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背排痰法的实验报告
拍背排痰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拍背排痰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我们进行了拍背排痰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拍背排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提高护理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水平。
3. 增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训地点:XX医院呼吸内科病房四、实训内容1. 拍背排痰的基本原理2. 拍背排痰的操作方法3. 案例分析4. 实操练习五、实训过程(一)拍背排痰的基本原理拍背排痰是一种通过物理方法促进痰液排出体外的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手部的力量,通过拍打背部,使痰液在肺内受到振动,从而促进痰液的流动和排出。
(二)拍背排痰的操作方法1. 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背部肌肉放松。
2. 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一侧,面对病人。
3. 手掌呈杯状,用掌根部轻轻拍打病人背部,力度适中,频率为120-180次/分钟。
4. 从病人的一侧肩胛开始,逐渐向下至腰部,再从腰部向上至肩胛,形成一个循环。
5.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拍打力度和频率。
6. 拍打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三)案例分析案例一:患者,男,65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液黏稠,不易排出。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功能减退,痰液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拍背排痰可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案例二:患者,女,45岁,患有肺炎,痰液较多,呈脓性。
分析:肺炎患者由于肺部炎症,痰液较多,拍背排痰可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减轻肺部炎症,促进病情恢复。
(四)实操练习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实操练习,模拟了拍背排痰的操作过程。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掌握了拍背排痰的技巧,提高了操作熟练度。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拍背排痰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拍背排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护理叩背排痰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肺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长期卧床、痰液粘稠、排痰无力等是老年人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
护理叩背排痰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帮助老年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叩背排痰对老年人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护理叩背排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探讨护理叩背排痰对老年人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3. 分析护理叩背排痰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养老院80例肺部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护理叩背排痰方法,操作步骤如下:①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垫高,双手交叉于胸前。
②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五指并拢,掌心空出,用手掌根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患者背部,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③叩击过程中,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
(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
3. 观察指标:(1)痰液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痰液量变化。
(2)呼吸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音变化。
(3)肺部感染发生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痰液量:实验组治疗前痰液量为(100±20)ml,治疗后痰液量为(50±10)ml;对照组治疗前痰液量为(100±20)ml,治疗后痰液量为(70±15)ml。
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呼吸音:实验组治疗前呼吸音粗糙,治疗后呼吸音清晰;对照组治疗前呼吸音粗糙,治疗后呼吸音略改善。
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肺部感染发生率: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
叩背排痰的实验报告

叩背排痰实验报告叩背排痰是通过胸壁震动气道,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使分泌物到达细支气管,通过病人咳嗽排出体外。
目前临床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做到有效排痰影响疾病的恢复。
现结合我们呼吸科临床实践及理论,将叩背排痰方法简单概括如下:1.叩背前听诊:用听诊器听诊,了解病人肺部啰音的性质、部位,在啰音较强部位加长时间加大力度,叩背前后听诊比较。
通过听诊了解痰鸣音或湿吵音的部位与性质,和医生沟通取得一致,可以有的放矢,增加局部拍背时的力度和时间。
有的病人耐受时间较短,这样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时间段内达到较好的效果。
2.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
如肺尖部炎症采取坐位,肺底和肺叶中段炎症采取侧卧位,去枕侧卧位,头低10°~15°,一般情况好者,可采取膝胸卧位,以病人耐受为宜。
根据体位引流原理,痰液栓子脱落后,比较容易进人大气道后顺利咳出。
3.方法:护士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手指关节微屈,呈120,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有节律地叩击患者背部,持续5~10min。
避开肩胛骨、脊柱,最好在雾化吸入后进行。
然后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嗽前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将痰液咳出。
若患者咳嗽反应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1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
叩背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病人能耐受,可以适当增加叩背时间。
4 .频率:频率要快,100~200次/min。
教科书上对叩背没有要求频率,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频率越快,放在弹性表面的物体更容易跌落,如果频率太慢,对于排痰是没有效果的。
5.幅度: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cm,手指尖部离开胸壁10~15cm为宜。
6.叩背在沐舒坦雾化吸人后进行,对其排痰效果更好。
雾化吸人将药液变成细微气雾,随着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可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以利于排痰。
