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专论与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赵香兰(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广州510080)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39(2002)05-0001-06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大量高效、选择性高和治疗剂量范围狭窄的药物不断上市,联合用药机会增加,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反应日益突出。国际上从60年代初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应停惨剧”后,许多国家都逐渐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国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较晚,但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尽量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发现了不良事件后,要经过分析,判断事件与该药有关,方能确定为该药的不良反应。

2 ADR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

211 副作用(side effect) 大多数药物都同时具有几种药理作用。因此,用药时,除了其治疗作用外,还会出现其他效应。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引起不适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副作用与治疗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随着治疗目的不同,副作用也可以转为治疗作用。如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痉挛性疼痛时,抑制腺体分泌引起口干是副作用,但乙醚麻醉时,使用阿托品,抑制唾液腺分泌减轻乙醚的不良反应,就是它的治疗作用。212 毒性反应(toxic effect) 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的变化,是药理的固有作用,与剂量明显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毒性反应是指治疗量下出现的毒性反应,而不是过量引起的中毒。这可由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遗传多态性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机体敏感性增加或血药浓度增高而出现毒性。药物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2city),例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可引起头胀、面红、头痛及心悸等症状,这是它扩张血管引起的,减少用量或改用缓释制剂,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药物的毒性也可能在较长期使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例如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213 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对机体有损害的作用,例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引起正常菌群失调而致的真菌感染等。214 后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晚上服用后,翌晨仍有困倦、思睡等现象,亦称“宿醉”作用。

2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的共同特点是:①有的病人血内可发现抗体,并可在皮试时引起阳性反应;②药物不同,但症状相同,最常见者为发热、皮疹,一般不严重,但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其他严重反应;③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明显相关,常用量或极少量(如皮试)都可发生;④病人出现该药的变态反应前常有与该药的接触史;⑤过敏体质者较易发生。

216 特异质反应(idoiosyncratic reaction) 过去曾作为原因不明的药物不良反应总称。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所致,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又称为特异性遗传性素质反应,最常见的例子是红细胞葡萄糖62磷酸脱氢酶(G262PD)缺乏患者,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呋喃坦丁、82氨基喹啉类或磺胺药时,就可以引起溶血反应。

217 其他 某些药物不良反应需经长时间用药后才出现,甚至对下一代产生影响。例如药物依赖性、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等。

3 ADR分型

是指产生ADR性质的类型,主要分为A型和B 型,近年也有分为A、B、C3型者:

A型(量变型异常):由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可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

低,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如副作用、毒性作用、后效应等,大部份药物不良反应均属A 型。

B型(质变型异常):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C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难预测。影响因素复杂,如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等。

4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单项因素,也可以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411 药物方面

药物质量:药物原料的纯度或杂质(包括赋形剂)污染,可致过敏(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缓释剂的辅料引起过敏等)或毒性(如某些药物含重金属汞或铅量过多,长期应用可致重金属中毒)。

药物剂型:剂型与制造工艺不同,影响药品生物利用度,特别缓(控)制剂,如药物的释药速度发生改变,速率加快甚或大量释出就可以出现毒性。

药物长期应用引起的药理作用:如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皮质激素使毛细管变性出血(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这些药物未达到一定的总量时,这些不良反应是不出现的。

412 机体因素(这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种族:国际上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间对药物代谢存在明显差异,这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已明确的遗传多态现象(genetic polymorphism)为氧化多态性、S2甲基化多态性和乙酰化多态性,例如S2美芬妥英羟化多态性弱代谢型发生率白种人约3%~5%,而中国人则达15%;异喹胍羟化多态性弱代谢型发生率白种人为5%~10%,中国人仅1%,若以美托洛尔为底物时,弱代谢型的发生率与异喹胍一致,但却发现在强代谢表型的群体中美托洛尔代谢的总体水平比白种人偏低,临床上亦可观察到我国人群应用美托洛尔的剂量要比国外低,例如白种人常用量为每天100mg,而国内以25~50mg/d,已获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提示我们早期应用国外进口药品时,不要盲目照搬其用量,以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2)性别:大部分药物对男性及非特殊生理(如月经期、妊娠期等)状态下女性,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如药物性皮炎男∶女(3∶2);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

细胞缺乏男∶女(1∶3),而药物引起的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女性发生率则略高等。如果妇女处于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用药时应注意,如月经期服用使盆腔充血的致泻药,就引起月经过多,妊娠期妇女服药不当可引起畸胎,哺乳期妇女如应用的药物可通过乳汁分泌,有可能引起婴儿不良反应,如氨苄西林可致婴儿腹泻,地西泮(安定)可致婴儿嗜睡等。

(3)年龄:小儿及老年人均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小儿:婴幼儿机体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呼吸中枢对抑制药特别敏感,因此应慎用中枢抑制药,禁用吗啡类镇咳药(如可待因)。四环素类可与钙络合并沉着于骨骼及牙釉质中,可造成牙齿黄染、发育不良、骨骼发育受影响,喹诺酮类抗菌药,可影响软骨发育,一般不宜选用。

老年人:对药效学及药动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对中枢抑制药特别敏感,如服地西泮(安定)可出现过度倦睡、精神运动行为损害,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在常量下出现惊厥,有动脉硬化者尤易发生;老年人耐受胰岛素能力下降、大脑耐受低血糖能力也差,易发低血糖昏迷;老年人对拟交感药及抗胆碱药也很敏感,如用抗胆碱药易致青光眼及尿潴留。老年人由于心肾功能随年龄的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肾血流量比心输出量的减少更为明显。因此,主要经肾原型排出的药物,对老年人应注意调整剂量。

(4)个体差异: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可表现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两个方面。

