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改进

合集下载

乙醇和钠的反应现象

乙醇和钠的反应现象

乙醇和钠的反应现象一、引言乙醇和钠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也是初学者接触到的比较基础的实验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乙醇和钠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氢气和乙醇钠。

本文将从反应原理、实验步骤、现象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乙醇和钠的反应现象。

二、反应原理乙醇和钠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单质还原有机物反应。

当乙醇与金属钠发生接触时,由于金属钠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它会把乙醇中含氧官能团上的氧原子还原成水,并放出大量氢气。

同时,金属钠与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乙醇钠。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三角瓶、漏斗、玻璃棒等;2. 在三角瓶中加入适量纯净无水乙醇;3. 小心地向三角瓶中加入小块状金属钠,注意不要加入过多;4. 盖上三角瓶的塞子,轻轻摇晃瓶子,观察反应现象;5. 观察反应完毕后,打开塞子放出氢气。

四、反应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反应现象:1. 金属钠与乙醇接触后会产生剧烈的反应,产生大量氢气;2. 反应过程中会有白色固体沉淀生成,这是由于乙醇钠不易溶于乙醇而形成的;3. 瓶子外表面会发生温度升高。

五、注意事项1. 在实验中加入金属钠时要小心操作,以防止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产生火花;2. 加入金属钠时要逐渐加入,并且不要加入过多;3. 在反应过程中不要用手去碰瓶子或者塞子,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乙醇和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2. 反应过程中会有白色固体沉淀生成,这是由于乙醇钠不易溶于乙醇而形成的;3. 瓶子外表面会发生温度升高。

综上所述,乙醇和钠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也是初学者接触到的比较基础的实验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钠与乙醇产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白色固体沉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三种优化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方案

三种优化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方案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看到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现象,但是在检测反应产生的氢气时却很难。

这是由于:常温下,金属钠和乙醇的反应比较慢,再加上反应原料的量比较少,因此很难生成稳定且持续的气体流,而向下排气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收集氢气和检验其纯度,所以,即使可以检验纯度,当确定氢气较纯后,也所剩无几,这样在点燃的时候非常难看到持续稳定的火焰,将干燥的小烧杯置于火焰上也不会发现水珠的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检测氢气产生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大多数教师不会让学生独立进行此实验。

那么,结合上述种种问题,该如何优化此实验才能让现象比较明显呢?一、优化实验一实验药品及装置:20mL的注射器一个(一次性的)、100mL的烧杯、火柴、镊子、无水乙醇、金属钠(煤油保存)。

操作步骤及现象:(1)将20mL无水乙醇加入到小烧杯中;将注射器活塞取下,并将其内部烘干,拿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除去表面的煤油,新切一小块装到注射器中;然后装上活塞,慢慢推动,尽可能地将注射器中的空气全部排出。

(2)用上述注射器吸取无水乙醇到20mL的刻度线处(如图1),将注射器悬空在装有乙醇的烧杯上可以发现,反应产生的氢气将注射器中的无水乙醇从针头排到烧杯中,通过刻度的变化可知,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速度很慢。

(3)待化学反应完后,把注射器中剩余的液体排入烧杯中,由于开始注射器已将空气全部排除,那么剩余的即为纯净的氢气;这时将注射器倒过来,慢慢推动活塞,并在针头处用火柴点燃,可以发现火焰比较大而且连续(如图2)。

当然,验证氢气点燃的实验还可以如课本中3-2中的实验操作进行,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置于火焰上方,会发现烧杯中会产生小液滴。

实验优点:首先,优化后的实验装置比较简单,搭建比较方便,而且此实验属于微型实验,因此所用试剂较少且操作方便,便于同时进行多个实验;其次,此优化实验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现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本质;最后,本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生活。

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

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

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教材[1,2]中多次出现钠与水反应及钠与无水乙醇的反应:钠与水在烧杯中进行的反应;钠与水在培养皿中进行的反应;钠与无水乙醇在试管中进行的反应。

