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

合集下载

排华法案:迟到130年的道歉

排华法案:迟到130年的道歉

排华法案:迟到130年的道歉作者:吴庆才荣筱箐等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09期“如果我的祖父、祖母今天还活着,我会对他们说,这是值得骄傲的时刻!1882年有一个歧视你们的法律,但现在,两代人之后,你的孙女已成为一名国会议员。

”美国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6月18日这一天将注定被载入美国史册,美国众议院当天以全票通过一项议案,对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致歉。

连同美国参议院于去年通过的类似道歉案,至此,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体华人致歉。

迟到130年的正义这段历史是美国人自己发掘出来并公之于众的。

从1849年到1906年,美国大约有250个城镇发生过暴力排华事件,成千上万的华人被强制赶出家园,放逐他乡,驱离美国,甚至被暴打致死。

特拉华大学教授珍妮·普菲尔泽系统地研究和发表了美国排华法案的历史。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美国仍然决定给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一个说法。

6月18日这天,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议案,对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致歉。

由于类似的道歉一案去年已经在参议院通过,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体华人致歉。

这个议案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5年之内通过的第四项道歉议案,也是美国历史上第六个获国会通过的道歉议案。

此前,美国国会曾分别对二战时将日裔关进集中营、派兵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黑奴制、奴隶制、对印第安人的不公平待遇等道歉。

美国华裔众议员赵美心是这个排华法案道歉案的重要推动人之一。

2009年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女议员后,她立即与华裔美国人团体一同开始活动。

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该法案1943年被废除,该法案连同其他歧视性法案禁止华人在美拥有房产、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禁止华人妻子儿女移民美国﹑禁止华人在政府就职、禁止华人同白人在法院对簿公堂等。

在推动“道歉案”的近3年间,赵美心常以自己的祖父为例来解释这个“恶法”给几代华人带来的创伤。

英语俚语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及意义

英语俚语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及意义

·58·基金课题1 俚语定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1]。

英语中俚语的使用十分广泛。

目前针对俚语还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一般指百姓在民间使用的非正式的日常用语,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及生活气息等特征。

2 选取《生活大爆炸》作为研究素材的原因《生活大爆炸》于2007年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连续播出了12季,创造了许多收视纪录,荣获多项知名奖项(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共24次获奖),是继《老友记》之后最为成功的情景喜剧,在全球有着极为庞大的观众基础。

剧中4位男主角高智商的角色设定使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专业术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交流中穿插的各种日常俚语,极富生活气息,二者形成的反差使观众在观影时饶有趣味。

他们脱口而出的俚语既不像他们所讲的科学术语般晦涩难懂,也不会随意省略必要成分,具有规范完整、简达明了的特征。

因此,选取《生活大爆炸》作为研究素材对研究英语俚语具有重要意义。

3 英语俚语的基本特点英语俚语在表达思想时会先直接指出要点,而后对要点进行补充说明[2]。

英语俚语发展至今,历经更迭,淘汰了许多不符合人们需求的表达,如今留存下来、仍被广泛使用的俚语,大多对过去的俚语有着继承与发展,保留了其特色,抛弃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从英语俚语目前的应用来看,英语俚语主要具备口语化、多元化、幽默性、发展性等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表达口语化。

相较于礼貌用语和规范用语,使用英语俚语的人群更为广泛,他们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使用场合多为熟人之间的日常交谈,不受过多约束。

因此,俚语的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正式用语中有意避免、较为不妥的生活化、粗俗化用语——如有关种族、性、宗教等的话题。

第二,范围多元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其国民多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组成,掺杂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的惯用语言,因此演化出了许多流派的俚语。

苏大特聘教授董洁林推动美国国会就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

苏大特聘教授董洁林推动美国国会就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

“终于道歉了,我长松了一口气!”苏大特聘教授董洁林推动美国国会就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洁林,美国参议院已经全票通过法案,我们等来了迟到的公正!”10月7日早上,苏大商学院特聘教授董洁林像往常一样打开工作邮箱。

