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_共2页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浅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商学院会计133班邱君梅学号:133133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2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完善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表达。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相互协调的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开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随科学技术进步开展和科技占有市场趋势而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变,表达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由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的过程,是科学化、民主化、工业化的有机统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民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表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改革开展的全新境界。
我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变革从中央到地方,通过简政放权、宏观微控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政社别离、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厉行法度、反腐扬清打造法治中国。
逐步实现政府的有效限权、放权、分权体系,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
会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对社会成员实行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等活动,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社会治理的需求。
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创新的社会治理理念。
传统的社会治理思维强调政府主导,注重权威和管理,而创新的社会治理则要求注重协商、参与、共建共治。
它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和多元主体平等基础上,鼓励各方参与,形成多元利益平衡,以此推动社会治理向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将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整合起来,实现共建共治。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为各种利益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和环境,为社会创新提供良好条件。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共享系统,将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实现治理过程的透明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同时,社会组织和市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形成多维、多元的决策参与机制。
四、加强社会治理的评估和监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评估社会治理的效果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
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
只有通过不断的监督和反馈,社会治理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五、加强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其中培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市民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社会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开展合作,共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试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试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作者:张莉李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1期摘要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结合实际,在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如何加快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创新治理,已经成为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社会治理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作者简介:张莉,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博士;李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82-02社会治理,简单来说就是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国家的政治工具,例如法律、法规、政策等,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治理方式主要指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途径和手段。
当前,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弊端建国以来,利用高度集中的单一社会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稳定,但事实上却窒息了社会创造活力。
(一)社会治理方式呈现僵化状态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对运用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的手段进行社会治理比较陌生,进而使得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易于出现紧张局面。
同时,有些领导干部不能认真听取民众的批评意见,拒绝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甚至采取打击报复等手段,极大地损害政府形象,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进行管理、服务、调控和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是针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1.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参与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体系的共商共治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个人发挥参与和建言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
2. 推动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 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增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
此外,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经验。
5.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动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成为了当今的必然选择。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通常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参与主体单一,决策权集中。
然而,现代社会治理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
只有将各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为完善、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和传递社会治理相关的信息,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同时,信息化手段也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便利性,便于群众和各参与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三、法治化的流程和规范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法律的制度和规范可以有效地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依法行政,依法制定决策,并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以保证社会治理体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四、灵活高效的机制和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灵活高效的机制和方式。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问题和需求,传统的僵化和繁琐的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需要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及时反应和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要注重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通过应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五、公众参与的机会和渠道公众参与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缺乏对公众的有效参与,导致治理决策脱离实际,难以得到广泛支持。
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必须为公众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渠道,通过听取公众的声音、咨询公众意见,使得决策更加民主化、参与性更强。
六、综合协同的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具备综合协同的治理结构。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不同部门和参与主体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179-NONG JIA CAN MOU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与意义符登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说简洁凝练的“共建、共治、共享”三词,指明了未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
1 准确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内涵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社会的发展与管理是中央近年来的重要执政思路之一,当前党中央提出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且与“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指导思想和整个战略上的巨大进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就是进一步分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要舍得将治理权力让渡给社会,全民共建共享,最终达到促进我们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1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前提是深化理解社会治理的本质社会管理模式的发展:社会管理模式经历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发展之路。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它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引入第三种力量或者说寻找到第三条道路,形成整个社会的三元权力博弈格局,也就是稳定社会的“铁三角”,从而达到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平衡,限制政府权能,形成建立在“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有组织的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基础之上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
这就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所以社会治理归根到底就是一场政府改革,是还政于民和还权于民的过程,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总体而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说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走向良性化。
1.2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关键是厘清“共建”“共治”“共享”三个关键词的逻辑关系“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又互为促进。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一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True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要求从局部走向了系统。
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和目标,这就是: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这一理念和目标,实质是坚持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统一,坚持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持和谐与在和谐中推进发展的辩证统一,对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和谐观。
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
动力机制,用以释放社会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用以保持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配合、有效发挥作用。
没有动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活力,无法保持发展进步;没有平衡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因失去和谐而无法保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建设既充满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既使社会安定有序又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中国。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
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治理还跟不上这种要求,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决定》强调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意味着许多重要变化。
一是社会治理主体趋向多元。
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变成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公民多个治理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44c1f3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a.png)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
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
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
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