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缓和医疗照顾可借鉴的经验

合集下载

国外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国外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国外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深圳商报医疗卫生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美国:世界上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美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27%左右,所有医院中有88%是非营利性的。

美国80%以上公务员和74%的私营企业雇员参加由私立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医疗保险,生病后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而医疗费用则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

保险公司对参保对象有一定选择性,美国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护的人数约占人口的16%以上,而穷困人群和儿童中均有30%左右没有医疗保险。

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2000年约11000亿美元,占美国GDP14%左右。

英国:看病最先去社区英国的医疗体制被称为国家卫生服务体制(NHS),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公立医疗系统提供的服务覆盖99%的英国人。

私营医疗作为国家卫生服务体制的补充,服务对象是收入高、要求高的人群。

国家卫生服务体制分三级,底部是初级保健——全科医疗,塔尖是三级医疗专家服务。

全科医师不隶属政府部门,政府卫生部门向他们购买大众初级保健服务,并通过合同对全科医师提供的服务进行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及诊所最低标准等方面的管理。

每个居民需指定一位全科医师作为家庭医师。

患者想到二级医疗服务机构就诊,需持有全科医师的转诊单。

若患者病情较重或较疑难,二级医疗服务机构会将患者转到三级医院治疗。

二、国外医疗服务管理及改革情况国际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医疗体制模式。

一种是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在医疗这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

即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买单。

另外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如英国和加拿大、瑞典、比利时等国家。

在英国,公立医院由政府全额投入,老百姓看病是免费的。

有钱人需要特殊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去。

在这种模式下,看病便宜、普及面广、政府投入也较少。

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6%左右,而英国仅为7%左右。

缓和医疗立法的问题、经验与构建

缓和医疗立法的问题、经验与构建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赵雪帆(1993-),女,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医事法学、医院管理。

[通讯作者]申卫星(1970-),男,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法学、医事法学,E-mail:wxshen@。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和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和慢病死亡率的提高。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1]。

同时,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成为我国主要致死疾病。

随着维生医疗技术的发展,“绝症”病人虽然无法治愈,生命却可以延长,但是这些维生手段本身就会给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损害,加之病痛的折磨,这实际上加大了病人的痛苦,也无谓地消耗了医疗卫生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缓和医疗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反对无意义的过度医疗的理念逐渐获得重视和认可。

当前,在我国开展缓和医疗仍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从事相关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无法可依,这严重制约了缓和医疗的发展。

该文以缓和医疗立法为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我国缓和医疗立法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在分析、总结国际缓和医疗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缓和医疗的适用前提、医疗决定权、医生义务等要件,提出构建我国缓和医疗法律框架的建议。

1缓和医疗的法理基础1.1概念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亦称姑息医学、安宁疗护,1987年首次作为一门医学专业被提出,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其提出实用定义[2]。

在近年来的文献中,普遍为学者所接受的缓和医疗的定义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DOI:10.16659/ki.1672-5654.2019.17.189缓和医疗立法的问题、经验与构建赵雪帆1,申卫星1,21.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55;2.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摘要]随着生命质量概念的提出和全人健康照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缓和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愈加受到重视。

特劳特经典案例

特劳特经典案例

特劳特经典案例特劳特经典案例:改善美国医疗服务特劳特(Trott)是美国的一家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其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代。

特劳特以提供高效、创新的解决方案而著名,其案例研究在不同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其中,特劳特在改善美国医疗服务方面的案例经典而有影响力。

美国的医疗服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和质疑。

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疾病治疗效果的不稳定等问题广受关注。

特劳特认为,改善医疗服务的关键在于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

以下是特劳特在该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

1.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改善特劳特指出,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者、老年人以及身患慢性疾病的人等,常常面临较高的医疗费用和较低的医疗质量。

特劳特提出了一种名为“人人享用健康”(Healthcare for All)的方案,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

该方案通过推广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增加弱势群体的就医便利性,以及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弱势群体无法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问题。

通过改革医疗保险体系、提高健康保险利用率和效率,特劳特成功改善了美国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

2.医疗资源的优化分配特劳特发现美国各地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医疗服务匮乏,而其他地区则过剩。

在此背景下,特劳特提出了一种名为“智慧医疗资源分配”(Smart Healthcare Resource Allocation)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基于数据分析和预测算法,通过评估每个区域的人口需求、卫生状况以及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

特劳特通过合理规划医院、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的布局,使每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个方案的成功实施让更多地区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3.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特劳特认为,为了解决美国医疗服务的问题,不仅需要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还需要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

