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5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

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

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

(屏显)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解读本科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方向, 有的放 矢
整体感 知 理 清文脉
学生速读课文后, 四人小 组讨论回答。 学生间互相 评价,互相示范
教 学 教 师 活 动 流 程 质 疑 探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 究 精 出来 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 心赏析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
挚的爱? 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 并体 会它所含的意思。 4.《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学生思考回答课题, 讨论 探究合作。 朗读父亲买橘 一段。
使学生既动口又动 脑。理解课文,体 会情感。
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 情 感 迁 青春年少, 移 感 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真心 受深情 话。 说话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增进与父 母的交流,学会关 爱亲人.
激发学生情趣,引 入新课.
出示目 标 明 确方向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 2.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 主题是什么?(背影;我的父亲;父爱。 ) 3 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 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语文 背影 授课班级 课时 八年级 第 2 课时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讲读课 审核 领导 崔丽华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 的特点。 1.感受父子情பைடு நூலக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 爱他人。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背影国家优质课一等奖课程名称:《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背影》这篇优秀的中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2. 学习并运用一些重要的中文词汇和表达方式;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时间:2个课时教学资源:1. 《背影》中文课文2. 录制好的《背影》纪录片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册4. 电脑、投影仪、音箱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介绍《背影》课文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读(10分钟)学生阅读《背影》课文的标题、段落和关键句子,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情感。

4. 分享讨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扩展讨论。

5. 学习重难点(10分钟)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丰富词汇。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5分钟)让学生回顾前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相关复习练习。

2. 视频观看(20分钟)学生观看录制好的《背影》纪录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3. 创设情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

4. 作品创作(20分钟)学生自由创作与《背影》相关的小品、故事、诗歌等,并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课后作业:1. 完成与《背影》相关的作业题;2. 阅读其他亲情主题的文章,并写下感想。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作品创作质量和创造性思考;3. 学生对《背影》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背影》的理解和分析。

2. 朱自清写作风格的特点。

3. 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和欣赏朱自清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背影》原文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显示屏等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写作技巧指导资料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朱自清的背景和作品《背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背影》原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内容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四、写作技巧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朱自清在《背影》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写作实践(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三、分享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四、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写作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写作实践和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后作业和长期观察,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掌握生僻字词,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子深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背影》全文及注释。

2. 朱自清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思想。

2.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父爱如山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2.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 讲解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写作练习(20分钟)1. 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后背诵课文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背影》。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背影》教学设计(15篇)

《背影》教学设计(15篇)

《背影》教学设计(15篇)《背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理解__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

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落实基本目标)一导语: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__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__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

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

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

(板书)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

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

板书)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

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背影》教学设计(两课时)

《背影》教学设计(两课时)

标题:《背影》教学设计(两课时)《背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奔丧、狼藉、祸不单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等词语。

2、通过一系列伤感词语和听课文配乐朗读感知全文淡淡的哀伤,通过找背影在文中出现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3、通过感受背影发生的背景和学生列举文中充满温暖的细节,初步感知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伤感词语和听课文配乐朗读感知全文淡淡的哀伤,通过找背影在文中出现位置理清行文线索。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背影发生的背景和学生列举文中充满温暖的细节,初步感知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视频,借此导入新课。

导入语:“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歌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学生齐读课题),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情深。

二、作者简介教师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的相关介绍,再用PPT展示作者相关介绍。

三、整体感知(一)感情感基调1、PPT出示一组词语:奔丧赋闲狼藉祸不单行簌簌光景惨淡踌躇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大去之期(1)学生自由读一读这组词语。

(2)教师请几个同学解释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3)全班齐读这组词语。

(一个词语读一遍,放慢速度读)2、师: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预设:伤心、哀伤、心痛、悲凉……)3、师:是的,这个组词语放在一起,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

下面我们一起听听课文朗读。

(出示要求:a、注意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b、找出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4、师:听了课文朗读,同学们体会到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学生说),是的,全文笼罩着淡淡的哀伤。

(板书感情基调:悲伤)(二)理行文线索1、师:大家找到了几处描写背影的文字?(PPT出示四次描写写背影的文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注意感情的把握。

《背影》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

《背影》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2、谈话引入:教师简介朱自清,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出示字词练习。

播放Flash范读,幻灯片出示思考题: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

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关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

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教师简单小结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第三小组献名句其他组赏析(4分钟)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

(《诗经》)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背影”(1分钟)
二、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一)精彩回放: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3分钟)
<1>点出背影(开篇点题,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难舍之情)<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二)问题提示:(1分钟)
1、研读课文重点段,体会平实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重点)
2、分析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激发对父母的爱心。

(重点)
3、体会部分重点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难点)
(三)自主学习,探究演练:
1、生默读全文,回答问题:
2、a父亲的背影是否让我有所触动?表现在哪?(流泪)
b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
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3、生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的事。

4、师生共同解答。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动之泪)——……,我的泪又来了。

(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

——怀念之泪)
说到这让我深受感动,尤其是父亲无声为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父对子浓浓的爱,就让我们来重点细读这一段……
(四)互助交流,研讨赏析:
1、重点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小组讨论完成)
买橘子时,父亲的衣着:()体态:()
走路姿态:()动作:()
年龄:()心态:()
2、这一段主要写了()的背影,只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

3、难点突破(突破方法:想想它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相信你行的哦)
文中第四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4、师生交流答案。

(五)反馈释疑归纳
1、让学生提出疑问
2、师生共同释疑。

3、教师小结:作者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可以说是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平常的唠叨……它都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深沉的爱,你有过被父母感动过的记忆吗?让我们做个有心的孩子,把父母的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作业:
1、收集尊敬长辈的名言。

2、把你写的一段话用小作文的形式展现在作业本上。

3、有精力的同学读朱自清的其它作品。

《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东港市长山中学
刘美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