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

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设宜居的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自然与文化元素的城市。
为了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关键。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的瑰宝,是世界记住城市的根本。
首先,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给人们带来深远的情感共鸣,激励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规划。
首先,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资源的类型、数量、价值和状况。
然后,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需求,确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目标和方向。
最后,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步骤、时间和负责人。
第三,要注重文化教育与宣传。
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重视。
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历史文化讲座、展览、音乐会等,吸引公众关注,并提高公众的文化修养。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第四,要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
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资源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和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五,要注重利用与创新。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
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街区,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服务。
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城市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其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传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展开论述。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定义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包括了建筑物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
它们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这些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物本身,更是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传承历史记忆:城市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保护这些建筑,可以使后代子孙了解历史,并传承历史记忆。
2.弘扬文化精神:城市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的独特文化特色。
保护城市建筑,有助于弘扬文化精神,传承文化传统。
3.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建筑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修复和利用这些建筑,可以增加城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4.建筑美学的传承:城市建筑代表了特定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保护城市建筑有助于传承建筑美学,丰富城市的景观和空间。
三、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1.法律法规的制定:城市建筑的保护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城市建筑的责任和义务。
2.加强宣传教育:将城市建筑的保护纳入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城市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建筑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科学修复与利用:城市建筑的保护不是僵化地保持原貌,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修复和利用。
保护城市建筑的同时,可以将其运用于文化展览、创意产业等方面。
五、成功案例:巴塞罗那市的保护巴塞罗那市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建筑以安东尼·高迪的作品为代表,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以及现代主义建筑。
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

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摘要:城市景观空间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载体之一。
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传统的景观空间并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现代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而且很多空间由于自身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损毁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目前很多新建或改建的景观项目都是以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文脉;记忆1城市记忆概述1.1城市记忆概念对于城市记忆概念的界定,常与“城市记忆”,“城市的历史记忆”交叉使用。
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对这些历史记录加以编辑、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
结合各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是城市中的物质内容,历史和事件,大众认知三个方面共同组成城市记忆。
1.2城市记忆内容城市记忆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因此城市记忆分为物质内容与非物质内容两个层面。
物质层面包括历史文物、商品、记忆节点等。
非物质层面的内容,是不断经过历史环境演变,延续传承下来的意识内容,能够对物质产生作用,使之呈现出城市记忆内容,包括文化符号,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
1.3城市记忆载体城市记忆的基础是城市记忆载体,其本身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等城市记忆的信息和内涵,同时传达信息功能,将城市记忆与人连接起来。
人在感受城市记忆的同时,城市记忆载体也受到意识的反作用。
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物质载体包括能够与人发生长久稳定联系的建筑物,空间,具有时代特点的物品等;非物质载体包括日常活动,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
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之一,公共景观艺术,应该与城市记忆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有利于多元的城市风貌的创造,有利于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的链接。
2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与记忆2.1集合人的心理和感官需求建立景观中文化与人的联系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它的融入势必要与参与者相互影响,走进人们的心里勾起人们的记忆,使人们对其发生反应。
城市文脉的名词解释

城市文脉的名词解释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和积淀,是城市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综合体。
它是城市的精神资源和独特魅力的体现,也是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一、历史文脉城市文脉的历史文脉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指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文脉包括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历史建筑、历史遗址以及历史传统等。
例如,古代帝王所建立的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城市规划等都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脉的存在不仅能够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城市的底蕴和温度,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地理文脉城市文脉的地理文脉是城市地理环境对城市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塑造。