特劳特提出了一种名为“优质照护”(Quality Care)的理念,并基于此理念提供了相关的方案。

改善医疗服务亮点案例介绍

改善医疗服务亮点案例介绍

改善医疗服务亮点案例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医疗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探索创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体验。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于改善医疗服务的亮点案例,以期为医疗领域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远程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已成为医疗服务的新亮点。

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设备,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美国Teladoc为例,该公司提供了全球领先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电话、视频、移动应用等多种方式,患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远程交流。

Teladoc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连接到了全球各地的患者,让患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医生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二、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医疗设备的发展也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智能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健康。

智能医疗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医生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健康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以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为例,该智能手表内置了多项健康监测功能,可以监测心率、血氧含量等生理参数,并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等问题。

这种智能医疗设备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健康管理方式,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患者数据,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让医疗服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生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举例来说,谷歌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医疗影像诊断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这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准确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智能医疗设备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亮点案例的出现,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国外医疗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医疗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医疗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一、概述医疗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各种慢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医疗制度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医疗技术先进国家,国外的医疗制度无疑给中国的医疗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参考。

二、美国医疗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技术。

但是,美国医疗制度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缺陷,如医疗资源不均、医疗费用过高、医疗保险不普及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医疗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1. 医疗资源不均美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这与中国目前医疗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类似。

2. 医疗费用过高美国是全球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没有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大量人口没有医疗保险,只能通过个人支付医疗费用。

这种情况也是中国医疗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医疗保险不普及美国的医疗保险覆盖面较低,只有约90%的人口拥有医疗保险,其中许多人仍然无法承受高额医疗费用,这反映出中国在改革医疗保险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欧洲医疗制度欧洲地区是世界上医疗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和公平的地区之一,医疗制度的发展和普及是欧洲国家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欧洲国家的医疗制度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1. 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欧洲国家注重医疗科技和设备的质量和先进性,使得欧洲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保障,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而在中国,很多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结构、水平和质量还需要改善。

2. 公平、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欧洲国家注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许多国家实行全民医保、医保全覆盖等制度,保障了所有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在医保制度改革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四、日韩医疗制度日韩地区医疗制度建设相对较为成功,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保障,同时在医疗资源分布、医疗保险覆盖和药品监管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案例解读

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案例解读

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案例解读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案例解读导语:医疗卫生体系的改善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并探讨其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启示。

1. 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新加坡被认为是具有世界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国家之一。

其独特的健康保障体系为该国的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根据这一体系,新加坡居民必须强制参加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并负担一定的医疗费用。

政府通过建立公共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充分竞争,保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还提供财政援助和医疗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启示:新加坡的医疗卫生体系改善方案的成功在于政府的全面监管和公私合作。

政府的全民医疗保障政策确保了每一个居民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同时通过公私合作的模式,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之一。

根据这一制度,所有工薪阶层及其家属都必须参加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并缴纳相应的保险费。

政府通过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德国还实行药品价格管制和医疗服务费用谈判制度,控制医疗成本的增长。

启示: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成功在于全民参保、合理分配和成本控制。

通过全民参保,确保了每一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通过合理分配,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利用;通过成本控制,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负担。

3. 加拿大的公立医疗卫生体系加拿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公立医疗为主导,为所有居民提供了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

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医疗保险计划的方式筹集医疗经费,并通过公立医院和医生团队提供医疗服务。

加拿大还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医疗卡制度,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启示:加拿大的公立医疗卫生体系的成功在于公共参与和全国统一。

通过公立医院和医生团队的提供服务方式,确保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全国统一的医疗卡制度,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国外医疗费用控制及借鉴

国外医疗费用控制及借鉴

42019月(下)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国外医疗费用控制及借鉴贾琳(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摘要:对于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控制办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本文对美国、英国、印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于我国供方医疗费用控制的启示。

关键词:医疗费用控制;国际经验;医疗保障体制一、国外医疗费用控制经验1.美国美国作为市场主导型国家,其医疗服务体制与医疗保障体制都是如此,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世界其他各国。

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面,市场力量占主导地位。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障体制。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包含一些社会保险项目,但仍以私营医疗保险为主体,政府仅承担老人与穷人的住院与护理费用。

美国的这种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具有参保自由、灵活多样、适合多层次需求的特点。

美国医疗费用占GDP 的比重很大,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低。

美国医疗费用占GDP 的比例从2000年的13.4%上升到2008年的15.2%是国际上最高的。

即使医疗费用如此之高,美国在2010年仍有499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约占总人口的16.3%。

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高额医疗开支,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医疗费用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1)建立针对供方垄断地位的费用控制机制。

美国的费用控制机制对于供方的垄断地位问题,有很不错的成效。

从一开始,市场机制就被导入了美国的医疗保险,激发了各医疗主体间的竞争,保险机构会优先选择工作效率高而成本较低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随之加强。

