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今天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

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越剧的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进入上海后的初期,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

后来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

1942年10月雪声越剧团上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妆,之后编导于吟又邀请电影明星为该团作化妆指导,全部废除水粉上妆,改用油彩。

此后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剧在编演现代题材剧目时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形象。

发式和头饰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

后演古装戏仿照绍剧。

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

20世纪20年代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

自女班诞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学习京剧使用“铜泡包头(如《别窑》中的王宝钏)、“水钻包头(如《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点彩包头(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头饰。

20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恒娘》时,改为用自己的头发梳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需选择使用。

之后演员们纷纷改革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根据,开始创造越

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

髯口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

开始租用演出行头后即采用绍剧的髯口。

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采用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

20世纪30年代末,越剧兴起改革,髯口也开始改良。

将髯须改短、改轻。

20世纪40年代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

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方便又化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各种胡须。

大面需用满腮胡须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

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

20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全部用改良胡,胡须原料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

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般均采用粘贴的办法。

越剧调研报告

拿什么来拯救你,越剧 关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越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一直以其清悠婉丽的声腔,真切动人的表演,极具江南地方 色彩而为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一、目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越 剧教育在内的戏曲教育开始面临困境。 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越剧演 出愈来愈面临观众减少、专业剧团难以 生存的尴尬局面,许多剧团已纷纷停演 或转业。从种种迹象来看,越剧正面临 着重大的考验。通过对越剧发源地—— 嵊州市市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希望能了 解越剧在发源地的发展状况,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越剧之现状 虽然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护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越剧的前景仍是令人担心。全 国的专业越剧院团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6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不足35家。而大多数的 民间职业越剧团则以农村市场为主,但由于市场较小,剧团得不到较大的发展。而受各种文 化娱乐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地区,则前来观看的观众较少,并基本集中在40岁上下,而年轻 一代少有人问津。 三、调查、统计 通过对200位嵊州市市民分年龄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越剧的观众越来越趋向老龄化, 年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少。与 此同时,在受调查的市民中会唱越剧的比例随年龄的递减而减少。在200位受访者中, 有78.72%的50岁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越剧,且有70.21%会经常观看越剧节目,更有53.19% 会唱越剧,而且几乎每 人都会哼几句。36~50 岁的受访者有66.67%喜欢越剧,并且有 51.11%的市民会经常观看越剧节目,42.22%会偶尔观看,并有51.11%的市民会 唱越剧,60%的市民 校课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越剧特色教育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获得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在对200位嵊州市有必要的。有近40.3%的10~25 岁的受访者 表示喜欢越剧,并有19.3%的 人表示会观看越剧,42%的人会唱一点越剧,并有63%的人表示愿意去学习越剧。 四、数据分析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越剧面 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越剧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嵊州学生从小接触越剧, 学习越剧,培养了他们对越剧的兴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情况依然很严峻, 不会唱越剧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同时会唱的比例却在迅速下降。我们可以预测将来越剧很 有可能面临泛而不精,缺少高水平演员的尴尬局面,甚至重演男班后继无人而被取代的悲剧。 因此,虽然越剧教育有利于越剧的推广和普及,但是仍不能解决其生存的根本问题。同时, 随着现代流行的娱乐节目的增加,使得大批的青年观众不再关注越剧的相关节目,导致其收 视率远没有其他节目的高。同时还缺少一些大型的越剧活动吸引观众。种种以上这些使越剧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今天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简介 乐清市越剧团创建于一九五一年,朴实的艺术风格,严谨的舞台作风,执着的探索精神,深受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成为蜚声省内外的省一级艺术表演团体,多次被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 剧团目前剧团拥有国家高级艺术职称15人(其中正高级4人),中级艺术职称19多人,艺术队伍建设形成梯次。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正茁壮成长,他们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秉承剧团的优良传统,为越剧艺术的繁荣谱写新的篇章。50多年来,乐清市越剧团创作、移植、排练了上百部批立意新颖,风格各异的优秀剧目。现常演剧目有《章纶》、《新三笑》、《杨贵妃后传》、《一夜新娘》、《洗马桥》、《江流记》、《狸猫换太子》、《双玉蝉》、《三试浪荡子》、《花中君子》、《秦宫遗恨》、《莫问奴归处》、《孟丽君》等几十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凭借优良的舞台作风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多次在省、市戏剧节汇演中获高奖。并于1985年冬晋京,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2000年11月,应邀赴香港演出,获得赞誉。新闻界30多家报刊、电台先后撰文评价和报道,中央、浙江等电视台皆有演出录像播放,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成为越剧演出团体佼佼者之一。近十年来更是屡创佳绩:1999年,《洗马桥》获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2001年,《洗马桥》入选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勇夺12项大奖,并与央视联袂打造成四集戏曲电视剧,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奖、浙江省及温州市精

