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
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
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
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1)混作——圆雕;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7)平级——线刻,不去地;8)索平——无花纹。
营造法式的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的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规范:《营造法式》系统地总结了北宋以及以前的建筑技术和经验,对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后世的建筑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标准。
2. 文化传承:《营造法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历史价值:《营造法式》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艺术价值:《营造法式》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国际影响:《营造法式》对东亚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建筑都受到了《营造法式》的影响。
总之,《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建筑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是一本关于法国建筑风格的书籍,它注释和解读
了法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设计原则。
下面是对《营造法式》的注释与解读:
1. 法式建筑风格,《营造法式》首先介绍了法式建筑的特点。
法式建筑风格源于法国,其特点包括对称、精细的装饰、华丽的立
面等。
这种风格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17世纪至
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达到巅峰。
2. 历史背景,《营造法式》还解读了法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法
国在17世纪至18世纪是欧洲的文化中心,法国国王和贵族们在建
筑上展示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这种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当时宫廷艺
术的影响,体现了法国王室的独特品味。
3. 设计原则,《营造法式》详细解释了法式建筑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对称性、比例感、细节装饰等。
对称性是法式建筑的
重要特点,建筑的各个部分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保持平衡。
比例
感是指建筑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和谐。
细节装饰则是法
式建筑的精髓,包括雕刻、壁画、雕塑等,这些装饰要精细、华丽,
展示出建筑师和工匠的技艺。
4. 影响和传承,《营造法式》还探讨了法式建筑风格对其他地区建筑的影响和传承。
法式建筑风格在欧洲各地产生了影响,例如英国的乔治亚风格和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同时,法式建筑风格也在法国本土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风格和形式。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通过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法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设计原则。
它是一本对于研究建筑历史和设计的人士来说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摘要:一、引言二、《营造法式》概述1.内容简介2.历史背景三、研读札记1.建筑术语解析2.建筑技艺探讨3.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四、对现代建筑的启示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五、结语正文:【引言】《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经典之作,自北宋时期李诫编写以来,对我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读,梳理其内容和历史背景,探讨其中的建筑术语、技艺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启示。
【《营造法式》概述】《营造法式》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涵盖了建筑制度、工程管理、建筑技艺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背景下,北宋时期的建筑繁荣促进了《营造法式》的成书。
该书对于古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资料。
【研读札记】1.建筑术语解析《营造法式》中涉及众多建筑术语,如“柱梁、斗拱、檐角、榫卯”等,这些术语代表了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
通过研读这些术语,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技艺特点。
2.建筑技艺探讨《营造法式》详细记载了各种建筑技艺,如木构架、砖石建筑、壁画、彩画等。
