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1
初三1课-余光中《乡愁》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一棵开花旳树 席慕容
怎样, 让你遇见我? 在这最漂亮旳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旳路旁。 阳光下, 谨慎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旳期望!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旳一 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 花旳树,我在替它发声。”
一张船票,虽然是窄窄旳却
凝结着对新婚妻子旳不尽相
长大后
思之情
乡愁/是一张/窄窄旳/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旳 乡愁,一种在异国(异地)孤客旳乡愁, 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旳窄窄 旳船票引起旳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旳/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旳一种情节,是诗歌创
作历久常新旳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 旳名篇佳作,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___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弟兄登高处 遍插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目前旳 乡愁,引起异乡愁旳是那一湾浅浅旳 海峡.一种游子对故土旳怀念以及期盼 早日统一旳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 旳分别)
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邮票 —母子分别 —对母亲旳怀念 长大后—船票 —夫妻分离 —对妻子旳依恋 后来—坟墓—— 母子诀别 —对母亲旳怀念 目前-海峡 -游子与大陆旳分离--对故土旳眷恋
一方坟墓,虽然是矮矮旳,却将 慈母与诗人天人相隔,其间无限 旳悲痛与对母亲旳怀念可能只有 诗人亲身经历过才干真真体会旳 到。
1乡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自读诗文,理解诗意。 2、赛读诗文,领会诗境。
3、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学习活动三:
学习任务:
• 1、请你试着品析诗歌的音乐 美和结构美。 • 2、这首诗表现怎样的主题? • 提示:这首诗歌 借 、 、 、 • 把抽象的 具体 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 望 , 渴望 的强烈愿望。
学习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并 用笔批注。 1分钟 2、2号负责小组合 作探究 2分钟 3、小组推荐代表本 组发言。 2分钟 4、其他小组评价、 补充。 2分钟
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
1、节与节之间结构整齐一致, 但整齐中有长句与短句的变化, 体现 出自由 诗的 特点。
2、节和节之间有词的重复与叠词 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 往复 ,一 唱三叹的 旋律,读起来 朗朗上口,给全诗营造一种 愁绪 弥漫的基调。
乡愁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看的人在这头 望的人在那头
作业布置
• 1、背诵课文 • 2、高效课堂联系3、4题
祝愿我们的故乡的每一个夜晚都 宁静美好!祝愿我们的祖国的每 一天都阳光灿烂!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邮票 船票
托物寄情
故乡之思
主 题 思 想
坟墓 海峡
逐 层 推 进
家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
学习任务: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 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 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异 乡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 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 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仿照 课文其中任何一节来抒写你 的乡愁。 ,乡愁 是 。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后完成 在草稿本上。2分钟
《乡愁》详细赏析

《乡愁》详细赏析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
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
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
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某某某也”。
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
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
2001年,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
2002年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
2003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
2005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乡愁》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段表达乡愁的文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手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概念。乡愁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是我们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家国的热爱和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韵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手法,理解其艺术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乡愁》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韵律和意象,增强学生对诗歌形式美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情感的理解,培育家国情怀;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审美鉴赏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理解《乡愁》的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分析诗歌的韵脚,理解韵律对诗歌美感的作用。
(3)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例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4)培养对乡愁情感的深刻理解,联系实际生活体验。
乡愁教案-1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范文汇总5篇乡愁教案篇1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虚) (虚) (实)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乡愁》(席慕蓉)原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课文余光中《乡愁》课件PPT

丧母哀愁: 失去母亲的痛楚
思归浓愁: 家国分离,思念祖国
诗人是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时间顺序, 四个人生阶段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痛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家国之别 现在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 情,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意象
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少年清愁: 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 祝愿余老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早日实现。 • 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
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 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 跳跃。
谢谢聆听
语教六班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 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 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 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其代表作如《乡愁》、《乡愁四 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 《我的四个假想敌》等。
写作背景
1972年,海峡两岸正处于相互隔 绝状态,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 诗人深感回乡无望,情动于衷,愁绪 万千,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 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 摊开稿纸,一挥而就,用了不到二十 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 歌。
九年级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上册《乡愁》(第1课时)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乡愁》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对于诗歌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讲授的“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小组内检查;2.每日“风火轮”基础知识检测(字词拼音、成语掌握、古诗默写)【评价反馈】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到达扩大检测面,切实检查的知识点的效果;2.每日坚持基础知识夯实,可以帮助学生落实某些易错的生词或不扎实的基础常识。
【主要内容】1. 多次朗读诗歌,多种情势朗诵诗歌,以“读”带“品”;2.课堂初练笔——在品读基础之上,进行创写片段或整首诗歌的练习。
【评价反馈】1.朗读的情势多样,可以在课堂中继续呈现阶梯式递增的朗读效果;2.由于预留的练笔时间较充裕,创写前的情境设置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很快被学【主要内容】1.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化知识的一部分;2.读诗,学诗,也写诗——通过课堂对诗歌“音韵美”“情感美”的领会,在熟悉的情景设置中,寻找内心的情感方位,写下属于自己独有的诗歌。
【评价反馈】1.通过日常的训练,学生对于课堂小结与反思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了;2.诗歌创作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稍微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平时接触实在太少,但是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体现真挚情感的好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故事导入,情境创设】1.重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配乐用讲述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情绪。
3.在情境铺设后,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设计意图】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在情境再现中,把握诗歌的基调;2.运用想象和联想,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更有利于了解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答疑解惑】对课文提示语中的概念“回环往复”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1.既然课本上有展示,有提示,就应该好好利用;2.同时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帮助他们扫清算解障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情势。
【自由读,初品乡愁】1.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问题: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情感?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得出本组内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婧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三、文体链接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四、整体感知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的/坟墓..../是一方/矮矮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精读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
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一、巩固理解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
“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
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二、文章脉络《乡愁》: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
三、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写作特点《乡愁》(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
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同时各节在同一位置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五、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故乡之思↓家国之思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教学反思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
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
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