此外,美国还具备一套针对供方的监督机制,用于在提供医疗服务前审核医药服务的必须性与恰当性;建立了全套评价标准,用于衡量医疗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评估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设立了医生同行评议组织(简称PROs )与监控部门(简称UR ),它们具备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独立于医院与医保组织之外存在,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诱导患者需求或是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情况,医保机构有权拒绝向医疗服务供方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

国外各国医疗制度总结及医改经验借鉴(样例5)

国外各国医疗制度总结及医改经验借鉴(样例5)

国外各国医疗制度总结及医改经验借鉴(样例5)第一篇:国外各国医疗制度总结及医改经验借鉴国外各国医疗制度总结及医改经验借鉴国外的社会改革,领导人都是尽力减轻公民负担、讨好选民,这样才能赢得选票。

现代政府不是朝廷,现代政府第一位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

而中国的医改、教改、税改等重大改革,无不大大加重了公民的负担。

即便如此,中国选民一致认为XXX是一位好总理。

有人认为这是善良,有人认为这是愚昧,我不知道。

下文转载一些国外的医疗制度介绍,包括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这样的不发达的人口大国。

一、加拿大全民免费医保制度一瞥加拿大的全民免费医疗保健体制,可谓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保健体制之一。

加入医疗保险后的公民和永久居民持“健康卡”(一张带有照片的医疗磁卡),看病、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都可享受免费服务。

加拿大联邦政府1984年颁布了“加拿大卫生法案”,首次从法律上对医疗保健制度的内容、功能以及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医疗保健的立法、政策制订和监督以及提供宏观性指导,而医疗保健的日常服务则由各省自行负责,费用则由联邦和各省分担,联邦政府每年从国家税收中直接向各省划拨部分经费,主要用于医院的基本支出。

更重要的是,法案制订了加全民医疗的5大指导性原则。

除了全民享有、方便享有之外,还包括服务广泛的原则,即涵盖常规医疗服务、急救、公共卫生、怀孕、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精神疾病、死亡等;不分界域的原则,即健康卡可在加拿大全国使用;公家管理,即联邦政府负责拨款,监督各地方的服务,务求维持全国有统一的标准。

无论哪一个省,若违反以上5项原则中的任何一条,都将受到联邦政府削减拨款的惩罚。

在受保范围、受保人资格和手续等方面,加拿大各省医疗保险的范围略有差异。

在有些省加入医疗健康计划完全免费,有些则要交一定的保费,费用多少视申请人(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经济困难可申请保费补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缓和医疗照顾可借鉴的经验
【摘要】近年来,我国由于癌症病患及慢性病患骤增,临终照顾日益受到重视。

缓和医疗是目前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的临终照顾理念和模式。

本文阐述了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人员、内容,为我国的临终照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缓和医疗;设置标准;末期病患
目前,中国癌症患者和慢性病患骤增,如何为这些病人提供满意的临终服务,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阐述了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及国外缓和医疗照顾中可借鉴的经验。

一、缓和医疗照顾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缓和医疗所下的定义为: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获益的末期病患所进行的整体积极的照顾。

此时给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状的缓解,再加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及灵性层面的照顾更为重要。

缓和医疗的目标是协助病患及其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品质。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缓和医疗是指对不能治疗的病患采取积极的、全人的照顾,其目标在于确保病患和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质。

缓和照顾的关注点在于控制疼痛及其相关症状,减轻痛苦和增进剩余生命的品质。

缓和照顾结合了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照顾,让病患有尊严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及提供家属在病患生病期间及逝世后哀伤的各种支持。

缓和照顾不论是在安宁或居家照顾,都提供了独特的整合照顾方式。

2
二、缓和医疗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现代的缓和医疗照顾开始于1967年西西里桑德丝成立的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早期缓和医疗照顾主要针对癌末病人的照顾。

在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的影响下,缓和医疗照顾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

在1987年缓和医疗在英国正式成为一个医学专科。

1995年美国也成立了缓和医疗学科。

其他欧美州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缓和医疗照顾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缓和医疗照顾机构和病房在欧洲各国相继出现,至今约有4000多家20世纪80年代亚洲国家相继跟进(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

2001年5月,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台湾等15个地区及国家成立了“亚太安宁缓和医学学会”,这是全球第一个推动安宁缓和医疗的国际组织。

目前中国缓和医疗照顾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缓和医疗领域得到的社会关注低、筹款困难、服务范围窄。

目前我国的缓和医疗机构有三种;一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二是医院内设的临终关怀病区。

三是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机构。

三、国外缓和医疗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末期病患来说,不仅要受到身体功能衰退带来肉体痛苦,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打击,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如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疾病的无助和焦虑等
情绪。

