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_王芳
职业倦怠综述

职业倦怠综述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要: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
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
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模式、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自从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以来,职业倦怠现象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一)从职业倦怠的成因、发展过程及症状方面来定义奎内思(Cherniss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贝斯(Blase )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后发展导致了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
Maslach&Jackson 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职业倦怠来定义以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为代表的临床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以马勒诗(Maslach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以奎内思(Cherniss )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并不现实,因此导致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

战略 的迫 切需要 。 “ 职业 枯 竭 ” bbrot一 词 被普 遍 认 为是 由 Fedn 教兴 国” ( unu) o r e- u
br r 1 4 e e于 9 年首 次提 出 的。 国内也有 人把 j r u翻译 g 7 obn t buo
成“ 职业倦怠” “ 作耗竭” “ 、工 、工作倦 怠” 等词。以后该领域 的 研究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特别是 18 年 第一届 国际职业枯 90 竭研讨 会的召开 , 加 凸显 了它 的重要性 。 更 …近年来 , 国际 职 业枯竭 的相关 研究 也 已经延 伸到 教 学领域 。Fr r a e 估计 , b 有 ( 职业枯竭 的概念 。 一) 1l 床观点 。Fednegr 为职 业枯 竭是工 作 强度 过 、缶 I r ebr 认 u e
一
、
职业枯竭的概念及其表现
3% 一 5 0 3 %的美 国教师对 自己的职业强 烈不满 , 5 一2 % 高并且元视 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 不堪的状态 , 过 而 % 0 是“ 的人则已经在工作倦怠状态 。 外 , _此 2 有关 教师心理 的研究 表 分努 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 的期望” 的结果 。
王贵 林 马林芳
514 ) 20 1
(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摘 要 : 回顾 中小学教师职 业枯竭的概念及其表现的基础上 , 在 从社会 、 组织、 个人 3个方面梳理 了中小学教 师职业枯竭
现 象的成因及 其对策的研 究成果 , 并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 究方向提 出个人观 点。
关键词 : 中小学; 师 ; 教 职业枯竭 中图分类号 :7 0 (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49 20 )5— 18 o 10 —89 10 60 04 一 4
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关系:职业承诺的调节效应

师 职业枯 竭 指教师 无法 应付 外界 超 出个人能 量 和资
源 的过度 要求 时 ,所产 生 的生理 、情 绪情感 、行 为
等方 面 的 身 心 耗 竭 状 态 ( K a l l i a t h e t a 1 .2 0 0 0 ;王 芳 ,许燕 , 2 0 0 4 ) 由二者 的概念 可 以看 出 ,工作 压
度 国内外 已有 相关研 究 发现 .教 师职业 承诺 对 职 业 枯 竭 具 有 负 向预 测 作 用 ( 刘 在 花 ,2 0 1 0 ;张 丽 ,
边 玉芳 ,2 0 1 0 ;K l a s s e n ,& C h i u ,2 0 1 1 ) 。 目前 ,对
致教 师工 作效 率 的降低 .影 响教 师的 身心健 康并 阻
要 集 中于分别 探讨 两两 之 间的作 用 .而 同时探 讨 三 者 之 间作用 机制 的研 究较 为鲜 见 在时代 变迁 、教
育发 展改 革 的社 会 背 景下 .在 压 力存 在 的 前提 下 ,
系统 ,那 么压力 就会 逐渐 引起 职业枯 竭 。 目前 .国内外对 于教 师工作 压 力与 职业枯 竭 的 关 系进行 了大量 研究 。普 遍发 现 .教师 工作压 力 与
心 理 与行 为 研 究 2 0 1 3,1 1 ( 1 ) :1 1 0 ~ 1 1 4
S t u d i e s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B e h a v i o r
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职业承诺的调节效应
张国礼- , 2 边玉芳2 董 奇2
2 研 究 方 法
日记研究

三、案例
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 产生原因及内部关系 王芳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探新》
