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合集下载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

韩国和日本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较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日造船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掀起国际造船业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高潮,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中日韩造船业竞争与发展的问题,备受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可以通过详细梳理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整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目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成效进行客观的评估,对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展望。

一、具体可以通过三个视角来研究1.是以韩日在中国投资为视角,观察韩日造船业的整体发展状况;2.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小见大,评估韩日造船产业在中国投资的成效;3.是在论述的过程中结合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使理论更具研究价值和说服力。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韩日本造船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可以看到韩、中、日三国造船业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对造船产业发展有益的启示。

二、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及目的1.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分析韩日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造船业主要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从西欧向东亚的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5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二次是从日本向韩国的转移。

韩国造船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并赶超日本。

2000年,韩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当前,国际造船业正在经历第三次产业转移,即从日、韩向中国的转移。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打破了韩国造船业7年来三大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的格局,成为新的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摘要】阐述中日韩三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对我国造船业作SWOT 分析,并提出加速发展中国造船业的建议。

【关键词】造船工业;造船业概况;SWOT 2005年6月13日,全球10大船级社就油船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的实施达成一致,规范将于2006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将在历史上首次统一全球造船标准。

它满足了国际海事组织目前正在研究的目标型安全标准的要求,将为建造更牢固、环保、易维护的船舶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

专家指出,共同结构规范不针对已经营运的船舶,只针对2006年4月1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船舶。

诚然,一个有关油船和散货船的新规则即将实施,其将形成什么新格局呢?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世界造船强国,他们的霸主地位能否动摇?作为后起之秀,中国能否抓住机遇,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一切都是未知数。

1韩国、日本、中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造船市场由欧洲和日本主宰,共占市场份额达80%以上。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国有德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其中日本造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而当时韩国和中国的造船工业基本上为零。

1.1韩国造船业概况韩国造船业从1972年的现代重工起步,凭借政府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开始就高起点。

新建设的船厂都是大投入、大船坞、大厂房、新设备,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船舶零部件和原材料(如船用钢板)均从国外进口,进行大规模组装生产。

凭借本国廉价的劳动力,以突出的价格优势与世界船舶市场上的欧洲、日本等造船强国展开竞争。

1972年当年就承接出口订单,随后的几年造船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扩张。

到1993年,韩国承接造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在造船技术和质量上也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船体质量上已经可以同日本相媲美。

船舶产品由基本的干散货船、油船发展到建造第五代、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高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高附加值的VLCC ,LPG ,LNG 船等。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作者:赵松秦书明孙宇洪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4期摘要:中国造船完工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手持订单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9%;船厂手持新船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4%。

作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关键词:造船;劳动成本。

中图分类号:F2241. 资料2. 劣势明显上游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国船舶配套业总体技术水平低。

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大多需要进口。

目前,中国国产设备装船率不足40%,远低于韩国的85%以上。

进口船用低速机、中速机、船用发电机组占中国市场的比例(按马力计)分别为50%,50%和70%。

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部分船用设备产品,主要只能为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配套。

另外,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与设计上与韩国企业差距明显。

韩国造船业非常注重技术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占有很明显的优势。

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只有大约200名船舶设计人员,而三星重工拥有1500多名设计人员。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与韩国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部分造船厂存在造船周期较长、交船拖期等问题,使中国造船企业信誉度受损。

在2000年6月,中机海川国际船舶公司和芜湖造船厂签订建造6艘2.7万吨级散货船,当第4艘船交付时已经拖延近10个月。

此外,中国造船企业存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中国某些造船厂建造的船舶中使用了未经船级社检验的部件导致主机出现问题。

目前,在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韩国拥有绝对优势,中国还缺乏相应的设计、技术与生产能力。

近期韩国企业重点加强了对快速、大型、高附加值的船型如LNG、豪华邮船、海洋建筑船等的质量提升和IT技术应用。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比较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比较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浅析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浅析====海军是高科技兵种,其所编成舰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海军的强弱。