当看到同伴们发来的数封关于美国参议院为100多年前的“排华法案”道歉的邮件时,她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长松了一口气,“道歉了!终于道歉了!”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董洁林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来到美国,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董洁林却对商科更有兴趣,她先后在金融界和高科技行业工作,并在中美两地创办公司从事投资和咨询。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董洁林接触到了美国的排华法案,那时她对美国历史上这些曾发生的影响华裔移民的事件还知之甚少,“我当时非常震惊,恍然发现原来先辈们移民竟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和磨难。

”据介绍,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排斥某特定种族的法案。

这个在1882年通过的臭名昭著的法案后又被多次延长,直至1943年废除。

排华法案执行期间,华人不得入籍,不得和白人通婚,不得购买土地房产,华人的妻儿甚至不得进入美国团聚。

“我总觉得有必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错误的事情必须得到纠正。

”通过各方联络,她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加州硅谷创办了华美社,而华美社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研究1882年排华法案,并推动美国国会就此法案向华裔社区道歉。

为了能客观理性地还原事实真相,董洁林与同是海归的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胡森花了约半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的历史报道、法庭案例和记录等原始资料,编著了一本中英文版的书,名为《通往自由的坎坷之路》。

书中包括了华裔移民历史简介、19世纪美国政府对华工政策的演变、1882年排华法案、数宗暴力排华及反华案件的法庭案例、政治人物的主张以及报刊杂志对华人社区的报道等。

书本出版后,董洁林将书送至了美国大部份联邦参议员、国会众议员和政府各级官员的手里。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 美国六声sorry不容易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 美国六声sorry不容易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美国六声sorry不容易6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的法律表示歉意。

这一道歉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六个获国会通过的道歉议案。

在向华人道歉之前,美国国会曾先后就其对其他族裔的不公表示过道歉。

这些道歉行为所针对的事件,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美国的发展演变。

道歉之一:就二战时期设立拘留营、收押大量日裔美国人的行为道歉并作出赔偿。

1988年8月10日,里根总统签署文件,就二战中设立日裔美国人拘留营一事正式道歉,承认当时将日裔居民看成“外来的敌人”是出于战时的狂热和偏见,宣布给予曾经被关在拘留营中且仍在世的日裔美国人每人两万美元的补偿。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令美国政府和人民极为愤怒,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

同时,美国政府还将矛头对准了那些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日本人,怀疑他们是渗透到美国的日裔“第五纵队”,向日军提供了准确情报。

1942年2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将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其中64%是日裔美国公民〕作为敌侨放逐到美国内地,并可进行任何必要的限制。

3月,西海岸日裔居民大迁徙开始了。

在大约三个月内他们全部“搬迁”到了加利福尼亚等八个州的11处拘留营中。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关键一年,美国在各条战线上的作战和后勤人员吃紧。

当时拘留营的费用很大。

于是美国政府逐渐放松了管制,允许一些人出去从事与支援战争有关的工作,也允许部分日裔公民参加美国军队。

这些招募入伍的日裔美国人为加快二战的结束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节节败退,美国军事状况获得极大好转。