药效学:人群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药物可以产生不同强度的药理作用,例如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产生嗜睡不良反应的剂量可以2~8mg,有些药物不仅表现为量反应上的差异,还会出现相反的药理效应,例如催眠药引起兴奋,咖啡因引起抑制等。

药动学:这是个体差异最常见的原因,特别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主要受酶的作用,酶的活性可以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例如乙醇,进入机体后要经过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最后产生二氧化碳而排出,然而,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明显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就出现“酒量”的不同,这是药物代谢酶存在个体差异的典型例子。

(5)病理状态:机体的病理状态可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过程。

药效学:机体功能状态的改变会明显影响药物的敏感性。例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能耐受较高剂量的中枢兴奋药而不出现惊厥;又如胃肠道解痉时,阿托品的常用量为0.5mg,如果注射1mg,就会出现口干、心率加速、瞳孔轻度扩大等不良反应,但在治疗暴发性痢疾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剂量大大的增加,并可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药动学:病理状态下,可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各环节,如:①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②心血管疾病:心输出量及血循环受阻,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③肝脏损害:如肝硬化,可减少肝血流量,降低酶活性,可影响药物的活化或代谢消除;④肾功能损害:许多由肾原型排出的药物(即体内无代谢消除过程者),其排泄常与肌酐清除率相关,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明显减慢、半衰期延长,因此,应用时必需减量或避免使用。

413 用药方面

(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并用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内发生药效或毒性的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有利的(增强疗效或减低毒性),也可能是有害的(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本处仅讨论有害方面的毒性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有报道:合用5种药物4.2%,6~10种7.4%,11~15种24.2%, 16~20种40.0%,21种以上为45.0%。为什么用药种类与不良反应率成正比呢?这是因为(1)各药均有本身的不良反应存在,可相加;(2)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也可存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两个方面:

药效学:例如使用排钾利尿药,糖皮质激素或两性霉素B的患者可导致钾丢失,血钾水平偏低,此时,心脏对洋地黄类药物更敏感,易引起心率失常;又如癫痫病人用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期间,如加用利血平,可因利血平降低惊厥阈,使癫痫发作等。

药动学:这是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但常为临床医师所忽略,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结果可概括如下表: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结果

因素血药浓度升高血药浓度下降

吸收吸收增加吸收减少

分布竞争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代谢肝药酶活性降低(酶抑制剂)肝药酶活性增加(酶诱导剂)排泄减少肾小管排泄;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肾小管重吸收

从上表可以看到,是可以使血药浓度升高因素的影响下,在常用量下也可因血药浓度升高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尤值得注意者是具有抑制肝药酶的药物与其他需要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伍用时,就会出现毒性反应;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伊诺沙星、环丙沙星可抑制cyp1A2活性,当它们与茶碱类平喘药联合应用时,可使茶碱代谢消除减慢,在常用量下出现茶碱中毒;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克拉霉素,抗真菌的酮康唑、伊曲康唑及葡萄柚汁等可抑制cyp3A4,当与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西沙必利等合用时,可引起心电图Q T间期延长,严重者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而死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报道都比较多,应注意。

(2)误用、滥用

(3)给药途径、剂量及疗程不够恰当(部分不属于不良反应范围)。

5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及分级

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特别严重不良反应时,使用单位医护人员、生产药厂都必须立即向药品监督管理局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

(1)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2)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

ADR的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病人的主观感受、是否影响治疗进程及对病人健康所造成的客观后果,ADR可分为:

轻度:病人可忍受,不影响治疗进程,不需特别处理,对病人康复无影响。

中度:病人难以忍受,需要撤药或做特殊处理,对病人康复有直接影响。

重度:危及病人生命,致死或致残,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

6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评价是很复杂

的,国际上也有很多分析方法,我国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5条原则(SDA药品评价中心,2001年):

(1)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5)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或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判定药品与ADR的关系

12345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怀疑+-±?±

不可能----+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表示情况不明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实例:

例1:女,34岁,因流行性腮腺炎采用注射用阿昔洛韦钠250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1次。用药8h后(另1例为12h)患者出现肉眼可见血尿,终末呈血滴状,尿样本分析红细胞+ +++,白细胞+~++,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及粘液,为排除月经或阴道分泌物干扰、留取中段尿确认,并停用阿昔洛韦,4d后,血样本恢复正常。

本例为阿昔洛韦治疗量下产生的不良事件。

按5项标准分析:

(1)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2)反应量否符合该药已知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5)反应是可合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或其他治疗的影响-

判断:本例很可能为注射用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

例2:男,52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脓痰,门诊给予头孢哌酮3.0g,静滴,每日2次,连续3d,体温已退,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亦无其他不适,于用药第3天,饮白酒约10ml于10min内,感胸闷、心慌、气急窒息感、心前区不适、神智恍惚,10min后送医院。身体检查:呼之能应,呈朦胧状态,脸红、少量出汗、血压8.0/4.0kPa,心率100次/min,神经系统未查及阳性体征,心电图显示除心率过速外,其余正常,胸片正常,疑诊为心源性休克,立即吸氧、平喘,静滴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约2h,患者血压达12.0/8.0kPa,急检心肌酶学指标正常,同时给予维生素C、果糖静滴,继续输液至2000ml时,患者血压达16.0/10.7kPa,自觉症状消失,同时停用升压药,继续观察4h痊愈出院。

分析:头孢哌酮含甲硫四唑环侧链,与乙醇可产生相互作用出现双硫仑(戒酒硫)样反应。

按5项标准分析:

(1)连用药3d,饮白酒后10min+

(2)文献已有明确报道+

(3)停用后减轻→消失+

(4)无重复用药?

