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

合集下载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心理状态良好,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也包括外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素。

下面将从个人素质、工作环境和心理调适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个人素质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素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而恶劣的工作环境则会给教师带来压力和负面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等。

最后,心理调适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因此需要学会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

教师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参加兴趣爱好、与同事朋友交流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及时排解心理困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有效的心理调适,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支持,共同关心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宜人格特质初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宜人格特质初探
于 把握 村 民 思 想 动态 和 利 益诉 求 , 别 是 要 掌 握 村 民 中 “ 跃 分 特 活
[ ]中国“ 4 三农 ” 形势跟踪调查课 题组等编. 小康 中国痛— —来 自 底层 中国的调 查报告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0 4 6 — 7. M . 20 : 9 3 0 3 [ ]肖唐 镖 . 十 年 来 大 陆 农 村 的 政 治 稳 定 状 况— — 以农 民行 动 5 二 的 变化为视 角[ . 二十一世 纪》 香港 )20 , ) 1 6 . z] 载《 ( ,0 3( : — 0 45 [ ] 建嵘 . 6 于 当前农 民 维权 活 动 的 一 个 解释 框 架 [ ] 社 会 学研 J. 载《 究》 20 , ) 9 5 . ,04( : — 0 24 [ ] “ 体 性 事件 考 验 中国 须 建 弱 势群 体 利 益诉 求通 道 ” 7 群 [ B L .环 球 杂 志 ,0 0 年 1 月 访 问 ,t : nw . ia E / O] 21 1 ht / e s hn. p / c
的 时 间精 力 。课 程 本 身往 往 是 以轻 松 愉 悦 的形 式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 师人格 教
在 现 代 的 中小 学 教 育中 ,心 理 健 康 教 育是 素质 教 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教 师 , 要根 据 中 小 学 学 生 心 理 、 理 发 生 展 的特 点 , 用心 理 学 的 相 关 知 识 , 养 学 生 良好 的 心 理 素 质 , 运 培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的和 谐 发 展 、保 障 学 生 素 质 的全 面 提 高 。研 究 发 现, 中小 学 心 理 健 康 教 育教 师在 完成 这项 教 学 任 务 的 过 程 中 , 除 了 要 具 备 基 本 的 学 科 知 识 外 ,教 师 本 身 若 具 备 一 些 适 宜 的人 格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心理层面上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特质,用以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压力、挑战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适应压力的能力,能够平衡个人情绪和情感,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2.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需求、价值观等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3.情绪调控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能够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和稳定,并能够有效地表达和管理情感,以促进良好的教学和师生关系。

4.社交和人际关系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并能够有效解决冲突和困扰。

5.应变和适应能力:教师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变和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变化和挑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教师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提高工作效能和满意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关重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教师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教师是否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首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负责,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教师应该能够真正关心学生,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才能够更好地去关心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对待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态度。

教师应该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对自身的关爱和照顾。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及时排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对工作、学生、家长、同事和自身的关爱和尊重。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状态,以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的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问题等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备课时不可忽略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拥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下面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正如人之所以为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具有情感需求一样,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情绪不好或心态不稳定,极易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甚至导致学生情绪失控,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因此,要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遇事不慌不乱,心态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前行中不迷失。

教师需要有效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个体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以便发现心理问题和开展心理疏导。

3、教师应具备积极的沟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顺畅、深入的交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视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包括身体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语言智能等方面。

4、教师应具备耐心和爱心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尽管教育工作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疲惫不堪,但是教师必须具备耐心,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教师还必须拥有足够的爱心,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可以在不打扰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

5、教师应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师遇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时,应该具备主动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建立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及时创新完善。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中小学教师心理安康标准11.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人们适应自然、社会和生存进展的需求越来越高,特殊是教师面对高科技的进展、信息量的增大、残酷的竞争和压力,需要转变心理的封闭性,消退长期形成的自视清高,以增加自己的心理适应性和应变力量。

2.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进展目标的重要条件。

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育高素养人才的学习环境。

高校是培育高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3.健全的人格。

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安康说明,强迫病症、抑郁、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性格缺陷是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明显相关。

