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吴文英词作鉴赏
吴文英《唐多令》全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吴文英《唐多令》全词注释翻译及赏析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②,客尚淹留。
垂柳不系裙带住③,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①心上秋:合成“愁”字。
②燕:喻指离去的恋人。
③裙带:指恋人。
【译文】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愁绪滋生。
以前的情事如梦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流去,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译文二】何处能够合成愁?是离人的心加上凄凉的秋,纵然雨不打芭蕉也是冷飕飕。
人人都说晚上凉爽天气好,望着如水月华,我却害怕上高楼。
往事如梦休悠悠,满天落花烟波向东流。
群燕已归去,我却仍淹留。
离别时垂柳不缠住她的裙带,却乱拂长长柳丝,系住我的归舟。
【评点】本篇为惜别词。
全篇以明畅清新的文字抒写游子悲秋之情和深重的离情别绪。
词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花空烟水流”、“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等句,借景生情,借物拟人,感人地突现了离愁。
上片写眼前景色,触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愁。
开篇即提出一问:什么情况是最使人忧愁的?接着便回答一句“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
“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
芭蕉叶在风雨中摇曳,让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
“飕飕”不仅是描写风吹芭蕉叶的情景,实际上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然景物和他的情感的交融。
“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直白,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将词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宋代词人吴文英作品赏析(五首,含作者简介)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
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
相吊年光浇大白。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
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
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
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
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1.玉楼春:据《词谱》载:“因顾敻词中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
五代欧阳炯词中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
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取为调名。
”又名《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欢令》、《转调木兰花》、《续渔歌》。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2.和吴见山韵:和韵,是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
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
陆游说:“古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
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
自元(稹)、白(居易)至皮(日休)、陆(龟蒙),其体乃全。
”吴见山,梦窗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
3.大白:酒名。
【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
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
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
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唐多令》、《清江引 秋怀》比较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比较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4题。
甲、唐多令【宋】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乙、〔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词发展到宋代,已进入了全盛时期。
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包括杂剧和散曲。
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曲牌名,〔双调〕是指。
(1分)2、分析对比手法在两首诗中的运用。
(4分)。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甲词起两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离人的悲秋造成如许愁恨,单说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命意便有出新;从字面看,“愁”是由“秋心”二字组成,涉笔成趣,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B、甲词中“花空烟水流”兼写秋景与喻青春的流逝,暗示了游子在外长期漂泊。
C、乙曲语言错落中见整齐,清丽含蓄,华而不艳。
D、两首诗中均出现了“蕉”、“雨”两个意象,并都借助它们来表达离愁,也是秋思产生的直接原因。
4、简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3分)。
参考答案:1、宫调2、甲词中将“燕归”与“客留”形成对比,强化作者的离愁;乙曲将色彩浓厚明亮的“红叶”、“黄花”与暗淡的“雨中芭蕉、秋夜”形成对比,是为了反衬作者内心的悲苦,3、D4、同:都写了游子在外漂泊的秋思离愁。
异:甲词写游子的孤寂和对情侣的思念(从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乙曲侧重写游子的失落之感和思乡(思念家人)之愁。
大词卷37《唐多令》教学设计(谢小英)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三十七课唐多令(宋·吴文英)教学设计大地小学谢小英一、教材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三十七课选录了宋代吴文英《唐多令》这篇代表词作,词文意脉清晰,语言明快,在梦窗词中别具一格。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全词以明畅清新的语言书写游子悲秋之感和深重的离情别绪,不用丽词奥典,不涂浓墨重彩,接近民歌风格。
前人评其“此词疏快,却不质实”。
这首词是吴文英漂泊生涯失意情怀的真是写照。
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
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课文以词、译解、导读、插图四板块形式组成,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培养其词文对照读、图文对应读、名家点拨读三种学习方法。
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
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从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方法的运用上构建相应的环节,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地学习欣赏词。
在教材处理上,精导课文的第一篇词,自主学习二、三篇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飕”、“萦”、“系”“漫”。
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并找出韵脚体会词韵的回响。
(2)引导学生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强词调格式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何处合成愁”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2)根据“唐多令”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唐多令”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唐多令”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1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赏析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着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吴文英词的特点

吴文英词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吴文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词家,他的词歌曲动人心魄,引领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潮流。
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吴文英词的特点,包括其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和思想内涵等方面。
首先,吴文英的词作以情感表达为主,他能够深刻地把握人性的情感起伏。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浓郁的爱情情感,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等歌曲都成为了经典,将爱情的甜蜜和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吴文英的词作还能够表达出一种刻骨铭心的伤感,能够触动人心的最柔软的部分,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如《忘情水》、《匆匆那年》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吴文英的词作独具意境描绘的能力。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简洁而又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他常常选取一些独特的景物或元素来衬托出某种情感或场景,使人对歌词中所描绘的情景能够形象而又深刻地印入脑海。
例如《往事只能回味》中的“桂花零落也似黄昏”、“雨滴破碎了窗”等都是他巧妙运用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们带入到幽怨的情感中。
最后,吴文英的词作富有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通过歌词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切。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对人性和人性故事的深度思考,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综上所述,吴文英的词作以情感表达为主,兼具意境描绘和思想内涵。
他的词作打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并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以及吴文英词特点的详细阐述。
通过清晰地呈现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逻辑流程。
首先,在介绍文章结构之前,需要先简要概述一下本文的主题——吴文英词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吴文英词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展示吴文英词的独特之处。
吴文英

批评之声
吴文英之词一向以晦涩见称,注重对词句的 考究,人工雕琢较为明显。讥评者不少。 张惠言《词选》中“词之为学,意内言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这样说过“词以 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 句。” 张炎“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 拆下来,不成片段。”
赞扬之声
戈载的《宋七家词选》中言“以绵丽为尚,运意 幽远,用笔深邃,炼字炼句,迥不扰人。貌观之 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 周济云:“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馀子所 及。” “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 其中之所有。” 晚清四大家之一况周颐在《蕙风词话》 中言“近 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 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
吴文英
吴文英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 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 未第,游幕终身。师从周邦彦词风与姜夔 相似。
梦窗词· 词中李商隐
吴文英属于那种情感丰富而纤细的人,最 善于捕捉到瞬间的,形象鲜明的主观感受, 在他的作品里的许多意象是具有纤细的主 观感受性质,加以晦涩的语句表现出来, 其词意往往较为朦胧,曾被誉为宋四大家 之空间上相 互交错,现实与虚幻相替换,词旨晦涩, 多被批评,然其对典故的自由运用是其学 识渊博之体现。吴文英也并非不能作非典 故堆砌之词,只是创作风格与追求不同而 已。
唐多令
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 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 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此词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前段于羁旅秋思 渲染较为详细,蓄势如盘马弯弓。后段写 客中怀人直是简洁,发语恰到好处,毫无 瑕疵。
梦窗词· 梦窗人
重情 梦窗词340首,其中恋情词有120首占其 中的35%左右。多为忆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 《霜叶飞· 断烟离绪》 《夜合花· 自鹤江入京, 泊葑门外有感》《思佳客· 迷蝶无踪晓梦沉》 《踏莎行· 润玉笼绡》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 菰叶生秋怨。
2023唐多令阅读答案6篇

2023唐多令阅读答案6篇唐多令阅读答案1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③。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侑(yu):在筵席旁助兴。
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问题:8.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9.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分)(载陕西科技出版社《高考押题冲刺训练》)【答案及解析】8.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
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
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
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
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
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
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
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9.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多令》吴文英词作鉴赏
●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词作鉴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
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