高考中以钠及其化合物为考点的题目常常出现,其中好多是基于钠与水的反应。

教材上面的3个实验用到了3种反应容器:烧杯、培养皿和试管,没有专门的反应容器。

并且前2个实验验证了其中的产物NaOH,而对另外的产物H2,采用的是推测和讲解,有的老师也用试管收集并进行验证;后一个实验虽然也验证了H2,但是需要“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

”笔者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对钠的相关实验做了多次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实验用品及其作用改进后的装置由反应器和储水器等组成。

反应器的一侧底部开口和储水器的底部连通,形成一个连通器,为了反应进行时产生的氢气可以将液体从反应器压进储水器,因此,储水器高于反应器。

反应器底部为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以利于反应前容器内只混有极少量空气(体积小于等于 10 mL)。

假设采用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其质量约为0.5~0.6 g,产生的氢气体积为243~ 292 mL,氢气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为0.96%~0.97%,远小于爆炸极限(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值,在不同书上略有出入。

例如,初三化学中是4%~74.2%,戴安邦编著的《无机化学教程》中是9.5%~65%),这样就减少了收集并验纯气体的步骤,可以放心地点燃氢气而不会爆炸。

反应器内部放有磁舟被外部的磁铁吸引,磁舟分为钠盛放处和磁铁盛放处2部分,磁铁密封在磁舟内部,钠放在上面敞口的磁舟中。

移动外部磁铁,可以吸引磁舟上下移动。

反应器开口用橡胶塞密封,橡胶塞内部通有玻璃管,玻璃管通过乳胶管和尖嘴管(或注射器针头)连接,乳胶管上面夹有止水夹。

储水器为漏斗形状,上面刻有水位线(或0刻度线)、负刻度线、正刻度线,其中水位线(或0刻度线)和反应器中的磁舟能到达的最高位相平,以利于加水时使水和钠不接触。

乙醇与钠反应实验教学的改进总结

乙醇与钠反应实验教学的改进总结

乙醇与钠反应实验教学的改进总结发表时间:2010-06-25T09:04:20.03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艳欣谭金柱[导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在对乙醇结构进行探究时做了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刘艳欣谭金柱宁夏育才中学【摘要】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我们对乙醇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改进了实验方法,使实验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乙醇的性质实验教学实验改进【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157-01一、研究背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在对乙醇结构进行探究时做了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

实验中对可燃气体的验纯操作很繁琐,试管中钠和无水乙醇的用量不能太多,氢气产生的慢而且量很小,这都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一定要求,并且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装置进行实验,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剧烈程度很弱,不能令学生信服。

针对这一情况,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成为必然。

二、改进的实验装置方案一:注射器法(图1),用30mL 的注射器针管替代原实验中所用到的导管和试管(如图1 所示)。

由于反应的量不变,所以生成氢气的速度也不变,但由于针头的孔径非常细,所以其向外排放氢气的速度就小于了氢气的生成速度;这样可以保证氢气向外以一个很平稳的速度导出。

[1]方案二:肥皂泡实验,通过点燃产生的气体泡沫进行验证。

[ 2~ 5]用燃着的长竹签点燃肥皂泡(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叙述是,烧杯中发出较尖锐的爆鸣声并发生短暂燃烧的现象,反复多次亦如此,证明乙醇和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见图2)。

结合铁粉和水蒸气反应,教材实验改良(见图3)。

调节燃烧匙的升降控制金属钠和无水乙醇的反应(见图4)。

固液反应滴加溶液法。

方案三:钠与无水乙醇在烧杯中反应,和水的反应对比(见图5)。

便于气体验纯和验证气体及产物的碱性,操作简单,现象十分明显。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宜川中学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宜川中学

