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4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说课稿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特征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地理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气压带和风带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影响气候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同时运用箭头、框图等元素展现知识结构。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压计、风向标等,用于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布特征。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动画等,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气候现象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解析:通过地球仪和PPT,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其形成原因。
2.分布特征:以动画和图表形式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影响气候: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实际观测数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供参考)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供参考)
教学课题
2.2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习本节知识,帮大家解开这个迷。
聆听和思考
推进新课
【过渡】
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读图、思考
板书设计
2.2气压带与风带
聆听和做笔记
假设一(单圈环流)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一: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不考虑太阳直射回归运动
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A点,北极相当于B两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教學目標】一、知識和技能1.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掌握大氣環流運動的規律。

2.瞭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理解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瞭解季風的形成和分佈,知道季風環流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瞭解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二、過程和方法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東亞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瞭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於實際,服務於社會。

【教學重點】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係。

【教學難點】1.三圈環流形成的動態過程。

2.東亞季風環流形成。

【教具準備】地球儀、膠條、用投影膠片自製紅藍箭頭,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掛圖),投影片:空白氣壓帶風帶分佈圖、大氣環流對氣溫的調節作用表格。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複習內容】找兩個學生到黑板前面作題:要求:(1)寫出A、B兩點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氣壓狀況,並畫出A、B兩點間高空及地面的風向(2)分別畫出在水準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影響下A點的風向畫完後請學生回答: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大氣運動最常見的形式是什麼?在運動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風向偏轉的規律是什麼?【新課導入】我們知道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冷熱不均,因為太陽輻射在全球各緯度分佈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氣在不停地運動,大氣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由於大氣有規律的運動和溫度不同使地球各個部位產生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到底全球有哪些氣壓帶和風帶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气压带、风带由带状块状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板书) 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东亚:夏: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低 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纪律。

2、历程与要领:运用比拟、类比要领,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绪态度:议决三圈环流的学习,明白大气环流对环球的热量均衡和水量均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气候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明白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干系。

【传授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候移动。

【传授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历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传授历程】一、 新课导入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议决风可查看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 大气环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特点?3、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环球性的有纪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发宁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均匀状态。

大气环流的特点是环球性、长期性、纪律性。

[承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现在回顾热力[[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假设]:(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不思虑地球自转 (3)不思虑地球公转[学生]:思考讲义33页活动,并完成。

[西席]:(1)赤道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扩张上升,在高空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

(2)极地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

(4)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学生]:上台画出南半球。

[承转]: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在单圈环流中,只思虑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实际上地球是不断举行自转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夏季 冬季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

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 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七月
【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

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
【板书】4、季风环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说明一下。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
【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
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注意: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课后作业】P43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3.
4
补充材料1 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补充材料2 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于慧 /山东省荣成三中
气候类型的判别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虽然杂志中有不少这方面方法的论述,但学生很难掌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方法作一介绍,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

第一步:判别南北半球
方法:据温度曲线(或数字)七月气温高(低);一月气温低(高)为北(南)半球
第二步:若为北(南)半球,观察一(七)月份的平均气温t
当t≥15℃时热带雨林气候各月降水量均较多
热带季风气候观察月降水量≥3个月
热带草原气候≥200毫米的月份 < 3个月
热带沙漠气候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各月降水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当0℃≤t≤15℃时地中海气候量不均匀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温带海洋气候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观察月降水量≥2个月
当t<0℃时温带大陆性气候≥l00mm的月份 < 2个月
极地气候各月气温均很低
提示:以B为例,第一步:根据一月份气温低于七月份气温可以判别是北半球第二步:观察一月份平均气温t=—13℃,属于t<O℃的行列,故为温带季
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三种中的一种;再观察各月气温并非都很低,可排除极地气候;到底是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呢?再看月降水量≥lOOmm的月份,得知为3个月(7、8、9三月),据判别方法知其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