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ppt

合集下载

戏剧介绍课件 京剧越剧川剧昆剧

戏剧介绍课件 京剧越剧川剧昆剧
4
戏 六

曲 )
班 徐 诺
目录
01
京剧
02
越剧
03
川剧
04
昆剧
01
京剧的起源
京剧的起源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建 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 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进京 后与京剧坛的昆曲、汉剧、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 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什么是“刀马旦”
《杨门女将》角色:穆桂英
花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
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 武生差不多,他们多在剧种扮演女侠、 女将、甚至女仙。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 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川剧片段
变脸
..\戏曲\川剧变脸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出,外 国人看后一脸懵逼-国语流畅.qsv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 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 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 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 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
什么是“老生”

越剧PPT课件

越剧PPT课件

.
4
(2)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
越剧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演变过程中,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称呼: 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剡剧、嵊剧。而探寻越剧最早的源头,则要追 溯到她的前身——“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嵊州地区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说唱艺 术,它的名字得自于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多数曲艺形式在演唱时需要有一个或 大或小的舞台,而“落地唱书”则完全没有特定的条件要求,在农家檐下门口、 台门堂前,站立于地均可演唱,由此而得名“落地”。
.
10
“新越剧”的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 经过整理改编,剧目的内容更是较以往有很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都重视剧目的社 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 想的剧目。在表演方面,“新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 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 结合的风格。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了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 样式、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 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了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艺术机 制,并组建了舞台综合艺术的剧务部。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 声”“东山”“玉兰”“少壮”都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党的支持与引导下生机 勃勃的发展着。
.
6
• “绍兴文戏”时期
1922年,越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绍兴文戏”时期。由于 “小歌班”诞生在嵊州,而嵊州隶属绍兴府,“小歌班”与同出于绍兴以武 戏、宫闱大戏为主的“绍兴大班”相比,内容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儿女情 爱,由此被称为“绍兴文戏”。“绍兴文戏”时期是越剧发展的成熟期,分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都是男演员,故称“绍兴文戏男班”,后期出现男女 混演,并向女演员过渡,称“绍兴文戏女班”。

越剧角色行当简介PPT课件

越剧角色行当简介PPT课件

2021/4/8
3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 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大家子身份 和端庄大方的仪态,又有花旦俏丽、活泼的举 止。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夫索夫》中 的严兰贞、《情探》中的敫桂英等。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一类 角色,穿着素净,动作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 角。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碧 玉簪》中的李秀英之母、《二堂放子》中的王 桂英、《打金枝》中的皇后等。
官丑,饰演反派的或可笑的官吏。如《春草 闯堂》中的胡涂知县、《盘夫索夫》中的赵文华 等。
2021/4/810Fra bibliotek短衫丑,通常饰演茶博士、店主或店 小二、佣人、衙役或公差等角色。如《玉 堂春·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箍桶记》 中的张箍桶、《落帽风》中的范仲华等。
女丑,又称彩旦,通常饰演媒婆、巫 婆、老鸨和风趣的中、老年妇女等角色。 如《珍珠塔》中的方朵花、《碧玉簪》中 的陆氏、《何文秀》中的杨妈妈、《小二 黑结婚》中的三仙姑、《杜十娘》和《李 娃传》等戏中的妓院鸨儿等。
2021/4/8
11
五、老旦 饰老年女性角色。表演特点是沉
稳老练,唱做并重。 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珍珠
塔》中的方杨氏、《血手印》中的林 母、《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等。
2021/4/8
12
六、大面 亦称大花脸,多饰演奸臣和奸邪的
员外、恶霸,多施白脸。
如《仁义缘》中的赵德贵、《卖花 三娘》中的曹超豹、《红鬃烈马》中的魏 虎等;也有扮演耿直忠勇或性格粗犷的角 色,如《秦香莲》和《追鱼》中的包公、 《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等,除包公勾脸 外,其他角色一般不勾脸。越剧中该行当 不发达,40年代改革后,常由老生兼饰, 50年代起已经弱化,文化大革命后,无人 后继,几近绝行。