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往往是综合国力和国家战略决定了海军的规模,而舰艇建造能力则决定了海军的装备技术水平。

(一) 船舶/舰艇总体制造能力====(1)日本中、日、韩同为世界造船大国,其中又以日本实力最为雄厚。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较早,在一战前就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至 1919 年,其造船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当时的英国和美国;至二战爆发时,日本已拥有大中型船厂 60 家,船台 140 余座,从业人员 40万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大型远洋潜艇在内的各类军用舰艇的能力,年产舰艇可达 300 余艘。

二战使日本遭受重创,加上政治和经济上的限制,战后的日本造船工业规模极度萎缩,产量低下,军用舰艇的建造也一度停滞;但由于美国的扶植,加之以前坚实的工业基础,日本造船工业又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十年代中期,商船下水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六十年代,其造船能力更是在短短 10 年间扩大 3~4 倍——1971年日本的商船下水量竟达 1199.2万总吨位,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 50\% 之多。

日本造船工业产量长期稳居世界首位近半个世纪,直至近年来才被韩国超越。

====由于美国的技术支持和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日本战后的军用舰艇建造能力恢复迅速,研制起点较高,一些舰艇也多带有浓重的美式风格。

五十年代初,日本还仅能建造一些轻型舰艇和军辅船,但五十年代末就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建造 2500 吨级的驱逐舰。

时至今日,日本已能设计建造除航空母舰和核潜艇以外的所有种类的作战舰艇,而其性能之先进为世界所公认。

其中典型代表是“亲潮”级常规潜艇和“金刚”级驱逐舰,后者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满载排水量达9485 吨)。

日本的造船速度相当快,实际上,日本海上自慰队平均每五年就有一个新级别的主力作战舰艇入役。

我国造船业形势严峻 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造船业形势严峻 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造船业形势严峻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几乎全部的中国船舶企业而言,2012年注定都是艰难的一年。

虽然早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威力”初步显现时,造船行业就已经做好了在3年后迎来最艰难时刻的心理准备,可当2012年真的来临时,这个行业似乎仍然感受到了难以承受之重。

虽然船舶工业的低谷是全球性的,可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形势却又似乎格外严峻。

产能过剩、融资不畅,更重要的是中国船舶工业虽贵为世界第一,但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在利润空间更加客观的海工装备制造方面,与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还有较大差距。

逆境中发力,这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必须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事实上,它们已经在做。

迎来艰难时世“一般来说,造船企业从承接订单到最终交付需要大约2年至3年的时间,目前造船企业手中的订单多为2010年或者2011年交付。

所以,随着前几年承接的订单陆续完工交付以及新船订单需求不足,船舶工业最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

”三年前,原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梁志勇就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明了他的判断。

三年后,中国船舶工业的艰难时世如约而至。

谈及订单,尤其是新承接订单数量,几乎所有的造船厂都讳莫如深。

“现在行业内全国的形势都很惨淡,我们谈起来也很为难,说得太好或者太不好,都不合适。

”一家大型国有造船企业负责人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实际上,该企业在行业内已经算情形较好的一类,但企业内部的纠结心态依然非常明显。

而记者从另一知情人士那里获悉,该企业2012年新承接订单数量依然为“0”。

8月10日,扬子江船业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净利润跌8.9%至8.781亿元,低于去年的9.639亿元,营收较去年的35亿元增加13%,至39亿元。

