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愁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乡愁》第二课时

《乡愁》第二课时

《乡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学生朗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二. 深情地朗读:1.听读。

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 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幻灯片出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

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3.练读、展示。

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2,把乡愁化作,表现对妻子;
§3,把乡愁化作,表现对自己;
§4,把乡愁化作,表现诗人强烈的。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简答问题
①“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乡愁比作邮票,能引发什么联想?
②“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用“浅浅”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教与学反思
1.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导学案设计
题目
乡愁
课时
1
学校
教者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 11、9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人思乡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逐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无法沟通的思念)层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普遍的家国之情




课堂提高训练
1、设喻联想,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极富感染力,请填空:
§1,把乡愁化作,表现对母亲;
2.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初中语文《乡愁》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乡愁》第二课时 教案

6、、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如果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

“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再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齐读)三、放飞想象,挥洒诗情1、佳句仿写: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以“乡愁是”的句式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教师示范:★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3、给学生提供参考物象:金达莱、童话、摇篮曲、热茶、木桥、明月、家书、挥手、小溪、故事、家园、梨花、一幅画……要求学生仿说。

四、布置作业体会“头”和“边”的区别。

齐读最后一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仿写:以“乡愁是”的句式。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1单元《乡愁》课时2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1单元《乡愁》课时2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 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 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时候
时 长大后 间 顺 后来 序
现在
乡愁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故乡之思
主题


升华
顺 序
家国之思
跟踪检测
2.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诗人笔下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 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 国之思。
课后作业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回顾练习
再读诗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
第三节:到后来,我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 冷的坟墓,再也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我跪在坟前痛哭:母亲呀 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再读诗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
第四节:现在,我与故乡被这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我只能任泪水肆 意地流淌,我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 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我想回去回不去啊......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 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 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______________ ,例如 _____________ 。” (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2课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2课时)

教学内容:《乡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读诗歌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1、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思乡之情)2、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3、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稍慢且舒缓)此外在读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同时要注意轻重音的处理。

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刚的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

三、品诗歌1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四、作业布置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朗读诗歌二、新授(一)品诗歌21、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维<<次北固山下>>)赏析: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二.学习目标1.根据诗文每节的内容,联系“乡愁”,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诗人精巧的构思,品味其形式美。

三.新知预习。

1.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理解诗的主题。

2.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现“乡愁”这一主题的作用。

3.运用所学的分析诗歌的知识,将本诗与课后习题中的《春望》诗进行比较阅读。

四.探究演练(小组讨论交流)1.“小时候/......母亲在那头”、“长大后/......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而现在/......大陆在那头。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变化的历程的。

2.小组内总结文章的形式美。

3.概括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方法。

五.拓展提升。

1.请你放飞思绪,想象诗中的“我”,跪在母亲坟前会想些什么呢?2.下面是一位读者读了余光这中的《乡愁》后,情不自禁为他设计的一张回家的船票,你能明白船票中数字蕴含的意思吗?试说说看。

提示:5—我 2—爱 8—大六.知识整理与反思。

七.成果检测。

1.《乡愁》属于,朗读这首时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2.乡愁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但作者通过、、、等四个意象,把乡愁表现得沁人心脾。

3.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它们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内容上交代了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6每题2分,第7题没空1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元勋(xūn)澎湃(bài) 校(xiào)对深恶(wù)痛绝B.浊(zhuó)流气氛(fēn) 污秽(suì) 气冲斗(dǒu)牛C.粗拙(zhuō) 愧怍(zuò) 门槛(kǎn) 颠沛(pèi)流离D.譬(pì)如修葺(qì) 契(qiè)约诲(huì)人不倦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循环优闲陡峭如释重负B.妥帖糟糕烦燥以身作则C.取缔辫子哀悼微不足道D.斑斓薪金深宵峰芒毕露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当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识________的骗子,以免上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乡愁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乡愁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乡愁第2课时(三)迁移运用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四)归纳延伸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

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自读诗文,理解诗意。 2、赛读诗文,领会诗境。
3、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学习活动三:
学习任务:
• 1、请你试着品析诗歌的音乐 美和结构美。 • 2、这首诗表现怎样的主题? • 提示:这首诗歌 借 、 、 、 • 把抽象的 具体 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 望 , 渴望 的强烈愿望。
学习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并 用笔批注。 1分钟 2、2号负责小组合 作探究 2分钟 3、小组推荐代表本 组发言。 2分钟 4、其他小组评价、 补充。 2分钟
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
1、节与节之间结构整齐一致, 但整齐中有长句与短句的变化, 体现 出自由 诗的 特点。
2、节和节之间有词的重复与叠词 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 往复 ,一 唱三叹的 旋律,读起来 朗朗上口,给全诗营造一种 愁绪 弥漫的基调。
乡愁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看的人在这头 望的人在那头
作业布置
• 1、背诵课文 • 2、高效课堂联系3、4题
祝愿我们的故乡的每一个夜晚都 宁静美好!祝愿我们的祖国的每 一天都阳光灿烂!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邮票 船票
托物寄情
故乡之思
主 题 思 想
坟墓 海峡
逐 层 推 进
家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
学习任务: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 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 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异 乡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 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 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仿照 课文其中任何一节来抒写你 的乡愁。 ,乡愁 是 。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后完成 在草稿本上。2分钟
2、小组内交流,按 4、3、2、1的顺序 依次读读自己的作 品。 1分钟 3、小组推荐最精彩 的作品由1、2号在 全班展示。 3分钟
懵(měng)懂时 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小溪 我站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 他在那头吹 我在这头听
学习活动三:
学习任务:
• 1、 试着品析诗歌的音乐美 和结构美。 • 2、这首诗表现怎样的主题? • 提示:这首诗歌 借 邮票 、 船票 、 坟墓 、 • 海峡 把抽象的 乡愁 具体 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 与亲人团聚 望 , 祖国早日统一 渴望 的强烈愿望。
学习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并 用笔批注。 1分钟 2、小组合作探究 2分钟 3、小组推荐代表本 组发言。 2分钟 4、其他小组评价、 补充。 2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