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1

乡愁1
乡愁1

乡愁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婧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新课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三、文体链接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的/坟墓

..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精读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

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一、巩固理解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

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二、文章脉络

《乡愁》: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三、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写作特点

《乡愁》

(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同时各节在同一位置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故乡之思

家国之思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教学反思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乡愁》教材分析 (2)

附件1 微解读——沉入文本,深度探究 阅读材料一: 1、尊重实际,真实阅读: 台湾海峡概况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理论上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平潭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平潭岛之间,约130千米。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2、回顾历史,深度阅读: 阅读材料二: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所说的“小三通”与“大三通”是什么意思? 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特殊,一直处于不正常的发展状态。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后,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外族统治,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影响。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与大陆之间恢复了正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 然而,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败北,退居台湾,当时台湾方面对于中国大陆采取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从此开始了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两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全部中断。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陆对台政策也开始出现重大调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谈话中,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1991年6月,交通部发言人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指出,海岸两岸的“三通”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 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 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 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 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乡愁诗词集锦

乡愁诗词集锦 静夜思xx 床前xx,疑是地上霜。 举头xx,低头思故乡。 泊船xxxx xxxx一水间,xx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xx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xxxx xx里见xx,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回乡偶书xx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天净沙·xxxx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夜上受降城闻笛xx 回乐峰前xx,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xx。 xx早行xx 晨起动征xx,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xx,xxxx。 阴雨xx xx雾今朝重,xx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xx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渡xxxx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xx至除夜思家xx xx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xx兄弟xx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逢xx使xx 故园xx漫漫,双袖xx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杂诗xx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xx著花未?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xx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xx浪迹一xx。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xx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xx百尺楼。 客中寒食xx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xx。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xx,多少踏青人。 江岸xxxx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xx约xx。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江上送友人南游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乡愁1讲课讲稿

乡愁1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本首诗以它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千万游子期盼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声。 2、教学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 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把握节奏、重音、语速和语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这首诗歌节奏感很强,适合学生朗读,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诗歌的主题。“乡愁”的主题主 要是靠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表现的。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 一定的困难。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有兴趣,识记能力强。 三、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聆听柔美的音乐旋律,走近优美的诗词华章。 鉴赏讨论法: 鉴赏作品中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联想创作法:让学生借鉴诗歌,创作优美的诗句. 四、说学法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各种美。 小组合作学习法:设置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意象等学习要点。 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找出古诗中乡愁的句子结合本课的学习,理解原本无形的“乡愁”到“有形”的乡愁,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 2整理古诗中表现乡愁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五、说教学程序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蒙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 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 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 (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乡愁1

乡愁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婧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新课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

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 导读: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篇1: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篇02:家庭 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

起它的最后的金子。 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 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 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 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 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篇3: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

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 样天真的缘故。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 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 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 美远胜过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 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

记住乡愁串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记住乡愁串词 篇一:乡愁串词 乡愁是一种有家而不能回,对家充满渴望与向往的愁绪。这里的家有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二是指精神世界的家。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篇二:浓浓的乡情串词 “浓浓的乡情”主题活动串词 1、歌曲:《故乡的云》 女:望着云彩,思念故乡。 男:思念故乡,望着云彩。 女:谁不爱故乡?

男:谁不恋故土? 合: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思念。 女:嘴唇吻到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男:脚步踩痛的地方,是我日思夜想的地方。 ”合:通过第二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都感受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份浓浓的乡情。 我宣布:雄风小学五年级“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活动现在开始。 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男: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念自己的故乡。现在就让我们在诗中感受浓浓的乡愁吧! 女:请欣赏一组、二组合诵:《泊船瓜洲》 男:请欣赏三组、四组合诵:《秋思》 女:请欣赏五组、六组、七组合诵《长相思》 女: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那是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 女: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眼中,故乡又是怎么样的? 请欣赏朗诵余光中《乡愁》 男: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女:意犹未尽之时,请欣赏席慕容的《乡愁》。 男:中华诗文浩若烟海, 女: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请欣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女:王维《山中送别》 男:秦观《浣溪沙》 女: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 男: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回忆起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乡的春、夏、秋、冬总让我们赞不绝口。 请欣赏《故乡》(29页阅读链接)。 男:朗诵日积月累37页。 女:朗诵《桂花雨》片段。 男:人是家乡好。月是家乡明。 女:山是家乡翠。水是家乡粼。请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片段。 男: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女: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也表达着一位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请欣赏《梅花魂》片段 男:时空变幻,挥不去游子对故土的眷念;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 的《乡愁 》,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 在细细品味和理解。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 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 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
1/6

