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 吴淞怀古》一的古诗意思

《八声甘州吴淞怀古》一的古诗意思《八声甘州》吴文英陪庾幕诸公游灵岩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①,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②。
时靸双鸳响③,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④,独钓醒醒。
问苍天无语⑤,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⑥。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释】①名娃:指西施。
吴语美女曰娃。
金屋:华美的居室。
这里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的馆娃宫。
②腻水:指女子洗过脸的含有脂粉的污水。
③靸(sa洒):拖鞋。
这里用作动词。
双鸳:指女子的鞋子,此处指木屐。
④倩:古时男子的美称。
五湖倦客:指范蠡。
辅佐勾践平吴后,功成身退,归隐五湖。
⑤苍天:《全宋词》作“苍波”。
⑥渔汀:垂钓处。
【词大意】灵岩山高又阔大,疑是天上流星下。
青山古树似幻化,华美宫室蓄娇娃,城阙巍峨称残霸。
香径冷风刺眼刮,腻水污花甚腌臜。
叶落空廊声沙沙,好像木屐呱哒哒。
宫里吴王被迷醉,只有范蠡醒未睡,独自隐居钓竿垂。
我问苍天不回声,头发花白山青青。
远水浩渺连长空,栏干高处日暮凭,目送乱鸦归巢鸣,斜阳落进钓鱼汀。
连连呼唤把酒带,赶快登高上琴台,气爽秋高接云彩。
【赏析】词题中的“庾幕”,当指掌管仓储出纳政令的官署仓部,这一机构曾一度名为司庾。
吴文英自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起,在苏州仓幕供职约10年。
此词即作于此时此地。
“灵岩”,即灵岩山,在今江苏省吴县木渎镇西北。
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
此词所涉及的箭径(采香径)、响屟(xie泄)廊、琴台等均在此山。
陈洵《海绡说词》曾专评此词,大意是说词有的地方写得很“沉痛”,究其题旨,作者以吴王的“沉醉”讥讽两宋君臣耽于酒色,并以范蠡的“独醒”比拟作者的忧国之忱云云。
这种说法对于平生未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几乎专写亡姬去妾的吴文英来说,未免求之过深。
其实这是一首登灵岩山的怀古词。
灵岩在苏州,苏州是春秋时吴的故都。
面对吴宫旧迹,作者在描摹山容水态的同时自然会涉及到吴越春秋那部著名的兴亡史,作者不一定完全把自己摆进去。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宋代词人吴文英作品赏析(五首,含作者简介)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
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
相吊年光浇大白。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
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
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
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
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1.玉楼春:据《词谱》载:“因顾敻词中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
五代欧阳炯词中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
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取为调名。
”又名《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欢令》、《转调木兰花》、《续渔歌》。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2.和吴见山韵:和韵,是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
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
陆游说:“古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
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
自元(稹)、白(居易)至皮(日休)、陆(龟蒙),其体乃全。
”吴见山,梦窗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梦窗词》中,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
3.大白:酒名。
【鉴赏】“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
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
此即情与景合也。
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
“千山”两句,景中显情。
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
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南海旅次【唐】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7高三上五调考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⑦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3.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古代诗歌阅读(11分)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零模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的意思_全诗赏析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宴清都·秋感》万里关河眼。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
吟鞭又指孤店。
对玉露金风送晚。
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
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
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
区区去程何限。
倩片纸、丁宁过雁。
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译文及注释】⑴宴清都:词牌名。
又名“四代好”。
《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
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
⑵港:一本作“巷”。
⑶记:一本作“刻”。
⑷赶:一本作“趁”。
⑸程:一本作“情”。
【赏析】据词中意,此词应作于苏妾即将离他而去,而词人尚在淮地出差之时。
“万里”三句。
言词人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
在愁闷中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
“天低”三句。
“断江”、“淮甸”,即指词人身处的江淮平原。
因淮水出海口被黄河故道所夺,故淮河也称“断江”。
“甸”,即淀。
系淮河各处淤积成的湖泊,所以也叫“淮甸”。
“天低”句,系“野旷天低树”诗句的脱胎换骨。
此言词人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
“吟鞭”两句。
言词人的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说是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可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
“恨自古”两句,承上作结。
言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
这正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祖之处。
“才子”,也是梦窗自况。
“吴王”三句。
“吴王故苑”,指苏州吴地,此系梦窗多年寄居的“第二故乡”。
“蓬转”,以蓬草乘风飘转无定,喻词人常年在外奔波,居无定所的生活。
此言词人离开苏州后,不知道留在那儿的朋友们有没有再聚会过。
而自己却羁留外地,迁居无常,命运多舛。