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一夜新娘》荣获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2006年,《杨贵妃后传》先后荣获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和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奖”等诸多奖项。几十年来,剧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先后北上南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厚爱和好评,全国多家新闻单位,《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知名报刊媒体曾对剧团的演出盛况进行了报道。

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是当地的一种说唱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后来小歌班进军海和杭州,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文革”期间,越剧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了冲击,流传的范围大幅度缩减。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剧界经过一系列改革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浙江的“小百花”效应和上海的“红楼”现象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演员和编、导、音、舞、美专业人才,越剧在新时期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的艺术流派,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争奇斗艳,各具独特的色和香,装点着越苑的满园春色,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人们喜爱越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越剧拥有一批独树一帜的流派、专业和业余的演出经常有流派演唱会,观众中有许多人是某派迷,对某一流派格外喜爱,直到入迷的程度,这说明流派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

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其流派形成于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在《越剧唱腔研究》中队当时著名的越剧演员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后来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现今存在的流派有很多,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王派,戚派,陆派,吕派,金派,毕派等都是有其各自的特色,是越剧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由王文娟(工花旦)创立的王派是当今越剧比较突出且受欢迎的一个流派。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也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演唱时她以真声为主,吐字雅中显浓艳。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朴实中见华彩,于淡中把不同曲调、多种板式组织为成套唱腔,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红楼梦·焚稿》中的“一弯冷月照诗魂”也是集中体现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这段[弦下腔]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转折,运用旋律高低起伏、节奏顿挫,赋予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绝”

越剧的角色

一、小旦。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分为6种: 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色,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 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 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一类角色,特点是举止端庄,唱工和做工兼擅。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端庄,又有花旦的活泼。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角色,素净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角。 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武功见长。 二、小生。饰青年男性角色。分为4种: 书生,饰演文质彬彬的读书人,特点是洒脱庄重、温文尔雅,富有书卷气。 穷生,饰演穷愁潦倒的落难公子和寒家子弟一类角色,特点是带有寒酸相和迂腐气。 官生,饰演古代官员、显贵一类角色,头戴乌纱,身着官袍,带有一定的工架和气度。 武生,饰演有武艺的中青年男性角色,特点是英武挺拔,文武兼长。 三、老生。饰老年男性角色。分为2种: 正生,戴黑髯,唱、做并重。 老外,戴白髯和花髯,过去戏文中称"末",以做工为主,表演动作性强。 文武老生,饰演有武艺的将帅一类角色,讲究工架,气度不凡。 四、小丑。 表演特点是幽默、机智或狡猾、阴险,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分为4种: 长衫丑,饰演花花公子、品行不端的读书人,或其他有喜剧色彩的正面角色。 官丑,饰演反派的或可笑的官吏。 短衫丑,饰演茶博士、店主或店小二、佣人、衙役或公差等角色。 女丑,饰演媒婆、巫婆、老鸨和风趣的中老年妇女等角色。 五、老旦。饰老年女性角色。表演特点是沉稳老练,唱做并重。 六、大面。亦称大花脸,多饰演奸臣和奸邪的员外、恶霸,多施白脸;也有扮演耿直忠勇或性格粗犷的角色。

描写越剧

描写越剧 越剧在中国五大剧中排第二。这一次的作文课,林老师让我们有幸真正了解了越剧。由于平时沉 浸在流行音乐之中,戏剧淡出了我们小孩子的世界,我基本零关注,但自从与越剧邂逅,让我对 其有了新的认识。 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越剧,它起源于浙江嵊州,有许多流派,如:尹、袁、徐、王、傅等。各个 门派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 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茂密火红的高粱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 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其拥有千回百转的 河流和湖泊的美丽。这次,我非常欣赏的是小林 老师教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片段。 那天,我刚踏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林黛玉和 贾宝玉的头饰及许多生、旦、净、丑的面具,大 约有五十副左右。还有一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服饰。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期