数据处理技巧分享
数据筛选
数据归一化
剔除明显错误或异常的数据点,提高 数据准确性。
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便于不同实验之 间的比较。
数据平均处理
对多次实验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减小 误差。
异常结果可能原因剖析
操作失误
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或 失误导致数据异常。
仪器误差
实验仪器本身存在误差或 未校准,影响数据准确性。
3
注意气味变化
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注意通风。
数据记录表格设计
| 序号 | 试剂用量(mL) | 加热时间(min) | 现象描述 |
01
| ---- | -------------- | ------------- | ------------- |
02
04
|2||||
05
|3||||
|1||||
性。
乙醇分子中含有羟基(-OH), 这使得乙醇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
性质,如可以与金属钠反应。
乙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催化氧 化,生成乙醛或乙酸等产物。
金属钠性质及用途
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的 金属,具有极强的还原性。
金属钠在空气中易氧化,需要 保存在煤油中以避免与空气接 触。
金属钠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乙 醇钠和氢气,这是乙醇催化氧 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实验设备简介与功能
实验设备
催化氧化实验常用的设备包括反应釜、加热装置、冷却装置、搅拌装置和气体供 应系统等。
设备功能
反应釜用于容纳反应物和催化剂,加热装置提供反应所需热量,冷却装置控制反 应温度,搅拌装置使反应物充分混合,气体供应系统提供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 。
操作流程规范
实验准备

乙醇与钠反应高中化学教案

乙醇与钠反应高中化学教案

乙醇与钠反应高中化学教案题目:乙醇与钠反应高中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乙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 认识钠,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3. 了解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及其化学过程;4. 学会进行反应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5. 探究乙醇与钠反应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乙醇和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乙醇和钠反应的机理及其化学过程。

三、教学难点:探究乙醇与钠反应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问答法五、教学内容1. 乙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1 物理性质乙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其密度为0.789g/cm3,沸点为78.4,熔点为-114.1。

1.2 化学性质乙醇是一个较为活泼的醇,能够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如酯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2. 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1 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低的密度和相对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在常温下,钠为固体,具有柿子状或颗粒状结构。

2.2 化学性质钠在常温下,能够与氧气、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反应。

钠与水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氢气。

3. 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及其化学过程3.1 反应机理乙醇与钠的反应,主要是通过钠与乙醇中的羟基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氧化钠。

3.2 反应化学方程式2C2H5OH + 2Na →2C2H5ONa + H2↑3.3 反应观察与解释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将钠片与乙醇混合,加入蒸馏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乙醇与钠的反应会使溶液变成乳白色。

反应产物:乙醇钠和氢氧化钠气体产物:氢气反应类型:置换反应乙醇钠的生成使溶液变成乳白色,这是由于乙醇钠的颗粒悬浮在水溶液中造成的。

溶液中氢氧化钠死乙醇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氢氧化钠的浓度增加,因此反应结束后还需要将多余的氢氧化钠中和掉。

4. 实验操作4.1 实验步骤1)将几块细长的钠片放入干燥的试管中;2) 将试管加热,使钠快速融化;3) 将试管倾斜,加入少量的乙醇;4) 观察发生的化学反应。

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改进

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改进

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改进背景在有机合成中,乙醇和钠之间的反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

乙醇和钠反应可以制备出丙醇、丁醇、戊醇等一系列醇类产物,这些醇类化合物在未来的有机合成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反应中,若处理不当,会产生副反应,而且操作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中必须格外小心。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改进,实现乙醇和钠反应过程中的高效、安全、有效控制产物质量的目的。

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夹板、油浴、恒温槽、电暖板、蒸馏红球、烧杯、容量瓶、注射器等。