鉴于日裔美国人的良好表现,1945年1月,美国陆军部宣布结束对日裔美国人的限制行动,日本人可以回到西海岸。

二战结束后,日裔美国人的拘留营被全部取消。

道歉之二:为“非法推翻”夏威夷王国而道歉。

ABC辱华事件

ABC辱华事件

第四,“杀光中国人”的话题是从美国政府巨额国债引起
来的。美国国债问题已经成为美国一大政治问题。不打算 按照正常的“有借有还”的原则处理美国政府巨额债务的 主张越来越有市场。美国朝野争论的不是如何还债,而是 如何赖债
第五,美国媒体赞ABC“杀光中国人解决债务”是最棒 脱口秀——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赫芬顿邮报 》在其网站上刊出了吉米金莫的这期脱口秀视频,并配以 标题称赞其为“史上最棒的政治脱口秀”。不仅如此,《 赫芬顿邮报》网站还不无讽刺的说,“让我们杀光中国人 ,不偿还账务?著名的保守主义时事评论员安.寇特一定 很后悔自己没有抢先说出这样的话。网络投票显示大多数 美国人赞成。这证明“杀光中国人不还债”不是一个小孩 子的一念之差,而是相当多的美国人的真实想法。
这也许只是个孩子的玩笑,但是玩笑应该是有度的,像这 种有伤害一个国家人民的尊严的玩笑就不能在当做是一个 玩笑来看了,他应该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美国对华的态度越来越提
防,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是他称霸的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我们要用更强硬的态度对待美 国。
会”节目环节。
美国ABC电视台“杀光中国人”的节目不是“童 言无忌”,而是一个极其凶险的信号
第一,没有“得罪别人不行、得罪中国人可以”的大环境 ,6岁儿童不会产生对“杀光中国人”之类言词无所谓的 心理——你什么时候见过6岁美国儿童在电视上脱口而出 有辱犹太人、黑人、拉美人和穆斯林的“童言无忌”?
ABC辱华事件
美国广播公司就辱华言论
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吉米· 基
梅尔在深夜主持的一档"儿童圆桌会议"节目中,

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课程代码:00318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A.政策群B.政策链C.政策一般D.个别政策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A.西蒙B.德洛尔C.泰勒D.尤金·巴达克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A.战略、战术、策略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A.省政府B.乡政府C.市政府D.县政府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着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A.公共问题B.社会实践问题C.公共政策问题D.私人问题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D )5-253A.客观性B.主观性C.历史性D.动态性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A.政党组织B.利益集团C.政府部门D.政治人物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A.边界分析B.类别分析C.层次分析D.假设分析10.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是(C )5-273A.外在创始模型B.内在创始模型C.动员模型D.三源流模型11.美国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提出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是(C )7-327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D.博弈模型12.记者采访中居民对某项政策发表评论,这种形式的政策评估属于(D )8-360-361A.内部评估B.委托评估C.正式评估D.非正式评估13.埃德文·阿曼达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D )9-402A.周期型B.学习型C.阶梯型字型1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最主要和直接的作用是(A )10-443A.为公共决策者服务B.为政策教育与宣传服务C.充当政策执行的马前卒D.为政策目标的达成配置资源15.质化政策评估建立在(C )8-380A.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B.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C.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D.逻辑主义的基础之上16.在使用实验法进行政策评估时,接受政策实验处理的一组被称为(C )8-378A.对照组B.评估组C.实验组D.备选组17.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验、直观为主的政策评估方法逐渐演进的方向是(A )8-375A.以技术计量和价值选择为主B.以哲学思辨和价值选择为主C.以制度分析和哲学思辨为主D.以实验研究和理性选择为主18.在规划阶段,对政策方案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被称作(B )8-363A.非正式评估B.预评估C.正式评估D.结果评估19.通过某种方式对政策在价值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的评估被称作(D )8-366A.政策效益评估B.政策成本评估C.政策影响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20.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被称作(C )8-369A.政策效益B.政策效果C.政策效率D.政策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基于西方经验、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CDE )4-236-237A.规范最适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精英模型D.集团模型E.机构—制度模型22.法与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

2012瓜田半月谭

2012瓜田半月谭

2012瓜田半月谭:6月下半月那些事儿2012-7-1 14:52:45 来源:半月谈网6月27日,“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存在。

新华社记者罗沙摄最近最抢眼的事儿,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上天入地”。

三个航天员飞上太空之后,成功地实现了“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这种航天科技的国家。

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实验中,中国的潜水装置已经深入到7000米以下的海底。

这些成就使中国人在宇宙和深海的活动空间得到空前的拓展。

我们应该向这些科学技术人员致敬,是他们把中国的科技实力提升到与国力相匹配的高度,使我国不断地站到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前沿。

高兴之余,还应该把视野从科学探索扩展到其他领域思索点问题。

瓜田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不差智力、不差钱,在高科技领域想干什么都能干成,为什么一到了社会管理领域就不灵了呢?近些日子,几场暴雨就让南方许多城乡受灾严重。