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 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 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 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 和 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 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 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 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 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 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 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 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 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 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 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 鸳鸯梦。 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 却在苦苦 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 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 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 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 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 国人的心中, 将所有海外游子, 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 给了祖国同胞, 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 时, 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 读者可以感受 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 而 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 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 的“中国情结”。 其次,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 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 文化,尤其是《诗经 》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 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 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 但是,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 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 的音乐美, 主要表现在采用 《诗经》 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
2/6

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3篇

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3篇 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琢磨诗歌里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作品风格。下面整理了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供你阅读参考。 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篇01:《南方的夜》作者:冯至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 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 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篇02:《乡愁》作者:北石我的乡愁 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 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 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 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 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静时

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 我的乡愁 是一遍一遍的月圆; 我的乡愁 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乡愁 是隔不断的海水; 我的乡愁 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 故乡是胎盘 我的乡愁 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 是无以回报的忐忑 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 最适合朗诵的悲情诗歌篇03:《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1《乡愁》(详案)

1.乡愁(1课时)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朗诵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 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同学们,你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九(三)班是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老师也坚信这一点。 希望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老师尽情享受你们的精彩。好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非常高兴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来永汉同学中学跟你们一起学习。但是,在高 兴之余,老师的内心又有一股愁绪在疯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老师想家了,想家人了。)这 种情感体验,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那我们把这种深刻思念家乡的心情叫什么呢?(对,乡愁。) (板书:乡愁) 2、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 愁的诗句。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乡愁的古诗名句吗? 过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余光 中)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掌握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 过渡语:阅读文章,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 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有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家作品简介 作家: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了台湾,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 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乡愁(1)

乡愁,流淌着的诗歌 类别:随笔小札作者:红心萝卜[个人散文集] 编者按:沉浸这样的文思,一些感慨悠然升腾,一些温软莫名涌动;乡愁,是一首永恒的歌;一首流淌着民族血液的诗歌!整篇思路清晰,文笔隽美,如泣如诉,如诗如画,赏之,心悦。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乡愁,是一首永恒的歌。有游子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心中就有说不完的愁绪写不完的情思,如丝如缕。离开故乡,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羁旅异地,都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情不自禁地遥望故园的方向。这种对故园的牵挂,与其说是游子客居驿站的寂寞宣泄,倒不如说是一个人天生的对故土的不舍眷恋和故土难离的怀乡情结。 游子要挥别故土的刹那,泪眼波娑,踯躅徘徊,藏一把熟悉的泥土,有说不完的离情别绪;如是到了外地,客居他乡,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群,让自己局促不安;如是认识了新朋友,熟悉了新环境,可与自己总有一层隔膜。游离于家乡之外,心中难免会落落寡欢,于是,思乡念家,就成了排解寂寞与忧伤的一剂良药。 故乡啊,有多少的游子,曾为你惆怅,为你举一杯酒,为你在梦中缠绵!?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对乡愁的咏叹与抒写,是那么浓酽,那么痴情! 乡愁,是风雨里的杨柳,是寒冬里的一朵梅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当是最早写“乡愁”的诗句。将士们外出戍役劳作之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清风柔柔,家乡的一切多么温暖迷人;而归家之时,风雪载途,寒冷彻骨。在这里,“杨柳”与“雨雪”都成了思归的情愫与诱点。与其说艰辛的劳动使人产生回家的冲动,倒不如说这是深埋内心的情感最真切的流露。淡淡的思乡,散发出淡淡的馨香,虽苦虽涩,却也让人内心充满温馨。 乡愁,是心碎,是深秋的枯叶,是夜里独酌的伤感。“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民歌《悲歌》),这种“乡愁”,已经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张玉谷在《古诗赏析》里解释说“惟其欲泣,所以悲歌;惟不能归,所以远望”,当是对游子那种“乡愁”的最好注脚。 乡愁,是那一缕缕清澈的月光,是月光下悠扬的笛声。身在异乡,如果是夜深月明,望着那深邃的夜空,谁不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水的月光,流泻的,却是那不尽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月与情交织的情境里,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形单影只的剪影,显得尤其清凉。这种乡愁,其实在这里显示出了一种轻柔的意境,深远而又淡雅。李白的另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了“乡愁”极容易被外物外情外景所勾起所唤醒。 乡愁也是情有独钟,是望不尽天涯路的辛酸与凄婉。漂泊异乡的人,会对家乡的一切怀有特别的感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当然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反映的是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那种“乡愁”像露水一样圆润,像月光一样透明。如果说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一个漂白者美好而又带有无奈之意的苦楚,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这种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怀归之情,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难以割舍的深情,想来那浩渺的烟波是无论如何也湮没不了“乡愁”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用醉酒来忘却故乡,可酒醒之后呢?大概更是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与凄凉罢了。

