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三步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

80附小三步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
“三步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说明: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呢?“三步导学式”阅读教学,是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步导学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流程:整体感知——揣摩探究——迁移拓展。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本,是阅读的起始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梳理文章大意,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下一步揣摩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揣摩探究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
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入两种方式:间接导课直接导课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2)明确本课时教学内容。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学习表达,积累运用。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三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法”。
第一步:导入文章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要进行文章的导入,即通过一定方式引入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前预设文章的背景和情景,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做好铺垫。
这一步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引发一些思考,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一定的预热,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步:阅读文章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二步,就是进行文章的阅读。
在进行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将重点和难点适当突出,然后再进行逐段、逐句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也可以在阅读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三种模式:(一)、bottom-up approach自下而上模式:即生词短语→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全文理解,强调阅读中的语言形式。
(二)、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即全文理解→段落理解→短语单句→生词短语,强调语篇和语义的理解。
(三)、interactive approach互动式模式:也是现阶段教师采取较多的阅读模式。
首先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让学生带着生词阅读短文,获取信息,然后再用“自下而上模式”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知识。
基于这种阅读教学理论,教师一般采取“三段式”阅读教学。
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1、pre-reading(1)、guess (title,pictures),brainstorm→ prediction,reading expectation (2)、questions about the main idea → reading with a purpose2、while-reading(1)、fast reading ( silent reading,skimming,scanning,topic sentence)→ main idea(2)、careful reading → ( questions,matching,multiple choice,analysis)3、post-reading(1)、language points learning(研究课中,作课教师一般将此步骤略去,留在下节课处理)(2)、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discussion,role play,retelling,exercises,writing etc.)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作者:叶淑芳珠…文章来源:人教社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17/2008 摘要: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解释阅读过程,并分析学生不能阅读材料的原因,探讨图式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及提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设想,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知识,使图式知识相互作用,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蠢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1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献。
娼觚日期:∥。
1年<月}7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氓韵歹峙师签名:彳岛矽日期:矿,,年厂月f7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己成为一种工具。
为了能与人更好的相处,我们应该得到更多的信息,而阅读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它能给学习者提供重要和足够的语言输入。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的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完成与读训练,但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
本篇论文是为了研究中国初中学生使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的情况和训练效果而构思的,文中的实验也是为了了解初中生使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而进行的尝试研究。
1976年Goodman(古德曼)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
他认为阅读是“心里猜测游戏”,就是主动的“猜测一证实"的活动。
它是一种阅读对象与阅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技巧是摆在每位英晤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阅读课教学模式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
• 交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 而下”两种模式交叉进行的过程,阅读理解是视 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 人脑一方面对搜索到的信息经过语音、词汇、语 法、语义的加工,产生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已 有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和语言知识)对视觉提 供的信息进行假设推测,并不断地进行验证、确 认。两方面的信息处理恰到好处,即产生正确理 解。否则,需对假设进行修改,直至理解正确。
情感因素及其他教学因素
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 素。缺乏兴趣和动机常常是有效阅读的障 碍。另外,教学程序、采用的技巧、选用 材料、阅读过程监控、对阅读理解的评估 等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阅读的有效开展。
三种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
• 字面理解:表层理解,主要依靠读者的语 言知识完成;
• 推断性理解:深层理解,通过读者的语言 能力、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三者的结合才 能完成;
• 评估性和欣赏性理解:最高层次的理解, 必须在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后才能进行, 是读者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相互作用 的结果
英语阅读的障碍因素
学习者自身的障碍因素
• 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欠缺 • 语言知识欠缺,影响读者获得语言的表层
意义。具体表现为词汇量小,不能自动解 码,句法结构陌生会给句子意义的理解带 来困难。 • 背景知识的欠缺会造成对阅读材料深层寓 意的理解困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良的阅读习惯
