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第16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国名党五次“围剿”示意图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探究二】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结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C)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B)
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
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

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

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

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D)
A.井冈山方向B.湘西方向C.瑞金方向D.贵州遵义方向
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

”这次“会议”是(B)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二大D.八七会议
5.在某红色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说:“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一景点是在(A)
,A.遵义,B.南昌,C.广州
,D.嘉兴
6.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B)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解决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7.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
A.突破乌江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河D.强渡大渡河
8.小明中考后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A)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l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B)
A.强渡大渡河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D.巧渡金沙江
10.长征,人类战争史的奇迹。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C)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B.革命取得了成功
C.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D.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