乡愁诗_1

乡愁诗 导读:自读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比较、理解两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理解余光中《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育重点难点与关键: 1、比较、理解两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创造性教学的设计: 1、比较阅读 2、能力迁移 四、布置作业: A、背诵两首《乡愁》。 B、阅读李广田的《乡愁》,思考—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C、寻找几个形象分别表现以下情感(也可写成诗句): 欣喜苦闷激动

五、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A、乡愁课题(配罗大佑《乡愁四韵》) B、导入新课: 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书写这一主题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其他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实,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一、 C、(幻灯片2)首先,让我们听听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幻灯片3、4、5、6) D、(幻灯片7)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E、(转幻灯片2)请同学们轻声试读,划分诗句的节奏,体会诗作意境和情感。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 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 年12月22 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 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什么?这让我想到上口才课时学到余光中老师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又查了字典,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思念,是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永恒的感情。我还是不明白?爸爸告诉我说:人生有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一种怀旧的感情,这种情感总是让人心里多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惆怅,多了一份守望和向往。总会因为某件事、某种物品、听到一首久违的歌声或音乐,都会让自己心情激动,甚至热泪盈眶,触景生情。这就是乡愁。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情感,因为在哪里有他们的童年成长的记忆。在回忆中能重温父亲的慈祥、深沉的爱,母亲那包容、温暖的爱,兄弟姊妹间的追逐打闹和那些林林总总总的快乐、悲伤的那些事。“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中秋、春节在外的人们都想早早的回家团圆。 十一大假,十月四号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天爸爸、妈妈早早的起来去市场买月饼、买鱼、买肉。我们一家三口去爷爷奶奶过中秋。晚上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上开心的吃着月饼和瓜果。爸爸就对我说:“儿子,你知道我们小的时候吃的是什么样的月饼吗?”我说“那还不是和现在的一样!”爸爸说“我们吃的月饼没有现在你们吃的月饼种类多,那时只有五仁馅,里面还又青红丝的那种。”姑妈们也纷纷说了她们很多的往事,爸爸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家中的姊妹较多,一听过年过节特别的高兴。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好吃的,不像现在你们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每年的中秋都在农忙时节,爷爷奶奶他们在田里采摘棉花,很晚才能回来,我们就在家做好

饭等爷爷奶奶回来吃饭,然后一起拜祭老天拜祭月神,才能吃月饼。我听了很奇怪?于是就问爸爸:“为什么拜祭他们?”爸爸说:“拜祭老天是为了讨个好兆头,希望明年有个好收成,祭月神是让家中的男孩子在学习业上学有所成蟾宫折桂。女孩子长的像嫦娥一样美丽。”我又问:“为什么这几年过中秋怎么没有见你们拜祭他们啊?”爸爸说:“现在我们都在城市里生活,到处是高楼林立,连爷爷奶奶他们都住在楼房里。不像一前,各家都有一个院子,可以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上面放上瓜果和月饼来拜祭他们。现在没有地方了,再加上人们逐渐都淡忘了这些习俗”爸爸还给我讲了《蟾宫折桂》《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我终于明白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句是的意思了。 赏完月后,我们坐在车上,嘴上唱着爸爸刚教的歌“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我为爷爷打月饼呀,我打的月饼圆又圆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爸爸小时候一起拜祭老天,拜祭月神的画面。

余光中的乡愁朗读节奏

余光中的乡愁朗读节奏 余光中是我国著名诗人,那么余光中的乡愁要怎么朗读呢?下面请看席慕容的乡愁朗读节奏!余光中的乡愁朗读节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

乡愁教案朗诵_乡愁阅读答案

乡愁教案朗诵_乡愁阅读答案 课文《乡愁》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前言】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

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课文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orG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