与此同时,撤单情形严重,该公司表示,因客户没有付款,第二财季取消了8份造船合同。

中船重工旗下的船舶制造企业中国重工的业绩同样惨淡。

其一季报与惨淡的2011年年报相比,业绩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精选)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精选)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目录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3)4.1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竞争状况 (3)4.1.1 国内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格局 (3)(1)第一阵营格局分析 (3)(2)第二阵营格局分析 (3)4.1.2 国内船舶制造行业集中度分析 (4)(1)行业销售集中度分析 (4)(2)行业资产集中度分析 (4)(3)行业利润集中度分析 (5)4.1.3 船舶制造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5)(1)船舶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5)(2)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3)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4)船舶制替代品威胁 (6)(5)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7)4.2 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分析 (8)4.2.1 船舶制造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概况 (8)4.2.2 国内船舶制造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 (9)(1)广船国际55亿收购船舶资产 (9)(2)中船重工详绘改革清单:军工资产重组连开体制先河 (10)(3)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收购张家港圣汇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26%股权 (11)(4)扬子江船业收购上海恒高和扬子鑫福股权 (12)(5)外高桥造船拟转让长兴造船51%的股权 (12)(6)中航工业收购全球最大独立船舶设计公司 (13)(7)中航国际收购芬兰著名船舶设计公司 (14)4.3 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特征分析 (14)4.3.1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特征情况 (14)4.3.2 行业经济类型集中度分析 (15)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分析4.1 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竞争状况4.1.1 国内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格局(1)第一阵营格局分析在全球众多造船国家中,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差异很大,新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

中国和韩国造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中国和韩国造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和韩国造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姓名:林俊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刘子安20070401第一章中韩两国造船产业现状分析第一节世界造船产业现状分析一.世界造船市场概况1.海运增长引发的熊市期2003年开始到2005年为止国际海运船腹量的需求增加和陈旧船的交替出现重叠熊市。

200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集装箱船订货量急减,从而结束了海运增长引发的熊市期2.高油价引发的熊市期开始(2006年一至今)在进入2006年,因为高油价引发船舶的订货量急增加。

出现了高油价引发的熊市是因为远距离输送原油和精油的需求量增加,对Tanker的需求急增,由于对代替能源的需求,对LNG船的订货量急增,由于对海洋石油追加开发的需求,对海洋全套设备的订货也增加等现象。