•试剂:乙醇、钠片、浓HCl、去离子水等。

实验过程1.准备操作区域,穿戴好实验服和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

2.取出需要量的钠片,切成小片。

3.将钠片小片放入烧杯中。

4.以热水加热烧杯,待钠片完全溶解后,放在冰盐水中降温。

5.取出乙醇,使用容量瓶定量取出需要的乙醇,加入烧杯中。

6.迅速将烧杯放入恒温槽中,并将恒温槽温度控制在80℃-95℃之间。

7.不断搅拌,直至乙醇和钠反应结束。

8.在反应结束后,取出烧杯,并用浓HCl处理残留的钠物质。

9.对产物进行蒸馏红球提取和热用水处理,提取出产物中的不纯物质,保证最终产物的纯度。

10.蒸馏去除红球后,用注射器进行分离和滴定,将纯度较高的产物分离出来。

11.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器材和工作区域,存放和处理废弃物。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穿戴好防护用具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切割钠片时,要使用切口钳进行。

3.热水和冰盐水的温度必须控制在40℃-50℃和0℃以下,以免钠与水反应,引起危险。

4.钠与乙醇反应时,要保持恒温槽中的温度,防止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影响产物质量。

5.对产物进行蒸馏红球提取和热用水处理时,要避免产物的大量损失,提高产物的收率和纯度。

6.实验器材和工作区域一定要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尤其是处理废弃物时,一定要分类和正确处理。

实验结果和效果实验改进后,我们得到了高效、安全、有效控制产物质量的实验结果。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实验的改进作者:吴国锋来源:《化学教学》2011年第03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1提出问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有[实验3-2]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方程式:2C2H5OH+2Na→2C2H5ONa+H2↑)的实验,操作是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燃烧火焰,证明燃烧产物只有水气而无二氧化碳。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本质。

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1)反应完成后,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很烫,说明这是个剧烈的放热反应,而乙醇的沸点只有78.5℃,易挥发,所以,该实验中除了产物H2的燃烧外,可能存在挥发出的乙醇蒸气的燃烧。

(2)向产生液滴的烧杯中加人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方法不科学:因为即使燃烧有CO2生成,其溶入液滴中,浓度也会很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肉眼很难观察到这种不明显的变化。

因而,课本上关于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并对产物燃烧检验的实验值得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2探究实验本探究的关键是找出一种更为明显的方法来证明燃烧产物中有没有CO2,我舍弃了课本上外罩干燥烧杯的方法,改为用玻璃棒蘸取澄清石灰水,放在火焰的上方加热(玻璃棒的末端要有半滴小液滴),观察现象。

用这种方法,我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和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物燃烧的火焰上进行实验,都在澄清石灰水小液滴表面上观察到了明显的白色浑浊(前者更明显),并有白色小颗粒存在,说明燃烧产物中均有CO2,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

3改进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可知,要更加准确的演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并验证产物是氢气,就必须防止乙醇挥发从而干扰氢气的燃烧。

