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造法式石作制度

合集下载

营造法式砖作制度

营造法式砖作制度

营造法式砖作制度法式砖作制度,源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对砖石结构的一种规范与技艺。

这种制度在营造过程中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法式砖作制度的相关内容,带您领略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

一、法式砖作制度概述法式砖作制度是我国古代建筑行业中的一种重要技艺,主要应用于砖石结构的建筑中。

该制度规定了砖的尺寸、形状、制作工艺以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砖作施工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二、法式砖作制度的特点1.规范性:法式砖作制度对砖的尺寸、形状、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确保了砖作的质量和美观。

2.精益求精:法式砖作制度注重细节,追求砖作工艺的极致,使建筑更具艺术性。

3.灵活性:法式砖作制度允许根据实际需要,对砖的尺寸、形状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建筑风格和功能的需求。

4.环保性:法式砖作制度提倡使用天然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法式砖作制度的营造过程1.选材:选用优质的黏土,经过淘洗、沉淀、制坯、晾晒等环节,制作成砖。

2.规划设计:根据建筑风格和功能需求,设计砖的尺寸、形状和排列方式。

3.制作砖坯:按照设计要求,制作砖坯,并进行晾晒。

4.窑烧:将砖坯放入砖窑中,经过高温烧制,使其达到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5.施工:按照法式砖作制度的规定,进行砖作的施工,包括砌筑、勾缝等环节。

6.质量验收:对砖作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确保符合法式砖作制度的要求。

四、法式砖作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法式砖作制度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法式砖作制度,挖掘其内涵,将其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法式砖作制度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规范性、精益求精、灵活性和环保性等特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

营造法式介绍

营造法式介绍

3、柱的升起与侧脚
柱的升起与侧脚:随间数升起至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 平柱升高一尺二寸;当心间的两柱不升,自次间平柱每间递升2 寸,累进向角渐次升起,令势缓和;如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 加减;他皆仿此。(十一间升高一尺,九间升高八寸,七间升高 六寸,五间升高四寸,三间升高二寸。)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 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东西向)随柱之长, 每一尺即侧脚一分(1%);若侧面(南北向)每长一尺即侧脚八厘 (8‰);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 朱儒柱(蜀柱),造蜀柱之制,于平梁上,长随举势高下;殿阁 径一材半;余屋量袱厚加减;两面各顺平袱,随举势斜安叉手。 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 厚取广三分之一。
宋将作李诫进行总结 工作,于元符三年 (公元1100年)编 成,崇宁二年(公元 1103年)刊印,这 是919年石印版封面。
梁思成先生对营造法式的评价
二,具体细节介绍
《营造法式》中,按质量高低,对建筑等 级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 料,节制开支,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 更需要这种分类。《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 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 上官式建筑有三类,这三类房屋在用料大小、 构造仿上、建筑式样上都有差别。
斗栱介绍
斗栱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也称“斗拱”、 “枓”。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宋《营造法式》中称作铺作
铺作层
1· 斗栱的主要类型 · 转角铺作(角 科) · 柱头铺作(柱头科) · 补间铺作(平身科) · 平座铺作
天花铺作
2·斗栱的构造 朵 —— 一组斗栱称作一朵 栌 斗—— 每朵下部托住整 组斗栱的大斗 昂 —— 斗栱中出跳的楔状构件 类型:批竹昂、琴面昂 昂很尊贵,较高等级的建筑才 华栱 —— 前后出跳的栱 能用昂。

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

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

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

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1)混作——圆雕;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7)平级——线刻,不去地;8)索平——无花纹。

