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分类专项练习及答案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分类专项练习及答案之一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分类专项练习及答案之一(关于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例文一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

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请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例文二爱即是职责去年的一天,我陪母亲去医院量血压。

我们在急诊室旁边的医疗室里刚刚坐下,就听见救护车鸣笛而来。

急诊科的几个大夫小跑迎上去,从车里抬下一个重症病人。

他们把病人放在抢救室的病床上,主治大夫问清病人的情况后,一边吩咐其他大夫为病人量血压、输液、输氧,一边亲自用双手按压病人的胸部。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9篇)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孔子尊师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文明礼仪小故事篇2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精选

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精选

关于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精选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

“知识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

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

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

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

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

有一天,天刮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大风暴。

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

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

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

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

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

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人激励人奋斗的话

古人激励人奋斗的话

古人激励人奋斗的话
一、人生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如何使用:
这句话出自孔子,意思指对于任何一件事物,只要能够很好地运
用它,就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并且它也反映在人生中,道出了一个关
于青年人应该怎样奋斗的道理:生活不在于你会有多少,重要的是你
能够用出多少。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这句话反映出古人对普通人应该
怎么做的强烈的期望,那就是在这个国家发生灾难的时候,每一个普
通人都有责任去做不同的事情,勇敢地去拯救他的国家,勇敢地去把
它带到卓著,把它从没落中拯救出来。

三、聪明在于勤奋:
聪明是很重要的一种财富,但是它是有限的,有限的聪明只能让
你走到那么远,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最强者,只有你能够用勤奋结合
有限的聪明,才能让你突破自己的极限,走出你的梦想之路。

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出自曹操的《曹操刺秦王》,形容自己意志坚定,哪怕是弱水三千,只要有一点求胜的决心也要达到目的,它既可以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也可以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去坚持,去实现它们。

五、“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此话反映出古人非常重视柔顺,非暴力的处理问题的思想,它提醒我们要懂得用柔力迎合环境,我们要学会运用弱势来抗衡强势,把顽强的毅力与顺势的智慧结合,实现跨越意料之外的财富财富思想。

六、“励精图治”:
这句话来自《论语》,表达了古人对于青年人应该努力勤奋、力求进取的期望。

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够有所实现,才能够真正修成正果。

只有勤奋奋斗,才能够达到完美,才能够达成最理想的状况,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篇1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在古代,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都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读书。

本文将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以展示他们的勤奋、聪明和专注。

一、孔子读书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非常热爱读书,他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鼓励学生多读书,他曾教育学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二、屈原读书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自己对国家、人民的关爱和忧虑。

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他读书非常刻苦,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达三年,不断地读书、思考、写作。

屈原的刻苦努力,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杜甫读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的童年时期几乎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的这句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四、苏轼读书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被后人誉为“文坛宗师”。

苏轼读书的方法非常特别,他主张“八面受敌”法,即一次只关注书中的一个问题或观点,这样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苏轼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阅读也有很大的启示。

五、李清照读书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她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李清照的学问非常渊博,她的学问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李清照的读书名言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话也成为了她一生的座右铭。

这些古代名人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离不开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和专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珍惜读书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陶子《小小陶子》读后感

陶子《小小陶子》读后感

陶子《小小陶子》读后感《小小陶子》读后感这是一本用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并且是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和故事来教育我们的书,小小陶子读后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封面上这句话就是已经让我明白这本书的真理的意境。

这本书分为四单元,每单元有四课,每一课的开头都是一句陶爷爷的经典名言。

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还有:要乐干必须抬头,抬头才能乐干。

我主张要精神焕发,快快活活地干,也就是要抬头乐干,不要埋头苦干。

陶行知这种觉得学习是乐趣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如果我们能真的像陶行知说的一样,那就真的好了。

《小小陶子》的故事也很精彩。

如泰勒斯巧量金字塔、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他用双肩撑起一片蓝、每天四问…这些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来教育我们是种好方法。

尤其是“每天四问”,我想我们都要这样问自己。

还有一篇“聪明来自勤奋”,这篇文章讲述了孔子的勤奋好学的精神。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引人注目: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他在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契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啊!一本圣贤好书!读陶行知的故事有感陶行知爷爷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

他虽然出身贫困,但勤奋刻苦努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伊利诺。

他还有一句座右铭;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

曾经开办了第一所乡村师范小学的人就是他;陶行知。

陶行知爷爷因脑溢血死于1946年,沉痛的事情让我们记忆犹新,久久的在脑中回荡,尽管陶行知爷爷离开世界已半个世纪了,尽管我们并不与陶行知爷爷在同一时代,但通过高大的身影里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身影,难怪连毛泽东也称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记得在《传家宝》这个故事中,讲了陶行知爷爷的传家宝是一把剃头刀,这把剃头刀体现了陶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爷爷节俭一生,就是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

所以,我们也应该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做一个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的人。

议论文的名人事例

议论文的名人事例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0年代后期,华罗庚应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之聘,在那里当教授。华罗庚在那里有着优异的生活、科研环境:他的住屋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五六十人开酒会的客厅。大学还给他配备了4 个助手、1个打字员。 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华罗庚却不再留恋美国的优异条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1950年的一天,这位已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授,在填写户口簿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虽然使许多人惊讶不已,却是事实:他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初中毕业证 书。这位数学大师的数学知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1983年10月,华罗庚重游美国,接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这是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个荣誉称号授予一位中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向华罗庚致赞词的时候说:“他是一 个自学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万的人们。”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
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
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
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
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
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