• (1)“指读”,即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 读。
阅读课教学模式
罗晓杰
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遵循这种规律,就有了英语阅读教学"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做基础。
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
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
这些工作可包括: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
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以Lesson50(SEFCB<?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A)为例,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提出如下问题:What does this sign mean?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Why is not smoking allowed?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How much money does 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lesson81(SEFCBook2B 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做准备。
“自上而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操作模式-2019年文档

“自上而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操作模式一、“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多数人认为,英语的阅读理解过程先单词再句子最后归纳中心。
所以,他们认为英语词汇=英语阅读能力,并且将阅读能力不够好归咎于因为词汇和语法没有掌握好。
当然,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没法进行阅读的,可事实往往是,词汇量差不多的学生阅读能力并不一样,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是对阅读过程的错误理解。
其实,在母语的阅读中,我们理解一篇文本时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个词的意义相加得出全文的意思,相反,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文本到底用了哪些词,哪些句式,但是我们却很准确地把握了文本。
这种关注文章中心、关注文章整体的阅读模式就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 S. Goodman提出的,他认为“阅读是一个选择过程。
它基于阅读者的期盼,部分地利用从视觉输入中选择出来的可得到的最小量的语言线索。
当这部分信息得以处理,随着阅读的进展,暂时得出的决定须经受证实、修正或淘汰。
简而言之,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方面的猜谜游戏(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可以直观地描述为:文章中心―段落―句子―单词。
本文将以人教版新课标第二册第一单元阅读文本the Amber Room 为例展示一下“自上而下(top-down)”的操作模式。
二、“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的课堂实例展示读前任务:“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强调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在阅读前篇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猜测、验证、修正、再猜测。
在阅读本篇文本前,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猜测。
猜测的依据便是文本的题目: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本篇文本是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the Amber Room的历史,充分体现了记叙文的特点。
因而,我将读前预测的题目设计为以下三个:1.What do you expect to read about in the passage?2.The text will be a/an A. Narration B.Exposition3.The text will be written in order of (按什么顺序)?(三个预测分别针对文本内容、文本体裁和写作顺序,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心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自上而下;文本中心;文本结构图式;细节理解;任务设计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 s. goodman提出的,他认为“阅读是一个选择过程。
它基于阅读者的期盼,部分地利用从视觉输入中选择出来的可得到的最小量的语言线索。
当这部分信息得以处理,随着阅读的进展,暂时得出的决定须经受证实、修正或淘汰。
简而言之,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方面的猜谜游戏(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读前任务:“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强调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在阅读前篇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猜测、验证、修正、再猜测。
在阅读本篇文本前,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猜测。
猜测的依据便是文本的题目: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本篇文本是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the amber room的历史,充分体现了记叙文的特点。
因而,我将读前预测的题目设计为以下三个:
(三个预测分别针对文本内容、文本体裁和写作顺序,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心理准备。
)初步阅读任务:预测后便顺利进行初步阅读,此时我叮嘱学生关注此次阅读的任务,根据“自上而下”的阅读原则,此次阅读的任务应关注文章的中心,因此本次阅读设计的任务可如下设计:
如果我们把一篇文本比作一片森林,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即是看到了整片森林,有了对整片森林的了解,便如有了指南针,接下来的摸索便有了方向和意义。
再次阅读任务:根据“自上而下”的阅读原则,此次阅读的任务应关注文章的段落结构。
根据文本特征,我为本次阅读设计了如下任务: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parts and giv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展示了本篇文本的结构图式:
此任务完成后,学生在脑海中便对文本的结构有了一个图式,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按图索骥即可。
三次阅读任务:中心和结构已经明了,接下来便是“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中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为了便于理解,我按段落进行了细节理解的设置。
此时,我根据段落特征进行了不同的任务设计,各部分出现的难句难词也一并进行了理解。
tasks for part ⅰ(para.1)
(本段介绍琥珀屋的设计,文中较多使用数字突出琥珀屋是一个greatest gift,学生理解并无障碍,因而我将这一段落交由学生自己去理解)
学生展示结束后,我便展示下图以突出礼物的“伟大”。
tasks for part ⅱ(para.2、3、4)
(这是一张填完的表格,我在设计任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理解进行一步一步地展示。
本活动通过梳理细节,帮学生将复杂的细节清晰条理化。
)
task 2:remove在文本中是个生词,我在此设计了猜词练习:
tasks for part ⅲ(para.5)
文本第三部分信息较为简单,讲述了琥珀屋的重建问题,主要讲述了重建的原因和方式。
我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做了如下设计:
至此,我便引导学生完整体验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学生从体会文章中心到建立结构图式再到品读细节及用词对文本进行了透彻的理解。
三、“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实施的两点建议
1.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在日常的精读课堂中教师利用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自上而下”的阅读习惯。
2.要长期进行实践。
好的做法唯有形成习惯才能真正让人受益,而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
和无数次的重复。
因而,在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反复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