浅论《营造法式》和建筑法规

浅论《营造法式》和建筑法规

第 2 9 ~ 第3 4 卷是“ 图样 , ” 相当于现在的大样图图集 . 包括 当时采 用的测 量工具 , 以及石作 、 大木作、 小木作 、 雕木作和彩画作的平面图 、 断面图 、 构件详 图和各种雕饰 、 彩画图案 , 是本书 中最珍贵的资料。
从《 营造法 式》 一 书的主要 内容 , 我们可 以看 到它有 以下几 个特 点: ( 1 ) 模数 的制定和运用 。大木作制度 规定 “ 材” 的高度分 为十五 “ 分” . 而以十 “ 分” 为其厚 。斗棋 的两层之 间 的高度定 为 6 “ 分” 称为 “ 架” 大木作的一切构件几乎全部用“ 材” 、 “ 架” 、 “ 分” 来确定 的。 这是 模数制在我 国建筑业最早 的运用 , 并 且作为一种法规被确 定在《 营造 法式》 这 部 巨 著 中 ( 2 ) 设计的灵活性 。 《 营造法式 》 第3 卷~ 第 1 5 卷 中的“ 各作制度 ” , 即各工种的操作规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做法规定. 但并未对群体建筑 的 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 面尺寸等有所限制 ; 恰恰相反 , 《 营造法式》 内“ 各 作制度 ” 的条文后 面都 附有 “ 随宜加减” 的小注 . 以此告诉设计人员可 根据每个个体设计在各作 制度的总原则下 .对建 筑单体和构件 的比 例、 尺寸可 以按照实际情况来确定 . 以充分发挥设计 者的创造性 。 ( 3 ) 技术 、 经验的总结。为 了施工时方便 , “ 总例 ” 中列举 了圆、 方、 六棱 、 八棱等形体的径、 周长和斜长的 比例数字 , 以便施 工时工 匠们 掌 握。 如: 按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规定 , 凡是 立柱都有 “ 侧脚” ( 即柱础 , 柱下 基座 ) , 柱头向 内微倾 约 1 %, 同时廊柱 的边柱 ( 四角柱 ) 有“ 升起” , 就是 柱 的高度从中柱向两端逐渐加高 这样 . 使整个 建筑 木构架 产生向内 倾斜 的倾 向 . 客观上增 加了建筑物 的稳定性 . 也为屋顶部分 四角的飞 檐创造条件 在横梁与立柱交接处用斗棋支托 . 既美 观又可减少梁端 剪力 . 只是复杂的斗棋结构的卯榫 “ 绞割” 往往会减少 每个构件断面的 l / 3 ~ 1 / 2 , 是个重 要缺点 , 但在《 营造 法式》 中对 此规定 了较 合理 的“ 绞 割” 比例 和 位 置 ( 4 ) 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 营造法式》 对石作 、 砖作 、 小木作 、 彩画等 都有详 细的说 明和图样 . 明显地体现 出宋代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 饰等加工工艺方面 比唐朝建筑更精致 、 更全面 。柱梁 、 斗棋等木构件 , 在规定 它们 的结构尺寸和构造方法 的同时 . 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 方法 , 如梁 、 柱、 斗棋 、 椽头等构件 的轮廓和 曲线 , 就是用 “ 卷杀” 的方法 ( 就是按 比例 、 分段作圆弧曲线的方法 ) 进行 制作的 , 利用结 构构件本 身. 只是稍作适 当的艺术加工 . 使它兼有受力和装饰效果 . 这是我国古 代木构架建筑 的特征之一 , 也是 中国建筑文化对人类 文明的贡献 。 ( 5 ) 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 在全书 3 4 卷中 。 用1 3 卷 的篇幅来叙 述功限( 劳动定额 ) 和料例( 材料 消耗定额和质量标准 ) . 足见施工管理 的重 要 性 。在 计 算 劳 动 定额 时 , 首 先 按 四季 白天 的 长 短 分 为 中 工 ( 春、 秋) 、 长工( 夏) 和短工 ( 冬) 三种时段 , 工值 以中工为准 , 长、 短工各增或 减1 0 %, 而军工 、 雇 工还有不 同的定 额 : 其次 , 对每一工 种的不 同构件 ( 或部位 ) , 按等级 、 大小和质量要求 , 如运输距离远近 、 水 流的顺流或 逆流 、 所加工木材 的软硬等 , 分别规定 了工值 的计算方法。 料例部分各 种材料 的消耗都有详细而具体的定额 . 执行起来十分方便 可见 , 《

古建营造系列——石作

古建营造系列——石作

古建营造系列——石作石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造石建筑物、制作和安装石构件和石部件的专业。

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石作包括粗材加工,雕饰,以及柱础、台基、坛、地面、台阶、栏杆、门砧限、水槽、上马石、夹杆石、碑碣拱门等的制作和安装等内容。

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圆明园内工现行则例》内容基本相同,又增加了石桌、绣墩、花盆座、石狮等建筑部件的制作和安装,但不包括石拱门。