(5)可排除心源性休克,或其他器官疾病-

结论:本例很可能为头孢哌酮引起的不良反应。

例3:美国1名39岁妇女,因皮肤过敏服用特非那定10mg每日1次,连续数天后,因真菌性阴道炎,自行服用酮康唑,3d后出现晕厥,心电图检查Q T间期延长至655μs而住院,入院后10h,心电图显示“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停用上述药物并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

分析:发病前曾用特非那定及酮康唑二药,该不良事件是否与药物有关。

按5项标准分析:

(1)时间相关性+

(2)文献未见报道-

(3)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未能确定与那种药有关)

(4)重复使用可疑药物?

(5)合并用药或疾病所致±

判断:怀疑为特非那定或酮康唑所致不良反应,经试验研究结果:

(1)豚鼠试验:随特非那定给药剂量增加,血药浓度上升,血中特非那定浓度与Q T间期延长呈明显正相关。

(2)特非那定体内代谢个体差异大,6例健康志愿者服10mg特非那定后Cmax可达25~80mg/ ml,其体内代谢酶为cyp3A4。

(3)酮康唑、红霉素等为cyp3A4抑制剂,与特非那定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定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从而产生Q T间隔延长,严重者可产生“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经过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才能确定,因此,我国已成立了

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系统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7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目的与意义

711 目的 加强对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上市前是经过了较详细而又系统地进行了药理试验和安全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突变、致癌及致畸试验)和临床试验的。然而,由于临床前毒理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对药物的反应与人存在差异,例如过敏反应,动物与人的过敏原就不相同,而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病例人数有限,对于一个一类新药来说,上市前也不过3000例左右,临床上要监测一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95%概率)时,所需病例数就要增加3倍,例如某药的某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那么临床上需要观察3000例,才能达到,特别是一些罕见的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往往发生率是很低的,如果是0.01%的话,要有95%可能性就需要30000例,因此,上市后的监测是继续对药品的安全性考察。国际上及我国都从监测的结果指导撤药,美国FDA对药品上市前的审批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75个月,临床试验也十分严谨,但从80年代以来,撤药事件就有17起(详见表)。

历史上FDA的撤药事件

药品名称上市年份撤除年份毒性表现

非那西丁18871974/87年肾 造血

沙利度胺19601964/4年畸胎

异丙肾喷雾剂19611968/7年心脏

心得宁19701974/4年粘膜 皮肤 眼己烯雌酚19481971/23年下一代阴道癌

替尼酸19791980/8个月肝

苯恶洛芬19821982/4个月肝

佐美酸19801983/29个月肝

洛米芬辛19811991/16个月肝

舒洛芬19861987/16个月肝

恩卡尼19871991/56个月肝

替马沙星19921992/4个月心脏

氟司喹喃19921993/4个月肾 造血 低血糖右芬氟拉明19961997/16个月心脏

芬氟拉明19731997/290个月心脏

特非拉定19851998/152个月心脏

米贝地尔19971998/152个月心脏

溴芬酸19971998/11个月心脏

曲伐沙星19971999/6个月肝 血液 肾

托氟沙星19921992/6个月低血糖肝

格雷沙星19971999/34个月心脏光毒性

克林沙星 待申请2000/停止申请低血糖

上述药品FDA审批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75个月。

712 意义 为了确保人体用药的安全、药品的质量、医师、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配药,以及对上市药的严格监管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可有助于监管提供科学的依据。

(1)提供对药物监管的依据

药物上市后,当要进一步考察其疗效与安全性。因此,不良反应监测是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才能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加强控制和减少相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乙胺吗啉引起白血病),是药品管理部门加强药品管理的科学依据。

(2)正确指导合理用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潜在的ADR,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①医院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医生有机会和有责任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注意联合用药中,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ADR。②药师通过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ADR情况,与医生共同分析ADR发生因素,并与医生合作拟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③药物的配制与应用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同时许多药物的ADR都是由护理人员发现或接受患者反映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医

疗单位的护理质量。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药物企业发展的基础

有人认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最“倒霉”的是药厂,这是极其片面的认识,如果一种药品因ADR而被撤出市场,这当然是对药厂是一个损失,但这仅是负面的一面,从药厂的整体而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可促进企业的发展,例如:①加强企业GMP管理、保证产品质量:药品的质量主要反映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如果ADR产生的原因与药品生产工艺有关,那么改良生产工艺流程,加强企业GMP 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②创立企业品牌,增加效益:在药品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产品的品牌是非常必要的,药物的疗效好,安全性高是名牌产品的标志,有了产品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科学数据,才能创名牌获效益。③发展新药的依据:国外不少大的药厂,其创新药的思路常来源于老药的不良反应,例如红霉素在常用量下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经过研究表明这种ADR并非红霉素对胃肠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而是红霉素作用于胃肠粘膜的受体促进胃肠蠕动所致,其作用强度与红霉素血药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也可观察到红霉素静滴注时,同样可以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从该观点出发,学者们开发了胃肠原动力学如多潘立酮(吗叮啉)等创新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周延安,蔡鸿生.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见:周元瑶主编.药物流行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03~224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1999

3姜允国,张跃峰,陈万国.阿昔洛韦致血尿.中国新药杂志, 2002,11(2):169

4王立克,王金锋,钱瑞英.静滴头孢哌酮及停药后饮酒发生“双硫仑样”反应4例.中国新药杂志,2002,11(2):167

(收稿:2002-08-21)

试论药品是特殊商品

谢志洁(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州510080)

关键词:药品;药事法规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39(2002)05-0006-05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和其它商品一样,不是采取直接分配的方式分配给社会成员,而是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市场,在其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一点看,它是商品,它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之所以被称之为特殊商品,是因为它有以下特殊性。