“挥毫”三句,忆旧也。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第一篇: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二、野望 [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吴文英《惜黄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吴文英《惜黄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惜黄花慢》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
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
①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
②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
③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
翠香落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
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
④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
⑤醉鬟留盼,小窗剪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
⑥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
梦翠翘,怨鸿料过南谯。
⑦【注释】①侑(you右)尊:劝酒。
清真词:即北宋周邦彦词。
②四鼓:四更天。
尹梅津:名焕,字惟晓,福州长溪人,寓山阴。
嘉定十年进士,自畿漕除右司郎官。
③枫落:唐崔信明诗:“枫落吴江冷。
”此化用之。
长桥:即吴江垂虹桥。
④沈郎:梁朝诗人沈约,字休文。
他与徐勉书说:“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见《南史·沈约传》。
此以沈郎指尹梅津。
⑤“仙人”句:用《列仙传》箫史、弄玉之典。
秦穆公之女弄玉好吹箫,遂嫁给善吹箫且能作鸾凤之音的箫史,并筑凤台居之。
数年后,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
九辩:《楚辞》篇名,宋玉作。
⑥小窗剪烛: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歌云”句:《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⑦翠翘:女子首饰,比指所思之女性。
南谯:南楼。
唐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译文】送客在吴江边。
此夜寒霜初降,枫叶飘落在长桥上。
苍茫的天空一望无际,身后的城市渐行渐远渐渺茫。
长亭也因离别而黯然神伤,河水为离恨而长流不息。
荷叶枯零莲花凋谢,夜暮把离愁锁在残柳的眉梢。
猜度沈郎腰瘦,怕也是因为旧日曾经送别系兰舟。
仙人吹奏凄怨的箫声,惆怅送远的离魂,即使作《九辩》,亦渺然难招。
她醉眼中流露出挽留的神色,小窗煎烛时她歌遏行云,载着恨飞上了白云天。
清淡的秋色不知道随船远去,唯有枯败的红叶、追逐着流水秋潮。
当夜梦里见到她的时候,料想传怨书的鸿雁,也已飞过了南楼。
酒文化之诗词——史上最经典的50首饮酒诗词

酒⽂化之诗词——史上最经典的50⾸饮酒诗词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些礼仪、礼节延续⾄今。
如中国⼤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以⽰尊敬;⼜如酒桌新上的每⼀道菜都要⾸先转到主位等。
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化的礼仪要素,这是⼀种不成⽂但⼒量强⼤的礼仪。
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在⽣活中的思维和⾏为产⽣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
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化的强化。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社会⽣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为⼈处世、⼈际交往的⾏为规范,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种不成⽂的道德规范,是⼀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
酒⽂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化规则,酒⽂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化核⼼中的核⼼。
中国酒⽂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传播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道德、思想、⽂化独⼀⽆⼆的综合载体。
“德”和“礼”是儒家哲学的核⼼要素,⾃然万物的运⾏规则为“道”,⼈类社会的运⾏规则为“德”,⽽孔⼦把“德”的推⾏⼜具体化为“礼”,这是⼀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化的“基因”。
酒⽂化与社会⽣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们⽇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民的⽇常⽣产、⽣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相连的密切关系。
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
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氛,因为酒的兴奋作⽤和亲和作⽤⽽达到极致。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沙”是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
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小令。
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
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1,【答案】1.B2.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解析】1.B项,“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中的“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诗词鉴赏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宋代: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
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
在斜阳。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梦窗词》中,题其名的
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
可见吴见山必精
于填词。
鉴赏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
“翠眉”,青翠的山气。
此言秋日
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
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
他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人拟菊。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
的歌*。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一样
楚楚动人。
“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
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
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
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
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
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
词人说:我在这个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的哀叹。
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