上述台基、台阶、上马石、拱门等施工对象在《营造法式》中也列在砖作,形制基本相同,只是材料为砖。

《营造法式》规定:石料加工有六道工序:①打剥──凿掉大的突出部分;②搏──凿掉小的突出部分;③细漉──基本凿平;④棱──边棱凿整齐方正;⑤斫砟──用斧錾平;⑥磨──用水砂磨去斫痕。

石雕手法①剔地起突──高浮雕;②压地隐起──浅浮雕,把除花纹以外的地子均匀凿低一层;③减地平──线刻,沿花纹四周斜着凿去一圈,但花纹不高出表面;④素平──无花纹,即指光平的表面。

花纹制度定为十一种。

清《内庭工程做法》规定石料为青白石、汉白玉、青砂石、豆渣石四种,做法有做糙、做细、占斧、扁光、对缝、摆滚子叫号、灌浆等,工序和宋代近似,但包括安装在内。

清代各地石料加工又有自己的特点,如苏州为五道工序,泉州为六道工序。

石作安装用灰浆粘合。

据唐安济桥铭,隋建赵州安济桥时石券接缝已用米浆和石灰,宋、清制度也规定用石灰浆大的石结构部件间还用铁锔拉结,宋代称为“鼓卯”。

铁锔与石的接缝往往灌入熔化的松香等粘合料。

分类原因单体建筑;塔、堂、亭、桥等均属此类。

代表性实物如泉州开元寺宋代双塔、孝堂山汉代石祠、赵州隋代安济桥和庐山宋代石亭。

附属建筑和建筑小品;阙、牌坊、华表、石幢、碑碣、石座、石兽、石灯等均属此类。

著名实物如渤海国石灯、明长陵石坊、宋赵县陀罗尼经幢等。

石窟;属石凿洞库工程,和上述一般石作又不同见石窟工程。

建筑中的石构件和石部件主要有:台基;有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普通台基据在汉明器、画像石和石阙中所见,从秦汉起台基已成为建筑中不可少的部分。

营造法式卷第三 石作制度

营造法式卷第三 石作制度

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造作次序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二曰麤搏;三曰细漉;四曰褊棱;五曰斫砟;六曰磨砻。

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

如减地平钑,磨砻毕,先用墨蜡,后描华文钑造。

若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造毕并用翎羽刷细砂刷之,令华文之内石色青润。

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

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柱础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

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

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

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

角石造角石之制:方二尺。

每方一尺,则厚四寸。

角石之下,别用角柱。

角柱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柱。

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

其柱首接角石柱处,合缝令角石通平。

若殿宇阶基用砖作迭涩坐者,其角柱以五尺为率;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

其上下迭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

内版柱上造剔地起突云。

皆随两面转角。

造作次序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二曰麤搏;三曰细漉;四曰褊棱;五曰斫砟;六曰磨砻。

营造法式卷第三殿阶基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

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榇石。

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

压阑石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

殿阶螭首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

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尺六寸,厚一寸七分。

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二分。

浅谈《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

浅谈《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

浅谈《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作者:石云轩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概述了《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

首先论述《营造法式》在古建筑书籍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是《营造法式》内容的创新部分,并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古建筑制作模数和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这两个创新关键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木作;柱子装饰;《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当时朝廷曾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营造法式》是其中之一。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作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采用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

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规模虽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复杂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许多富丽华美的建筑。

建筑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装饰,且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

《营造法式》中列出的42种小木作制品,说明了宋代木装修的发达与成熟。

但这些古代建筑法则,殊少留下重要的文字材料,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只能体现在实体的建筑之中,而历史建筑又由于战火及各种原因毁灭殆尽,人们通常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想象它们的雄伟与华丽。

《营造法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亦绝非古代的建筑规范,是当时北方大木中原流派的实践总结。

笔者认为《营造法式》的历史意义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是其记录的古建筑制作模数、图样、功限、料例等;隐性方面则是工艺背后所展现的当时人们的生活的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礼仪礼制等。

而《营造法式》编著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造屋的尺寸标准。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寸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结构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照规定而来,不仅在设计中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上也便利许多。

《营造法式》与XXX《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与XXX《工程做法则例》

《营造法式》与XXX《工程做法则例》一、《营造法式》[1]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XXX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

以下本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XXX两书为准绳焉。

《营造法式》,XXX著。

诫,XXX将作少监也。

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梁、枋、额、斗拱、椽、榑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各级各色彩画。

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

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

书初刊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八百余年来,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