对常见灾害的抗灾能力这样弱,与我们的国力也很不匹配。

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与科技成就反差强烈。

其次想到的是,上天入地玩的是高科技,拼的却是国家实力。

中国的实力是什么?主要就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井打工,多流汗、少拿钱积累下来的那点财富。

可至今这些创造财富的人收入仍然很低,待遇依然很差,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

医疗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更不要说在城市里买间房子扎下根来了。

让马儿跑可以,但必须让马儿吃饱,做到可持续发展。

马儿自身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的发展就会后继乏力。

想继续玩高科技也就没有后劲了。

如果科技这条腿很粗,跨出去很远,民生这条腿很细,跟不上,整个人就难免要摔跤。

所以,分配不公问题不能忽视,不能拖延。

在上天入地举世欢腾的时刻,提醒一下人们:要想保持枝繁叶茂,就必须把根基打牢,使主要生产力的生存状态大大改善,这提醒也许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

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

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

渤SOCIAL SC I EN C E J O U R N A L.:0白p【条约体系下的晚清邦交l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张涛(摘要]孔子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人所知晓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名字之一。

时值排华浪潮兴起,针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泛滥,孔子必然承受着日渐猛烈的嘲讽攻击。

美国报刊杂志讽刺孔子之举是美国人排华情绪的反映和延伸,同时也为美国完全禁止华人移民法案的通过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排华运动走向极端营造了必要而适宜的舆论氛围。

美国社会的排华行为从媒体的讽刺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孔子;美国媒体;嘲讽;排华[作者简介)张涛,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4—0125一cr7孔子及其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人以音乐的旋律“唱出”了孑L子的教诲。

(1]我们不为方式。

在中国看似自然的言谈举止一旦置于美难想象中国人摇头晃脑吟诵孔子语录时给美国人国媒体的视野之中,就立即被打上了文化低劣的烙留下了何种印象。

为加强记忆和领悟,华人还在住印。

就19世纪后半期美国媒体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处的墙壁上悬挂“写有孔子聪明语录的狭长条化的贬损而言.孔子是最大的靶子之一。

孔子被界幅”(2】。

即使路遇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国人,美国人定为中国低劣文化的根源,他因此经常出现在美国同样会认为,在看似空洞的眼神之下,此人必定在媒体嘲讽中国人的各种场合。

不仅如此,美国媒体潜心默记孔子的教诲。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曾有还藉孔子之名攻击讽刺不受自己喜好的美国人物如下报道:一名中国人“仅穿着一条裤管肥大的裤或事件。

本文拟以1849年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子”,倚在临街的门柱上,“双眼失神,回味着孔子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通过期间的媒体报道为例,的聪明语录,或者正在盘算着如何骗取别人五美将孔子承载的美国嘲讽放置在美国排华运动的宏分”[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据媒体报道: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正式以立法形式就其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

[详细]《排华法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它给国人带来了什么苦果?美国为什么最终会废除它?所谓的“道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生与死1882年出台的美国《排华法案》简单而粗暴,其主要内容包括:1、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2、其他居美华人,如果没有适当的证件,一律驱逐出境;3、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归化美国公民。

自此之后至1943年废除该法案前的61年中,美国政府还先后出台15个与之相似的排华法令。

这些排华法案(令)出台的缘由,既有赤裸裸的现实利益考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误入歧途结出的苦果。

美国政府之所以在1882年排华,是因为华工不再有利用价值自1820至1882年,虽然是华人自由移民美国的时期,但华人在美国已经饱受歧视。

如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通过“外国矿工执照税法”,高额盘剥华工;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又宣布华人不准在法庭作证;再如1870年,旧金山议会通过《立方空间法案》,规定市内住屋,每一成人住客,需有500立方之空间,法案很明显是针对地狭人稠的中国城华侨而设,法案出台后两个月内,便有华侨247名被拘控;同年12月,旧金山市议会又通过了《街边挑担法规》,不准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5元,其目的在于禁止中国人挑担运送货品;1876年旧金山又通过《洗衣馆法规》,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需缴税15元,华工向来节俭,多以人力运送,该法规显然也是针对中国人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意味着上述诸多地方排华法令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认可。