教师长期生活在“为人师表”、“严格要求”、“高标准”、“自我完善”的文化气氛中,简单使得很多教师有“完善主义者”倾向。

而这些人格缺陷,也正是患各种神经症的根底,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4.安康的心情。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时常会面对很多心理压力或冲突。

5.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的教师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别人心中的我”都有正确的了解。

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又了解自己的缺乏和缺点,因此能扬长避短,布满自信地面对人生。

相反,自我意识不正确的教师要么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要么消极悲观,极端自卑,严峻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正确地熟悉和客观评价自己,是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开端。

而悦纳自我也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安康的重要条件。

6.恰当的抱负和生活目标。

一个人有没有人生目标对他的成长作用很大,人生目标就像在大海里前行航只的导航灯,给你指明白方向,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进展做出更大的规划,明确了要努力的目标,到达什么目的,拥有什么标准。

有了目标,人生不再变得盲目,有了目标,在平常生活中就不会随波逐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包括教学压力、学生家长关系压力等,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认知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且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避免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其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的,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关心和尊重,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给教师带来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提升。

最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追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和进步,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追求。

只有教师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健康的三个特质

心理健康的三个特质

心理健康的三个特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特质:
1.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波动过大。

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焦虑、抑郁或愤怒。

2. 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特质。

拥有健康自尊和自信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面对挑战,
不会因为他人的批评或失败而丧失信心。

3. 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

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稳定的联系,能够获得支持、理解和关爱。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这三个特质相互关联,互为支撑。

情绪稳定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自尊和自信使我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感。

维持和发展这些特质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
沙湾中等职业技术----------蒋阳红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星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提高教师素质也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认识、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心里健康的现实困境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什么又是教师心理健康呢,它的标准是什么呢?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必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

它的标准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有许多研究,对问题存在的程度和也
有不同的说法。

俞国良教授曾经在浙江萧山对教师心理问题进行过5 年时间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多次发表文章论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在研究中,他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一)生理──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一些人表现为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还常常表现为身体症状。

(二)人际关系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

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可能是一家之长,要做家庭主要事务的承担者和社会的模范公民。

但是很多教师缺乏时间进行自我心里调节,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极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

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三)职业行为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

如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不理,听之任之。

(四)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是教师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

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职业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一)社会适应不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教师们还是无奈地接受,学科
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

(二)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问题,有的教师不
能正确对待教师这个职业,自身存在不正确的职业问题。

(三)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

(四)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灰暗情绪,有的还出现心理机能失调等。

(五)生理健康受损,当教师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神经系统与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容易导致身心耗竭,产生疾病或加速老化。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

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

一般有:(一)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能力,不同气质、性格,不同意志情感,不同思想行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好奇性,又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这些,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

因此,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

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也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教师的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

不少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严重,有的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新的竞
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长期处于难以摆脱的、甚至时时被强化的心理压力之中。

(四)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

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改革: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成绩取报酬等等,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

(五)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

疏导渠道的缺乏。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

社会和学校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人则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

要维护、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必须明确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必须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与调适。

从外部因素上来说,要国家对教师职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健全教师心理保健体系;社会舆论应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学校在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时,应与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而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

并提出,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心理上的支持。

具体在实践时,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和家长要给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减轻
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创设民主平等、团结温暖的学校心理环境;提高教师收入,为教师提供后勤服务保障;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等。

从内部因素来说,教师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充满自信乐观豁达,调适心理坐标期望值;乐于交往、融洽关系,要乐于奉献;学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把握情绪提高调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消减应激,不断升华,学会制怒,合理宣泄,完善个性,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等进行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保健的思路有:丰富想像力,增强预见性;运用绩效回顾,做好自我悦纳;做好心理迁移,减缓心理压力;培养直接兴趣,建设心理环境;创设团体学习,提高角色认同;强化心象诱导,主动自我调适。

因此,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不仅是要继续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更为迫切的是对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和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并提出了全员培训的“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模式。

同时,学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安排教师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学校领导多理解各年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要,多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心理环境。

2012-1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