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

合集下载

濠梁之辩——子非鱼

濠梁之辩——子非鱼
创意课堂——学文言文《子非鱼》
读绕口令学文言文 《子非鱼》
绕口令谁怕谁——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短扁担比
长扁担短半扁担。长扁担绑在短板凳上,长板凳不能绑 在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的长扁担上;短板凳也不能绑在比 长扁担短半扁担的短扁担上。
子非鱼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 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 的话,实属诡辩,不 是实质的胜利。他的 推理有悖逻辑,所以 应该是惠子胜。
庄子: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 子的话反驳“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时,庄子却 采取转移话题、偷换 概念的方法,转败为 胜。
惠子: 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 的话,实属诡辩,不 是实质的胜利。他的 推理有悖逻辑,所以 应该是惠子胜。

曾经曰过:
之胡不
梦蝶知
为与周
周,之
与胡梦

?蝶为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蒙(今安 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 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 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之辨2010-05-04 21:49:53内容提要:综观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二人的“濠梁之辩”,区区百余来字,情节简赅,辩程不过两回四句,似乎尚未定夺胜败便以庄言终篇,着实难结欲求是非者确然之欢。

举凡裹挟是非胜负等先入之见来倾聆庄惠之辩者,虽得高下之分,却尽失纵深之境,难获个中精微。

察究庄惠语间意里,除却其精湛辩辞,紧张思端外,庄惠二人的语言结构,意识向度和思想路数都有可深掘之处。

“濠梁之辩”究竟开显出了怎样一片思想境域?笔者欲从以上三个维度探寻“辩中”秒奥。

关键词:理性逻辑审美观照齐物大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之上也。

”(《秋水•章六》)庄惠同游于濠水桥上,见“白鱼”游于水间一景。

庄子不禁兴发畅言“鱼游且乐”,此言一出,即成判言,言之所断者(鱼游且乐)看似对一给予之物(白鱼)作一番事实判断(鱼“游”且“乐”)。

这一事实判断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鱼游”与“鱼乐”两种行状。

我们将顺延此二行之状来究明庄惠之辩的症结所在。

“鱼游水间”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场景,即成为一个公共性的当下直呈,举凡目视之人皆予认可,在这一层面上庄惠不相抵牾。

而当庄子“依行而表意”言及“鱼乐”时,惠施便迎刃相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施并非从相反立场简单否决庄子的断言,也并不是意在驳倒“鱼乐”这一价值评判而以它者代之,而是从根本上追问庄子之言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何在。

他的前提是“子非鱼”,结论为“非鱼者安知鱼之乐”,此番质疑依据顺理,恰中症处。

如此看来,惠子所诘直逼庄子所言的根部。

惠子之言为何有如此功效?让我们对此言的可能性做一番考察。

惠子的追问其实是奠基于他的前提处,即“子非鱼”。

浅析“濠梁之辩”中的辩论技巧及其合理性

浅析“濠梁之辩”中的辩论技巧及其合理性

浅析“濠梁之辩”中的辩论技巧及其合理性作者:李天余王妍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摘要:“濠梁之辩”是《庄子·秋水》里的一个经典故事,流传至今,已有许多读者和学术研究者进行研究。

本文从思辨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庄子和惠子在辩论过程中采用的辩论技巧有哪些及其合理性分析。

关键词:濠梁之辩;逻辑谬误;隐含假设,归谬类比法;循环论证;转移论题一、故事简介“濠梁[1] 之辩”是《庄子·秋水》里的一个经典故事,辩论双方分别是庄子和惠子。

双方围绕的辩论主题是: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是正方,立场是:庄子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是反方,立场是: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原文摘抄如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二、“濠梁之辩”第一次交锋的辩论技巧分析——隐含假设先分析二人第一次交锋的过程:庄子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水中的鱼儿好快乐,接着惠子立即反驳道,你不是鱼,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先表达一个观点,鲦鱼真快乐,也由此开始他和惠子之间的辩论,而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鲦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从逻辑学角度去分析庄子的论证,可以发现庄子用鲦鱼在水中从容游动这个前提得出鲦鱼快乐的结论。

很明显,要使结论成立,只有鲦鱼在水中从容游动这个前提不足以支持结论,还需另一个前提,即:如果鲦鱼从容,那么鲦鱼就是快乐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前提是否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很明显,这个大前提是一个充分条件,也就是鲦鱼从容,一定能够得出鱼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主观必然性是否与事实相符呢?笔者认为,主观的必然性不是客观的必然性,不能取代客观的必然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欢迎来参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

其,话题。

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问题探究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

LOGO
感谢您的关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
LOGO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过惠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 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 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 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 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LOGO
濠梁之辩
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 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 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 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 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 ‚鱼之乐‛正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先秦:佚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

其,话题。

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

从濠梁之辩看庄惠二人的思想

从濠梁之辩看庄惠二人的思想

从濠梁之辩看庄惠二人的思想一﹑前言所谓「乱世言论兴」,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有如百花齐放,乃是我国思想史上最为光辉的时期。

