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引言)郑祖襄2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1)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1)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 有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最迟在公元前 11 世纪,中国已称这种音 乐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甚至在音乐舞蹈各自成为独立的艺
5
术形式之后,“乐”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乐,一直保存着它 的模糊词义。今天“乐”已专指音乐,所以学者通称原始时期的“乐” 为“乐舞”。现存的有些原始岩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乐舞的场面, 那是一种群体的歌舞活动。据后来文献保留下的片断“记忆”可知, 原始乐舞的举行跟祈求丰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 其中必然包含有生产活动的再现成份。
10
奏家,已开始有意识地铸造并使用这些钟上的另一个音了。经测音可 知,有些三个一组的商钟,已具备五声音阶的五个音。
磬是用石块打制成的。上钻一孔,吊起敲击。磬在新石器时代遗 址即有出土,一般单个存在,打制则比较粗糙。在石器时代,石制的 磬是比较突出的发音响亮,穿透性强(不易被其它声音淹没,传得远), 又不易败坏的乐器。大约因此而在社会上享有较大的知名度。所以商 代甲骨文声音的声字,就是“画”一个吊着的磬,旁边再“画”一只 耳朵(或加“画”一手执槌敲打)来表示的。这等于说,磬可以作为 发“声”的代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代的磬也制作得越来越精美。 例如,1950 年发掘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号大墓,出土的伏虎纹石磬, 长 84 厘米,高 42 厘米,厚 2.5 厘米,是用白而带青的大理石经精雕 细磨而成的,外观庄重端雅。磬的一面以细双线刻一伏虎图案,姿态 优美,设计巧妙,与器形浑然融为一体。即使以现代的审美眼光看, 整个磬也不失为一件上等的工艺品。经测音,它的音高比#c1略高。 发音浑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铜,并有较长的延续音。这枚伏虎纹大石 磬是单件,不成组,这样的磬又称特磬。特磬以单音加入演奏,只能 起加强节奏和强调稳定音的作用,这是它作为能发一定音高的乐器的 欠缺之处。但商代成组的编磬尚未发展成熟,这个题目,要留待周代 去完成了。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七章 宋元音乐ppt课件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七章  宋元音乐ppt课件
9
《事林广记》中的唱赚图
10
诸宫调
• 北宋时期的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表
演时有说有唱。
• 主要伴奏乐器为笛、鼓、拍板,有时也用
“水盏”或“弦索”。
• 音乐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即由不同宫
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这种多调性 说唱音乐,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
11
货郎儿
• 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调。《武林
家,后世誉之为“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现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
• 《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的唯一的
一部歌曲集。
4
5
琴乐
• 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无
论在琴曲创作、琴学流派、弹琴技法和斲 琴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古琴流派林立。
• 南宋时期,浙派的琴曲艺术对后世有着深
远影响。
• 郭沔的琴曲《潇湘水云》影响较大。
24
蔡元定“十八律”
• 南宋律学家蔡元定创立的一种律制,记载
于《律吕新书》一书中。
• “十八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的十
二律的基础上,继续推算出六律作为变律 而构成的律制。这六个变律分别是:变黄 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 变应钟。
25
音乐理论著作
• 《陈旸乐书》:宋代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
• 徐渭《南词叙录》云:“其曲,则宋人词
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 有留意者。”其音乐是一种民间俗曲。
20
宋南戏
• 宋代南戏的作品,只有《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 镜》、《陈巡检梅岭失妻》五种。前一种 已只字无存,后四种尚有残文。
21
元南戏
• 元代南戏的重要作品有《荆钗记》、《白

铺路石——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述评

铺路石——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述评

文化长廊铺路石——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述评陈瑞瑞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 要:近百年来,我国在音乐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研究人员辈出,研究著作和成果也较为丰硕。

郑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为我们把握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让我收益颇多。

关键词:郑祖襄;古代;音乐史概论作者简介:陈瑞瑞(1990.8-),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67-01《中国古代音乐概论》是郑祖襄给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讲授同名课程的讲稿基础上修订而来的。

作者在开篇便提出“什么是音乐史”的问题,紧接着展开追问“音乐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即什么是音乐,什么不是音乐?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在历史中,哪些属于音乐史范围,哪些则不属于?”“什么是历史音乐?”我想,作者的这一系列抛问,也是对为什么写作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纵观古今音乐史相关著作,历朝历代均有对“音乐”的记载。

不同的音乐家有不一样的思想,必然也产生对历史不一样的认识。

郑祖襄的《概论》则是我国第一部从方法论意义的高度对音乐史学进行较为系统研究与梳理的著作。

为我们把握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该书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论》前后179页,除了引言和结束语以外,一共四个章节的内容。

中心部分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学”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章正确的区分了音乐史和音乐史学,对于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目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学习方法都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历史中出现的著作中对音乐的记载。

第三章则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的相关内容。

最后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现状”,作者以始终关注音乐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视角,列举了近二十年来音乐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如燕乐二十八调研究、“敦煌乐谱”解译、《乐记》美学思想分析等等,集中于乐律学、古谱解译、曲调考证、音乐美学、外来音乐等几个重要领域,每一部分都收集排列了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及其论文,其意义不容低估,即便从目录检索的角度而言,至少也为学界提供了一份了解我国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信息与动态,使人对研究现状与最新成果一目了然。

【K12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2)

【K12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2)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2)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第一讲i[A]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 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

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而益则是增,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臸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立足学术前沿的音乐史学新著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和《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有感

立足学术前沿的音乐史学新著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和《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有感

这两部作品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新思路 和新方法。《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的详尽和深度,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 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而《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的宏观视角和简洁表达, 则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音乐历史的整体面貌和变迁轨迹。
阅读这两部著作,我深感音乐史研究的不易,同时也为作者的深入探索和精 准表述所折服。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不断推动音乐史 研究的前进和发展。同时,作为读者,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拓宽 视野、深入挖掘,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音乐历史与文化。
立足学术前沿的音乐史学新著读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和《中国
音乐史简明教程》有感
基本内容
在音乐史的研究领域,我最近有幸阅读了两本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中国 古代音乐史简述》与《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这两本著作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的宝贵机会,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学术前沿的音乐史学新视角。
此外,与这两部著作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 《中国音乐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工具书,以及一些相关 的学术期刊和论文,都为我提供了更多关于中国音乐史的信息和知识。这些参考 资料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两部著作,也促使我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史进行 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总的来说,这两部著作是我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宝贵参考 资料。通过阅读它们,我对中国音乐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提供 了一种全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我相信,这两部著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很高 的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极具阅读和欣赏价值。希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能 看到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
明言教授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于2002年10月1日,由人民音乐社, 这部著作是对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活动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作者以严谨的学 术态度,通过对大量音乐批评实践的深入研究,揭示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特 点、内涵和价值。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霓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PPT课件
37
五: 宋元时期
•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 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PPT课件
18
中国音乐发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PPT课件
19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交流和融合期)
• 出现:秦朝 • 职责: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
PPT课件
32
音乐机构
政府:
大乐署一一兼管艺乐,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鼓吹署一一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庭礼仪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