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保护性发展研究
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的探讨作为一名规划设计师,我想谈谈我本人对于小城镇生态规划与设计在未来,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作用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随着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乡村变成小镇,小镇变成小城,小城变为中大型城市,变为繁华的都市。
在以往的变化发展中,我们走过不少的弯路,有过很多的教训,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次,就由我来谈谈我心中的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
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好的生态景观是成功的一半。
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规划要求设计者在深刻了解小城镇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进行,把小城镇置于一个更大范围内来进行考察与设计,充分利用附近山脉、农田营造舒适宜人的田园景观,而不是孤立地对小城镇本身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⑴根据环境特点来安排各种设施,不宜做过大的改变,确保环境的连续性。
有些小城镇在设计时过分求大、求平,不顾环境的实际特点,把山头夷为平地,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建设的费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在我国古代的“风水”中就有山为“龙脉”不能断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切断山脉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影响生物活动、风向风速、水土保持等。
⑵小城镇体量要适中,不能盲目地跟大城市进行攀比。
小城镇有小城镇的特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人口数量等来合理安排小城镇的面积,以小的、紧凑型的规划设计为宜。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小城镇生态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
可分为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
物质性景观即人们普遍认识的景观,包括人工景观、自然景观。
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大结构。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精选10篇)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精选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篇1【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推力也加快了我国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但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加深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树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步伐。
换言之,生态环境保护做不好,不仅生存质量没有保障,长远的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在特定时期的快速发展,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观点,就将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一、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坏境问题(一)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系统失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并没有相关规划,盲目无序扩大,效仿城市建设中的开发模式,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等城市模块,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而且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大片土地被闲置,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大批的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
(二)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治理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内的企业分布不均,企业粗放经营问题严重,促使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系统本身能够基本维持相应的平衡,一旦遭受破坏,其生态系统基本上就丧失了维持能力,且相关的治理措施不到位,对工业污染物没有有效的处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研究论文一、关于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及其作用(一)关于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时代在飞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也在逐步进入新的时期。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伴随着其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文明的同时,也在困扰于与自然环境的逐渐疏离。
钢筋混凝土建筑正在日益使人们的精神感到越发的困惑、压抑和拘束。
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于是,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愈加显现出来。
所谓生态景观设计,指把景观设计延伸到生态的层次。
广而言之,所有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尽可能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以称为生态设计。
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指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发展,以实现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动态发展保持统一。
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有一条原则很重要,那就是对场地的尊重。
最好的生态设计就像是在原来场地的基础上所形成,景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这是因为生态景观总是要在一定场地基础上开展进行,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更是非常注重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往往因地制宜,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三个典型特点,即尊重自然条件、维护大地景观格局、营造绿洲景观,再造自然。
归纳上文所言可知,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正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实现一种和谐的生态观和自然观的最终建立。
(二)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的作用在小城镇建设中,推进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也是小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小城镇建设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小城镇的生态景观设计规划中,以人为本是其设计的基础和原则。
城郊乡村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研究

城郊乡村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的村庄和农田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城郊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生态景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郊乡村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路径。
一、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景观被定义为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自然与文化单元。
在城郊乡村中,生态景观的保护对于维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保护生态景观,可以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
二、城郊乡村生态景观的特点城郊乡村生态景观与城市中的生态景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高:城郊乡村往往是自然生态系统发育较好的地区,其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往往高于城市区域。
2. 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脆弱:城郊乡村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其文化积淀与传统习惯深厚。
然而,由于农业、工业和旅游等活动的影响,城郊乡村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多样性丰富:城郊乡村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包括了农田、林地、山谷、湖泊、河流等。
这些自然环境因为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特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还与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 确定目标和指标首先要确定城郊乡村发展的目标和指标,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规划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城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2.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城郊乡村生态保护,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造,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模式,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城郊乡村要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同时,要建立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关系,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4. 加强城乡协调城乡协调发展是城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探讨

