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
新课教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重点)
导入:和学生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方向受那几种力的影响和高空大气受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新课讲授:
1、大气环流:由热力环流说到风,然后引出大气环流。说出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意义。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形象解说大气环流的意义。例如:在夏天,屋内开着空调,当你打开门的时候,外面热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内,这样你就会切肤的感觉到了屋内的温度就有了一定的变化。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规律和记忆
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大概略说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然后在黑板上画
由此略图,中间是赤道低压带,两极是高压带,而高低压带相间分布,风带分布在两气压带中间,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风带的方向,主要是首先能记住或者分析气压带的高低,然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而这个时候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出现偏转就可以知道了。
2、绘图(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提出一个假设1:地球不自传,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子的环流形式?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点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形成的一系列气压分布带。

气压带的特点是:•气压带的分布与地球的纬度有关,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季节有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压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风带的概念和特点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存在,形成的一系列风向和风速分布带。

风带的特点是:•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关,随着气压带的位置变化,风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风带的分布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自转会使得风带呈现出东西向的分布特点;•风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风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也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因为太阳辐射最直接;•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贸易风和西南季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是高气压带,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高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风带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会形成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是最热的地区?•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下雨,有些地区则非常干燥?•为什么有些地区经常刮风,有些地区则很少刮风?2. 讲授环节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气压?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二、讲授(25分钟)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四、总结(5分钟)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2.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 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10分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15分钟)a.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进行分类。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地球划分为低压带、高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副低带、极地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15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低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和副低带、高压带和极地风带进行对应。

5. 绘制流线图(10分钟)a. 分组进行绘制流线图的实践操作,每个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绘制。

b. 学生交流和分享流线图,进行评价和讨论。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b. 提问学生,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绘制流线图进行了实践操作。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和组织合作学习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型制作,体验其形成过程,获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10个透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多个不同颜色的硬纸条。

六、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四五月份,我曾收到过这样一条QQ信息,说的是下雨天千万不要被雨淋,如果淋了雨,可能会得皮肤癌。

说是跟冰岛火山灰的蔓延有关。

当然专家证实这是无稽之谈,但无风不起浪啊。

我们知道那一阵子冰岛火山灰蔓延得挺肆虐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播出视频】……冰岛火山灰一直影响到我国新疆……师:冰岛火山灰怎么会影响到我国呢?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了。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气压带风带[板书]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精讲】师:前两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什么是风?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分别受哪几个力的影响?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或教师自己说出来)近地面A地受冷,B地受热,形成热力环流。

A、B两地的受热不均,先是带来大气的垂直运动,后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就形成风,但高空风比近地面风少受一个摩擦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1 气压带1.1.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日照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大规模气压分布带。

1.1.2 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

1.2 风带1.2.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的分布带。

1.2.2 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第二章: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2.1 赤道低气压带2.1.1 成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2.1.2 特点:降水丰富,多对流雨,风力较小。

2.2 副热带高气压带2.2.1 成因:副热带地区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2.2.2 特点: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2.3 极地低气压带2.3.1 成因:极地地区地表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低压带。

2.3.2 特点:寒冷干燥,风力较小。

第三章:风带的成因和特点3.1 信风带3.1.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信风带。

3.1.2 特点:信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3.2 西风带3.2.1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西风带。

3.2.2 特点:西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大。

3.3 东风带3.3.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东风带。

3.3.2 特点:东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4.1.1 低气压带:降水丰富,多对流雨。

4.1.2 高气压带: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4.2 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2.1 信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4.2.2 西风带:风力较大,降水适中。

4.2.3 东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变化5.1 季节性变化5.1.1 气压带的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1.2 风带的移动:信风带和东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西风带四季变化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 (教学法: 启 发式教学法、 探讨 -- 启发 式和做图比
较法)
讲解: A:赤道近地面气温高 ,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 然后向四周辐散 , 使近地 面形成赤道低气压 , 高空形成高气压 . B: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逐渐先偏转成西南 风 , 到 30°N 高空形成西风并在 30°N 附近的上空堆积 , 产生下沉气流 , 使近地面形成高压 . C:近地面大气由高压流向赤道低压 ,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形成东北信风 . 这样 , 在 0° - 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前面学习了有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
复习旧知识
什么是热力环流 ?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几个力影响 ?
, 请同学们想一想: ? 近地面的风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上述问题
导入新课 ( 案 例 分析式 导 入)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 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岛火山爆发后对欧洲航空运输业影响大,而对 北美航空运输影响不大?
1.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过渡: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 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 球的大气运动如何? 二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生活服务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
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
-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
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 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 P33 图左边画出低纬环流 . (1) 低纬环流 过渡:0° - 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 那么其他纬度的大气运
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 讲解: 在近地面 , 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形成中纬西风 . 90°N由于气温低 , 盛行下沉气流 , 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 , 气流从高
观看视频和思考 问题
推进新课
过渡: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简单
(教学法: 引 的热力环流, 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大气环流, 那么 ,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聆听和做笔记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导分析法)
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来了解 . 一 . 全球性大气环流 结合教材 P33 第一段内容讲解:
回忆画图,见活动 “理想状态赤道 与极地间热力环 流图”(图 2.9 ), 并思考问题 .
过渡: 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 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 下面先来分析低纬环流的立体图 .
2. 三圈环流
理想现实化 一:附加自转
1பைடு நூலகம் 单圈环流
假 设条件 下 的单圈环流 (教学法: 板 图 分析法 和 假设推理法)
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 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 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 环流图 . 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 ( 完 成课本 P33 图 ) 的单圈环流 .( 如右图 ) 分析总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 形成了“单圈环流”。 思考: 实际上单圈环流是否存在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 、多媒体实物投影。
3、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4、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