1 药品作用的两重性

药品作用的两重性,一方面说明药品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是防病治病的武器,是治病救人的物质;另一方面说明“是药三分毒”,绝大多数药品又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管理有方,用之得当,药品可以治病救人,保护健康,造福人类;反之,管理不善,用之不当,药品可以致病害人,危害健康,甚至祸国殃民。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因病而死的人,其实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上海防疫站曾经调查了聋哑学校的1168名学生,其中有948名是因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占81%,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特别是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亲用药引起的(占7%)。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毒品的危害。在医药学上,阿片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类与病魔作斗争的强有力武器。18世纪,人们从罂粟的浆果中取得的鸦片膏制成鸦片酊,用于镇痛、催眠、止咳、止泻等具有良好的效果。20世纪初,从鸦片膏中提炼出纯品吗啡,这种神奇的药品曾被誉为“上帝对人类的恩赐”。战场上受伤的战士,工伤骨折的伤员,在转运去医院的途中剧痛难忍,只要注射1支吗啡即可使之安然进入梦乡;晚期癌症特别是肝癌、骨癌病人痛不欲生,正是吗啡类药物像“天使”之手的“抚摸”,使病人从剧痛的折磨中恢复到近乎正常的人生体验。但是,也正是这个阿片、鸦片及从中提炼的吗啡,其成瘾性也称依赖性就像“魔鬼”一样恶毒地危害着人类,在用之于解决疼痛之时,却带给人类挥之不去的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结果汇报实例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 年月--20 年月) 生产企业:(盖章)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报告日期: 一、企业监测体系建设概况

我司于2006年已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并有效实施。2012年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和《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我司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 我司监管网络为一线销售人员从医院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至市场部相关人员。市场部相关人员将数据汇总至相应QA人员,QA人员将数据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 组织机构: 我司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专职部门为质量保证部,监测部门为市场部。 组成人员: 质量负责人、质保部负责人、一名市场部人员、一名QA人员。 职责: (1)市场部人员和QA人员及时收集与公司生产的药品有关的安 全性信息,发现与公司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每年向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报告; (2)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必要时对药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召回; (3)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 (4)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与药品质量的关联性研究,必要时进行重点监测或再评价;

(5)按要求撰写和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6)正确介绍药品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将说明书修改等安全性信息及时告知相关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7)经常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二、公司品种概况 我司现有1个品种:****(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年1月1日至9月30日,我司对该品种进行了生产......... 无监测期品种和重点监测品种。 三、产品基本信息和不良反应收集情况 (一)不良反应反馈数据核实情况: 无。 (二)反馈数据涉及产品的基本信息: 产品的批准文号、通用名称、剂型、统计周期内的销量、不良反应报告例数、严重的不良反应例数及其构成比、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例数及其构成比、死亡病例数见附表1。 我司无文号转入或转出情况。 (三)其他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情况: 在此次报告时间段内,我司未收集到到涉及本企业药品的不良反应或可疑不良反应信息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要求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是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档案资料,需要永久保存,务必要用钢笔填写。填写的内容和字迹要清楚、整洁;不用不规范的符号、代号,不用草体签名。报告表中选择项划√,叙述项应准确、简明。 1.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写 每一个患者填写一张报告表。个人报告建议由专业人员填写,可以是诊治医务人员、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专(兼)职人员及专业监测机构人员。尽可能详细填写所有项目。无法获得的项目,填写“不详”。空间不够时可附页,注明“附件”。所有附件应按顺序表明页码,并指出所描述的项目的名称。 如果报告的是补充报告请填写与原始报告相同的编号并在报告左上 方注明“补充报告”与原始报告重复的部分可不必再填写。补充报告也可不填写报告表只需要对补充部分附纸说明即可。 填写详细要求: (1)新的□严重□一般□ “一般”是指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外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新的”可与“严重”或“一般”复选,而“严重”与“一般”只能二选一。 (2)编码 编码为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网络报告时自动生成。 (3)单位名称 填写发现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单位名称,要求填写全称,如不可填“人民医院”,应填写“﹡﹡省人民医院”,“﹡﹡省﹡﹡市人民医院”。 (4)部门 部门应填写标准全称或简称,如“普通外科二病房”或“普外二”,“质保部”。 (5)电话 电话号码应填写报告部门电话,注意填写区号,如:。 (6)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应为填写报告日期,如:2004年3月3日。 (7)患者姓名 填写患者真实全名。 当新生儿被发现有出生缺陷时,如果报告者认为这种缺陷可能与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药品有关,患者为新生儿。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集报告146例,现就2019年第一季度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ADR监测统计结果及分析 1、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到146例ADR报告,其中男性66人,占比45.21 %,女性80人,占比54.79%。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n 构成比/% 0~10 32 21.92 11~20 4 2.74 21~30 8 5.48 31~40 14 9.59 41~50 24 16.44 51~60 19 13.01 > 60 45 30.82

合计146 100.00 2、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情况 146例ADR报告中,患者既往有过敏史的26例,占17.81%;无过敏史的113例,占77.40%;不详的7例,占4.79%。146例患者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0例,占0%;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51例,占34.93%;不详的95例,占65.07%。

