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在学术圈中,对于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如何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有着诸多讨论和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英语学术文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然而,许多学者和志愿者认为,将英语学术文献翻译成其他语言,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二、汉译原则在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学术文献的汉译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1.忠实原文:汉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因此首要原则是忠实原文,努力做到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2.保持专业性:学术文献的汉译要保持其专业性,避免增减或改变原文的术语或专业概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清晰表达:汉译的表达应该清晰明了,避免使用生僻词或歧义词,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译文的意思。
三、汉译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法在将英语学术文献翻译成汉语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比如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差异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参考:1.注重语境:在汉译过程中,要注重原文的语境,尤其是对于存在多义词的情况,要根据上下文选择相应的译文,以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2.借鉴同行翻译:可以借鉴其他同行翻译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学术文献翻译,可以学习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3.专业术语标准化:在汉译中,应该遵循专业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避免使用自造词或口语化语言,以提高译文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四、译文的流畅性除了忠实原文和保持专业性外,译文的流畅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流畅的译文能够吸引读者,增强阅读体验。
要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合理运用语言修辞手法: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能够让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顺应”一词已被用作语言学、翻译学和其他语言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表示翻译策略的一种。
顺应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站在接收语文化的角度,以满足接收语读者的期望,这对翻译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顺应理论是翻译学家托尼比斯和布鲁斯威尔逊提出,他们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理解和模仿原文,而是创造新文本,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突出接收语文化的特色,使译文最终生成的文本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使译文的受众最大化,从而使翻译更加顺应,译文更加具有可读性及有效性。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英语与汉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英汉翻译的挑战。
首先,英语的词汇比汉语的词汇更丰富。
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汉语词汇却无法提供这样的多样性。
其次,英汉之间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人们对一些事物的分类和观念,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在翻译英汉文本时,应采用顺应理论,突出汉语译文中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交流的效果,以达到顺应的目的。
在工作中,应采用顺应的手段,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歧义。
例如,当翻译一篇论文时,应以汉语文化为基础,将一些英语用语翻译成汉语,而不是直接将英语用语“翻译”成汉语,从而歌颂汉语文化,受到接收语读者的欢迎。
在翻译报告时,应根据汉语读者的意向,深入对比各个文化的相关知识,将文本进行有效的转换,以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加符合文化。
在当今的翻译环境中,使用顺应理论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人员应该考虑接收语文化的特点,注重文化内涵,从而使译文更好地吸引读者,增强双向沟通,为接收语读者打开内容性的大门。
总之,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翻译人员应当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充分利用顺应理论,为译文添加文化内涵,从而改善译文质量,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提升技能水平。
论顺应论视角下的俄汉委婉语互译——一个新的视角

从进入本世纪 到 2 1 00年 , 方面 的 论文 就多 达 7 之 这 7篇 多 。这些成果涉及顺应论视角 下的翻译 体系建构 、 应论 对整 顺
义, 还包含丰富的文化 、 会 、 知信 息。因此 , 翻译 中我们 社 认 在 要从语境 、 语言结构 、 动态认 知等多个 维度对 它进行分析 和研
维度之 二 ・ 结构 客体
在这个维度 中, 顺应体现于语 言各
究。
层次 的结构 和结构组成 的原则 ( 同上 ,9 9 15 的选择 。结构 1 9 :1 ) 顺应包括从语言 、 语码和语体的选 择到话语 和语 段即话语 构建 成分和构建原则 的选择 。 维度之 三 ・动态顺应 作 为维索尔伦语用学理论 的核心 ,
5 1 语 境顺应 与选词 . 语境是确定词语意义是否具有模糊性的主要 因素之一 , 只 有在一定语境 中才能正 确理解语 言的模糊 意义 。语 境可 以帮
助语言接受者消除歧义 , 但无法 消除模糊 , 能使模糊语 言精 不
确化 。相反 , 境 还可 以造 成模糊 的效 果 。根 据顺 应论 的观 语 点, 语言的选择首先要顺 应于语 境。维索尔伦 ( 9 9 7 ) 19 :5 把语 境分为交 际语境 和语言 语境 。交 际语境 的构成要素 是物理世 界、 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 三者浑然一体 , 在语言结构中密不可 分, 达成共识 , 动态发展 。维索尔伦指 出, 物理世 界最 重要 的因 素是 “ 时间和空间 的指称关 系” 同上 :5 ; ( 9 ) 社交世界 指社交 场
5 .委婉语翻译 的选择与顺应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语言翻译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译者们尽可能地完美地将某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研究者们一直寻求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将这些关联应用至翻译之中。
而“顺应理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有助于解释英汉语言翻译的原理,并且给出了翻译时可以借鉴的一套思路。
顺应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约翰伯兰特詹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提出的,它主要针对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情况。
其理论的启发是,翻译时应该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保证“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使得同一内容在语言上得以贴切表达,以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作者本意。
顺应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层面,即文本结构级别和词汇级别。
在文本结构级别,译者在译出文本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法构建,建议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使用句型替代,以使翻译文本尽可能完整保留原文的句型结构。
另外,译者也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句法特征,如句子类型,句子结构,修辞,等等,以便更好地译出文本的真实含义。
在词汇级别,译者应该尝试使用能够最贴切表达原文意思的词汇和短语,以保持原文的有效性。
同时,译者也应该留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英汉语言在词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译者应该根据原文的结构特征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形式。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研究不仅深入地阐明了翻译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翻译策略,例如“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和“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等,因此可以说,顺应理论为有效提高英汉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尽管顺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但仍需要译者在实践中凭借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来发挥无法代替的作用,以便使翻译结果尽可能地贴切于原文意义。
最后,顺应理论对于英汉翻译提出的有用建议和认识,给出了一种更加富有启发性的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遵循原文的表达,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57语言研究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郭佳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四个维度。
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翻译研究一、引言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以外的其它主客观因素,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