地理文脉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景观等。
例如,位于海滨的城市往往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山区城市则常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地理文脉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城市得以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经济优势。
三、社会文脉城市文脉的社会文脉是城市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对城市文化和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文脉是城市文脉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社会文脉包括城市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活动和城市社群等。
例如,城市的社会文脉中,具有丰富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活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在城市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四、经济文脉城市文脉的经济文脉是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文脉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商业活动、职业群体等。
例如,文化产业在城市中的兴盛会带动城市旅游业、创意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交融和互动,使城市文脉更加丰富多样。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一种特有特征,是城市独有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综合体。
它是承载城市记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建成环境——从城市环境到建筑之间的认知和交互建构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建成环境——从城市环境到建筑之间的认知和交互建构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建成环境建筑是人类在建成环境中的创造和表现,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和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交织,是一种认知和交互的建构。
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和标志,而城市又是建筑的背景和基础。
城市的不断演变不仅影响建筑的形态,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意义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建筑和建成环境之间的这种认知和交互的建构,从城市环境到建筑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城市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影响城市环境是城市的底色,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包括建筑本身的空间布置,更包括城市的道路、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
城市环境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历史的发展,更反映着建筑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上,城市空间的划分并不像现代城市那样明确。
一些城市往往是按照城墙来划分空间的,城墙是城市的边界,也是城市内部的断点。
如今,大部分城墙已经消失,城市内部的划分更多地是按照规划和功能来进行的。
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历史上,这些公共空间并没有像现代城市那样得到充分的重视,更多是由自然演变而来,形成了复杂而不规则的城市景观。
这种景观并不便于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许多城市中的建筑都是依据街巷的曲折弯曲而进行建造的,因为城市的道路和街巷的走向一般是随着周围的地形和地貌而自然形成的。
这些街巷的大小和曲折度差异很大,因此,建筑的规模、形态、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不同。
比如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中,出现了非常多样化的建筑类型,有宫殿式的建筑、府第式的建筑、园林式的建筑和寺庙式的建筑等,它们都符合了不同街巷的曲折弯曲程度、大小和形态。
建筑的功能和形态也是受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行政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对建筑的布局和高低起伏的设置有很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建筑都是以大坡度屋面作为特点的。
克劳德·麦凯《回到哈莱姆》中的跨国书写

克劳德•麦凯《回到哈莱姆》中的跨国书写舒进艳内容摘要:克劳德•麦凯的《回到哈莱姆》描摹了20世纪早期的黑人跨国体验。
学界主要阐释了作者个人的跨国经历与黑人国际主义思想对小说塑造主要人物的影响,而忽视了小说中副线主人公雷的国籍及其旅居哈莱姆的意义。
雷的跨国移民经历既再现了麦凯的复杂跨国情感与认同经历,又观照了哈莱姆作为流散非裔移居的理想家园与城市黑人社区所承载的空间意涵。
论文提出哈莱姆具有三个维度,作为移民唤起历史记忆的地理空间、建构跨国身份的政治空间及容纳差异的多元文化空间,并考察移民在跨国流动中历经的现代性体验,以此揭示他们通过改变既定身份与重新定义自我而竭力摆脱传统的民族、种族和阶级观念的束缚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参与到美国城市的种族空间生产中。
关键词:克劳德•麦凯;《回到哈莱姆》;跨国书写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美国文学地理的文史考证与学科建构”(项目编号:16ZDA197);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跨国空间研究”(项目编号:19YJSB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舒进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Title: Claude Mckay’s Transnational Writing in Home to HarlemAbstract: Claude McKay’s Home to Harlem depicts the black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cademics mainly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McKay’s personal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and black internationalist thinking on his main character, but neglected the minor plot’s protagonist Ray and his national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sojourn in Harlem. Ray’s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experience not only embodies McKay’s complex transnational feeling and identity experience, but also reflects Harlem’s spatial significance as an ideal home for African diaspora and urban black community. The paper aims to examine Caribbean immigrants’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in Harlem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the geographic space for immigrants to evoke historical memories, the political space for constructing transnational identities and the multicultural space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ces. It is to prove that they manag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nation, race and class and their confusion of identity by changing their established identity and redefining themselves, and thus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of racial space in American cities.60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2 (2021)外国语文研究2021年第2期Key words: Claude Mckay; Home to Harlem; transnational writingAuthor: Shu Jinyan is Ph. D. candidate a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Kashi University (Kashi 844000, China). Her major academic research interest includes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1925年,阿伦•洛克在《新黑人》选集中将哈莱姆描述为一个国际化的文化之都,视其重要性堪比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首都。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骄傲和记忆,保护与利用它们,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以及历史建筑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历史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们将过去的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传承给后人,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历史建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深度和独特魅力,成为城市吸引人的标志之一。
