉 英翻 译 顺 应理 论
翻 译 实 际 上 也 是 一 种 语 言 使 用 和 交 际 活 动 ,是 一 种 语 际信 息 交流 。 果 把顺 应性 理 论应 用 到翻译 领域 , 语 如 从 言 变 异 性 的 角 度 来 看 。译 者 在 把 始 发 语 翻 译 为 目 的语 的 过 程 中 , 在 着 各 种 各 样 的 翻 译 方 法 可 供 选 择 ; 语 言 的 存 从
的 目的 。 者 认 为 在 翻 译 公 共 标 示 语 的 过 程 中 , 者 要 使 笔 译 用 顺应 策 略 . 即顺 应 英 语 语 言 现 实 、 示 语 语 言 结 顺 应 这 三 点 。 翻 译 效 果 必 然 大 打 折 其
扣 , 至 出现 错 误 。 甚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围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5围城6翻译豆涛贺光辉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并以5围城6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2]V ers-chueren在5语用学新解6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0,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顺应论概述V ersc huere n认为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程式或特定的关系进行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3]二、动态顺应与翻译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某种顺应。
三、5围城6翻译中的顺应论解释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5围城6语言地道,既浓缩了现代汉语精华,又不失古代汉语风范,几十年来雅俗共赏。
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初译,茅国权先生润色、校正,英文的规范严谨亦毋庸置疑。
下面我们以5围城6中的个别句子为研究语料,来说明动态顺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V erse hueren指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语境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5 N o.3 2009 (总第105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105)文章编号:167321646(2009)0320026205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Ξ李宏鹤(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
本文从Jef V 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O n P ra gm a tic T ra ns la tion G uide d B y The o ry O f A da p ta tionL I Honghe;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ΚShanxi U niversityΚT aiyuan030006ΚCh inaΓAbstract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is a k ind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w h ich ai m s at pu rsu ing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T h 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 tive m odels of the above m en ti oned tw o k inds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s from the angle of theo ry of adap tati on.It p u ts fo r w ard that the tran slato r actively adap ts the lingu istic structu re and con tex t to ach ieve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that he con sci ou sly o r uncon sci ou sly adap ts h is m o tive of tran slati on and h is real conditi on s to ach ieve the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Key words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Μtheo ry of adap tati onΜ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
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 anguage,cu ltu re and tran slati 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
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
“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
[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
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 ivalen t effect)[1]。
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
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
纽马克Ξ收稿日期:2008212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2),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
的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
他认为“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
[3]”。
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语义,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功能的等值,为了交际的畅通,译文可以将很多文字以外的因素考虑进去。
在交际翻译中,意义不仅仅是在纸上的文字,同时也来自文字所处的大环境”[4]。
20世纪80年代以来,D .Sperber 和D .W 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
从此,关联理论成为了指导语用翻译的新理论。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
但由于翻译过程中涉及三个交际者: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行为的两个明示——推理过程[5]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交际活动中的听话者。
原文作者通过原作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语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
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说话人 交际者,他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交际过程中推理出的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入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明示,而译文读者作为听话人要做出相应的推理。
这充分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1]193,“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5]”。
由此模式可以看到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连接其他两个主体的中介,并肩负着保证和促进其他两个主体之间交际成功的任务。
为了使交际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5]”。
可以看出,这种最佳交际效果就是语用翻译所追求的语用等效。
此外,L eo H ickey 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论文集中,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预设等多个侧面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毫无疑问,L eo 的翻译观就是语用翻译的翻译观。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等效翻译”在翻译界中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
而等效翻译正是语用翻译的核心。
下面,笔者将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顺应理论出发,来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2.1 顺应理论简介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 er 2schueren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它是理解和诠释语用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Jef V 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之所以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于语言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不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导致的。
“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
[6]”。
所谓变异性,即可选择性,是指人类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可选项中,通过商讨的方法做出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
上述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前提。
人类语言的这三个共同特性为翻译者创造完美的译文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
根据顺应理论,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其中,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
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语境因素和其他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语言结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而顺应的动态性正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
在这一动态顺应过程中,人们对意72(总第105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李宏鹤)义做出不同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观。
其前提是把翻译过程视作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为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而不断做出种种动态的顺应。
下面笔者具体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
2.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语用翻译追求的是等效翻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期望分别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
所谓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的语言学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采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内容,以求等效。
所谓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这一层次上的等效较难实现,它要求译者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1]。
我们将分别从这两种等效翻译角度出发,看看译者作为翻译这个交际活动的中心,为了追求其中某一种语用等效要做出怎样的动态顺应。
2.2.1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何自然教授认为要达到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中的“语用用意”(p ragm atic fo rce),即原文中明示的和暗含的真实意思,而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然后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笔者认为,为达到这样一种语言等效,译者须从两方面进行动态顺应。
1)顺应语境翻译活动既然是一次交际活动,就必然有其特定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