推动该法案出台的导火索之一,是诸多失业的美国白人迁怒于华工,认为是华工以低贱的工资需求抢去了他们的饭碗,故而暴力排华事件频繁发生;政客们为迎合“民意”获取选票,也公然将排华列入自己的竞选纲领之中。

但这些就业冲突,其实并不是美国联邦政府出台《排华法案》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修路、采矿等基础建设初步告一段落,以出卖苦力为主的华工,已不再受到欢迎。

随着铁路的建成,大量的白人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于美国的东西部,加上露天矿井大量关闭,以及采金业的大退潮,以前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2、1880年代,美国的华人主要从事服装、皮革、火柴这一类手工行业,在工业化机械生产领域,则缺乏劳动技能,难以进入,这直接导致华工在美国经济结构中毫无重要性,是一颗随时可以被美国政府拿来“平息民愤”而抛弃的棋子。

也唯此,才能解释:为什么从1850年代即已开始的民间、地方排华浪潮,直到1882年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1880年美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为28%,与英国并驾齐驱),才得到联邦政府的“响应”——换言之,对美国政府而言,华工在经济结构中已经无足轻重;但排斥华工政策,则大大有助于赢取白人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排华政策还被披上了一件时髦的“种族主义”外衣值得注意的是,排华法案通过的文化背景,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西方思想界引发地震,从生物学领域入侵社会学领域,崇奉弱肉强食和“种族主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随之兴起。

美国的排华政策,不可避免地也沾染上了严重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毒。

排华法案出台之前的1876年7月,美国联邦国会参众两院曾分别通过决议,成立了一个联合特别委员会,前往美国西海岸对中国移民问题进行调查。

委员会先后听取了一百多名证人关于中国移民问题的意见。

这些证人陈述最后汇集成一部长达一千二百多页的《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

从这份报告书中,不难看到当年美国知识阶层身上那浓厚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仰,下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A·B·Stout: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A·B·Stout是一位医生,他认为促进一个种族身心两面的健康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崇高职责,所以他“打算对促使美国民族退化的各种原因进行一次考察”。

在参考了众多“权威人士”的著作之后,ABStout得出的结论是:“高加索人种(包括它的各种类型)被赋与了超越所有其他人种的最高尚的心灵和最美丽的身体。

它高居其余一切种族之上,观测着生命的原野。

它受造物主的指派去支配全人类的命运,造物主授与了它以超过所有其他各种族的权力去研究、赞赏和统治上帝在人世间所做的一切。

现存的其他不同种族与它建立任何新的结合都不能增进这种天赐的完美品质。

不论哪一个种族加入到它里面来,都会对它起破坏作用。

……一切宽大自由的法律都是专为采用这些法律的种族制定的。

不让劣等种族享受这些法律,并不是压迫。

我们同欧洲人通婚,那只不过是繁殖我们自己的高加索类型;我们同东亚人混合,那就是在创造退化的混血儿。

……中国人可能会高高兴兴地请求美国人移居到他们的国家里去,因为每一个结合都可以改进和提高他们那衰弱了的种族;而相反,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

”Frank·M·Pixley: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Frank·M·Pixley是旧金山市的某位“代表”。

他在与维护华人利益的旧金山中华会馆代言人FABee及负责本次调查的联合特别委员会委员们之间的问答中如此说道:“不,先生。

他们(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

在我看来,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

……我认为,再没有象中国人这样低劣的了。

在非洲的若干地区,智力的标准比较低,但是道德的标准比较高,就是说,他们是比较诚实的。

这些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是由于人口过剩产生的——的罪恶的顶点。

……他们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文明,我简直认为,如果他们象非洲一样没有文明,那还要好些。

……我的确认为具有我们的文明的四千万人同具有中国的文明的四亿人接触,会使他们进步。

我认为,这会把我们的文明降低到他们的水平,并不是提高我们的文明,而是提高他们的文明,这就是危险所在。

”James·P·Dameron:中国人脑容量太小,是无法建立文明的自由政体的劣等民族James·P·Dameron是一名律师,并自称“多少算是一个博物学家和人种学家”。