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一、研究的目的
目前职业枯竭的产生机制众说纷纭以 及内部发展过程尚不清晰。本研究想在原 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职业枯竭产生的原 因和内部关系。
1、关于职业枯竭的原因的假设提出 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作为应对工作要求的 重要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求资 源,即金钱、晋升机会等必须由外界提供 的;另一类为自足资源,即个体本来就拥 有的自尊、身体能量等
三、研究假设
假设: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三 条途径:第一,工作要求直接导致枯竭; 第二,为完成工作要求,个体需要付出努 力,相应地也会获得外求资源,个体对努 力和所得外求资源进行是否平衡的评价, 若不平衡,则会导致枯竭;第三,工作要 求会带来自足资源的损耗,导致枯竭。
3.职业枯竭内部维度及关系的以往研究 目前职业枯竭领域最权威的是Maslach 提出的三维度枯竭模型,即枯竭是耗竭 (Exhaustion)、讥诮(Cynicism)和职业效能 降低(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的表现。 对于这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
二、问题的提出
3.1诸多学者认为是耗竭——讥诮——职业 效能降低三者随时间渐次发展的过程。
努力一回报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检验
压力感
耗竭
压力感
不平衡
不平衡 压力感
耗竭
耗竭 不平衡
五、研究结果
2.2 前因变量对讥诮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
从表2 中我们看出,个体每日报告的压力感及努 力和回报之间的不平衡对于讥诮有着显著的正 向预期作用,但后者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说 明压力感对讥诮的正向影响在不同个体内高度 相似或者相同,不依赖于个体自身因素,而不 平衡对讥诮的作用则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自 足资源对于讥诮没有显著的预期作用,但存在 着个体差异,及依赖于个体因素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3 解 决 对 策
体育 教育是 中学教育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育教师 是 中学 体育教 育 的主要实施 者 。因此 , 育教 师职业倦 体 体
怠 问题对 中学体育 教育具有 重要 影响 。通 过科学 合理 的激励 机制 、 立并完 善科 学 的考 核体 系 、 建 尊重教 师需
求及 个体差 异等措施 可 以有效预 防或缓解 中学体 育教 师职业倦 怠 。
表 1 中 学体 育 教 师 在 职 业 倦 怠 三维 度上 性别 差异 t 验 检
2 2 中学体 育教 师职 业倦 怠学 历差 异 .
诸 多关 于职业 倦 怠研究 发 现 , 高学历 者相 对 于较低 学 历者 认 识具 有 较 高 的工 作倦 怠 。本 文 结 果 同样 显 示: 学历 是工 作 职业倦 怠 的 良好 预 测指 标 。在 工 作 倦 怠 的不 同维度 上 , 科 教 师 与本 科 、 究 生 ( 专 研 主要 指 在
黄 向 阳
( 建 省龙 岩 市第 四 中 学 高 中部 , 建 福 福 龙岩 34 0 ) 6 00
摘要 : 运用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 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福建龙岩市中学体 育教师职业倦 怠情况 进行研 究 , 结果表 明 : 龙岩 市 中学体 育教 师存在 一定程度 职 业倦 怠 , 并据此提 出 了一 些缓 解体 育教
性 体 育教 师 ( 性 M = .7, 男 35 女性 M =33 ) 去 个 性 化方 面女 性 总体 均 值 则 略高 于 男 性体 育 教 师 。一般 而 .5 ;
言, 由于女 性 自身性别 特点 , 性 教师更 容 易受情 绪 困扰 , 易 多愁 善感 , 中学男 女体 育教 师在情 绪枯 竭维 女 更 但 度 上并 没有 体现 出很 明显 的性别 差 异 。究 其 原 因 , 或许 与 女性 由于 长 期 从 事体 育 运 动 , 成 了不 拘泥 于 小 形 节 、 爽奔放 的性 格特 点有 关 系 ; 外 , 豪 此 由于 体育学 科 在 中学普 遍不 受重 视 , 乏学 校与社 会 应有 的尊重 和认 缺 可 , 点与 男女 体育教 师普 遍存 在严 重 的低 成就感 有 重要 联 系 。 这
浅谈教师职业枯竭

者 ”“ 育者 ”“ 、教 、家长代 理人” 等诸 多角色 , 一旦任何 方面出现问题 都会
招来社会上各方 面的误解和指责 。
() 育改革 : 国教育体制 的全 面改革 , 2教 我 给教 师带来 了除去 教书 育人 之外更 大的压力。同时 ,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 教师需要具有 各方 面的技能 , 这对教师个人素质无疑是相当高的要 求。 () 3社会 比较 : 提供的教师待遇与教师劳动付 出的不平衡给教 社会 师带来 了极 大的失落感 。劳动强度大 、 工作时间长 、 福利待遇偏低都会 对 教师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2来 自职业本身 、 () 1 压力情境 : 教师职业 1平均工作 1比其他职业长 , 3 3 同时教师职 业 工作 内容重 复度高 , 易产生厌倦 感 。 以成绩论 教师 ” “ 这种普遍 的观 点, 给教师职业内部也带来 了激烈 的竞争压力 。