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ppt课件1

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ppt课件1

• 师母你今天好奇怪 • 问男问女为何来 • 她临行有言曾相托 • 托我为她做大媒 • 聘物就是玉扇坠 • 但不知,贤弟他要娶谁 • 哎呀,山伯呀山伯 • 英台原是女子扮
思祝下山
• 什么,师母你说什么 • 你看 • 英台是个女的 • 是啊,这是真的 • 如此说来,英台就是九妹,九
妹就是英台,英台就是九妹, 九妹就是英台 • 怪不得你让我牵肠挂肚,茶饭 无心,相思想念 • 却原来,她自己做媒自己配
成松树了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
手,与子偕老。 • 诶?贤弟,你这耳朵上怎么有
耳洞啊?
高山流水
• 贤弟, • 你我同窗三年整 • 今日忽见耳环痕 • 只有女子戴耳环 • 贤弟呀, • 你穿这耳洞为何啊因 • 梁兄你读书不专心 • 为什么要看来看去看不停 • 若说我这耳环痕 • 提起此事真笑死人 • 我祝家庄年年有庙会 • 村人要我去拌观音
思祝下山
• 山伯,山伯 • 师母 • 山伯, • 我看你心绪不宁, • 所为何事啊 • 师母, • 想必是,弟子思念家乡了吧 • 哦,我正有一事要问你 • 师母,请讲
思祝下山
• 山伯, • 英台她与你同窗有三载 • 她的心事你可明白 • 她曾约你去探望 • 你为何,迟迟不去访英台 • 师母, • 英台的嘱托我怎能忘 • 贤弟回家我常挂怀 • 但等学业完成后 • 祝家庄上会英台 • 你与她,兄弟情谊三长载 • 我问你,她是男儿还是女裙钗
草桥结拜
• 我家有个小九妹 • 聪明伶俐人钦佩 • 描龙绣凤称能手 • 琴棋书画件件会 • 我此番杭城求名师 • 九妹一心想同来 • 我以为,男儿固须经书读 • 女儿读书也应该 • 只怪我爹爹太固执 • 终于留下小九妹
草桥结拜
• 妙哉高论,妙哉高论 • 公子宏论令人敬 • 志同道合称我心 • 男女同是父母生 • 女儿也该读书求学问 • 承蒙公子夸奖 • 我以为天下男子一般样 • 难得他也为女子抱不平

中国戏曲ppt课件

中国戏曲ppt课件
中国戏曲ppt课件
2024/1/26
1
2024/1/26
• 中国戏曲概述 • 戏曲表演艺术 • 戏曲音乐与唱腔 • 戏曲舞台美术 • 经典剧目赏析 • 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2
01
中国戏曲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特点
2024/1/26
定义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 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
感谢观看
2024/1/26
28
2024/1/26
10
03
戏曲音乐与唱腔
2024/1/26
11
声腔与板式
声腔
戏曲音乐的基础,不同剧种有不同的 声腔体系,如京剧的西皮、二黄,川 剧的高腔、昆腔等。
板式
声腔中的节奏形式,通过板眼(强拍 和弱拍)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 气氛,如京剧中的原板、慢板、快板 等。
2024/1/26
12
乐器与伴奏
传统剧目的传承方式
探讨传统剧目如何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进行传 承,并分析这些传承方式的优缺点。
传统剧目的保护措施
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剧目的保护措施,如建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传承人制度等,并分析这些措施的 实施效果。
25
新编剧目的创新与发展
1
新编剧目的创作背景与动机
分析新编剧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 如反映时代精神、探索新的表演手法等。
14
04
戏曲舞台美术
2024/1/26
15
布景与道具
2024/1/26
布景
戏曲舞台布景简约而富有象征性,常采用象征性物件或局部景象来代表整体环境 ,如以山水画代表室外景象,以桌椅代表室内环境。