保护历史建筑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再次,历史建筑是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这些建筑物常常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通过活化利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节约,减少新建筑的开发压力,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首先,城市更新的迫切性。
城市更新往往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更新速度,容易忽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与城市更新的紧迫性相冲突。
其次,建筑技术和老化问题。
许多历史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老化使得建筑结构和功能出现问题。
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解决老化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
再次,资金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和保障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经费。
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的更新变得异常频繁且快速。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许多老旧、历史悠久的建筑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拆迁或者改造的压力。
然而,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和社会资本,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
一、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和意义1.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建筑之所以能够被保护和珍视,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和情感,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和历史遗产。
2.城市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们反映出了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3.城市的社会资本:历史文化建筑不仅可以被视为城市的记忆和遗产,还是城市的社会资本。
一座城市要想发展壮大,除了需要经济与技术支持外,还需要创造和积累良好的社会文化资本。
历史文化建筑可以为社会带来无限的文化、艺术和经济收益,是建设和维护城市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
二、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做法1. 全面调查历史文化建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全面调查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建筑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调查应涵盖建筑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建筑物所在的环境与社会背景、建筑物的特殊结构、保护现状及需要的保护手段等。
全面调查可以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2. 合理规划历史文化建筑:在城市更新的规划阶段,应注重考虑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使用功能的协调。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可以借鉴保护性转化、重构式转化和重建保护等手段。
例如,将历史文化建筑改建成咖啡厅、书店等文化场所,既保存了建筑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又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
3. 建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由保护机构、管理机构、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等共同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摘要: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身份特点弱化和缺失的现象,探讨和分析历史性景观与城市身份特点建构的关系,以及历史性景观的方法途径在推动城市的身份认同、提高地方景观质量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指出历史性景观应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性景观、城市记忆、身份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城市的发展演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历史性场所的存在便是城市记忆的印证。
历史性景观是建构城市身份特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对于城市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城市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景观趋同现象严重,地方特点弱化甚至消失。
历史性景观不仅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身份特点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地方景观的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品质。
一、历史性景观的界定论及“历史性景观”(Historic Landscape),得借助“景观”(Landscape)、“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概念来加以理解和界定。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景观都曾与“风景”、“景色”、“园林”这类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迈进,景观的内涵、所指和实践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作为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对“景观”的定义是:某一被所感知的区域,其性格是自然的和/或人的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运用范围是全部领土地域和适用于自然的、农村的、城市的和城市周边地区,涉及到被认为是突出的景观以及平常的或者衰退的景观。
2008年的《关于执行欧洲景观公约的指导方针》指出:这一在世纪之交的景观新定义不同于在某些文件中可以找到的把景观引向“资产”(景观遗产概念)和通过认为它是实际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自然的”等等景观)来进行评定;正相反,这一新概念表明了以广泛包容的正面方式去面对的愿望,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这一主题;这被认为是个人的和社会的康乐(可理解为在身体上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智力上的感觉)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及作为一种导向经济活动的资源前提;并且它没有局限于文化的、人造的和自然的因素,景观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各要素部分是经过考虑的,同时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
由此可见,景观是可被感知的空间,是自然和文化因素两者动态结合的整体。
因而,“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将景观的途径视为一种在文化与经济上的智谋,一种在栖居之地整体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城市历史景观”在2005年的《维也纳备忘录》中被定义为: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其中包括考古遗址和古生物遗址,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这些景观构成了人类城市居住环境的一部分;从考古、建筑、史前学、历史、科学、美学、社会文化或生态角度看,景观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其价值均得到认可;这些景观是现代社会的雏形,对我们理解当今人类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指出“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遗址的地形、地貌、水文和自然特征;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其空地和花园、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感觉和视觉联系;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