这些技艺在古代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为后世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3.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营造法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它为后世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应用角度看,它为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营造法式》中的建筑技艺和理念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和魅力的建筑作品。
2.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营造法式》强调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契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关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观后感论

关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观后感论⼀、对⽂献的阅读我国的庭园,原本是给私⼈游憩、怡情、修养的地⽅。
因此设计的时候,不追求庄严伟⼤,⽽攻幽静精巧。
避免呆滞,制造曲折和引⼈⼊胜的感觉。
常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为陪衬,给⼈以舒适感,与今天的园林有很⼤的区别。
我国园林建筑的分类,⼤概可以分为三类:以⼭取胜,如苏州沧浪亭;以⽔为主,如苏州⽹狮园;⼭⽔混合布景,如拙政园。
古⼈在园林中所细⼼经营的建筑、⼩品,⼤概分为⼗类:1.亭。
亭的样式有⽅、圆、⼋⾓、六⾓、扇⼦海棠等各式,并且有单檐重檐的区分。
单檐的⽅亭通常为四柱或者⼗⼆柱。
重檐的⽅亭可多⾄⼗六柱。
⽅亭分为歇⼭、尖顶。
2.阁。
阁为重檐双滴,四⾯辟窗,可以登临的建筑物。
平⾯都是⽅形,列柱⼋到⼗⼆,以步柱通长作楼。
上层的⾼度,是下层的⼗分之七。
屋顶构造为歇⼭式。
3.楼台。
楼⽤于园林,⽐⽤于厅堂的规模较⼩,适宜精巧⽽⽆须堂皇。
开间三间到五间不等,深度多⾄六界。
梁柱间多不⽤牌科,半槛挂落设计随意。
屋顶形式硬⼭悬⼭都可以。
“台”这种园林建筑,在《营造法原》中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和实例。
只是指出了其营造原则:园林筑台,不尚华丽,简雅为主。
莲柱⽯栏杆,不如普通⽤短柱架⽯条,或栏以⽯板为佳。
既能遮拦,也可凭坐。
阶台作宿腰起线,⼀概屏弃,不妨易以侧塘虎⽪,尤觉⾃然。
⽽《营造法式》给出的定义也⾮常简略:观四⽅⽽⾼⽈台。
综合这两个⽂献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台理解为⼀种⽤⽯材筑起来的⼀种带有休息、观景功能的⼩品建筑。
4.⽔榭与旱船。
⽔榭是⼀种临⽔的建筑物。
平⾯为长⽅形,⼀间或者三间⽐较合适。
柱间装短栏或者短窗,榭仅⼀层⾼,深四、五、六界。
(拙政园(左)与留园(右)中的⽔榭)旱船是⼀种模仿船形,造在⽔中的建筑物。
宽⼤约⼀丈多,沿进深⽅向分为船头,中船厅和后梢棚楼三部分。
船头深约五、六尺,中舱深约丈六、七尺,⽤隔扇分内外⼆舱。
两旁装和合窗。
屋顶形式多样。
(怡园(左)与退思园(右)中的旱船)5.廊。
古建抄绘心得报告

心得报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彭泽1202210219写这篇报告之前想跟老师说声对不起,作业结果可能并不是很理想,因正在德国交换,手头关于《营造法式》的资料有限,因此选择了抄绘较为简单的厅堂四架椽间缝内用梁柱。
值得高兴的是自己在抄绘过程中对营造法式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也有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希望以后回国能有机会向林老师请教。
一、收获虽然我学的是设计专业但对古建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传统古建的最初认识源于大三那年的古建测绘,当时使用的参考书便是《清式营造则例》,清代建筑较宋代建筑已经有很大简化,因此此书更容易读懂,而《营造法式》一书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碰也不敢碰。
事实证明《营造法式》并非那么晦涩难懂。
传统建筑大木作构件繁多,名称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光看书本是很难想象看似复杂的结构空间是如何被有序的组织,以往看清式营造则例能勉强的记住斗拱各部分构件的名称,但回头就会忘掉,总感觉每一个构件的名称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根本无法想象各个部件是如何榫接的,所有对古建的认识都是二维的,因此也是十分肤浅的。
所以这次通过绘制CAD和模型,我感觉自己第一次开始立体的认识了古建,虽然依然肤浅。
绘制工作最先完成的结构剖面CAD,绘制模型的时候自己完全傻眼了,发现之前所推敲的剖面很多地方都是错的,这正印证了中国传统古建空间的丰富性,光依靠二维平面很难完全理解。
从材栔分基本单位确立,然后根据法式图样一步步推算出构件各部分尺寸,之前看似曲线的四瓣卷杀原来是折线。
通过推算各个构件,对中国古代材栔分这种模数制度也有了基本了解,可以说这次的抄绘作业敲开了我认识《营造法式》的大门。
二、疑惑当然,短时间的接触必然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把这些疑惑列举出来,希望以后继续学习释疑:1.宋代厅堂建筑开间进深尺寸是如何确定的?2.建筑台基高差是通过阶梯还是坡道解决?3.内外柱径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应该如何制定?4.地袱是顺向才有还是十字交叉?5.梁的厚度大于斗开口,这样与梁交接的斗是不是不同一般的斗科?它们是如何榫接的呢?6.蜀柱卷杀改如何制定?……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但对于我来说,这起码是一个好开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老师继续学习《营造法式》。
试析《营造法式(序、札子、看详)》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启示

