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积累:《论语-微子篇》(一)
温州中考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一、仁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关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慧。
孔子说:“了解人。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和这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实行仁德,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到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纵到到了边远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二、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杰出的人才值得称赞的并不是气力,而是他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是人们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钻研,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做到,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用曰以“齐 也:季若景 。“孟季公 ”吾之氏待 孔老间,孔 子矣待则子 行,之吾曰 。不。不:
能”能 ;
1、若: 像。
2、季、 孟之间: 次于季氏 ,高于孟 氏。
3、行: 离开。
10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 我办不到;要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 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不久,刘景公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动身离 开齐国。
【评点】接舆是一个隐 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 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 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 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 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 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 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 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凤凰 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 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 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 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 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 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 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 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 想和作法。
错误。 6、犹可追:尚可补救 ,还来得及改正。7、
而!。?子
而:语助词,相当于“ 矣”。
辟”已往曰
8、殆:危险,不可救 治。
:
9、辟:同“避”。
14
【译】楚国 有位狂人接舆, 唱着歌经过孔子 的车旁,他唱道: “凤凰呀,凤凰 呀!你为何这样 不识时务?过去 的事无可挽回, 未来的事还来得 及补救。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执 政的人不可救治 了。”孔子下车, 想同他交谈。接 舆赶快走开,以 回避孔子。孔子 不能和他交谈。
8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 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 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 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论语微子知识点总结

论语微子知识点总结微子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对弟子子罕的一系列教导和思想,其中涉及了礼仪、修身、为政等方面的重要观点。
在微子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弟子子罕提出了许多关于礼仪修养和为政治国的教导。
此外,微子篇还包括了对修身、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教导,以及对忠诚、诚信等美德的呼吁。
孔子在微子篇中的言行举止也体现了他的崇尚德行和修身修德的思想,这些内容都是《论语·微子》的重要知识点。
在《论语·微子》中,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在《论语·微子》中,孔子曾对子罕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困,主则不患。
将则不忧。
” 这句话强调了礼仪修养对于君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推动社会的秩序与进步。
其次,孔子还注重了修身、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教导。
他曾对子罕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修身立德、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视。
最后,微子篇中还包括了孔子对于忠诚、诚信等美德的呼吁。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并且秉持诚信的品德,这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这些思想都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后世学者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论语·微子》中的知识点除了对孔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体现外,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微子篇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这为后世的儒家学说提供了重要参考。
儒家经典中关于礼仪的论述,都受到了微子篇的影响。
其次,微子篇中关于修身、立身处世的教导,对后世形成了重要的道德观念。
孔子对忠诚、诚信等美德的呼吁,也为后世儒家学说中的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微子篇中还包括了孔子的理想政治观念,对后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借鉴。
可以说,《论语·微子》中的知识点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学说和思想。
综上所述,《论语·微子》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其中包括了孔子对弟子子罕的一系列教导和思想。
中考课内文言文16篇:《论语》十则

中考课内文言文16篇一、《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复习要点】2.字词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7)士不可以不弘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翻译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积累成语:参考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任重道远三、归纳内容1.谈学习方法的:2.谈学习态度的:3.谈品德修养的:参考答案: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法,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理解背诵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论语》《孟子》名句70句背诵