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视频一下子将大家带入十八相送的趣味佳境,听醉了。小林老师开始教我们了。这声音,如百灵鸟在唱歌一般,真动听!开始教片段了,一开始我们都咬文嚼字,一点一点地在脑子里记着,反复思考。但其实有好多字的发音很不一样,如个唱作锅,骨骼唱为刮嘎,甚至有的音白字标不出来,我们都和丈二和尚似的摸不着头脑。在老师耐心地教导下,我们基本能唱了,教室里的余音仿佛可绕地球赤道三圈。我们尝试和着调子唱,一遍下来,大家都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我们都不气馁,充满斗志。 小林老师又挑了两名同学分别扮演林黛玉和贾宝玉,让他们戴上面具和着唱。之后老师又让台上的两位同学对唱,谁知男同学反而太腼腆,不敢去对唱。 今天的教室里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笑声与柔美婉约的越韵,每个人都很满足!我仿佛沉浸在戏剧

介绍越剧的作文范文

介绍越剧的作文范文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很久没有听到《葬花》调子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此刻,我真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回我的故乡———余姚。 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公就跟我说,我是北方人。然而,“北方”这个名词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北方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余姚一样,有青石板铺就的小桥,有扑腾跳跃的鱼儿,有喧嚣来往的船只……只记得外婆是在余姚长大的,还知道,外婆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会唱越剧。 我虽生在浙江,却从未去过鉴湖,但我知道,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曾想象过女孩儿在那湖边洗衣浣纱的情景,或许正是它,酝酿出了越家女儿红的香醇,荡漾起越剧清新婉转的声音。越剧,虽比不得京腔的有力,但却能吟哦出江南小城独有的韵致,这是越家女儿的声音,就好似日夜流淌的剡溪之水,一种听似缥缈,但又不得不让人魂牵梦萦的音律。淡淡的脂粉下,掩不住一张张清秀的面庞,然而身披长袍,头戴官花之后,却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生。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女孩儿是可以唱男腔的,至少越剧是这样。也许那时真是太小了,还没懂唱词的意思,就像大人一样,和邻家差不多大的孩子相互唤着“梁兄”“贤弟”,稚气犹在的声音竟还真的能唱上一曲《梁祝》。 因外婆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随她离开余姚,来到南京。临走的那一天,我没有太多的留恋。未曾想,这一走,至今再没有回去过。

虽说都在南方,却再难听到越剧的声音,乡音未改,小小年纪便有了乡愁。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在街头巷尾,偶然听到一两句唱词,我都不禁会停下,直到那声音在我耳畔消失。随之,心头便涌上了一股淡淡的寂寞与无奈,紧接着哼上几句,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或许此时,越剧在我心中的位置几乎可以取代一切。 也许真的是“入乡随俗”了,也许是学习的繁忙让我无暇顾及其他,对家乡的怀念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的浓厚。却又在不经意间听到了茅茅(编者注:茅茅即越剧名角茅威涛)的唱腔,这才使得我可以又一次在这熟悉的声音中感受越剧的美丽。 “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输与杨柳双燕子,书剑飘零独自回。”一曲《陆游与唐琬》勾起了我的伤感,我虽算不得“浪迹天涯”,却又同样有着一种似羁旅多年的游子无法回到故乡的惆怅。“沈园偏多无情柳,看满地,落絮沾泥总伤怀。”就好似黛玉在大观园中“偷洒珠泪葬落花”一样。身处异地,总难忘家乡的点点滴滴。如今,外婆的老迈寡言,更让我觉得越剧对于她的重要,所以,我总会抽空陪她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聆听越剧的声音,重温那风景如画的余姚。 我写下这个标题突然心中就蔓延开了越剧的柔情,那婉转的唱腔和动人的旋律让我痴迷。以前小时候我不知道这般让人痴迷的声音叫做越剧,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旋律,感觉她和其他的音乐不同,在她的萦绕中我能安眠,我能沉醉,我能飞翔……

戏曲介绍

戏曲角色行当 1、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靠把老生,衰派老生. 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与老生相对应的是"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等青少年男子角色. 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动作的娴熟和技巧的难度。例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2、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红娘》中的红娘. "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等。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 "老旦",指在剧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行当。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演唱用真声表现。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在京剧中多为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气度恢宏,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