() 2 学生问题 : 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多 , 且身处独生子女 的地位 , 性格 偏激 , 问题学生极易 出现。教师需要 在众多学生 中了解 每个学生 的特 质, 这对于教师来说 , 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学 家的挑 战。 () 3 社会联系 : 教师职业相对属 于一个 比较孤立 、 闭的群体 , 封 与社 会联系较少 。教师群体在社会融入 和社会支持方 面的需要经常得不 到 满足 ,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来 自组织( 、 学校) () 1科层制结构 : 学校科层制结构 的直接影 响是使得教师 的专业 角 色受到挑战 , 加重 了教师 的工作负担 。一些学校缺乏 民主管理氛 围, 校 领导 与教师缺乏沟通等 , 都是造成教 师因工作环境恶化 而导致 的心情 恶化的原因。 () 2收入分 配 : 一些学校存 在片面 的把薪 水待遇 、 住房分 配等与考 试成绩 、 升学率挂钩 , 使教 师背负 了沉重 的包袱 , 同时容 易导 致恶性竞 争。 () 3 人际关 系 : 一旦学校 内部失去 了积极健 康的竞争氛 围 , 就会导 致教师之间互相嫉妒 、 台的恶性竞争方式 , 拆 这样 的环境必然导致教师 产生无归属感 和压 抑感 , 迁移 到工作 中会导致压力加剧 , 诱发倦 怠。 4 来 自个人 、 () 1 过高 自我期 望 : 长期 以来社 会对教师 “ 完美形象” 的认识 误区 , 已经导致教 师对 自己产生 不切实际 的过 高期 望 , 这种 由高度 紧张和焦 虑维持的“ 理想 ” 为 , 行 必然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 () 2 个体心理 承受力 : 之前分 析的一 系列来 自外界的压力 , 对一部 分教师来说 可能是轻度 的 , 另一部分人则 可能是严重 的。如 果长久 对 得不到释放 , 产生一 系列相应 的生理 、 就会 心理反应 , 导致职业枯竭。 ( ) 体保健 意识 : 3个 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压力挫折时缺乏积极的 自我 调控 , 而表现出一 系列不 良行为 。 以上是综合考虑各方 面要素得 出的导致教师职业枯 竭的压力 源。 四、 关心教 师群体 。 解职业枯竭 缓 教 师职业枯竭作 为教育领域 的突出问题 , 应该 受到社会各 方面的 关注 和重视 , 解职业 枯竭需要 依靠社 会 、 缓 学校 和个体 三方面共 同努 力。 首先 , 高社会对教师职业 的支持 : 要提 1 提高教师的职业声 望 , 、 在宣传 、 教育过程中加深人们对教师职业 的理解 和感 恩。 2 制定合 理的教育政 策法规 , 、 开展符合地方实际的教学改革 , 同时 考虑到教师 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 以人为本 。 3给予 教师恰 当的角 包期待和社会期望 , 、 尊重教师真实的 自我 , 接 纳其 作为人 的不完美性 。 其 次 , 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 , 改革 给教师一个舒 适的劳动 环境 : 1 建立 良好 的组 织氛 围——实行 开放 民主 的管 理模式 , 予教师 、 赋 更多的专业 自主权 和 自由度 。 2 改革 教学评 价体系 . 、 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 激发教师的热情 和工作动力 , 同时避免教师之 间恶性竞争所带的人际关系紧张。 最后 , 教师个 人需要进行积极 的 自我调节 , 正确 认识职业倦 怠 , 并 且积极寻找缓 解的方法 。 教育的发展关 系到社 会 、 国家和民生的未来 ,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 军, 更应该 受到社会 的关心 和帮助 。对教 师职业 枯竭的研究 和解决策 略还需进一步深人并落实 , 这都需要来 自学界和政府 、 社会各方面的努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解决途径

以一种消极的、 否定的、 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
对待 自己身边的人, 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 甚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展还不够完善, 社会的错误认识, 院校本身管理 的缺陷及教育者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师 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表现为成就需求不当、 情绪 不稳定, 缺乏自 尊心、 信心、 自 责任心、 使命感, 缺乏 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等职业枯竭现象。因此, 研究
价值感
重不足。 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老化, 能力得不到提升, 从而难以胜任教育教学, 产生了知识、 能力的枯竭
感。 3.高职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 学习信心不足, 或
学习方法不科学, 或对学习缺乏兴趣, 考试成绩与
教师的期望有差距, 往往使任课教师感到 自己无能
为力, 有时会产生一种沮丧、 失意、 焦虑、 愤怒的心
摘 要: 高职教师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 它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质 量、 管理水平及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造成高职教师职业枯竭原因有社会发展因素、 学校内 在因素和个人因素,
所以应该从社会、 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 心理健康
(二)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 表现为个体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解决途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科技的进步, 对高 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