3、患者转归情况 146例ADR中,其中痊愈77例,占52.74%;好转45例,占30.82%;不详24例,占16.44%。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占83.56%),不详占16.44%,主要因为观察时间不够长,说明我院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能够及时上报。 4、药品剂型及用药途径分布 药品剂型 146例病例报告涉及药品剂型17种,以注射剂为主。本季度涉及药品剂型分布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药物剂型分布 剂型例次/n 构成比/% 注射剂142 64.25 粉针剂21 9.50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判断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判断、评价及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监测,在欧洲国家也习惯称为“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 Drug Surveillance,PMDS)”,以1964年英国黄卡制度(Yellow card system)的问世而宣告诞生。ADRs监测有志愿报告体系(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集中(或强化)监测体系(intensivereporting system)等多种方式。由于SRS一直是ADRs监测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似乎已约定俗成,ADRs监测一般指的即是SRS。SRS主要目标是尽早获得药物安生性问题的信号,为药政管理提供依据以及向卫生专业人员传递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常成为医疗、科学、道德、商业与诉讼的焦点。法律判决依据的事实。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不确切性,常使得问题的讨论难以为继。 ADR报告的获得过程可分析如下:(1)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和发现;(2) 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药物,这一判断很多源于经验,通常考虑的是时间上有联系,以及没有混杂因素等; (3) 把归咎于药物的不良事件以可疑的ADR的名义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制药公司报告。而报告的只占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的极少部分。 为了减少漏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一般都提倡“有疑即报”,即不必在肯定了药物与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后再报告。 监测方法的优劣,不但要看其灵敏性,还要看其特异性。7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特异性,许多专家探讨、研究了各种因果判断方法,有的国家将其作为对厂方报告ADR时的一种要求。这一倾向曾使人们以为应用这些方法能测定具体病人或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现在已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偏向,但“因果”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告诉初报者如何考虑这是一起ADR,该收集哪些资料,该从哪些方面描述。 为了更准确、更有质量地报告ADR,系统地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判断的思路十分必要。而为了高屋建瓴,从战略角度全面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作用与地位,探讨药物警戒中的信号问题就十分必需。 1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因判断 1.1 因果性质的标准——ADR判断时的考虑因素 ①与现有资料要有一致性(或生物学合理性) 即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其他类型信息的观点看因果联系的合理性。其他类型信息是指其他人体研究的数据,其他有关问题研究的数据,动物实验的数据以及科学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如果某项发现能为已有的资料和理论所解释,一般就会更令人信服。 ②以往的经验,即是否已有该药反应的报道、评述等——联系的一贯性

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医院各科室上报。 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5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1. 性别与年龄分布 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3例(60%),女性患者2例(40%),患者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81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发生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例) 性别1岁以 下1-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 合 计 构成比例/% 男性0 1 0 0 0 1 0 1 3 60 女性0 0 0 0 0 0 0 2 2 40 合计0 1 0 0 0 1 0 3 5 构成比例/% 0 20 0 0 0 20 0 60 100 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药物ADR发生率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例4(占8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例/% 肌肉注射 1 20 静脉给药 4 80 口服给药0 0 局部给药0 0 吸入给药0 0 合计 5 100 3.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引发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表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或 系统例数构成 比例/%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 件 4 80 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红肿、药疹、荨麻疹、皮 炎 消化系统 0 0 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肝功能异常 神经系统 1 20 头痛、头晕、失眠、嗜睡、耳鸣、烦躁、肢体麻木、抖动呼吸系统 0 0 气短、咳嗽、呼吸困难 全身反应 0 0 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 泌尿系统 0 0 血尿、排尿困难、急性肾功能衰竭、头皮发麻、其他 0 0 眼结膜出血、关节疼痛 合计 5 100 4.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 5例患者中共涉及3种药品。引起ADR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例见表4。 表4: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例 药物类别例数构成比(%) 抗菌药物 4 80 消化系统药物0 0 中药制剂0 0 呼吸系统药物0 0 抗肿瘤药物0 0 神经系统药物0 0 营养药物0 0 抗过敏药0 0 激素类药物0 0 止痛药0 0 妇科用药0 0 增强免疫类药物0 0 造影剂0 0 其他 1 20 合计 5 100 三、讨论与整改措施 2018年度ADR发生共5例,其中全部集中于2018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ADR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男性ADR发生率为60%,这可与统计例数少有关。60岁以上发生ADR的频率最高,为60%。这与我中心服务人口分布及老年人的生理特性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脏器功能逐步衰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造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运行(修订版)【新版】

目的: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责任人: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质量保证部、后勤部、销售公司、科研中心 内容: 1.组织机构简图 2. 体系运行 2.1 信息采集途径 2.1.1 信息采集途径包括被动收集:销售人员、400热线投诉电话,和主动收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国内外政府网站。 2.1.2 信息采集技巧:第一时间了解:判断事情的严重性。是否停药?是否上报?是否召回? 第一时间控制:控制医生态度,控制患者情绪; 第一时间反馈:及时反馈至ADR管理员或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主任; 长期应对准备:掌握我公司产品主要不良反应及质量特性等,并具有一定的ADR判断能力,若不能独立解答患者疑问,切忌给予医疗服务建议,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给予支持。 信息收集要全:因其他原因不能全面收集ADR信息,至少收集以上四要素及时反馈至ADR管理员处,协助做好相关沟通工作。 2.2 单个病例管理 2.2.1 单个病例处理流程:收集(多渠道)→报告公司关联性评价→随访→上报ADR监测系统→纳入公司不良反应病例数据库。 2.2.2 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及出现其他情况均应报告,即使没有伴随具体的不良事件,如: ·说明书已知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新的不良反应 ·因药品停用而发生的事件 ·超适应症用药 ·孕妇暴露