其中的一个特征是有船舶大型化的趋势。

LNG船及海洋全套设备部门具有独步的竞争力和保持世界占有率第一位并集中了超大型建造设备的韩国是高油价引发的旺市中最大受益者。

图1:2005.20061季度新造船订赁量比较资料来源:韩国造船工协会业中国和韩国造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作者:林俊兑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期刊论文王世新韩国光复军与中国国民政府关系试析——以韩国光复军征募三分处为中心-当代韩国2009,""(2)1940年于重庆成立的韩国光复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史、韩国独立运动史和中韩关系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有关韩国光复军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韩国光复军征募三分处的视角,论述、说明韩国光复军与中国国民政府一直存在事实上的隶属关系.2.期刊论文王培文.WANG Pei-wen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及其评价-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19-1923年是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1924-1936年是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组织、开展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时期,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参与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阶段.韩国无政府主义者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近代中韩关系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笔.3.期刊论文金惠珍.JIN Hui-zhen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与韩国新村运动——对胶南市公务员赴韩国大邱市进修培训的调查-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中韩建交15年来,国家间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政治、经济等方面交往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大规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很多方面是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为模式来进行的,中国国内许多地区向韩国派出了公务员学习其先进的行政体系.2006年,中国青岛胶南市即派遣29名公务员赴韩国大邱市参加为期6个月的进修培训,在行政管理、情报通信、国际交流、招商引资、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文化·观光、环境管理、保健·福利·女性、自来水·污水政策、城市交通管理、建设防灾管理、韩国语等方面,就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新村运动的推广过程、成果等进行了学习.4.学位论文金玟宣韩国对中国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2003该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韩国对中国投资的投资规模、行业分布、投资主体与方式、地区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就韩中贸易的贸易额、商品结构、地区分布做了概括分析.第二部分回顾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发展,分别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角度来说明FDI对贸易的各种效应.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韩国对中国投资的贸易效应.接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就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进出口效应进行分析:一、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根据韩国对中国的投资额、韩中进出口额,利用SPSS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了投资与进出口的相关系数.二、根据韩国对中国贸易类型,分析韩国对中国投资子公司的进出口效应;韩国母企业通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关系,可以把握韩国母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间的联系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子公司的进出口.三、由于韩国对华投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因此,接下来通过对中国8个地区韩国对制造业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某一地区的制造业投资比重高时该地区的进出口比重也高的结论.5.期刊论文李光烈.姚远.韩隽.LI Guang-lie.YAO Yuan.HAN Jun中韩合作抗战时期韩国在华期刊出版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3)为求廓清韩国在华期刊出版的历史脉络及其传播学贡献,通过文献调研和考证,论述了从1913年至1945年的40余种韩人在华出版的期刊,并对最具代表性的<韩民月刊>作了具体分析.认定1913年7月创刊的<新兴学友报>为韩人在华创刊最早的期刊.这些期刊对激励韩国人民抗倭独立斗争、促使中韩人民团结合作抗击日寇、促进中国与韩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特别是在传播联华抗倭复国精神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是韩国革命史的珍贵文献,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珍贵文献.6.期刊论文郑凤霞.张顺兴.ZHENG Feng-xia.ZHANG Shun-xing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4)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就已影响深远,对韩国现代化和当今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7.期刊论文满岩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活动探析-东京文学2008,""(10)震惊世界的阿富汗韩国人质引起了全世界对韩国基督教的迅猛发展与韩国基督教会多年来步履匆忙的宣教行动的关注.就了解,在韩国派出的1.6万海外传教队伍中,大部分布道者就在中国,因此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从韩国基督教会传教热情根源、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活动现状调查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我国对策.8.学位论文王琦中国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2007韩国民族独立运动与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东方民族反帝独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韩造船竞争格局再现新变化

中日韩造船竞争格局再现新变化

64 1. 1. 1. 1 - 2 . 3 . 4 . 3 . 4 . . 06 08 47 63 20 1 09 7 65 8 0
自 万 载 2 ‘ 2

7 20. 23. 45. 4 1 0 3 . 336 497 3 4 25. 92 . . 8. 8
9 .1 1 % 8
数据来源 : 英 克拉 克 松 公 一 。 J 表 2 近 十 年 全 球 新接 订 单 量 统 计 份 指 标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0 2 0 2 0 2 0 0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7 0 8 0 9
转 移 的过程 . 是 日本 以 1 的 先 0年 时 间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一 造 船 大 国, 后韩国于 2 而 0世 纪 9 0年 代 开 始赶 超 日本 ,并 于 2 1世 纪 初 成为世 界造 船业 头号大 同 。 0世 2 纪9 0年代 以来 , 国船 舶T业 发 中 展 迅速 , 已成长 为世 界造船 大 圈 , 处 于 向世界造 船强 国演进 的攻坚 期 ,正努 力成 为世界造 船 中心转 移 的承接 地 。
1 4 1 4 2 7 33 8 4 5 884 1 . 2l . 1 0. 1. 3. 4. . 4. . 782 55 9 3
重 吨
占全 球 份 额
( %)
84 l . l . 1 . l . 1. 2 . 3 . 3 . 3 . - 01 1 40 5 8 57 6 5 5 37 62 88
0. 9
重 吨
日本 【拿 球 与
份额 3. 4 . 4 . 3 . 3 . 3 . 2 . 1 . 1_ 2 35 4 3 90 79 61 74 41 53 9 7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的新船载重量占世界份额的51.28%,同比增长170.52%,首次超过日韩。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日本本土造船业因发展放缓愿意向中国等国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政府无法保护国有造船企业反而促进了其成长、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

2006年,中国占有的市场份额从前一年的17.6%上升至23.5%,迅速接近以26.2%位居次席的日本,和以36%而排名第一的韩国。

中国造船完工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手持订单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9%;船厂手持新船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4%。