我认为,可以用无水CaCl2来吸收乙醇蒸气,因为无水CaCl2能与乙醇反应生成CaCl2·6C2H5OH,这样就可杜绝乙醇蒸气对氢气的干扰。

改进方案一:用干燥管装入无水CaCl2接在试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 度 (标 准 状 况 )
体积 计算结果(物质的量)
无水乙醇 0.789 45g/cm3 0.75ml 0.012 9mol
氢气 0.089 9g/L 120.0ml 0.005 4mol
0.012 9mol无 水 乙 醇 理 论 上 产 生0.006 45mol 的氢 气,实 际 是 0.005 4 mol,原 因 有 以 下 几 点: ①无水乙 醇 和 钠 反 应 的 温 度 大 约 在 60 ℃(随 着 加 入 反 应 物 的 量 和 反 应 时 间 而 变 ,该 温 度 是 该 实 验 条
(4) 定性定量 实 验 同 时 进 行, 可 以 更 深 层 次 地理解乙醇的性质和结构。
4 小结
该 改 进 实 验 保 证 了 乙 醇 和 钠 反 应 的 快 速、安 全 、准 确 、可 控 ,现 象 明 显 且 操 作 简 单 ,适 合 推 广 。
收 稿 日 期 :2014-08-15
冷却后再次调整干燥管中乙醇的量使其充满,记
录碱式滴定管中无水乙醇的体积V2 和量筒中水的 体积V (产生氢气 的 体 积)。 通 过 V1 和 V2 的 差、 V、无水乙 醇 和 氢 气 的 密 度 就 可 以 算 出 参 加 反 应
的 是 羟 基 氢 , 实 验 数 据 见 表 1。
表1 定量实验数据 (22 ℃)
合成乙酸异 戊 酯,仪 器 识 别,物 质 分 离, 26 13
实 验 仪 器 组 装 ,产 率 计 算 。
28 15
以 CoCl2 ·6H2O、NH4Cl、H2O2、浓 氨 水, 合成晶体 X。滴定,滴定管选用,指示剂选 择,误差分析,化学计算,物质成分分析,溶
度积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2011年以登山运动中的供氢剂 CaH2 为载体, 要求连接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写出实验具体
件 下 测 定 的 ),会 有 部 分 未 反 应 的 乙 醇 挥 发 损 失 ;② 反 应 为 放 热 反 应 ,需 要 等 到 乙 醇 冷 却 到 室 温 之 后 才
能读 数;③ 进 气 管 会 储 存 部 分 氢 气 水 的 体 积 无 法 进 入 量 筒;⑤实验条件 不 是 标 准 状 况、人 为 因 素 等 原 因 都 会带来一定的实验误差。
第 24 卷
中 小 学 实 验 与 装 备 2014 年 第 5 期
41
自制·改进·创新
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改进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637002) 陈 娟 鲍 正 荣 熊 志 威
1 改进原因
高中人教版必修2中涉及到的乙醇和钠反应 的实验,存在以 下 几 方 面 的 问 题:① 产 生 的 氢 气 不 纯 ,混 合 有 挥 发 的 乙 醇 ;② 氢 气 的 量 少 ,因 为 反 应 本 身 较 慢 且 所 取 钠 的 量 又 少 ,同 时 反 应 产 生 的 乙 醇 钠 会 附 在 金 属 钠 表 面 阻 碍 反 应 的 进 行 ,以 上 两 点 导 致 较难观察到氢气燃烧时产生的淡蓝色火焰;③ 氢气 的 验 纯 操 作 不 易 进 行 ,反 复 的 验 纯 导 致 钠 和 乙 醇 的 用量不好把握;④ 不 能 控 制 反 应 的 进 行;⑤ 不 能 进 行定量实验。教材中所给的实验只能演示乙醇和 钠 反 应 生 成 氢 气 ,不 能 从 定 量 角 度 说 明 是 羟 基 上 的 氢被取代。本文介绍的这套实验装置可以较好地 解决以上问题。
式滴定管 中 无 水 乙 醇 的 体 积 V1。 打 开 止 水 夹 1, 移动碱式 滴 定 管 使 无 水 乙 醇 回 流 入 碱 式 滴 定 管,
将带孔铝箔包裹住的钠粒放入干燥管中,再次立
即将无水乙醇流入干燥管中并充满,立即塞紧塞
子,开始反应。当集气瓶中水排尽后,夹紧止水
夹1、2和3,立 即 拿 出 铝 箔, 停 止 反 应, 待 液 体