语用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研究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它的交际双方即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均不在场,所以翻译不能像普通交际那样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翻译是时间和空间错位的特殊交际行为,而顺应理论适用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理论的产生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在语言顺应方面,它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即通过适应和调整,可以实现新的平衡。
维索尔伦创造性的把自然选择和适应论结合起来。
1999年,维索尔伦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行为,研究语言使用必须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把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翻译的过程涵盖多重动态选择,这也是翻译的顺应过程。
正如我们所知,译者既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又是目标语文本的作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任务,即翻译源语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
他们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语言、认知、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文化。
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进行语言的顺应性研究,即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一)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词语选择要符合语境。
由于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的产生也是动态的。
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任何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隐喻翻译也不例外。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开始着眼于文本语言之间的不同,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展开翻译研究。
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是今天被许多翻译学者所接受与应用的,它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语言的观点,来指导翻译过程。
顺应理论是在1980年代末,由翻译学家米勒鲁贝洛克(Mireille Bérubé)提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属文本转换,其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把语言A中的信息转换到语言B中,以便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内容。
顺应理论表明,翻译过程是一个交互过程,一种文本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以通讯某些信息,而另一种文本则以其他形式重建这些信息,这种文本之间的转换是有意识的,并且需要改变原有的文本表达形式来实现。
因此,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就是一种翻译形式,它把源语言中的文本表达形式用于目标语言中,语言的转换是以不同的“外形”来完成的,即采用异化的形式传达文化信息。
顺应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异化翻译而言,它的目的就是保持源语言中文本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而不是把源语言的内容完全覆盖掉,如果这样做,就会导致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损失,从而影响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异化翻译更多的是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对文本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具体地说,异化翻译的重点在文字上,非文字的内容则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翻译,比如图像内容,音乐,发音等。
同时,对文字进行异化翻译时,要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把结构,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使得不同语言的文本表达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此外,顺应理论也强调了源语言文本整体的重要性,而这一点也是异化翻译的核心。
换句话说,要想做到异化翻译,就要把源语言的文本整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局部翻译,这样才能把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以新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中文翻译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原文的结构、用词和语感,并且尽可能地将目标语与原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协调和统一。
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顺应论的要求:
1.尊重原文的语法和结构,保持句子的语义和逻辑顺序不变。
2.注意原文中的隐喻、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用目标语言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重视目标语言的语感,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文化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4.对于涉及到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特定语境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保留或重新翻译。
总的来说,顺应论视角下的中文翻译需要具备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敏锐把握,力求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32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丝路传播乔莉萍(滨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一、引言顺应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新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来的。
维索尔伦从全新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他对语用学的理解。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做出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使得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这种新颖的理论吸引了中国的研究者。
何自然和于国栋[3]介绍了这本书,给予书中提出的新颖观点很高的评价。
钱冠连和霍永寿[7]于2003年12月份翻译了全书,中文名是《语用学诠释》。
二、顺应论与翻译根据李元胜[6]的综述,顺应论在中国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于翻译。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可以结合顺应论来进行。
中国学者戈玲玲(2001)[1]率先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阐述了在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受语境顺应的制约。
在不同的语境中,译者应该机动地选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袁斌业,2002)[10]。
这也正好符合顺应论的核心:动态性。
王建国(2005)[9] 也指出翻译的策略是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所以整个翻译过程是动态的。
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
宋志平(2004)[8]探讨了翻译中的选择,顺应,动态的特点,意识程度,最后提出了顺应论理论下的翻译模式。
为了顺应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因此译语文本对译语语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最后作者提出了顺应论指导下相应的翻译模式。
顺应论的核心是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都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何兆熊和蒋艳梅[2]进行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认为语境不是事先设定好,一成不变的。
交际过程和语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
因为语境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随着交际过程的深入,交际者会不断地调整甚至重建适合的语境,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至于结构客体顺应方面,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格外注意微观方面,比如相同的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 No.3 2009(总第105期)JOURNALOFNORTH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Sum.105)
文章编号:1673-1646(2009)03-0026-05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X
李宏鹤(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本文从JefV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
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OnPragmaticTranslationGuidedByTheoryOfAdaptationLIHong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Abstract:Pragmatictranslationisakindofequivalenttranslationwhichaimsatpursuingthepragmaticlinguisticequivalenceandsocialpragmaticequivalence.Thisarticleanalyzestheadaptivemodelsoftheabovementionedtwokindsofequivalenttranslationsfromtheangleoftheoryofadaptation.Itputsforwardthatthetranslatoractivelyadaptsthelinguisticstructureandcontexttoachievethepragmaticlinguisticequivalenceandthatheconsciouslyorunconsciouslyadaptshismotiveoftranslationandhisrealconditionstoachievethesocialpragmaticequivalence.Keywords:pragmatictranslation;theoryofadapt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