基于这一知识结构,其排华的理论依据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蒙古种族有一部时间久得发霉的历史,这部历史断言自己有五千年的文明……然而,在那时间里,这些蒙古人种一直没有进行过一次努力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以及建立自由政体。

另一方面,白种人已经使欧洲淹没在血泊中,点燃了自由的火焰,而在这同时,他们却仍在安静地服从于汉人或鞑靼人的统治。

留着他们的辫子作为他们服从和退化的标记……有学问的人种学家如Nott、Gliddon和Morton都已指出:任何种族,如果他们的平均脑容量不超过八十五立方英寸,就没有能力建立自由政体;在他们的历史中并没有曾经试图建立这种政体的事例;中国人和美洲黑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八十一至八十三立方英寸,而印度——日耳曼族的平均脑容量则高达九十二草九十六立方英寸,某些人更高达一百二十五立方英寸。

……由于中国人的脑容量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所以他们将象属于蒙古种的印度人一样,宁可被消灭,也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采用西方文明。

由于他们在脑容量方面是一个比白种人低劣的种族,所以让他们保持本来的样子,而去鼓励同他们的贸易和友好关系也许好些;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具有一种深挚的爱,所以还是让他们留在原来的地方为好,这是因为他们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是一种不同类型、不同文明的种族,因为两个种族不可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一起生活而不混合起来,因为大自然已经在肤色和气味方面打下了它的标记。

”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石泉城屠杀华人事件美国知识界1880年代前后对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在层出不穷的华工遭迫害事件中,似乎被一再“证实”。

1885年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城屠杀华人事件” (The ChineseMassacre at Rock Spring),曾一再被美国知识界援引,用来证明华人是低等种族,从来都无意“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以及建立自由政体”。

该惨案发生的原因,是煤矿公司因为冬季到来将临时增加铁路运输能力,意在增加生产。

矿工们趁此机会提出加薪及改善待遇的条件。

资方不肯接受,矿工于是发动全面罢工。

当地的矿工有爱尔兰、苏格兰、挪威、瑞典及其他各国的移民劳工。

老实的华工没有加入罢工的行列,于是引起白人劳工的不满。

同时,煤矿公司在白人劳工罢工后,立即到加州招雇了百余华工来顶替罢工的白人。

此举更引起白人矿工及当地矿工家属的愤怒。

惨案由此在1885年9月2日发生了。

28名华工惨遭杀害,15名华工受重伤,约600名华人遭驱逐。

华工不参与罢工,不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似乎确实可以证明华人是低等种族,无意“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

但惨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就业竞争,说到底,是饭碗问题;所谓“种族主义”,不过在事后给这场血腥屠杀披上一件时髦的“文明外衣”罢了——在1880年代,“种族主义”在白人世界里,确实代表了某种“文明”的高度。

东方抵抗“排华”,反而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陷阱误国误民《排华法案》没有引起清帝国的强烈反应,帝国的知识分子们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一法案沉默不语,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只有李鸿章在1896年访美时对该法案语出讥讽:“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然而李鸿章很明白清帝国的国力,不足以对美国产生任何压力,所以最终他避开了华工们聚集的美国西部,而选择了从加拿大回国,他告诉记者,说自己“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在李鸿章看来,清帝国实力不济,接受了请愿信而毫无办法,只能丢尽清帝国的脸。

直到十几年后,由《排华法案》开启的针对东方黄色人种的种族歧视,进化成西方近乎“普世价值”的“黄祸论”的时候——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公开提出“黄祸”的概念,并令宫廷画家制作了有关“黄祸”的宣传画,而且广为传播——东方世界才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性,也才开始真正回应西方世界。

可惜的是,这种回应,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西方世界的圈套——19世纪东方世界文明的两大中心,中国和日本,竟全都没有对“黄祸论”的理论基础——“种族主义”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出质疑;相反,日本和中国知识界为了驳斥“黄祸论”,竟然去寻求“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