越剧

越剧
越 剧
越剧的介绍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 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 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 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 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 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 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 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 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但我为了让你明白 就让白娘娘用越剧唱出心怀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瞧你著感动 要不为了你 还为谁诉说
别听别人说 人戏弄 法海和尚他是恶意破坏 是人是妖不再重要 就没事别在拿雄黄酒出来乾 hu~~ 千年走过来 白娘娘也只是为了报恩才~ 死而复身 仍相爱 无处不玩乐 真正的意含 修炼千年只为报恩 那为了为了为的不就是真爱 ya~
《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
第一场:草桥结拜 第二场:托媒
第三场:十八相送
第四场:思祝 回忆 第五场:劝婚 访祝
第六场:楼台会
第七场:山伯临终 第八场:逼嫁 第九场:祷墓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 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 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 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 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 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 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 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中国越剧艺术》课件

《中国越剧艺术》课件

越剧的表演技巧与特色
表演技巧
越剧表演注重手、眼、身、法、 步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通过细 腻的表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和内
心世界。
艺术特色
越剧以文戏为主,表演风格细腻、 婉约、典雅,舞台布景简洁,强调 虚拟化表演,善于以形传神。
文化内涵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 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表演能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价值观。
傅派
代表人物为傅全香,以高亢、 明亮的唱腔见长,塑造了许多
泼辣、机智的女性形象。
02
越剧表演艺术
越剧的角色行当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等,主要扮演男性角 色,表演唱腔和动作兼具儒雅和刚健 的特点。
旦行
包括花旦、青衣、老旦等,主要扮演 女性角色,表演细腻、情感丰富,唱 腔优美动听。
净行
又称花脸,以面部化妆为主要特点, 表演粗犷豪放,声音洪亮。
THANKS
感谢观看
越剧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与价值
越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国际传播,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
越剧的艺术价值与国际认可
越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推动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
族特色。
舞台特点
越剧舞台布景简约、写意,以 实景和灯光变换来营造氛围,
具有现代感。
越剧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袁派
代表人物为袁雪芬,以细腻、 婉转的唱腔著称,强调内在感
情的表达。
尹派
代表人物为尹桂芳,以潇洒、 飘逸的表演风格为主,注重人 物性格的刻画。
范派
代表人物为范瑞娟,以浑厚、 激昂的唱腔闻名,擅长扮演刚 烈、豪放的男性形象。

中国戏曲课件ppt

中国戏曲课件ppt
历 史
中国戏曲介绍
艺成别性于做与断经长源的种以术舞中经传的戏
术为于很舞、发地过发远。因及、蹈国久统传曲

体完其高蹈念展丰八展流戏素表武、戏不文统是 系整他,性、。富百的长曲综演术文曲衰化艺中

。的戏构,打讲、多过,在合艺、学由的中术华
戏剧成技,究革年程在中而术杂、音奇一,民
曲而有术富唱新不中漫国成各技美乐芭朵是族
中国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 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 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 ,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 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 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 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 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 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Types of Chinese opera



曲 种
川剧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 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二节
越剧的发展
(一)落地唱书 19世纪中后期,在嵊州农村出现了田头歌的自娱性 活动,其代表人物是马塘村农民金其炳。1860年前后,嵊 州连年遭灾,经济萧条,清政府捐赋日增,当地农民度日 艰难。为谋生计,他们开始模仿“扫地佬”等乞讨口艺形 式,把田头歌唱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用四工合调唱“彩 头活”式生活故事,即“沿门唱书”。 到了同治年间“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 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随着唱书 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了宁波、绍兴、金华等地, 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在这一时 期,沿门唱书,落地唱书和走台书一起并存,通称为“落 地唱书。”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二、范派
在唱腔中不通过过门,直接转调的特殊艺术手法是范派的 又一特色,如五十年代范瑞娟演出《梁祝〃楼台会》,直接由 “尺调腔”转入“弦下腔”而且弦下腔,而且旋律激越上升。 这种艺术技法和内容紧密结合的表现形式,是范派的独创。 师承范派的演员很多,有丁赛君、胡少鹏、高爱娟、陈琳、 邵文娟、筱一峰、史济华、张志明、王少楼、王雪霞、章瑞红、 韩婷婷、成美华、陶雁、王柔桑、斯钰林等。




第六讲 越剧的角色的行当 第七讲 越剧的服装 第八讲 《红楼梦》唱段赏析 第九讲 《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段赏析 第十讲 《西厢记》唱段赏析
第一讲 越剧名称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第三讲 越剧的唱词与唱腔
第四讲 越剧的发声 第五讲 越剧的音乐