·药品无效 ·用药错误 ·死亡结局 ·出现未预期的治疗/临床益处 2.2.3 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报告 临床试验定义: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或试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其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临床试验类别:I、Ⅱ、Ⅲ、IV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重点监测、一致性评价、临床有效性试验及其他安全与疗效对比研究等。 上报流程: 研究者上报所有不良事件;申办方上报严重不良事件(时限:死亡和危及生命为7天,其他情况15天),以电话、传真或EMS邮寄的形式向CFDA注册司、BFDA注册处及卫计委提交首次报告,及时提交随访报告,并将收集的所有不良事件报告1个工作日内反馈至公司不良反应办公室;不良反应办公室按法规时限要求上报上市后临床研究不良反应,上市前不良反应长期保存,待产品上市后纳入不良反应数据库并带入PSUR中。 2.2.4 个例不良反应/事件评价、上报 2.2.4.1 不良反应/事件类型: 依据《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对一般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定义,对比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描述,确定不良反应/事件的类型。 2.2.4.2 不良反应/事件关联性评价: 从时间相关性、药理作用/同类药物反应、去激发、再激发、剂量等方面对不良事件与药品之间关系进行评定。同时考虑的其他因素:原患疾病、相互作用、伴随药物、伴发疾病。时间相关性:用药前、用药过程中或延迟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2.2.4.3 药理作用/同类药物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时间是否与药理/毒理反应一致,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去激发:停药观察,去激发是否为阳性 再激发:去激发后再次给药观察,再激发是否为阳性。 给药剂量:规定给药剂量与实际给药剂量是否一致。 原患疾病:分析不良事件是否为原患疾病的症状,或治疗适应症的自然进程。 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伴随药物/伴发疾病:是否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他因素: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家族病史及不良反应病史等。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反馈报告2014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减少医患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要依据,年共收集上报2014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

。例增加了年的7190.14%135例ADR,较2013了解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现就2014年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ADR 依据。报告人包括医生报告人职业和科室分布;药份,占90.37%和药师,其中医生上报12218ADR报告来自全院份,占9.63%。13师上报例门诊患者。详见3个科室,132例住院患者,。表1上报科室排序1 2014年ADR表例数(例)构成比科室11.85% 16 外三病区

11.11% 15 内一病区 11.11% 15 内二病区 10.37% 14 内四病区 8.89% 12 内三病区 7.41% 临床药学室10 5.93% 8 外一病区 5.83% 8 儿科病区 5.19% (肛中医二病区7 肠)5.19% 7 中医一病区 3.70% 5 外四病区 3.70% (康中医二病区5 复)

2.96% 4 ICU综合组 1.48% 2 妇产科病区 1.48% 2 住院药房 1.48% 2 门诊急诊科 1.48% 2 外二病区0.74% 门诊西药房 1 100% 135 合计 发AD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例,中,男81例,女54ADR在报告的135例 1-95

岁,情况详见表2。年龄分布区间为表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百分比年龄例数1.48% 2 1小于岁2.22% 1-4岁 3 2.96% 4 5-14岁22.96% 31 岁 15-4428.15% 岁38 45-6442.22% 6557 岁及其以上100% 总计135 用药情况分析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 口服、皮下注射等。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 3:74.85%。详细统计见表表3:给药途 径统计排名 给药途径一般严重总计 例次百分例次百分比例次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专论与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 赵香兰(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广州510080)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39(2002)05-0001-06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大量高效、选择性高和治疗剂量范围狭窄的药物不断上市,联合用药机会增加,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反应日益突出。国际上从60年代初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应停惨剧”后,许多国家都逐渐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国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较晚,但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尽量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发现了不良事件后,要经过分析,判断事件与该药有关,方能确定为该药的不良反应。 2 ADR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 211 副作用(side effect) 大多数药物都同时具有几种药理作用。因此,用药时,除了其治疗作用外,还会出现其他效应。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引起不适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副作用与治疗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随着治疗目的不同,副作用也可以转为治疗作用。如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痉挛性疼痛时,抑制腺体分泌引起口干是副作用,但乙醚麻醉时,使用阿托品,抑制唾液腺分泌减轻乙醚的不良反应,就是它的治疗作用。212 毒性反应(toxic effect) 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的变化,是药理的固有作用,与剂量明显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毒性反应是指治疗量下出现的毒性反应,而不是过量引起的中毒。这可由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遗传多态性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机体敏感性增加或血药浓度增高而出现毒性。药物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2city),例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可引起头胀、面红、头痛及心悸等症状,这是它扩张血管引起的,减少用量或改用缓释制剂,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药物的毒性也可能在较长期使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例如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213 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对机体有损害的作用,例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引起正常菌群失调而致的真菌感染等。214 后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晚上服用后,翌晨仍有困倦、思睡等现象,亦称“宿醉”作用。 2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敏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的共同特点是:①有的病人血内可发现抗体,并可在皮试时引起阳性反应;②药物不同,但症状相同,最常见者为发热、皮疹,一般不严重,但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其他严重反应;③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明显相关,常用量或极少量(如皮试)都可发生;④病人出现该药的变态反应前常有与该药的接触史;⑤过敏体质者较易发生。 216 特异质反应(idoiosyncratic reaction) 过去曾作为原因不明的药物不良反应总称。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所致,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又称为特异性遗传性素质反应,最常见的例子是红细胞葡萄糖62磷酸脱氢酶(G262PD)缺乏患者,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呋喃坦丁、82氨基喹啉类或磺胺药时,就可以引起溶血反应。 217 其他 某些药物不良反应需经长时间用药后才出现,甚至对下一代产生影响。例如药物依赖性、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等。 3 ADR分型 是指产生ADR性质的类型,主要分为A型和B 型,近年也有分为A、B、C3型者: A型(量变型异常):由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可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