此外,背景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和同一性有关的遗产的无形方面。
这一定义为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内以全面综合的方式识别、评估、保护和管理城市历史景观打下了基础。
[ UNESCO. 36/C./images/0021/002110/211094c.pdf] 基于以上的相关概念,本文的“历史性景观”是指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积淀而产生的区域(不限定于城市区域),包括区域的背景及其地理环境。
它是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包括考古遗址、古生物遗址,也包括沿用和保留至今的古城、村落等及其背景环境),它们是人类居住环境多样性的一部分。
“历史性景观”的提出旨在正视和关注那些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历史传统的景观的衰退和消失现象,并通过景观的途径来发挥历史性景观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格局中的潜在价值作用。
二、历史性景观与城市记忆和身份认同景观是可识别的,具有身份性,带着历史与记忆的痕迹(Steward and Strathern 2003),是可以作为“文本”来阅读的(Ducan 1990,Schama 1995,Scazzosi 2002,Claval 2005)。
景观的描述和评价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先验的,也可以从审美的、科学的、心理的角度来考察(Paul Claval 2008)。
当今,景观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
[ [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景观都市主义》,刘海龙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P9。
]历史性景观是编织城市记忆、建构和体现地方景观身份特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它们可以转化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往往被认为是一座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根的城市。
但事实上深圳有着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保有岭南地域多元文化的传统印记,这些历史性的景观包括明代南头古城、明代大鹏所城、清代龙岗区客家民居、传统广府民居村落以及一系列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址(新石器时代、商、春秋时期、东晋至明清)等等,它们像珍珠般散落于深圳辖区。
然而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即便在历史上被视为深港两地源头之根、有着“全广门户”之称的南头古城,在景观整体保护以及古城与周边迅速崛起的现代城市建筑环境与空间的整体协调性等方面仍不理想,未能实现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的当下景观阐释。
随着深圳城市的不断扩张蔓延,一些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
此外,在深圳城市发展的肌体中未能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性景观群落保护的结构关系。
为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根可寻的宜居城市,深圳需要应对历史性景观衰退和消失的现象。
可通过景观的途径与手段,将历史性景观的保护利用与当下的城市生活与发展转变相结合。
深圳辖区内多元的历史性景观应当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并加强这种背景性景观结构对于未来城市新格局的影响渗透作用,激活城市自身肌体及其与周边地区紧密结合与互补的有机关系,整体构建保有地域历史文化景观特点的山海田园现代都市。
历史性景观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发展不矛盾,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历史性景观有助于城市身份特点的形成和地方历史文化气息的沉淀,以促进地方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和归属感。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和身份的重要载体,虽源于过去,但更属于当下和未来,是多元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说过,每一个地点,不但要延续过去,也应展望连接未来。
每一个场所都在持续地发展着,对其未来的目标负责,我们生活在有时间印记的场所中。
如何通过历史性景观来连接过去、今天与未来,是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各类参与者们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三、历史性景观的方法与途径景观在以往被视为静止的物体,被作为“纪念物”、“资产”予以保护和修复。
而今天,历史遗产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历史纪念物”到“社会综合体”再到“活的遗产”,需要以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方式来对待。
可通过联合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生态学途径,超越视觉物体和视觉语汇的范畴,转向将多重层积的历史环境作为人类经验和精神场所的方面来加以综合考虑。
[ /p-262243729.html?bsh_platform=renren &uid=58126887]在诠释景观保护战略时宜采用宽视角的方法来分析历史聚落和城市,而不是简单鉴别和描述遗址及建筑物。
这一方法促进更广泛的学科融合,如对地貌学、自然环境和对非物质方面的考虑,这种融合将引导对历史性景观的价值多样性的更综合、更包容的理解,并对其加以保护。
[ [荷兰] 罗·范·奥尔斯:“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中国园林》,2012年第5期,P17。
]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性景观的方法与途径因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总体呈现出综合、动态、整体多样的特点和趋势。
可以通过景观立法、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管理、景观评价等手段来综合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帮助实现其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延续与追求,同时整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在当前国内涉及历史性景观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原真性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其英文本义指真的、非假的,原本的、非复制的,忠实的、非虚伪的等含义。
上世纪60年代该术语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于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指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是我们的责任。
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奈良文件》是有关原真性问题最重要的国际文件,指出其不应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其原则就在于此。
并肯定和强调了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且必须从原真性的原则出发,寻找各种文化对自己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实践中,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非体现历史延续变迁的真实“原状”。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14卷第2期,P2。
]在遗址上将不复存在的构筑物重建,试图重现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恰恰违背和丧失了历史遗迹的原真性。
客观地将历史遗产的信息原本地传给后人是我们的责任,对历史遗产的伪造成分背离了原真性原则。
以深圳南头古城重建的南城墙为例,从材料、建造方法到现有的古城内外应有的公共空间关系来说,都没有给出充分的重建理由。
应避免此类有背原真性的遗迹“重建”。
2、完整性历史性景观不仅指那些显著的古建筑物单体、遗址本身,还包括它们周边的平常的历史性环境、场所的区域背景及其地理环境。
历史性景观的保护应当是整体的,应纳入到城市和区域景观保护规划的框架中。
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考察历史性景观:前者包括场地中的古建筑、古遗址、街道空间格局、场地及周边环境等物化的因素;后者则包括在这些历史场所环境中正在进行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状态以及它们的悄然转变等非物化的因素。
两方面因素共同形成了历史性景观在延续和变迁过程中质朴鲜活的场所真实感,共同构成当下生活内容与背景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