识、 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生精力旺盛, 接受 新知识快, 但对世界的认识又有些片ilw 常出现许
1974年, 精神病学家 美国 Freudenberger将其引 人心
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

、
职业枯竭的定义和维度
( ) 义 和 维 度 一 定
对于职业枯竭这么一个来源于生活的名词, 究竟该如 待;3 个人成 就感降低 ( eue esnl c m lh () R dcdPr a A c ps一 o o i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2 0 — 6 1
作 者简 介 : 燕 ( 9 9)女 , 北定 州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人 格 心 理 学 ; 芳 许 15 一 , 河 北 教 博 主 王
国大众的语汇, 以描述一种歪曲的人职关系。17 年, 数的职业枯竭研究都是在这一操作定义的基础上完成的, 用 94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Fedne e 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 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证实与认 同, r ebr r u g 因此可 以综合 Fedn r e— u 康领域, 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 bre 和 Mal h e r g s c 的定义, a 将职业枯竭看做是个体无法应 的持续情感付出、 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 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 所产生的生理、 各种矛盾、 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 而最终导致的在情 情绪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 绪、 情感、 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_ 。“ 】 职业枯竭” j 下三个方面:1 情绪衰竭( m t nl x aso ) ] (b o () E oi a E hut n 。是枯 o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6):814~821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王芳许燕蒋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职业枯竭领域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问卷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又包括自陈问卷测量法和他评问卷测量法。
常用的四种自陈问卷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评述。
他评问卷法和客观测量法也简要地提及。
从目前来看,自陈问卷测量法是枯竭领域的主导测量方法,并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地位。
关键词职业枯竭,测量,自陈问卷,他评问卷,客观测量。
分类号 B849:C93在Frudenberger1974年将“枯竭(burnout)”一词引入心理健康领域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之前,它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也就是说,枯竭作为一个大众通俗概念的历史要比它作为一个心理学科学概念的历史长得多。
可以说是人们对枯竭现象的关注带动了枯竭领域的研究,这种应运社会需要而生的、自下而上的先天特点带给枯竭研究许多优势。
不过,理论的发展与这一概念在普通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并不相称,即理论滞后于实践。
因此,虽然有关枯竭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30年,但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当其冲的便是概念界定的混乱。
枯竭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的词汇,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它提出了纷繁杂乱的界定。
在枯竭研究刚刚兴起的80年代,最多同时存在着48种之多的不同界定,而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在概念界定上涉及到几个最主要的问收稿日期:2005-01-15通讯作者:许燕,E-mail: yanxu2000@ 题:一是职业枯竭的外延,它究竟是特指助人行业,还是可以扩展到一般行业;它究竟是只局限于工作领域,还是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二是职业枯竭的内涵,它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它的表现究竟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各种枯竭定义彼此之间的差异。
概念的不统一会直接导致测量困难,因此,测量枯竭的方法多种多样。
总结起来说,目前在枯竭研究领域中主要存在两类测量方法:问卷测量法和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又可以分为自陈问卷测量和他评问卷测量。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问卷测量法。
下面就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一个粗略的介绍与评价。