• 中国戏剧形成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现有三百 • 多个剧种。越剧是清末以后兴起的地方剧种,它 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同时博取众长,吸 取中外艺术精华,融化、揉为一体,形成一种诗 情画意、优美抒情的越剧风格,在戏曲百花园中 独树一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上海文艺品种百 花争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对它广取博采提 供了优越的条件。越剧可以说是广纳百川的海派 文化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以及79年之后-80年代越剧盛 • 行上海。50、60、70年代出身的上海人对越剧有 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这些50年代、60年代、70年 代出身的人也步入中老年行列,绝大多数已退休。 他们怀着对越剧极大的热情和眷恋,来社区老年 • 大学学习越剧,以圆年青时代的戏剧梦。 中老年学唱越剧,既是对中国戏曲的热爱也是对 自己本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我们学唱越剧,学习 各种流派的曲段,了解、熟悉流派的特点。学习 和掌握一些流派的唱腔。基本上学会越剧发声的 部位、方法、共鸣以及气息的应用。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三节
一、越剧改革的背景
越剧改革
* 不满社会的黑暗和旧戏班的乌烟瘴气。 * 不满越剧自身,当时越剧演出的内容大多数与社会无关,
难以表达人民的心声。
* 受进步话剧的影响。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越剧改革的两个阶段 (一)袁雪芬、尹桂芳率先改革 1942年10月28日,20岁的的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 她是抱着向话剧学习,改变越剧现状的愿望重新登台的。她提 出革除戏班过去盛行的陋习。其意义在于把艺术生产权事实掌 握在生产者手里。 “新越剧”渐渐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的喜爱,也吸引了越剧 界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最早响应这场改革的是尹桂芳。尹桂 芳拥有广大的群众群。她加入“新越剧”行列,影响很大。自 1945年春天起,上海各大越剧团相继向“新越剧”迈进。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三)文戏女班 1933年春天,因为嵊州人以上海升平歌舞台前台老板 王金水和世人金莱水,在艺人们的支持下,回到嵊州施家 岙,准备筹建好科班。施家岙的女子科班,涌现出了施银 花、赵瑞英、屠杏花、沈兴妹等一批名演员,开了女子赵 剧的先河。施家岙女子科班在越剧发展史上被评为“第一 副女子科班”。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三、毕派
毕春芳在创腔时,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越剧其他流 派行当和兄弟剧种的暗调融化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 毕春芳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 变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这是毕 春芳唱腔的独到之处。这种风格在越剧中不多见。 毕派的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董蓓芳、毕继芳、张镇英、 徐文芳、丁素芬、丁小娃、杨童华、孙建红等。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三、毕派
毕派是毕春芳创立的小生流派。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 娟学习,后又吸取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唱腔形成独身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 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具有粗犷的男性特点, 她的嗓音脆亮,音域较宽,底气充足,唱腔中常出现切分符点 音型,因此行腔棱角分明,音调富有弹性。她咬字有力,字音 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她能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 使唱腔呈现不同色彩。如《龙凤花烛》中,她一人饰演两个角 色前半场是体弱多病的施文宗,唱腔低徊抑郁,暗淡深沉。后 半场是才华出众的书生鲁玉亭,唱腔以明朗纯朴、流畅洒脱为 主。
作者简介
吕佩芳,女,1933年出生。八岁进新吕姐妹舞台跟马朝水先生学戏。 1952年入浙江实验越剧团演戏,同年下半年进入上海青山越剧团,担任第 二任团长。1954年被评为文艺二级演员。1955年支援福建南平越剧团任团 长。1959年由上海文化局安排虹口越剧团任主要演员。1984年退休后,一 直任业余越剧老师。曾在虹口、静安、南市等街道任教。1997年起在长宁 区的程桥、新华、华阳等社区学校担任越剧老师。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一、尹派
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条件,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刻意求新,创立了自 己独树一臶的流派。 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清新舒展, 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 尹桂芳嗓音厚实,音色甜润,但音域不够宽,她根据自己 的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优势,着重追求唱腔 的变化,腔词的韵味,在唱法上讲究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内 紧外松,赋予字音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唱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 关,如《哭灵》。 师承尹派的有尹小芳、筱桂芳、高剑琳、宋普南、沈嘉麟、 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祥林嫂》——新越剧的里程碑 《祥林嫂》的改编演出,使越剧这个地方剧种得到改革, 同时得到了新文艺界的主流的关注。郭沫若、田汉、许广平、 洪琛、于伶、欧阳山等,胡风、黄佐临、赵丹、白杨、丁聪等 都给以袁雪芬及其合作者以关心、爱护和支持,这就大大提高 了越剧的地位。也提高了越剧的品位。越剧改革从此以后,更 多地转向了内容方面,一些强烈现实针对性的剧目不断涌现。
第二讲
越剧的流派 二、范派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她能自如运用丹田之 气和头腔共鸣相结合的发声方法,中低音厚实,高音响亮有力, 使唱腔凝重大方,富有阳刚之美。 范派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句多,往往通过对唱句 尾音的装饰加花,或把伴奏的边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 腔更深情缠绵。如《梁祝〃十八相送》中的“恭喜贤弟一路平 安把家回”这句的甩腔,音调由高而低,音量由轻而响,在 “把家回”三字上用越剧过门中同韵加花的手法,使唱腔连绵 不断,生动表现了梁山伯抑制不住的内心喜悦。这是典型的范 派甩腔。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四)女子越剧 20世纪30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已十分 普及,嵊县全境40万人,有2万多人参加了女班演出,女班 总数达到200多家。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 去上海避难或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 那段时期,“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涌入上海,影响也逐步 扩大。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第一节
越剧名称的由来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外的全国性剧 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称名为“越剧”, 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它最早称“落地唱书”,后来又称为“女子科班”, 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管班、“草台班戏”、“小歌班” 等。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名戏班 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 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则是 参差不一。 把女子文戏正名为越剧的是《大公报》记者樊迪民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越剧“十姐妹”
1947年7月29日,在四马路大西洋西餐社,上海越剧界一 批“头牌”聚会商议联合义演的具体事宜。为郑重起见,她们 特意起草了一份合约。在合约上签字的共有10位演员:尹桂芳、 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 徐天红、范瑞娟。这10位发起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越剧“十姐 妹”。从此,越剧由于艺术上有追求,思想上的有进步,表现 了人民的心声,保持着勃勃生机。