民国十八年,XXX成立,十余年来,从事于是书之研究,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

大木作制度为全书最重要局部,其中要点可归纳为下列诸项(第3图)1、材契材有二义:(一)指建筑物所用某尺度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拱上之拱,及所有与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

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品级,而定其用材之品级。

(二)一种度量单位:“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间隔为六分,称为栔。

凡高一材一栔(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

宋式建筑各部间之比例,皆以其所用材之材栔分为度量尺度校注。

校注[1]二、斗与拱斗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

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

铺作中构材虽有斗,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拱有五种,但在结构上,其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拱。

华拱之上,或更用向下斜垂之昂,亦为出跳之主要构材,其出跳之数目自一跳至五跳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营造法式石作制度
造作次序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二曰麤搏;三曰细漉;四曰褊棱;五曰斫砟;六曰磨砻。

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

如减地平钑,磨砻毕,先用墨蜡,后描华文钑造。

若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造毕并用翎羽刷细砂刷之,令华文之内石色青润。

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

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柱础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

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

如仰覆莲华,其高加覆盆一倍。

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

角石造角石之制:方二尺。

每方一尺,则厚四寸。

角石之下,别用角柱。

角柱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柱。

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

其柱首接角石柱处,合缝令角石通平。

若殿宇阶基用砖作迭涩坐者,其角柱以五尺为率;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

其上下迭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

内版柱上造剔地起突云。

皆随两面转角。

殿阶基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

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
令高五尺;下施土榇石。

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

压阑石压阑石之制: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

殿阶螭首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

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尺六寸,厚一寸七分。

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二分。

殿内斗八造殿堂内地面的心石殿内斗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

当心施云卷,卷内用单盘或双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作莲荷等华。

诸窠内并以诸华间杂。

其制作或用剔地起突华或压地隐起华。

踏道造踏道之制:长随间广。

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

两边副子,各广一尺八寸。

两头象眼,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或六层,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身二寸又为一层,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

重台钩阑造钩阑之制: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

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用地垘。

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

束腰之下,地垘之上,亦如之。

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

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垘。

其盆唇、地垘之内作万字,或作压地隐起诸华。

若施于慢道,皆随其拽脚,令斜高与正钩阑身齐。

其名件广厚,皆以钩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望柱:长视高,每高一尺,则加三寸。

蜀柱:长同上,广二寸,厚一寸。

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

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

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

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

束腰:长同上,
广一寸,厚九分。

华盆地霞:长六寸五分,广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华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华版:长随华盆内,长一寸三分五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万字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

地垘:长随寻杖,其广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

凡石钩阑,每段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螭子石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钩阑蜀柱卯之下,其长一尺,广四寸,厚七寸。

上开方口,其广随钩阑卯。

门砧限造门砧限之制:长三尺五寸;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

门限长随间广,其方二寸,若其断砌,即卧柎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寸。

其立柎长三尺,广厚同上。

如相连一段造者,谓之曲柎。

城门心将军石:方直混棱造,其长三尺,方一尺。

止扉石:其长二尺,方八寸。

地垘造城门地垘之制:先于地面上安土衬石,上面露棱广五寸,下高四寸。

其上施地垘,每段长五尺,广一尺五寸,厚一尺一寸;上外棱混二寸;混内一寸凿眼立排叉柱。

殿阶螭首造殿阶螭首: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

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尺六寸。

水槽子造水槽子之制:长七尺,方二尺。

每广一尺,唇厚二寸;每高一尺,底厚二寸五分。

唇内底上并为槽内广深。

马台造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

其面方,外余一尺六寸,下面作两踏。

身内或通素,或迭涩造;随宜雕镌华文。

井口石造井口石之制:每方二尺五寸,则厚一尺。

心内开凿井口,径一尺;或素平面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莲华瓣造。

盖子径一尺二寸,上凿二窍,每窍径五分。

山棚足脚石造山棚
足脚石之制:方二尺,厚七寸;中心凿窍,方一尺二寸。

幡竿颊造幡竿颊之制:两颊各长一丈五尺,广二尺,厚一尺二寸,下埋四尺五寸。

其石颊下出笋,以穿足脚。

其足脚长四尺,广二尺,厚六寸。

山棚足脚石造山棚足脚石之制:方二尺,厚七寸;中心凿窍,方一尺二寸。

赑屃鳌坐碑造赑屃鳌坐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

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

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

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广三寸。

余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上作六条盘龙相交;其心内刻篆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