1 自陈问卷1.1 Maslach枯竭问卷(MBI)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了“Maslach枯竭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MBI 虽然不是第一份职业枯竭测量问卷,但却是第13卷第6期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815-在其后的20年中该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问卷。
Maslach等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职业枯竭,他们在临床研究中搜集了大量对个案的观察和访谈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了MBI。
Maslach等将职业枯竭界定为发生在助人行业工作者身上的一种心理综合症,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1]。
因此MBI包含3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最初的MBI包括服务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和教育版MBI-Educators Survey,前者适用于咨询员、社会工作者、医生、警察等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后者适用于教师、学校心理学家等教育行业的工作者[1]。
二者的题目及表述区别不大,不同的只是对于服务对象的说法,服务版称为“接受者(receiptor)”,而教育版则是直接称为学生。
这两个版本在1996年还经过了一次修订,但前后差别不显著。
从Maslach等1982年对职业枯竭所作的操作定义可以看出,他们一开始是把职业枯竭的特征人群局限于助人行业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那些从事一般性工作,不需要太多感情投入的工作者也会产生职业枯竭现象。
因此,1996年,Maslach又出版了MBI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淡化了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适用于一般工作人群。
相应的,维度也有所改变,原有的第一个维度情感衰竭转变为耗竭(Exhaustion),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转变为讥诮(Cynicism),第三个维度个人成就感变为职业效能(Professional efficacy),但实际上各维度的内涵还是大同小异。
因此,现在可供使用的MBI共有3个版本——服务版、教育版、通用版。
服务版和教育版有22个项目,通用版有16个项目。
项目均以陈述句的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在从0(从不)到6(每天)的7点量表上,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项目一一进行评分。
例如,“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时,我感觉非常累”、“我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我觉得我做的工作是对公司有贡献的”等等[2]。
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分量表上,个体的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相应的枯竭体验就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越低,相应的枯竭体验越低。
在个人成就感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人成就感越高,相应体验到的枯竭程度越低;而得分越低,表示个人成就感越低,体验到的枯竭程度越高。
从这可以看出,个人成就感维度和实际的枯竭体验是相反的,但是在报告结果时并不能对这个维度进行反向计分,最后的枯竭程度也是用三个维度的分别得分来表示,而不累加成一个总分,因此MBI所测量的职业枯竭是一个三维的结构。
MBI在面世之后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检验,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2~4]。
职业枯竭的三维结构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权威性的模型,在多数相关研究中MBI都是测量职业枯竭的首选工具。
但是随之而来的批评也不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816- 心理科学进展 2005年1.1.1 如何根据量表得分诊断是否枯竭及程度高低?MBI的3个分量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目前仍保持独立,不能合并成一个总体的分数,这给实际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一个高情绪衰竭、高去人性化,同时又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研究者难以判断其是否真的枯竭,或者枯竭的程度如何。
如果想要使用一种方法将分量表的分数结合在一起,那必须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且具有理论意义的。
目前来说显然缺乏这些数据和理论,所以仍不清楚是应该将分量表的得分简单地累加,还是有另一种加权方式。
又或者,这种分量表得分的模式就是说明枯竭的最有意义的指标。
比如,一个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得分低,个人成就感得分低的人,和一个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得分高,个人成就感得分低的人可能处在枯竭综合症的不同时期或阶段。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模式的人进行纵深的研究。