最新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模板

最新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模板 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克林霉素注射液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XX年36例,XX年87例,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 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和控制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和控制程序 目的:为尽早获取药物安全性问题的信号,为药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和控制。 责任人: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主任、质量部部长、生产部部长、销售公司经理。 内容: 1.不良反应的评价 1.1患者基本信息、不良反应信息、药品信息是作出评价性意见的基础和依据。 1.2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描述包括用药背景、不良反应时间、ADR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措施、治疗后效果。以上内容是我们进行因果关系评价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依据,要求较为细致的描述记录。用药背景具体表述为原患疾病描述和用药情况。用药情况需描述合并用药情况、用药时间情况。不良反应时间需具体描述用药时间、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和ADR终结时间。ADR过程描述包括ADR症状、ADR体征、相关检查、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措施和治疗后效果。 1.3 药品信息包括怀疑药品信息和并用药品信息。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必须必须可通过国家局网站查询。记录药品的剂型与用法是否一致,药品的用量数值为患者实际使用的剂量。批号需填写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批号,不得填写批准文号。用药原因应写明使用该药品的具体原因。 1.4 不良反应分析遵循以下原则: 1.4.1 确定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1.4.2 确定反应是否符合该要的说明书或文献报道中已知的不良反应; 1.4.3确定停药或减量后,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1.4.4 确定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1.4.5 是否可解释为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 1.5 关联系评价说明 1.5.1根据不良反应的五条原则,将关联性评价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6级。 1.5.2 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并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 1.5.3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ADE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排除。 1.5.4 可能无关:ADR/ADE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的ADR/ADE不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一、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2016年我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79例,其中严重报告3例,占1.68%;新的严重报告2例,占1.12%;一般报告120例,占67.04%;新的一般报告54例,占30.16%。 二、按药品种类统计 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66例,占92.7%;中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3例,占7.3%。详见见表1: 表1 按药品种类上报情况表

三、按药理作用统计 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12例,占62.57%;非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67例,占37.43%。见表2: 表2 按药理作用上报情况表 四、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硝基咪唑类上报6例,占5.36%;头孢菌素类上报36例,占32.14%;青霉素类上报1例,占0.89%;其他B-内酰胺类上报5例,占4.46%;喹诺酮类上报54例,占48.12%;大环内酯类上报3例,占2.68%;其他抗生素上报6例,占5.36%;抗病毒药品上报1例,占0.89%。见表3: 表3 抗感染药品ADR上报情况表

五、报告科室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全院18科室,其中住院患者162例,门急诊患者17例。详见表4: 表4 ADR科室上报情况表

六、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179例ADR中,男性75例,女性10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0岁,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七、用药途径情况分析: 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详见表6 表6 给药途径情况表

八、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表现情况分析 上报的ADR涉及的系统损害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症状为皮疹、瘙痒等,具体内容见表7: 表7 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表格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表格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报告类型:新的□严重□一般□首次报告□跟踪报告□报告来源:医疗机构□药品经

除非得到允许,报告表中的个人信息将予以保密。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事件: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着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6)其他有意义的重要医学事件。如,尽管事件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或导致死亡和/或需住院,但为了预防出现任一上述所列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治疗,通常也被认为是严重的。 关联性评价说明: 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并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 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ADE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排除。 可能无关:ADR/ADE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的ADR/ADE不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佐证。 无法评价:报表缺项太多,因果关系难以定论,资料又无法补充。 其他说明 合并用药: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得其他用药情况,其中也包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 报告的处理 所有的报告将会录入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会考虑风险是否普遍或严重,然后决定我们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例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示信息,更新药

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医院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选取××××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共259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药品不良反应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59例ADR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1.结果统计: 通过对××××医院259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各ADR报告根据不同条件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1)患者的一般情况与ADR的关系:259例ADR报告中,男性130例(50.19%),女性129例(49.81%);患者中年龄最小者9个月,最大90岁,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见表1。 表1 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统计表 一般新的一般严重总计年龄(岁)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0-6 13 6.47% 0 0.00% 2 7.14% 15 7-14 3 1.49% 0 0.00% 0 0.00% 3 15-30 23 11.44% 4 13.33% 1 3.57% 28 31-44 35 17.41% 5 16.67% 4 14.28% 44 45-60 54 26.87% 11 36.67% 10 35.71% 75 61岁及以上73 36.31% 10 33.33% 11 39.28% 94 总计201 100.00% 30 100.00% 28 100.00% 259

(2)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259例ADR报告涉及的给药途径有静脉给药(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微量泵给药)、口服给药、肌内注射、吸入给药、皮下注射及外用给药。其中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不同给药途径的ADR发生情况统计表 一般新的一般严重总计给药途径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静脉给药147 73.13% 26 86.67% 22 78.57% 195 口服给药33 16.42% 4 13.33% 2 7.14% 39 肌内注射10 4.98% 0 0.00% 0 0.00% 10 吸入给药 6 2.99% 0 0.00% 3 10.71% 9 皮下注射 3 1.49% 0 0.00% 0 0.00% 3 外用给药 2 0.99% 0 0.00% 1 3.57% 3 总计201 100.00% 30 100.00% 28 100.00% 259 (3)ADR与药品种类分布的关系:将导致259例ADR的药品进行分类,发生例数较多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物(16.99%)、中成药制剂(13.13%)、心脑血管疾病药物(11.58%)、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0.04%)和抗肿瘤药物(9.27%),具体情况详见表3。在发生不良反应的44例抗感染药物中,例数较多的品种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详见表4。 2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和专业知识》总结 药品定义: 1----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是人们防病治病、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武器,它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药品是一把双刃剑! 药品不良反应 1我国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中将药品不良反应(ADR)定义为: 2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消除了报告人的顾虑,排除了ADR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便于ADR监测工作的开展。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背景 1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随着对药品的广泛使用,深入研究而不断逐步加强的。2历史上国内外发生的药害事件的分析。 3列举了国外十件比较大的、有影响的由于药品的使用的事件。 4我国近几年的药品不良事件。 (1)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 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国外应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许多人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斑疹伤寒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水银又成为了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在英联邦,不仅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而且也广泛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剂。1890年以后有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肢端疼痛病,约20个病人中有1个人死亡。后来经过长期调查才证实汞和汞化合物是引起这些病人患肢端