并且随着活动能力的丧失,社会交往逐渐减少,人际关系日益疏离。

对于病患的家庭来说,也会面临一系列心理、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怎样提升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是缓和医疗照顾的最终目标。

如何实现此目标,国外有一系列经验可供借鉴。

1、缓和医疗照顾的人员及其特点
缓和医疗照顾和传统医疗照顾有显著区别。

它不仅对病患提供生理上的照顾,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灵性上的全面照顾;不仅对病患提供照护,而且对其家人也应提供服务。

这样一个全人、全家、全程式的支持系统必须由一群包括医生、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科专业团对来服务。

各人员在团队中的作用如下:1、医生提供身体检查、症状评估、从专业角度提供详尽的治疗规划。

2、护理师是医疗团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

除了需要实施缓解疼痛并使其舒适的相关处置,护理员的角色还包括教导家人照顾技巧,为医生提供病患的健康信息。

3、社会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病患及家属的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病患去世后,对其家属提供哀伤辅导、促进其角色新适应。

4、志愿者主要是协助照护工作,如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

志愿者由爱心人士自发自愿参与。

5、营养师为病患提供饮食建议,并根据患者病程提供专业的营养搭配方案。

6、心理师主要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心理评估、咨询和辅导。

团队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因素包括;1、遴选合适数量的各专业人员。

2、团队成员维持良好互动,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

2、整合团队成员间的专业服务,定期制作全面合作计划。

2、缓和医疗照顾的内容
199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条缓和医疗原则:重视生命并认为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适症的办法。

在此前提下,缓和医疗所关注的是:当一个人的死亡是可以预期的时候,医疗团队的目标从治愈转为照顾,缓解其身体的痛苦,并结合心理、灵性无微不至的照顾提高患者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有尊严的度过余生,平静的接受死亡。

3生理、心理和灵性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下:
身体照顾:1、根据患者的病痛和症状提供专业化的治疗,2、给与患者舒适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生活保健。

3、各种临终护理和死亡后遗体护理。

心理社会方面:1、给予病人的情感身心最大的安慰及最坚强的支持。

2、鼓励临终病人彼此的沟通与互动。

2、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生活型态,扩大其社会接触的广泛性。

3、处理病患及家属的各项问题,并增强其与社区其他机构的协调能力。

4、病人死亡后,对其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和追踪式照顾。

灵性方面主要是帮助患者接受生命的限度,协助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内心的平安,达到生死两相安的境界。

3、缓和医疗照顾的设置标准
每一个国家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了不同的缓和医疗模式和策略,然而其中一成不变的是多专业合作。

由于各专业领域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若无共识很难达成目标。

因此能否有效发展并整合团队成员间的专业服务和维持良好的沟通是缓和医疗品质的重要评量指标。

英国皇家学院工作小组针对缓和医疗设置标准做了以下的规范:(1)有关临终照顾的意义和目的必须说明清楚,提供成员作为计划服务和评估的指引。

(2)必须有明文规定并在官方行政配合下保障服务的质量。

(3)基于研究证据和小区需求的调查来规划服务的内容。

(4)规划服务时必须考虑群众能够适当且公平的利用。

(5)不同专业所提供的服务与其教育训练发展一致。

(6)作为第一线照顾者必须具备胜任能力、怜悯心并且对病患和其家属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7)以一种正向关怀的态度促进病人家属和成员间对问题的讨论了解而能采取适当的调适策略。

(8)团队成员必须提供病患和家属需要的照顾技巧。

(9)必须重视且充分利用对病患照顾所需的不同专业的特殊贡献。

(10)发展缓和医疗的质量保证计划以加速水平提升。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缓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缓和医疗学科的发展相对落后,医生和护士缺乏相关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政府没有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所以造成现有缓和医疗机构数量极少,很难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缓和医疗的需求。

能否提供缓和医疗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把尺子,政府应积极推行这种医疗模式,把发展缓和医疗作为当前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还需制定配套的法律和福利制度。

虽然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但缓和医疗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

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服务网络,社保部门需从保险支付体制上予以保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可提供资金帮助和人员协调,志愿者积极参与,宗教团体提供灵性关怀。

参考文献:
[1]陈壮梅,“海德格的死亡哲学与临终关怀之对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P46.
[2]孙剑宏,2007年4月18日,“社会工作”,中山市南区青年论坛,http:///topic.aspx?topicid=224 2007年4月23日.
[3]周宴竹,“安宁医护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战后台湾医疗史的意义”,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P 1.
[4]陈庆余,缓和医疗的原则,台湾医学.1997;1:P186-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