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社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小编整理了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教案: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四、教学准备:ppt 词卡头饰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六、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请小朋友大声把课题齐读一次。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解析:一、主题思想《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话。
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现了小蝌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妈妈的执着寻找,同时也向孩子们介绍了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二、内容分析1.开头描写了池塘里一群快活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背景。
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形象可爱。
2.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
先是长出两条后腿,然后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
这个过程符合青蛙的生长发育规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了解动物的成长变化。
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依次遇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
通过与它们的对话,小蝌蚪获得了妈妈的特征信息,如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等。
这些描述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
4.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大青蛙。
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与前面的描述相呼应。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借鉴。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原文2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
下边详细阐述:一、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
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
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
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识字写字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
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
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
“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小蝌蚪找妈妈》朗读感悟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原文
从前有一只小蝌蚪,它很孤单,因为它找不到妈妈。
小蝌蚪对着大树喊,“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可是大树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回答小蝌蚪。
小蝌蚪又对着小草喊,“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可是小草也只是在微风中
轻轻摇摆,没有回答小蝌蚪。
小蝌蚪开始伤心起来,它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它该怎么办呢?它决定去问问小鱼,也许小鱼知道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游到了小鱼的家,它问小鱼,“小鱼,你知道妈妈在哪里吗?”小鱼说,“我不知道,但是我听说过,妈妈在水底下。
”小蝌蚪高兴地说,“谢谢你,小鱼,我要去水底下找妈妈。
”。
小蝌蚪游到了水底下,它看到了很多小鱼、小虾和小螃蟹,可是它没有看到妈妈。
小蝌蚪开始着急起来,它不知道妈妈到底在哪里。
就在这时,小蝌蚪看到了一只大青蛙,它高兴地对大青蛙说,“大青蛙,你知
道妈妈在哪里吗?”大青蛙笑着说,“傻孩子,我就是你的妈妈!”小蝌蚪听了大青蛙的话,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它终于找到了妈妈。
从此,小蝌蚪再也不孤单了,因为它找到了妈妈。
它和妈妈在一起,过着幸福
快乐的生活。
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就
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小蝌蚪一样,它不放弃寻找妈妈的希望,最终找到了妈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像小蝌蚪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寓言故事(通用5篇)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寓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寓言故事(通用5篇)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寓言故事(通用5篇),欢迎阅览。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寓言故事篇1暖和的春天来了。
池塘里的冰融化了。
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
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
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
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
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他们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
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
小蝌蚪看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我是小鱼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
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我是小乌龟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
小蝌蝌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
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
小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小小蝌蚪找妈妈》嘿,你们知道吗?有一群小小的蝌蚪,它们呀,正在努力地找妈妈呢!春天到啦,池塘里的水变得暖暖的。
一群黑黑的、小小的蝌蚪,就从卵里钻出来啦!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可快活啦!可是,它们没有妈妈,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呀?”一只蝌蚪问。
“我不知道呀,咱们一起去找找吧!”另一只蝌蚪回答。
于是,它们就出发去找妈妈啦。
它们游啊游,看到了一只螃蟹。
螃蟹横着身子在水里走来走去,可威风啦!“螃蟹阿姨,螃蟹阿姨,您是我们的妈妈吗?”蝌蚪们着急地问。
螃蟹笑着说:“哈哈,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白肚皮。
”“哦,谢谢您,螃蟹阿姨!”蝌蚪们说完,又继续往前游。
它们游啊游,游到了一片荷叶旁边。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呱呱呱”地叫着。
“哇,她有两只大眼睛,白肚皮,难道她就是我们的妈妈?”蝌蚪们心里想着。
“妈妈,妈妈!”蝌蚪们大声叫着。
青蛙笑着说:“孩子们,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妈妈,妈妈,可找到您啦!”蝌蚪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快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青蛙妈妈开心地说。
“好呀好呀!”蝌蚪们欢呼着。
哎呀,这些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可真不容易呀!就像我们在迷路的时候,努力寻找回家的路一样。
它们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困难,但是它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
这不就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样吗?遇到难题不能怕,要勇敢地去解决,才能找到答案。
我觉得呀,小蝌蚪们真的好勇敢,它们的坚持让它们最终找到了妈妈。
我们也要像小蝌蚪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通过这则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渴望亲情和慢慢学着独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1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圆圆的脑袋,乌黑色的身体,带动着粗而长的尾巴,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我们的妈妈长什么样?”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就这样,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金鱼游过来了。
小蝌蚪看见了,上去喊:“妈妈,妈妈!”金鱼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白肚皮。
你们去前面找吧。
”听完金鱼妈妈的话后,小蝌蚪向前游去。
一条小鳄鱼从它们身边经过,小蝌蚪连忙叫着:“妈妈!妈妈!”小鳄鱼说:“你们的妈妈披着绿衣裳还会呱呱地叫,你们再往前找找吧。
”于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它们游到了荷花边,听见呱呱的叫声,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瞪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说:“乖孩子,你们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妈妈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也已经变成小青蛙了。
它们天天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儿童故事2在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青蛙妈妈在水里生下了一堆卵,出去找吃的去了。
好多黑色的小豆点,在水里一上一下的飘着,很快池塘里小豆点就变成了一群小蝌蚪,小蝌蚪一共有二十一只,脑袋大大的,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地尾巴,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它们游哇游,看见两只大白鹅,它们互相不认识,就交了朋友,小蝌蚪问大白鹅:“你们是我的妈妈吗?”大白鹅说:“我们不是你的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去那边找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又长出了两天前腿,它们看见有一只大乌龟带着一只小乌龟在水里摆动着四条腿,连忙游过去问乌龟,你是我们的妈妈吗?小乌龟说:“这是我的妈妈,你们快走开,不然我就不客气了,乌龟妈妈笑着说:“你们的妈妈头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披着绿绿衣裳,还露着雪白的肚皮,你们去别的地方找找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课文大多都带有科普性质,主人公多是我们身边的植物或者动物,一些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文学的加工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起去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习性,一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多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及其利与害,能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更广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感受文中的主人公形象。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掌握课文中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常识。