论孟名句背诵70句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译文:孔子说:“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在其中也是很快乐的。
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般轻。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篇》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样,子路没有说。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努力以至都忘了吃饭,而快乐以至忘掉了忧愁,竟然连自己就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啊。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篇》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篇》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
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
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6、子曰:“乡(一乡之中)愿(貌似忠厚者),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篇》译文: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没有是非的好好先生,是损害德行的人。
论语微子篇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微子篇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论语·微子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教导。
本篇讨论了君子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微子篇》的赏析,探究其思想内涵和价值,并从中发现对我们的启示和应用。
《论语·微子篇》的内容以孔子的言论为主线,通过对话和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关于君子修身养性的教育场景。
文章中的微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孔子以他作为教学的对象,通过不断引导和教诲,帮助他明白君子的品德和行为之道。
本篇文章以微子为主角,通过他与孔子之间的对话,抒发了孔子对于君子的规范要求,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论语·微子篇》是一篇具有很高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文章。
它通过孔子对微子的引导和教诲,展示了孔子对君子的理解和规范要求。
文章中涵盖了君子修身养性、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旨在通过对君子的要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论语·微子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它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个人修身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这样一个以利己为中心、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论语·微子篇》给予我们对待人处事的新思考。
它告诫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讲究良好的行为规范,强调为人处事的准则和原则。
通过研究和应用《论语·微子篇》中的思想,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提升个人修养,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论语·微子篇》是一篇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文章。
通过对其内容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要义,加深对君子修养和行为规范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对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启示,并将这些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论语微子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 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 “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注释】 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 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 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 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经典诵读
《论语.微子》 (1-11)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 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 焉。” 【注释】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
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 降为奴隶。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 怒纣王而被杀。
【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 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施:同“弛”,怠慢、疏远。 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 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 他们,不要对人求,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 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 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 “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 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 “(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 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 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 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
《论语》微子篇: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篇:殷有三仁焉。
【原⽂】18.1 微⼦去之,箕⼦箕⼦为之奴,⽐⼲⽐⼲谏⽽死。
孔⼦⽈:“殷有三仁焉。
”微⼦离开了商纣王,箕⼦做了他的奴⾪,⽐⼲强谏被杀。
孔⼦说:“殷朝有三位仁⼈!”【注释】微⼦: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弟。
微⼦出⽣时,他母亲还未被正式⽴为帝妻,纣是母亲⽴为帝妻后所⽣,故纣得以继承王位。
箕⼦:纣王的叔⽗。
纣王暴虐⽆道,箕⼦曾向他进谏,纣王不听,箕⼦便假装发疯,被降为奴⾪。
⽐⼲:也是纣王的叔⽗。
他竭⼒劝谏纣王,被纣王剖⼼⽽死。
【解读】⾏仁有不同的形式我们知道,孔⼦将仁作为个⼈道德修养的最⾼境界,在他眼中,能称为“仁⼈”的⼈凤⽑麟⾓,但并⾮没有。
在这⾥,孔⼦列举了纣王时期的微⼦、箕⼦、⽐⼲三位⼤⾂,指出他们是殷之“三仁”,既赞赏了他们的仁德,⼜为孜孜求仁的⼈们树⽴了可贵的榜样。
微⼦、箕⼦、⽐⼲都是殷纣时期的⼤⾂,⽽且都是纣王的亲戚。
作为⾂⼦,他们实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朝的⼤好江⼭就此葬送。
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让纣王迷途知返,让商王朝的统治继续下去。
但是纣王对三⼈的劝谏不以为然,依然固我。
在这种不可逆转的⼤势下,三⼈做出了不同的抉择,那就是“微⼦去之,箕⼦为之奴,⽐⼲谏⽽死”。
孔⼦认为,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最终都成了为⼈称道的“仁⼈”。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求仁没有固定的道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微⼦在数次劝谏⽽⽆果后,打算以死明志,但事到临头⼜拿不定主意,就去找德⾼望重的⽗师,请他为⾃⼰指点迷津。
⽗师告诉他说:“如今商朝就要灭亡了,国君却还在纵情声⾊。
⽼百姓的怨⾔也越来越多,这是⾮常可怕的现象。
我劝你不要死,如果你的死能换来国君的悔悟以及商朝的复兴,那可以去死。
但是你也清楚,你的死并不能达促其惊醒,那为什么还要去死呢?但是你也不宜留在这⾥。
因为商朝必定要灭亡的,你待在这⾥不过⽩⽩受⼈侮辱。
我劝你还是出逃吧,既能保全⾃⾝,也落得⼲净清⽩。
”微⼦听了⽗师这番话,就离开了纣王。
微⼦⽆法⼒挽狂澜,这是时代的悲剧,并不是微⼦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积累:《论语-微子篇》(一)《论语●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
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