作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图: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比例Source: Lloyd's Register's"World Fleet Statistics",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韩国、日本、中国的造船完工量与订单量(2006)造船指标中国日本韩国完工量(前11个月)3708401080新订单量约4800约2800约5480手持订单约9000约4200约11600注:完工量的单位是万修正总吨,新订单量与手持订单量的单位是万载重吨但在创新、配套产业和人才素质等方面,中国造船业与日韩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日韩的优势 ----- 劳动力成本低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很重要。

造船业需要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不大愿意作造船厂的工人,日本、韩国都出现了造船工人来源不足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成本远低于欧洲、日本、韩国等造船业大国。

日本、韩国的人均工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7-8倍,中国造船企业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日本造船企业的该比例约为30%,这削弱了日本造船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造船业当前拥有的综合劳动成本优势,可保持相当长时间。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考虑人力成本和生产率而计算出的综合劳动成本在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未来5-10年内,中国造船业综合劳动成本仍将远低于韩国企业。

图:中韩造船企业综合劳动成本对比(单位:美元/修正总吨)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搜集整理产能优势中国造船场地资源丰富,容易形成产能优势。

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拥有很长的海岸线,比较容易地扩建造船基地。

由于本国场地限制,大宇在中国的烟台、三星重工在宁波建设船体分段制造厂。

日韩船厂的产能接近饱和,无法顾及常规船的生产,使得很多订单流入中国船厂。

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优势、产能优势集中体现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常规船舶的建造上,这是中国造船厂的三大主力船型,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占完工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81%。

2006年,中国手持VLCC(30万吨级油轮)订单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17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手持订单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5%。

一些中国造船厂在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的建造周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比如大连船舶重工建立了分段建造、舾装件制造、舱口盖制造等基地,缩短了建造周期。

2007年3月,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4250TEU集装箱船签字交工,总的建造周期已接近日韩先进水平。

中国造船企业通过低价获得了大量散货船等常规船舶的订单。

业内人士表示,同样的好望角型散货船,中国和韩国分别是6800万美元、8300万美元。

目前,大连船舶重工的手持订单任务已排至2011年,2007年一季度手持订单283.8万修正总吨,再次跻身世界五强。

劣势明显上游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国船舶配套业总体技术水平低。

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大多需要进口。

目前,中国国产设备装船率不足40%,远低于日韩的85%以上。

进口船用低速机、中速机、船用发电机组占中国市场的比例(按马力计)分别为50%,50%和70%。

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部分船用设备产品,主要只能为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配套。

建造高端船舶缺乏竞争力另外,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与设计上与日韩企业差距明显。

韩国造船业非常注重技术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占有很明显的优势。

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只有大约200名船舶设计人员,而三星重工拥有1500多名设计人员。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与日韩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部分造船厂存在造船周期较长、交船拖期等问题,使中国造船企业信誉度受损。

在2000年6月,中机海川国际船舶公司和芜湖造船厂签订建造6艘2.7万吨级散货船,当第4艘船交付时已经拖延近10个月。

此外,中国造船企业存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中国某些造船厂建造的船舶中使用了未经船级社检验的部件导致主机出现问题。

表:韩国、日本、中国造船产业技术竞争力对比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也是中国船舶企业与日韩的主要差距之一。

中国造船业的投入几乎都集中于信息传播、信息运行这种信息空间转移,难以完全实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手段信息化,以及工艺流程与生产组织数字化。

机电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短时期内难以达到日韩水平,也无法利用国家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的配套产品网上采购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信息网络。

由于管理体制的落后,中国造船业目前呈现“大而不强”的状态。

中国造船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简称中船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是中国造船业最大的两家国有企业集团。

