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背影》。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增强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都感受过父母的关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父爱的课文——《背影》。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2.学习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父爱?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情感。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影》,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主题。

(三)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感,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2.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背影》全文,进一步感悟父爱。

四、教学反思1.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对生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但部分学生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2.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有助于学生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

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

《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

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内疚之情。

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悟亲情和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四、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亲情。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父亲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亲情的伟大。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形象。

2.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加强记忆。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教学设计1教材与学情分析: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爱。

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

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课文的价值点比较多: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换一种角度理解深沉的父爱;学生在写作时,比较注重华丽辞藻的运用,通过语言品析,让学生体悟到朴素的语言也可以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作者抓住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叙写父爱,把父爱聚焦于背影进行细致刻画,具体感人。

一课时的教学,我想以本课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写作借鉴。

所以我将本课的价值点定为“抓住背影这一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并通过朴素而准确的语言表现人物形象。

”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七年级学生在写人习作中借鉴这一种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抓住特定的场景或者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使作文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学习目标:通过品析,理解本文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爱主题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在我们的印象中,“慈母严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

那么父亲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严厉和苛责吗?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同样温柔体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

他们的爱与母爱一样伟大。

2、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检测字词给加点字注音交卸奔丧差使琐屑栅栏踌躇蹒跚颓唐簌簌举箸三、整体感知:观看《背影》朗诵视频;初步感悟文章情感之美、语言之美;1、你从文中那些细节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2、作者是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四、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训练点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用 FLASH 制作,开头放的《背影》歌曲、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朗读及动画、一首赞颂父爱的诗歌、拓展迁移的背景动画《懂你》歌曲等。

【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放《背影》歌动画。

〖作者介绍〗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某某省某某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中学课本节选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笔法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2.作品简介《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某某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赶到某某与父亲一道回某某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

丧事完毕,父亲到某某找工作,作者回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预习测评〗1.给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sù)簌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迂(yū)腐拭(shì)颓(tuí)唐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共5篇)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相怜相爱的感情。

它是一篇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代表篇目。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有接触过XXX的散文,但作为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因此,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安排布置。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研究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

3、感受文章父爱的深沉,联系自己的生活迁移对父母的情感。

重点: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和语言的描写。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介绍父亲节的时间,引出父爱的深沉。

今天我们要研究著名散文家XXX先生的《背影》,体味XXX的父亲那深沉而绵长的爱。

2、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XXX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初一时学过《春》。

《背影》是记实散文。

二、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0分钟)1、师生共读全文,学生自读课文。

2、回答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为之感动落泪?3、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三、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15分钟)1、分析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每部分都有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2、分析作者写作意图: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反映我国传统文化。

四、研究人物描写的方法(15分钟)1、讲解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分析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这种方法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课堂内容,强化研究效果。

2、布置课外阅读作业:阅读其他父爱题材的文章,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最新-《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最新-《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2023《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2023《背影》教案设计(精选5篇)。

2023《背影》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教学流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作家作品(教师讲授)(一)朱自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背影》介绍《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初中语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

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

(1段)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再现背影──思念。

(7段)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

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

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⑸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真是感人肺腑2、齐声朗读第六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描写?讨论:动作──“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背影》课时教学设计(一)知识教学点1.给加粗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二)能力训练点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

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

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

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

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

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

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

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

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

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

)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

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

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

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

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

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

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

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

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

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

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

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

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

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

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

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

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

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

这是语言的力量。

(三)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第一次――点题的背影1.黑色的背影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2.蹒跚的背影3.艰难努力的背影第三次――离别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第三课时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

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

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

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四、参考资料1.叶圣陶谈《背影》(《文章例话》)2.朱自清的“平常心”(《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陈孝全4.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刘彬荣、林琇珠5.《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唐嗣德6.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凌焕新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从文中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但对文章的写法的领悟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