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小城镇乡村地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投资被引入到小城镇乡村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作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部分,景观绿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进行探讨。
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建设导致土地的水土流失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而景观绿化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绿化带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土壤水源、减少噪音等作用,改善整体的自然环境。
景观绿化建设还可以使得城乡环境更加和谐美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小城镇乡村地区转移居住,这使得小城镇乡村地区的建设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支柱。
而景观绿化建设可以为这些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景观绿化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创造更多的岗位和收入来源。
景观绿化的建设也可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好处,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在小城镇乡村地区积极推进景观绿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也对于保护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小城镇乡村地区,往往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民居等。
景观绿化的建设可以在保护这些传统、历史遗迹的为其提供更多的保护,如修缮周边环境、维护植被、保护风水格局等,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存。
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导致景观绿化建设的布局不合理,绿化植物的种植不科学,造成了资源、能源和时间的浪费。
部分小城镇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投入支持景观绿化建设,使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提升。
浅谈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

和谐发展。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 行适时监督 , 对破坏生态环境要视 隋节的轻重追究相应的责任 , 为创
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 使大家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小城镇可持续 发展的保证。 只有提高居民的素质 , 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 才能从根本 上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 乡镇企业应转变长期以来形成 的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观,这种粗放型的发展观和生产方式 ,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提高干
民营 科技2 0 1 3 耳第1 期
生态环境
浅谈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
张 伟 张大鹏 于丽敏
( 山 东省 东 明县 环 境保 护局 , 山 东 东明 2 7 4 5 0 0 )
摘 要: 推进 和提 高农村城镇化发展 水平, 是我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在小城 镇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的 同时, 也产 生 了一 系列 生 态环 境 问题 , 这 些 问题 已经 成 为制 约 小城 镇 发展 的 重要 因素 。 现 通 过 分析 小城 镇 建 设 中存 在 的 生 态环 境 问题 , 阐述 加 强 小 城 镇 环境 保 护 的重 要 性 和 必要 性 , 并 针 对 小城 镇 建 设 过 程 中存在 的环 境 问题提 出 了相应 的对 策 。 关 键词 : 小城 镇 ; 环境 保 护 ; 环境 规 划 1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 E 业区; 同时要结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区改造 , 增加镇区 1 . 1 小城镇建设中环保意识不强。许多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规划 , 片 的绿地面积。 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 , 建设适宜 ^唇的居住环境。 其次, 面强调经济增长 , 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 , 忽 要规划调整小城镇企业的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 , 对乡镇企业 的建设项 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 使小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隐患。 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并做好 乡镇企业的选点布局, 把有污染 的企 1 . 2 注重经营l 生开发的投入 , 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 , 业安排在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尽量减少污染 ; 第 , 通过规划引导 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盲 目无序的发展 ,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快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续发展是严重相违背的。 2 . 3 加强科技投入 , 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城镇是人 口和经济 1 . 3 城镇规模小 , 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问题突 出存在 , 不少小城镇缺乏 自来水 、 集中供热, 有的甚至没有排水设施 , 环卫 设施 也不 健全 。 1 4 小城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小城镇企 、 活动的集聚地 , 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 凡是破坏生态环境 , 经济非 持续发展的技术 , 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 解决的根本出路在 于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 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发展循环经济 , 倡导生态 产业。 增加科技投入, 因地制宜的研制、 开发 、 推广可持续发展产业 , 保 证发展过程无污染 、 无废物 、 低耗能 ,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 是实现小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要求 。注重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 不
浅议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规划

