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什么意思,乐不思蜀的典故

合集下载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èbùsīshǔ。

原义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被俘虏后,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乐趣,甘心做俘虏,并没有思念蜀国和复国的意思。

在后来的应用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含有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使用。

其反义词有归心似箭、饮水思源等。

该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驾崩之后,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兒子刘禅。

然而刘禅并不善于治国,导致蜀国被魏国所灭。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魏帝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由此产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_

乐不思蜀_

乐不思蜀
【成语名字】乐不思蜀【汉语拼音】lè bù sī shǔ【成语解释】快乐到一点也不想回去蜀国。

典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后用“乐不思蜀”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或形容快乐得忘了归去。

【成语典故】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据《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郄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郄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成语出处】1、清.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所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

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闲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

”2、清.王韬《淞隐漫录.卷八.海底奇境》:“余固未知身之已死也。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成语用法】一、语义说明比喻人因留恋异地而不想返回故乡。

使用类别用在“弃源忘本”的表述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乐不思蜀成语的历史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的历史故事

乐不思蜀成语的历史故事 乐不思蜀是指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乐趣,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环境。

成语出⾃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段历史故事,下⾯⼩编精⼼整理了乐不思蜀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乐不思蜀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刘禅,⼜称刘阿⽃。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位⾮常⽆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沥⾎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迅速⾛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军侵⼊蜀国,⼀路势如破⽵。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反绑双臂,叫⼿下捧着⽟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块⼉做了俘虏的,还有⼀⼤批蜀国的⾂⼦。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封他⼀个⾷俸禄却⽆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上装成很顺从,暗地⾥存着东⼭再起的野⼼,有意要试⼀试他。

有⼀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看了都触景⽣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 散席后,刘禅的近⾂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天不想念那⾥。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照这话说了⼀遍,但⼜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志的⼈,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摘要: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相传刘备统一了益州后,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而诸葛亮则认为,益州这个地方虽然富饶,但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乐而忘返。

于是,诸葛亮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这种状况,并告诫刘备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修饰人或事物。

例句:自从搬到城市后,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逐渐乐不思蜀,忘记了家
乡的亲朋好友。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不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忘记了自己的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

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成语出处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近义词:乐而忘返。

【读音】lèbùsī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流连忘返[1]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
【同韵词】蚁膻鼠腐、镂脂翦楮、欢忭鼓舞、与人无忤
【灯谜】刘禅到中原
【歇后语】被俘的阿斗
【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 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

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

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乐不思蜀相近的典故,说的是刘备在蜀地过上了安逸、快乐的生活,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形容人陶醉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不愿离开。

这个典故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在蜀地治理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之一。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仁义之主,他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辗转,在赤壁之战后,辗转来到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在蜀地,刘备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他开始着手治理这片土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蜀地逐渐繁荣起来,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刘备渐渐陷入了逍遥自在的境地,乐不思蜀。

他开始沉迷于享受美食、美酒和音乐,忘记了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整日沉湎于酒宴和娱乐活动,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决心和承诺。

当刘备的快乐被他的臣子们看在眼里时,他们为刘备的迷失感到担忧。

其中一位忠臣诸葛亮,曾多次劝告刘备要思考未来、考虑国家大计,不要沉迷于个人的享受。

然而刘备却置之不理,他迷失在欢乐之中,对政务漠不关心。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能沉迷于个人的私利和享乐,忽略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它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安逸和快乐所迷惑,要始终保持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个典故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生活中。

有时候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过上了安逸愉快的生活,却忽略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乐不思蜀,沉迷于眼前的乐趣,忘记了自己曾经追求的更高更远的理想。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不要迷失在表面的快乐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乐不思蜀的人并不少见。

有些人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就开始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圈,不再追求进步和突破自己。

有些人在感情中过得很幸福,却忘记了对伴侣的关心和爱护。

有些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沉迷于炫耀和享受,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

乐不思蜀的人,常常陷入一种虚幻的幸福中。

他们过着看似快乐的生活,却忽略了内心的空虚和迷失。

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有关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小编收集了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反义]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

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造句]:1、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2、这个富翁到了纸醉金迷的'巴黎后,便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香港了。

3、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4、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回来了。

5、奥巴马总统的演讲是对这种乐不思蜀的乐观主义当头一棒,他对澳大利亚领导人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美国的确中国当做主要战略对象,而且双方之间的角力正迅速升级。

6、世界最大的一个对冲基金的研究主管称,最近是一个"乐不思蜀"的氛围,主流基金和对冲基金都采取同样的策略:从债券市场跳到股票市场,然后转向外汇市场,再转向新兴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乐不思蜀的典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

三国之中,刘备统治的国家被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蜀汉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诸葛亮在世时,呕心沥血地几次向魏国发动北伐,最后因为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去世后,改由大将姜维辅佐刘禅。

公元263年,魏国军队大举进攻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军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做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大臣。

刘禅投降以后,魏国统治者司马昭
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县公”称号,并将他和原来蜀汉的群臣迁居魏国都城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话说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于是有意要试探他。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乐不思蜀什么意思跟随刘禅的蜀国大臣看了,想起亡国之痛都难受得掉眼泪。

而刘禅却咧着嘴看得高兴,司马昭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旧臣郤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陛下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
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和左右都哈哈大笑。

从此司马昭知道刘禅确实胸无大志,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的出处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乐不思蜀的意思
乐不思蜀原来的意思是指蜀后主刘禅甘心当俘虏不思复国。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过去环境,并忘却了原有的责任。

乐不思蜀使用示例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乐不思蜀的英文翻译
indulge in pleasure and forget home and duty
附: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简介——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

在位四十一年。

陈寿在《三国志》认为刘禅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早年得诸葛亮辅助,
所以“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但后来宠信黄皓,败坏政事,却是“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但与暴虐好杀的孙皓相比,刘禅更为善于处理政务且与大臣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由于受《三国演义》故事影响,刘禅小字“阿斗”被后世意指政事无才干者,产生“扶不起的阿斗”成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