这股中国的思想洪流,经过了千百年之久,与后世的各种学说相推相荡,才使得其思想更趋完备。

然而身为我们这些后人,自然可拿着前人所提学说一一研究,寻出其弊病;也可和有志的同道中人相互砥砺,彼此琢磨,以求弥补个人思考的不周密性。

但是我开始怀疑一个问题,那便是古代那些分属各流各派的思想家们,似乎甚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之一起做学问。

当然他们可能会有门人,有弟子,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也许他们都以习惯于这种另类的寂寞吧!毕竟要找到一位与自己的才德学识俱不相上下而可以相互切磋的人的确不易。

然而这种情况却并非从未发生,至少对庄惠二人而言。

日本一位擅长描写都会男女的著名漫画家柴门文,在她的一部漫画《同班同学》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象棋也好,网球也好,『棋逢敌手』是最有意思的。

」我想,棋逢敌手不如说是势均力敌,也就是彼此平分秋色。

犹如两人角力,时而我胜,时而我负,这才是趣味所在。

前巴西足球国家代表队队长曾说:「我最讨厌的比赛就是已知避胜的比赛,……唯有双方旗鼓相当,才能促使球队进步。

」大哉此言!其实不只如此,我认为几乎各种活动,都需要有这样的功能。

企业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被所有学者认为是不变的真理:「让敌人与自己成长。

」那便是棋逢敌手的另一个写照。

当然,庄子和惠子虽然有着学术思想上的基本差异,导致彼此多所批评,我们却也不能将之视为敌人。

不过,他们之间的交往,的确是很令我们所感到好奇的;尤其是古籍之中,对两人来往的记载,并不算多,但每一篇却都令人印象深刻,足见两人交游之真。

因此他们可说是似敌似友,却又非敌非友的微妙关系,这也就是我最感兴趣之处。

而书中所载,庄子与惠子两人的辩论,尤其是吸引人。

我们看濠梁鱼乐之辩,两人机锋相对,旨意独到,且发人深省,更是千古之胜事。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才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濠梁之辩的真意——兼论庄子见道与言道的问题

濠梁之辩的真意——兼论庄子见道与言道的问题
第 5期
21 0 1年 9月
吉林 师范 大 学 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in N r l nv r t( u a i e & S e ce c dt n o ra o l oma U i s y H m nt s Ji ei i o i S i eE io ) M n i
历 , 就 没 有 道 心 之 乐 , 以 , 是 不 能 理 解 庄 子 之 也 所 他 乐 的 。

人 休 乎 缺 藿 之 崖 。 赴 水 则 接 掖 持 颐 ,蹶 泥 则 没 足 灭 告
趺 。 奸 蟹 与 蝌 蚪 , 吾 能 若 也 。 夫 , 一 壑 之 水 而 还 莫 且 擅 跨 踌 , 井 之乐 , 亦至也 ! 子奚不 时来人观 乎 ?【 坎 此 夫 ”1 l

境 界 之 别 与 沟 通 之 难
为 了 证 明 庄 子 的 境 界 惠 子 不 懂 ,先 让 我 们 先 从
《 水 》 人 手 分 析 。 《 水 》中 用 了 大 部 分 篇 幅 讲 生 秋 篇 秋 命 境 界 的 不 同 。 命 境 界 不 同其 眼 界 也 就 不 同 。 井 生 从 蛙 到 河 伯 再 到 海 神 若 。 界 一 个 比一 个 大 。 伯 开 始 境 河
No5 .
S p2 e .01 1
d i1 . 6 /i n10 — 6 42 1 . .1 o:03 9 .s . 7 5 7 .0 1 5O 1 9 js 0 0
濠粱之辩 的真意
— —
兼论庄子见道与言道的问题
范 文 彬
( 吉林 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 吉林 四平 16 0 ) 3 0 0
之乐也是可笑的。 [ 键词 ] 濠 梁 之辩 ; 道 ; 道 关 见 言 【 图分 类号 ] B 2 中 2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07 5 7 (0 10 — 0 5 0 文 10 — 6 4 2 1 )5 0 3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乐之辩
《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

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既然你问我鱼为什么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事先已经承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而现在你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赏析:
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而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两人一句接着一句,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深化。

庄周肯定人能知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人能知鱼之乐。

两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路,使人应接不暇;睿智的谈锋,令人拍案叫绝;丰富的奇想,更能启人遐思。

他们两人的辩论,虽则不可能谈惊四座,却也是洋溢着深厚的南华神理、机趣横生的思辨力量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文章起到移情益智的作用。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

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辩论的结果也就很难判断出谁是谁非。

惠施是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感情;庄周则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

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周的逻辑推理,纯是玩弄诡辩。

他是根据相对主义的理论,不仅完全泯灭了人和鱼不同质的差别和界限,而且把惠施的发问作为辩论的前提。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施展诡辩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然而,庄周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

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这些和庄子人乐鱼亦乐的情境是相仿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周把自己游濠梁之上的快乐,移栽到出游的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相反倒觉得庄周说得机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