4 、 在总体规划阶段, 对小城镇生态环境、 景观资源的利用和把握起着一 定 的控制 作 用 , 因此在 我 国小城 镇 总体 规 划 中的关 注 日益加 深 。要 实 现小 城
镇 的全 面协 调 的 可持 续 性发 展 , 总体 规 划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生 态 环境 保 护是 总体 规 划 的重 要 内容 。高标 准 的生 态环 境 保护 规 划 , 是 与 可 持续 发 展概 念 相适 应 的一 种 规划 方 法 , 是 保 持 生物 的多 样 性 , 将 小 城 镇 生态 系 统 置 于整 个 生物 圈 范 畴 内进行 规 划 , 建 立 镇 区 和村 庄 的 复合 生 态 系统 , 保 护 镇 区及 周 边 的各种 生 物 。结 合小 城镇 环 境保 护规 划 的基 本要 求 , 科学 的分 步实 施 以环 境容 量 和 自然 资 源承 载 力 等为 基 本依 据 , 实 施 可 持续 发 展 战 略 , 改 变 小 城镇 原 有 的粗放 型发 展 模式 , 向生 态 环境 友好 型 发展 , 以改 善 区域 生 态环 境 质 量 , 维 护生态 环境 功能 为 目标 ,把生 态环 境保 护和 经济 建设 发展 相结 合 ,统 一规 划, 加 强法 制管 理 , 严格 监管 力度 , 实现小 城镇 经济 、 社会 和环 境三 者 的协 调发 展, 防 止生态 环境 的破 坏 与污染 。将 生态 学 的原理 和城 市 总体 规划 、 环境 规划 相结 合 , 从 自然要 素 的规 律 出发 , 分 析其 发展 演 变规 律 , 在此 基 础 上确 定 人类 如何 进行 社会 经济 生产 和生 活 , 有效 地 开发 、 利用、 保护 这些 自然 资 源要 素 , 促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

文 章 编 号 :0 1 8 1 (0 0 — 0 3 0 10 — 6 2 1 究进展 综述
黄 慧琼 李巧 云 关 欣 廖 莎
长沙
刘 乙玄
长沙 402 ) 1 18
( . 南农 业大 学资 源环 境学 院 1 湖
H agHu i g i i yn u nX n i h LuYx a ‘ u n i o L a u G a i La Sa i i n qn Q o o u
( . suc n n io me tC l g , n nAgiutrlUnv ri ,C a gh ,4 01 8 2. itc n lg olg , 1 Reo rea d E vrn n ol e Hu a r l a ies y h n s a 1 2 ; B oe h ooy C l e e c u t e
4 02 ;. 1 1 8 2湖南农 业大 学 生物科 学技 术学 院
摘
要: 随着 经济的 发展 , 国城 镇化 建设 不 断加快 , 我 小城 镇建设 进入 了快 速发展 阶段 , 同 时也 导致 了生态环境 的严 重破坏 。因 但
此 , 强 小城镇 生 态环境 规划 是  ̄J 加 -E小城 镇 可持 续发展 的 必 由之路 。文章概 述 了 国外 相 关研 究进 展 , . 并从 小城 镇 污染 治理 、 价 评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国城 镇 化 建 设 不 断 加 快 , 城 镇 建 我 小
中图分 类号 :3 1 X 2
文献标 识码 : A
小 城 镇 被 称 为 “ 之 尾 , 之 首 ” 是 城 乡 结 合 部 城 乡 ,
态 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研 究 。 在 世 界 各 国 的城 市 化 进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保护性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逐渐弱化,城市风貌特色逐渐丧失成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一系列反生态问题以及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指出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并进一步探讨了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以指导小城镇景观规划实践。
关键词: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保护性发展1 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对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征正逐渐弱化,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着眼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弊病,旨在以恢复场地原始生境的思路与手法修复城市景观“疮疤”,并力求使采用该方法的新城市景观设计相较于之前的设计更加自然、生态,维护成本更低,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提倡原生态理念就是要探寻新时期小城镇景观规划的新方法,指导小城镇景观规划实践。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
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大跃进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
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
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
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
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
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
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
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
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
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
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
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
“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
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
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
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
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
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
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
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
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
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
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
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
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
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