走近京剧和越剧

走近京剧和越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京剧和越剧的发源历史、表现手法、代表人物和经典剧目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2、通过赏析比较,初步掌握京剧和越剧的异同,明白二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地位; 3、初步掌握鉴赏戏曲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的良好习惯和审美情趣,激起他们热爱、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愿望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戏曲便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同学们来自祖国五湖四海,你了解咱们国家或者你们的家乡有哪些戏曲曲种吗?引出京剧和越剧,出示课题。 (备注:沪剧、越剧、昆剧、黄梅戏、京剧、绍剧、连花落、评剧、川剧等) 二、设疑激趣 1、设疑:对于京剧和越剧你最感兴趣或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京剧和越剧? 2、同桌讨论,反馈交流 (起源、历史、表现手法、角色分工、代表人物、代表剧目等) 三、初探二剧 1、读一读: (设二大组,若干小组,分别发放有关京剧和越剧的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划出重点,作好相关笔记) 2、讲一讲: (请二个大组的同学代表各自组向对方提问或介绍最感兴趣的问题,要求问答有礼貌,突出重点,把话说清楚,同时提问者作好笔记) 四、深入赏析 1、看一看(二剧代表人物的形象和剧照) 2、赏一赏(二剧经典曲目的优美音画,要求侧耳倾听,细细品味) 3、比一比(二剧表现手法中唱腔、化妆、舞台布置的异同) 4、议一议(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意义,明白为什么要学戏曲,趁机补充北京京剧已经进入 中小学课堂,绍兴的嵊州越剧进入学校课堂的信息) 5、学一学(学习名家唱段,根据课堂时间机动) 五、总结 京剧和越剧作为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戏曲流派,她们丰富的表现手法,经典的名剧唱段,大师级的表演名家均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最高水平,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逐渐遗忘,希望我们新一代的孩子重新认识和了解戏曲文化,喜欢和迷上戏曲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这一瑰宝能得以代代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也是我上这一节课的目的!谢谢大家!

越剧赏析

公选课《戏曲鉴赏》试卷 深入越剧 经过了一学期的戏曲学习,我对于戏曲的了解大大胜过从前,尤其是对于越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了不同类型的戏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穆桂英挂帅》了。影片中,演员用其精湛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个演员都有其独特的唱腔,不仅曲调悦耳,其表演亦让人赏心悦目,让了不得不拍手称赞。以下,就来介绍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流派特点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

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剧种也就越繁荣、越成熟,表演范围也越广。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范瑞娟创立的“范派”、傅全香创立的“傅派”、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及“王派”、“陆派”、“毕派”、“张派”、“吕派”、“金派”等其它流派。 一、袁派: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并不特别亮,音域也不特别宽,她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等。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戚雅仙、张云霞、金采凤、吕瑞英、筱月英、朱东韵等。 二、尹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尹派特色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文档资料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 因民间社会交往, 流传于安庆地区, 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 形成民间小戏. 辛亥 革命后, 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 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 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 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内, 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 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 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 领衔黄梅戏剧 坛以后, 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 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 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 简直像一条山 间淙淙不尽的流水, 韵味清新, 别具风格”. 尤其是严凤 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 影响遍及全国, 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 当今, 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 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 她

的表演质朴细腻, 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 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 地方生活气息浓郁, 更显黄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 豫剧, 原称“河南梆子”,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 解放 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自看到有关它 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 余年历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 河南全省.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 遍及河南城 乡各地, 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 年 代中期, 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 跃居全国300 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 质朴本色, 雅俗共赏.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 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 多为 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 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 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活跃在