2006年,中船集团造船完工量602万吨,排名世界第二;2006年,中船重工造船完工量261.8万吨,排名世界第九。

当然江苏、浙江等地的民营造船厂快速崛起,正在成为承接造船订单重要的力量。

2007年一季度,中国45%的新船订单由民营造船企业承接。

图:中国造船行业的企业构成(2006)资料来源:2006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由于国有企业的不计成本、组织管理效率低下、人事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其竞争力受到影响。

两大国有集团――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各自下属几十个独立船厂和企业,管理结构松散,资源和生产力配置的协同性不强。

目前,在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韩国拥有绝对优势,中国还缺乏相应的设计、技术与生产能力。

近期韩国企业重点加强了对快速、大型、高附加值的船型如LNG、豪华邮船、海洋建筑船等的质量提升和IT技术应用。

韩造船厂在最近3年里承揽了全球14艘钻探船[1]的全部订单。

目前,韩国造船企业的LNG船手持订单占据了全球订单的74%。

而中国2007年新增订单激增主要是由于日韩重点生产高端船舶,常规船产能暂时饱和。

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新船订单中,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占总量比例分别为71%、14%、10%。

预计2007年韩国所造散货船在全球所占份额仅为8%,而LNG船却将高达67%。

短期内仍无法赶超韩国造船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 80年代以来,中国以生产许可证、合作生产等方式从瑞士、丹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引进了100多项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

中国船舶企业还与日本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1995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与日本川崎造船合资兴建了中远川崎,70%以上的职工都已到日本接受过培训。

中国造船业将模仿韩国当年成功的发展战略,首先大幅扩能,然后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进军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图5:中国造船业发展战略未来中国船舶设备本土装船率将缓慢提高,有望在2010年提高到50%。

随着中国加强技术引进,以及与大量外资船用设备制造商在中国合资设厂,部分船舶设备制造的短板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2005年,我国船用曲轴实现了生产为零的突破,现在能制造品种较齐全的曲轴,还出口到韩国。

2007年6月,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建造完成单机功率为49680马力的柴油机主机,打破了日、韩在大型集装箱船柴油机主机上的垄断。

全球市场上对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等高端船舶的需求前景看好。

随着国际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LNG船的全球需求迅速增加。

预计2015年和2020年前全球对大型LNG船的需求将分别为110艘和140艘。

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到2010年中国大概需要38艘左右的LNG船,到2015年,可能需要65艘以上的LNG船。

同时由于使用超大集装箱船可节约运输成本,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需求旺盛。

2007年一季度,全世界造船企业完工的集装箱船的单船运力是3550多TEU,新船订单的单船动力为4180多TEU。

预计,单船运力超过75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全球拥有量从2005年底的86艘增加到2009年的232艘。

中国未来将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

目前中国正在建造中国的第一艘LNG 船,并将于2007年10月前后完工。

沪东中华造船厂已经形成年产2艘14.7万立方米LNG船的能力,并已经拿到6艘LNG船的订单。

2007年5月,中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丹麦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

目前,沪东中华已生产了一艘853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并拥有9艘8530TEU超大箱集装箱船订单,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

在国内需求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船企开始在VLCC、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拥有可建造VLCC的船坞9座,2011年将达到30座以上,将相当于韩国船企目前拥有大型船坞(15座)的两倍。

中国新建成的长兴造船基地将以建造LNG、海洋工业轮船、VLCC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为主。

韩国造船企业在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方面优势显著,预计在未来3-5年内,中国造船企业还无法赶超。

高附加值船舶对于造船设计水平、生产周期、质量控制等有较高要求,韩国造船企业信誉良好,使其获得了大量订单。

2007年上半年,全球所有新增LNG船的订单都由韩国造船企业获得。

2011年前,国际船东的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大都已经交给日韩的造船企业中国造船业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政策积极推动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2006年8月,中国已经提出2015年争取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此颁布了《中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提出以集团化发展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

政府对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会给一批骨干船厂带来调整搬迁的机会;同时还对造船业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减免进口关税、实行加速折旧或直线折旧等。

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将为造船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资金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