1.1.2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职业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1)依次说。
即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三种行为表现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且彼此独立[5]。
(2)同时说。
即三个维度之间彼此独立,但是同时发生,也就是说若表现出枯竭症状,则定是三种现象的并发。
(3)递进说。
即枯竭是一种长期的压力反应,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6,7]。
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源与要求(压力)之间的不平衡,大量的情感要求和过度的工作负荷耗尽情感资源;第二阶段,发展出一系列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比如以疏离、机械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就是去人性化。
这可以看作是防御应对机制,为了减轻情绪上的衰竭感,个体创设出一个心理距离,试图保护自己,对抗有压力的社会环境,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足够的应对策略,因为它贬抑了当事人与接受者的关系,加剧了人际上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压力,这样,工作对于达成个体目标就不那么有效了,个体成就感降低,无能感和自我怀疑感增长,也就是第三阶段。
这一假设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经验,即“压力-应对-结果”这一发展历程,但它尚需要大量追踪研究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证据来加以证明。
(4)分离说。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论发现,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总是相关很高,结合得很紧密,而它们与个人成就感则相关很低。
由此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新假设,即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才是枯竭的核心成分[8],且二者是平行而非相继出现的,是对工作环境中不同方面的反应,而个人成就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前二者发展的[9]。
也就是说,个人成就感反映出的是一种人格特质,类似于自我效能,而并不是枯竭的原生成分[10,11]。
这一假设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证据,但是也有人质疑,造成前两个维度间相关高,与第三个维度相关低的原因在于测量工具本身的偏向。
因为在MBI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全部都是负面题,如“我已经感觉精疲力竭了”等,而个人成就感维度中则全都是积极正面的题,如“我已经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事”等,这样在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正面题和负面题会自然分开,各自聚合,因此出现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相第13卷第6期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 -817-关高,与个人成就感相关低的现象[12]。
1.1.3 是否能够将三维模型简化为情绪衰竭/耗竭的单维结构?从三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来讲,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枯竭的焦点和最关键的方面[2]。
因为当人们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枯竭特征时,最常报告的就是情绪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感。
由于它太过于典型了,以至于其他两个维度都显得次要了。
因此,有研究者主张只保留情绪衰竭维度,因为三维结构只会使得枯竭概念模糊不清,阻碍理论的发展[13]。
但是,Maslach认为只是把情绪衰竭作为职业枯竭的评估标准是不够的,如果只关注这一个维度,就会丧失掉许多信息,无法对职业枯竭做出整体全面的分析[2]。
1.1.4 以频率作为反应方式的利与弊MBI所采用的频率反应方式不像其他评估态度、感觉的自我报告测量常用的典型模式。
一些研究者因此抱怨其大大加大了被试回答的困难度,建议修改为一般使用的“同意-不同意”方式。
不过,Maslach自己的解释是,采用频率反应的好处是可以将由于反应模式的相似性所造成的与其他测验的虚假相关最小化;此外,频率对反应者来说都是外显的、可参照的,使量表更为标准化,也使得所得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可信[1]。
1.1.5 症状与原因的混淆在MBI的教育和服务版中,有“我觉得疲乏”这样表示症状的题,又有“我觉得接收者/学生对于我处理他们问题的一些方式感到不满”这样表示原因的题,被认为是在同一个量表中混淆了对于症状和原因的测量,但通用版没有这个问题。
1.1.6 题目的单向性偏差MBI中所有都是单向题,其中耗竭(情绪衰竭)和讥诮(去人性化)是负向的,职业效能(个人成就感)是正向的,这样不仅会引发单向性偏差(one-sided bias)[12],而且导致问卷的表面效度很高,无形中增加了大量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