史》中指出:“现代遗产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是 价值问题。”[3]文化遗产保护权威文件《威尼 斯宪章》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切萨雷·布兰迪 (CesareBrandi)也认为:“真正的艺术体验以 及随之而来的防护行动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 ‘聆听’作 品,如 何 阅 读 作 品,理 解 其 最 内 在 的、最特征化的特色,从而才能尊重与保护建 筑遗产蕴含的思想体系,认识其历史、艺术、 科学的遗产价值。”[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 则》(2015版 )也 将 “价 值 评 估 应 置 于 首 位 ” 列为保护的重要原则。
部分学者研 究 认 为,《法 式 》属 于 “设 计 手册加上建筑 规 范 ”(梁 思 成 )或 “建 筑 工 程 预算定额”(潘 谷 西),笔 者 暂 且 不 讨 论 《法 式》的具体内容,仅以《法式》中的《序》、《諸 子》和《看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 3则短 文的内容,梳理李明仲编修此书时的思想理 念、心路历程和具体实践做法,从中获取对当 前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有益的启示。
修缮过程中的思想理念、法式定则和实践记 录,多散落于古代建筑文献典籍之中。由此 推知,阅读整理古代建筑文献典籍,或能从中 获得部分有助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 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崇宁 年间编修 的 《营 造 法 式》(以 下 简 称 为 《法 式》)作为 古 建 筑 领 域 最 重 要 的 文 献 遗 存 之 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官方名义刊行的最 为系统完整的建筑营造规范典籍。书中凡三 十四卷,分为总释、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 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 作、砖作、窑作,以及诸作功限、料例和图样。 三十四卷之外,还有目录和看详,各相当于一 卷。全书系统记载了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 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纲举目张,条理井然, 其科学性在古籍中实为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营造法式》有感
《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
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
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
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
1)混作——圆雕;
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
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
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
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
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
7)平级——线刻,不去地;
8)索平——无花纹。
列举以上例子,并非苛求于《法式》,要求作者编写一部包罗万象的建筑设计、施工大全。
既然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关防工料,势必着重用料尺寸、用工定额,也必然要选录官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做法作为变造用材的准则。
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解读《法式》时必须恰如其分给以认识,而不能认为《法式》是无所不包的。
设定建筑等级,按规格及质量高低进行分类,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料,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分类。
《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式建筑有三类:
第一类:殿阁。
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
这类建筑是宫廷、宫府、庙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
第二类:厅堂。
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任是一组官式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物。
第三类:余屋。
即上述二类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
营房等。
其中廊屋为与主屋相配,质量标准随主屋而高低。
其余几种,规格较低,做法相应从简。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有三类;即柱梁作、殿阁式、厅堂式。
关于铺作功限,《法式》只提到两种,一为“名件造作功”,二为“安勘、绞割、展曳功”。
卷十七、十八,大木作功限一、二,于卷尾列出:“凡铺作。
其铺作安勘、绞割、展曳,每一朵取所用斗、栱等造作十分中加四分。
”“凡转角铺作,各随所用每铺作斗、栱一朵,如四铺作、五铺作取所用栱、斗等造作功,于十分中加八分为安勘、绞割、展曳功;若六铺作以上,加造作功一倍。
”
“安勘”的同时,必须对构件进行修整,需要剧、削等加以“绞割”,以使构件能合缝安装,榫卯紧密。
有的构件如柱头枋之类,其端部无榫卯,也需要在安装时截割。
“展曳”功只有铺作和城门道功限有,“展曳”似指从中线开始,将构件向两侧伸展、排放。
铺作的安装即先在地面试拼装,用来校核、检验斗、栱的榫卯、互相的配合,从中发现问题,经过调整、修正,然后进行正式、全面的上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