新课标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总分 100分,其 中选择题 42 分,主 观 题 58 分。 主 观 题 26、27、28 三 题 为 必 考 题 ,涉 及 实 验 、元 素 化 合 物 、化 学 反 应 原 理模块知识。主 观 题 36、37、38 三 题 是 选 考 题,三 题选一作答,分 别 是 选 修 2《化 学 与 技 术 》、选 修 3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5《有 机 化 学 基 础》。 本 文 对2010年至2014 年 高 考 新 课 标 理 科 综 合 化 学 必 考 试 题 及 选 考 有 机 化 学 试 题 做 粗 略 分 析 ,探 究 命 题 规 律 ,提 高 复 习 效 率 。
处理。
表 1 化 学 实 验 考 核 内 容
年份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卷 2013 年
Ⅱ卷 2014 年
Ⅰ卷
2014年 Ⅱ卷
题号 分值 考查知识或载体
实 验 室 制 备 SO2,仪 器 识 别,实 验 原 理, 27 14
操 作 过 程 ,尾 气 处 理 。
CaH2 为载体,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过程, 28 15
1 必考题
1.1 化 学 实 验 2010~2014 年 高 考 化 学 实 验 考 核 具 体 内 容,
见 表 1。 2010年用 SO2 知识为载体,要求写出蒸馏烧
瓶名称,解释 SO2 通 入 酸 性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褪 色 原 因并写出离子反应式,解释 SO2 通入 H2S 溶 液 产 生沉淀的 原 因, 推 断 SO2 具 有 氧 化 性 和 还 原 性, 探究 SO2与 品 红 反 应 的 可 逆 性, 环 境 保 护, 尾 气
(3)钠粒一定要 用 铝 箔 包 裹 住,防 止 钠 粒 进 入 导管中。
(4)钠粒放入干 燥 管 后,一 定 要 充 满 乙 醇 后 再 塞 紧 塞 子 ,这 样 可 以 排 尽 干 燥 管 中 的 空 气 。
(5)装 置 的 气 密 性 要 好 。 3.4 实 验 优 点
(1) 收集的氢气 较 纯, 不 用 验 纯 氢 气, 乙 醇 能任意比溶于水。该实验使用的是排水法收集氢 气,挥发出的乙醇溶解到水中。乙醇充满后再塞
2 实验装置
实 验 装 置 如 图 1、图 2 所 示 。
图 1 定 量 实 验 装 置
图 2 定 性 实 验 装 置
3 实验步骤
3.1 定 量 实 验 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
碱式滴定管中装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干燥管上
塞子不塞紧。移动碱式滴定管使无水乙醇充满干
燥管,夹紧止水 夹 1, 打 开 止 水 夹 2、3, 记 录 碱
紧塞子 收 集 氢 气, 保 证 了 装 置 内 的 空 气 尽 量 排 尽。
(2) 产生氢气 的 量 大 且 反 应 快。 使 用 较 小 钠 粒且数量较多,保证了反应的速度和氢气的量。
(3) 装置可控, 移 动 碱 式 滴 定 管 可 以 控 制 乙 醇和钠的接触和分离,反应操作简 易,节 约 药 品。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3.3 实 验 注 意 事 项 (1)保证碱式滴 定 管 和 干 燥 管 干 燥,防 止 有 水
干扰反应。 (2)将 钠 切 成 绿 豆 大 小 ,一 次 使 用7~10 粒 (视
集气瓶大 小 而 定 ),保 证 钠 粒 稍 过 量。 钠 粒 越 小, 乙 醇 钠 越 不 易 附 着 在 钠 粒 上 ,反 应 越 快 。
实验评价。
实验室制取 溴 苯,仪 器 识 别,除 杂 提 纯, 28 14
仪 器 选 择 ,实 验 原 理 。
实验室合成环己烯,仪器识 别,物 质 分 离 26 13
提 纯 ,操 作 过 程 ,仪 器 使 用 。
合成正丁醛,实 验 操 作,仪 器 识 别,物 质 26 15
分 离 提 纯 ,化 学 计 算 。
3.2 定 性 实 验 集气瓶中是定量实验中收集的氢气,如图 2 所
示,将分液漏斗中的水滴入集气瓶中,并点燃气 体,
观察现象。
42
实验试题解析
中 小 学 实 验 与 装 备 2014 年 第 5 期
第 24 卷
新课标2010~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主观题分析
云 南 省 大 理 州 巍 山 县 第 二 中 学 (672401) 鲁 建 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