1.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小蝌蚪找妈妈》2课时《我是什么》2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一1课时1小蝌蚪找妈妈知识与能力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3.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益兽、益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形变化。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谜语: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揭示答案:①小蝌蚪。
②青蛙。
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比二者,得出“二者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3.导入新课:通过我们的对比,小蝌蚪和青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可是大家知道吗?小蝌蚪其实是青蛙的孩子,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变成青蛙的样子。
但是,有一群小蝌蚪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于是开始了一段长长的寻找妈妈之路。
想要知道这群小蝌蚪最后找到了妈妈没?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就让我们一起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先示范性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游来游去、游哇游、嘴巴、衣裳”等轻声读音,以及“露、着”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宽、睛、肚、孩、跳、塘、灰、龟、鼓”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跳、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宽、皮”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谜语示例:家里种花草,一见都说好,常与“阔”连用,是窄反向标。
(谜底:宽)有衣当被子,有水起波澜,有土成山坡,有病就疲倦。
(谜底:皮)(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两”的第三笔横折钩的起笔在横中线上。
“哪”的口字旁的最后一笔写在左中线上,与“那”的第三笔的横在同一水平线上。
“宽”的宝盖头略宽,包住下面的“艹”。
“睛”的横画较多,注意间隔均匀。
“跳”要注意右边“兆”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
易错提示:“皮”第一笔是横钩,不能写成横折。
“两”的第五笔和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就”的右边是“尤”,不能多写一撇,写成“龙”。
(3)多音字。
教⎩⎪⎨⎪⎧ji āo :教课 教书育人jiào :教师 教学相长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青:睛(眼睛)——清(清水)——晴(晴天)足:跳(跳远)——跑(跑步)——路(马路)(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明确: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2)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明确:荷花旁边。
它们的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阅读第1自然段(用快活、轻快的语气读),思考:小蝌蚪的外形是怎样的?明确:小蝌蚪的外形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反义词组。
明确:小—大,来—去。
4.词语品味:“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很大,“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很长,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说“大脑袋”“长尾巴”呢?明确:“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比“大脑袋”更大一点,“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比“长尾巴”更长一点,这样的词语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词语拓展:(1)解释“一群”的意思,并用“一群”组词。
明确:“一群”多指三个,并拓展“群”作量词的其他短语。
(2)由“游来游去”拓展“×来×去”的词语。
“群”的数量短语示例:一群鸭子一群大雁一群人一群山羊一群小朋友“×来×去”式词语示例:走来走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一来二去想来想去说来说去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外形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而青蛙妈妈的外形是“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那么,小蝌蚪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呢?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好奇的同学可以放学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课文,我们下节课再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两个成就哪里宽广头顶眼睛肚子皮球孩子跳高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最后小蝌蚪却找到了妈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相认的吗?今天我们将继续阅读,看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小蝌蚪遇见了谁?做了什么事情?它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小蝌蚪遇见了鲤鱼阿姨,向它询问妈妈的情况。
它们长出了两条后腿。
(2)找到小蝌蚪向鲤鱼阿姨询问的句子,结合图片和与同学表演的方式理解“迎上去”。
明确:“迎”在“迎上来”中的意思是“面对着,冲着”的意思,即小蝌蚪是在游着游着的时候,看见了前面的鲤鱼阿姨,于是游上去问她关于妈妈的情况。
(3)体会“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
明确:“迎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十分有礼貌;“追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内心的急切,它们以为乌龟是妈妈;“游过去”表现出小蝌蚪的悠闲。
(4)提问思考: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哪些信息?明确: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小蝌蚪根据鲤鱼阿姨对妈妈的描述,找到了谁?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乌龟。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
由此可见,小蝌蚪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
(2)出示乌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蝌蚪为什么会将乌龟认作是自己的妈妈?明确:因为乌龟有四条腿和宽宽的嘴巴,与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一样的。
(3)阅读小蝌蚪见到乌龟时的句子,通过图片和表演的方式理解“追上去”,并与前面的“迎上去”进行区别。
明确:“追”的意思是“赶,紧跟着”,“追上去”说明小蝌蚪是在乌龟的后面,当它们看到乌龟的四条腿之后,就认为是妈妈,于是就“追上去”了。
(4)提问思考:小蝌蚪从乌龟那里知道了妈妈的什么特点?明确: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5)概括总结: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和乌龟那里打听到的妈妈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四条腿,宽嘴巴,头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学习第4、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思考:小蝌蚪按照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提示,继续游哇游,它又遇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遇到了一只大青蛙。
它们的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的样子。
(2)青蛙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找到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
明确:“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学习第6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到妈妈之后,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尾巴不见了。
(2)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明确: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3)由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每天跟妈妈去捉害虫的行为,拓展青蛙消灭害虫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白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拓展示例:据统计,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捕虫260多只,一年可消灭害虫4万多只。
农业环保专家称,如果每亩稻田有400只青蛙,每天可消灭害虫2万只以上,基本上可以不用农药杀虫。
这样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而不用农药的绿色食品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5.通读课文,思考: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明确: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变成小青蛙。
6.归纳总结文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试着仿照句式造句。
明确:感叹句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通常以感叹号结尾。
疑问句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通常以问号结尾。
文中的疑问句有“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感叹句有“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妈妈,妈妈!”“快跳上来吧!”仿句:我的钢笔在哪里?原来在这里!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