越剧欣赏

越剧欣赏 东莞市南华职业技术学校段云璐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戏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种类的戏曲,从而加深同学们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戏曲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丛书,音乐欣赏第六单元的《戏曲》中的越剧,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江南地区流行的越剧《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等越剧。 2、教学目标: 1)、了解越剧的起源地,表现方式。 2)、能分辨京剧、越剧的不同。 3)、培养学生欣赏戏曲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戏曲的风格、节奏唱腔等特点分辨不同戏曲类型, 并找出本节欣赏内容越剧。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我在学法知道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戏曲的旋律、节奏、唱腔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种类的戏曲的特点。通过直观图像来了解越剧的服饰等特点。 四、说教法: 由于戏曲艺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戏曲的风格特点各不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越剧的特点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他们更好的掌握戏曲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像法:越剧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的了解越剧,我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越剧的简介,欣赏的越剧《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的故事画面,及越剧表演画面及主题音乐,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的生动形象化。 2 对比欣赏法:上节我们欣赏了京剧,本节我用京剧和越剧比较,将两个戏曲形式的特点做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两个剧种的演唱特点等。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等方法,在本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戏曲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越剧是如何表演的,听到两个戏曲形式的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欣赏越剧,了解越剧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在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法: 1)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戏曲知道多少?有没有听过戏曲的一种形式? 2)后我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课本中的一些越剧的简介及欣赏曲目,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3)认定目标: 如上

中国戏曲种类及其简介,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种类及其简介,中国戏曲知识大全戏曲的种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

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曲艺的六种艺术手法 说说,要明白生动。北方曲艺演员曾经说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中国戏曲文化知识:曲艺的六种艺术手法... 中国曲艺的类别和曲种 全国曲艺种类繁多,有说的,有韵诵的,有坐唱的,有立唱的,有半说半唱的,还有连唱带...中国曲艺的类别和曲种传统戏曲文化...

中国木偶戏民间传统艺术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中国木偶戏民间传统艺术... 中国皮影戏民间戏曲艺术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凋刻、唱腔、音乐、戏曲、表演...中国皮影戏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粤剧中国戏曲文化

粤剧粤剧又称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粤剧大全中国戏曲文化... 昆曲六百年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昆曲具有六百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曲六百年中国戏曲之母... 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安徽黄梅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全...

关于小学生越剧特色教育研究的

关于小学生越剧特色教育研究的 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缘起: 1.契合素质教育的大背景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性质和功能、思想与观念、目的与 效益、方式与方法上均有拔萃的提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适应社会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主体是全体学生,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发展个性特长,关键是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丰富嵊州的地域文化 嵊州是名闻遐迩的“越剧之乡”,是越剧的发源地。越剧既是嵊州的特色文化,又是嵊州的传统产业。越剧之乡,越星璀璨,积淀了丰富的越乡文化底蕴,发展越剧特色教育有深厚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特别是1995年,嵊州市委市府高瞻远瞩,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展越剧事业,下决心要把嵊州市建设成为越乡文化体育特色城市,擎起了“振兴越剧从娃娃抓起”的大旗,剡溪两岸的袅袅越音为我校开展越剧特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 城南小学创办于1993年8月,年轻而富有朝气。新办学校如何争创一流,办出特色1996年3月我们提出了“学校规范加越剧特色,教学超前加越剧特点,学生合格加越剧特长”的“三特”办学宗旨。当有的学校还忙于“背书”,苦于“抄写”,疲于“应试”,困扰在“作业太多,时间太长,书包太重”的抱怨声中时,城南小学便毅然决定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蓬勃兴起越剧特色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来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和覆盖面,提高学生的档次和品位。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快出人才,出 好人才。 (2)具体目标:①加强越剧特色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师生的越剧演唱、 表演水平。 A.师生每学期至少学会5~6首尹桂芳、周宝奎、袁雪芬、傅全香、 范瑞娟、王文娟和徐玉兰等越剧名家的精曲唱段:《沙漠王子》、《盘妻索妻》、《何文秀·桑园访妻》、《送凤冠》、《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 厢记》《红楼梦》等。 B.“小小越剧团”的每个学员必须学会踢腿、鹞子翻身、劈叉、 指法等戏曲基本功;领会四工合调、哀哀调、四腔,运用尺调腔、弦下调等腔调。 C.一年内,能组合排演越剧选段,小型剧目。 D.一年后,综合运用袁派、傅派、范派、尹派艺术,灵活排练越剧戏目, 推出精品,走上越剧大舞台。 ②.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越剧特色教育体系。 ③.营造越剧特色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多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促使他们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2.实验对象 一~六年级学生。 三.实验的主要举措: 实验依据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进行。经历了学习尝试、实验操作和实验总结三个阶段,为了使实验顺利进 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组建实验班子 1.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绍兴市学科带头人)和音乐教研组长(市教坛新秀)组成的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使之观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起决策作 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