本教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讲义。内 容共分 十讲。第一讲:越剧的由来和发展;第二 讲:是越剧的各种流派;第三讲:越剧的读唱词 和唱腔。第四讲:越剧以发声; 第五讲:越剧的 音乐;第六讲:介绍越剧的行当;第七讲:介绍 越剧的服装;第八讲:《红楼梦》主要唱段欣赏 与分析;第九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唱段欣 赏与分析;第十讲《西厢记》主要唱段与分析介 绍;最后附录越剧著名剧目的唱腔,以帮助学员 学习时参考。 笔者从事越剧表演几十年了,退休后在各社区老 年大学,教唱和表演越剧。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清楚地感觉到我们中老年人完全能够学好、演 好越剧,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 笔者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参考了上海音乐学 院,连波同志的《越剧唱腔欣赏》一书和上海文 化出版社的《越剧》一书。 ——吕佩芳
第一讲 越剧的由来、发展和改革
(二)文戏男班 1906年3月27日晚,浙江嵊县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热 闹非凡,在四只稻桶和门板搭建起来的简陋“舞台”上, 李世泉、高炳火、李茂正、袁福生等一群回家参加春耕的 说书艺人开始了表演,演出的剧目是《十件头》、《倪凤 扇茶》及《双金花》的后半本,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这 次他们不再是“唱故事”,而是各自化妆扮演起了戏里的 角色。 台上的演出诙谐有趣,台下的观众也都被这一新奇的 形式吸收住了,纷纷议论评价。也许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就在这个晚上,一个未来的中国大剧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叫法,一称“小歌 班”,又名“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乐乐声而定 名),后来也有人称“剡剧”、“嵊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