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effect)[1]。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纽马克
X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的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他认为“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3]”。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语义,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功能的等值,为了交际的畅通,译文可以将很多文字以外的因素考虑进去。在交际翻译中,意义不仅仅是在纸上的文字,同时也来自文字所处的大环境”[4]。20世纪80年代以来,D.Sperber和D.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从此,关联理论成为了指导语用翻译的新理论。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但由于翻译过程中涉及三个交际者: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如图1所示。图1 翻译行为的两个明示——推理过程[5]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交际活动中的听话者。原文作者通过原作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语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说话人/交际者,他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交际过程中推理出的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入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明示,而译文读者作为听话人要做出相应的推理。这充分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1]193,“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5]”。由此模式可以看到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连接其他两个主体的中介,并肩负着保证和促进其他两个主体之间交际成功的任务。为了使交际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5]”。可以看出,这种最佳交际效果就是语用翻译所追求的语用等效。此外,LeoHickey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论文集中,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预设等多个侧面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他认为“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毫无疑问,Leo的翻译观就是语用翻译的翻译观。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等效翻译”在翻译界中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而等效翻译正是语用翻译的核心。下面,笔者将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顺应理论出发,来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
2.1 顺应理论简介
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它是理解和诠释语用学的一种全新模式。Jef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之所以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于语言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不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导致的。“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6]”。所谓变异性,即可选择性,是指人类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可选项中,通过商讨的方法做出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上述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前提。人类语言的这三个共同特性为翻译者创造完美的译文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根据顺应理论,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其中,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语境因素和其他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结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而顺应的动态性正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在这一动态顺应过程中,人们对意
27(总第105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李宏鹤)义做出不同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观。其前提是把翻译过程视作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为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而不断做出种种动态的顺应。下面笔者具体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2.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语用翻译追求的是等效翻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期望分别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所谓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的语言学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采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内容,以求等效。所谓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这一层次上的等效较难实现,它要求译者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1]。我们将分别从这两种等效翻译角度出发,看看译者作为翻译这个交际活动的中心,为了追求其中某一种语用等效要做出怎样的动态顺应。2.2.1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何自然教授认为,要达到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中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即原文中明示的和暗含的真实意思,而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笔者认为,为达到这样一种语言等效,译者须从两方面进行动态顺应。1)顺应语境翻译活动既然是一次交际活动,就必然有其特定的语境。根据语用学的观点,不同的语境下生成的语言会具有不同的语用意义。为正确把握和传达原文的语用含义,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特定的语境,在顺应语境的前提下,对原文语用含义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这样才会避免误解和误译。Jef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¹篇内衔接,º篇际制约,»线形序列。顺应语言语境对正确理解话语含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脱离了特定的上下文,话语的意思将可能是含糊的,无法确定的。而且在翻译实践中,某个词有时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超常规的含义,而产生这种特别字义的土壤就是那种特定的上下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就不可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Ex:QuiteFrankly,I’mamaterialist.I’vegotagood-payingjobandIwanttokeepit.I’veboughtahomenearWestlake,andmeandmywifewanttoenjoythecomfortsoflifeIhadahardtimewhenIwasakidandIdon’twanttogothroughallthatagain.译文:老实说,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我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我在西湖买了一套房子,我和我的老伴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轻是很苦,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materialist”这个词通常被译作“唯物主义者”,但在上文这种语境中,显然不能用这个译法。原文中语境显示这个词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者”没有关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选择顺应原文语境的词“讲究实际的人”来翻译。第二种语境是交际语境。JefVerscheren把它进一步分为三类:心理世界、物质世界和社交世界。笔者认为,在翻译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中,译者主要顺应的交际语境是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严绍汤玉曾给文化语境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文化语境’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这一范畴应当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第一层面的意义,指的是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生活习惯、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其第二层的意义,指的是文学文本的创作者在这一特定的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识途径与认识心理,以及因此而达到的认知程度。此即是文学的创作者们的‘认知形态’。事实上各类文学文本都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万不能够忽视的。否则便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误区,无法使译文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与原文的等效。如:李茂叫春桃到屋里,劝她归给向高。他说男人底心她不知道,谁也不愿意当王八;占人妻子,也不是好的名誉。他从腰间拿出一张已经变成暗褐色的红纸贴,交给春桃说:“这是咱们底龙凤帖,那晚上逃出来的时候,我从神龛上取下来,揣在怀里。现在你可以拿去,就算咱们不是两口子。”(许地山:《春桃》)译文:LiMaocalledchuntaointothehouse,heurgedhertobecomexianggao’swifeoffici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