疼痛病的原因。在1939-1948年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585名儿童死亡。 (2)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 在国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亢进证实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自从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以后,这类肾脏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二硝基酚、三苯乙醇引起白内障: 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口服药。到1935年春季,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这种增加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这些国家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有些人是停药1年以后才发生白内障的。三苯乙醇是美国默利尔公司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50年代后期上市后不久,就发现它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萎,有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曾服用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有1000人 . 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美国、巴西等国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一种口服药。到1935年春季,这些国家发现白内障病人大量增加,调查证明这种增加是由于广泛应用二硝基酚所致。这些国家服用此药的人数超过100万人,白内障的发生率约为1%。有些人是停药1年以后才发生白内障的。三苯乙醇是美国默利尔公司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50年代后期上市后不久,就发现它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萎,有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曾服用此药,引起白内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关于发布《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 的通知 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业经2010年度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工作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该标准可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技术参考,请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特此通知 二0一0年二月二十日

过敏性休克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强烈全身变态反应综合征,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机体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免疫反应强度、用药途径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一、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1、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有一过性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鼻、眼、咽喉粘膜充血、水肿等。 2、呼吸系统表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常可见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比基础血压降低20%或脉压差小于20mmHg。病人还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然后发展为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弱、心动过速及晕厥等。 4、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5、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将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1.超量应用 某些药物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临床应用,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儿童,要严格按照公斤体重核算药物用量,稍有超量,就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如辽宁省某市中心医院,1997年7月在治疗急性肠炎患儿时,静脉点滴磷霉素钠,药物剂量超过正常量3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腹痛,抽搐,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另有报道,某个体诊所业主,无证行医,在为一婴儿治病时,超剂量用药,两种药品用量超出正常用量的10倍以上,导致患儿死亡,构成一级医疗事故。 2.药品质量不纯 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据李燮彬报道,青霉素精制品皮试阴性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0%,而一般正常品发生率为0.43%,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另据赵誉华报道,在21例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出现的输液反应当中,送检9例,结果热原反应阳性者5例(占55%),并将同批号丹参注射液5盒(50支),按药典要求用3只家兔进行测定,结果初测和复测均显示热原阳性。 3.过敏反应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唐静怡等统计了一组病例,药典未规定需先行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中,有52种药物导致了过敏反应猝死;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4.给药方法不当 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据郑玲等报道,某心衰患者,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将应该静脉点滴的维生素C7g未稀释直接静脉输入,5min后,患者局部剧烈疼痛,静脉沿线明显红肿、压痛,经硫酸镁湿敷了3d后红肿始退,但血管仍呈条索状硬化。 5.违反操作常规 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据窦氏报道,某患儿行唇裂修补术,术前护士将吗啡误为阿托品而注射,造成中毒,幸抢救及时而获救;另一8个月的支气管炎患儿,医生处方氨茶碱20mg,每日3次口服,药房人员误将10mg1片的氨茶碱拿成100mg1片,且分装2袋,也未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结果每次服每袋中2片,实际每次服用400mg,较原量大20倍,造成严重中毒;临床护理中,违反操作规程,同样会酿成恶果,唐静怡等曾报道了2例猝死病人,均系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将药物用错病人所造成。 6.忽视某些药物排泄特点 某些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忽视此等特点,会殃及乳儿。据窦氏报道,2例冬眠灵中毒的患儿皆系其母服用冬眠灵所致;另据潘月清报道,一足月顺产正常男婴的妇女,产后3个月内因放置节育环出现“子宫功能性出血”而服妇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连服1个月后,使本来毛发乌黑、发育正常的乳儿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毛发白色、皮肤干燥、不出汗、烦躁哭闹、食欲不振、睡眠等一系列类似西蒙综合症和早老症的现象。 7.忽视药物副作用

制药 公司药品不良反应风险评估报告 模版

XXXXXXX制药有限公司药品不良反应风险评估报告 (模版) 河南省食品药品评价中心: 我公司收到贵中心的<<关于转发XX年全国范围内我市企业品种发生ADR情况的通知>>文件,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专题会议,讨论、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下步采取措施,同时要求公司主管药品不良部门及人员及时掌握我公司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风险状况,为药品工艺改进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形成评估报告。现将我公司XX年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风险评估情况及风险管理计划报告如下: 一、结果分析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我公司常年生产XX个品种,为XX制剂和XX制剂(口服/注射/外用等),其中,XX年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XX个,报告病例数XX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品种计)约为XX%,公司生产量较大的XX、XX、XX(主要品种)(占总产量的XX%以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为XX%,XX、XX、XX生产量最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详见表1。 表1 ADR病例数及占比情况统计表

2、不良反应类别及结果 在XX例ADR报告中,其不良反应类别“一般的”占XX% ,“新的一般”占XX%,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占XX%。不良反应结果均表现为治愈或好转…,其中治愈XX例,占比约XX%;好转XX例,占比约XX%,表明其不良反应的临床损害程度为轻微;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XX、XX品种,临床表现为…….,应引起重视。 3、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在XX例ADR报告中,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均表现为“不明显”;停药或减量后其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的为XX例,占比约XX%;不明的为XX例,占比约XX%;未停药或未减量的未XX例,占比约XX%,表明ADR 对原患疾病的影响较小,XX、XX品种ADR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应引起重视。详见表2。 表2 停药或减量后的表现 4、联合用药情况 在XX例ADR报告中,XX例为单独用药,XX例为联合用药,XX例不明。 5、药品类别及合理用药情况 在XX例ADR报告中,共涉及在XX种药品,其中,化药XX种,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