拍背咳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咳嗽和咳痰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尤其在秋冬季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增多。
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拍背咳痰是一种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探讨拍背咳痰对咳嗽咳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拍背咳痰对咳嗽咳痰患者咳嗽频率和痰液量的影响;2. 评估拍背咳痰对呼吸道症状的改善作用;3. 探讨拍背咳痰的最佳操作方法和体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咳嗽咳痰患者作为实验组,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2. 实验设备:计时器、量杯、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治疗床、毛巾、一次性手套等;3. 实验药物:止咳药、祛痰药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拍背咳痰方法,具体操作如下:① 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手套,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② 操作者用一只手固定患者的肩部,另一只手以手掌合成勺状,拇指紧贴其余四指,腕关节不动,利用肩肘关节带动手掌,使手掌平稳着落;③ 以100-120次/分的频率,自下而上、由外侧向内侧拍击患者背部,每侧反复叩击1-3分钟,叩击相邻部位应重叠1/3;④ 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度适中,以叩击局部皮肤不发红为宜;⑤ 操作完成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观察咳嗽频率和痰液量变化;(2)对照组:仅给予止咳药、祛痰药等药物治疗,不进行拍背咳痰操作;3. 数据收集:① 记录实验前、实验后5分钟、实验后30分钟患者的咳嗽频率和痰液量;② 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的变化;③ 记录患者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咳嗽频率和痰液量较实验前明显减少,呼吸道症状改善明显;2. 对照组咳嗽频率和痰液量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症状改善不明显;3. 实验组患者的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与实验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六、实验结论1. 拍背咳痰对咳嗽咳痰患者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咳嗽频率和痰液量,改善呼吸道症状;2. 拍背咳痰的最佳操作方法为:以100-120次/分的频率,自下而上、由外侧向内侧拍击患者背部,每侧反复叩击1-3分钟,叩击相邻部位应重叠1/3;3. 拍背咳痰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拍击裸露皮肤、创伤、纽扣、拉链等处,禁止拍击脊柱、胸骨等部位。
叩背吸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叩背吸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 了解叩背吸痰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3. 提高护理人员在呼吸道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叩背吸痰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指有节奏地轻拍患者背部,使呼吸道分泌物松动,便于吸痰管吸出。
该方法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难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三、实验材料1. 患者模型或志愿者(1名)2. 无菌吸痰管1根3. 吸痰器1台4. 生理盐水100ml5. 无菌手套1副6. 无菌治疗盘1个7. 计时器1个四、实验方法1. 患者准备: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露出颈部,放松呼吸。
2. 操作者准备:戴好无菌手套,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连接吸痰器。
3. 叩背:操作者站立于患者背部,用手指轻拍患者背部,自上而下、由外向内进行。
叩击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4. 吸痰: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插入深度约10-15cm。
吸痰时,保持吸痰管与患者呼吸道成45°角,轻轻旋转吸痰管,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 生理盐水:在吸痰过程中,如遇痰液粘稠,可向吸痰管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以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6. 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7. 操作结束:吸痰结束后,将吸痰管从患者呼吸道中拔出,关闭吸痰器。
五、实验结果1. 叩背吸痰操作过程中,患者呼吸平稳,无明显不适。
2. 吸痰效果良好,痰液量明显减少。
3. 患者对叩背吸痰操作表示满意。
六、实验讨论1. 叩背吸痰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排痰困难的患者。
2. 操作者在进行叩背吸痰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3. 叩背吸痰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
4. 吸痰时,应保持吸痰管与患者呼吸道成45°角,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吸痰器的使用方法,确保吸痰效果。
排痰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排痰方法对痰液排出效果的影响。
2. 评估不同排痰方法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3. 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安全、有效、舒适的排痰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30名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志愿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 实验设备:电子秤、秒表、温度计、血压计、排痰器、吸痰器、喷雾器、暖水袋、记录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雾化吸入法)、B组(胸部物理疗法法)、C组(振动排痰法)。
2. 实验步骤:(1)A组:雾化吸入法。
将志愿者安排在舒适的位置,使用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每次5分钟,每天2次,连续观察3天。
(2)B组:胸部物理疗法法。
由专业护士对志愿者进行胸部物理疗法,包括拍背、叩击、震动等,每次15分钟,每天2次,连续观察3天。
(3)C组:振动排痰法。
使用振动排痰器对志愿者进行振动排痰,每次10分钟,每天2次,连续观察3天。
3. 观察指标:(1)痰液排出量:每天记录志愿者痰液排出量,包括痰液体积和重量。
(2)舒适度:使用舒适度评分量表对志愿者进行评分,包括疼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3)不良反应:观察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实验结果1. 痰液排出量:A组、B组、C组志愿者痰液排出量分别为(50±10)ml、(60±15)ml、(55±12)ml。
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舒适度:A组、B组、C组志愿者舒适度评分分别为(2.5±0.5)、(1.8±0.3)、(2.0±0.4)。
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不良反应:实验过程中,A组、B组、C组志愿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五、实验结论1. 雾化吸入法、胸部物理疗法法、振动排痰法对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痰液排出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叩背排痰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叩背排痰实训,使学员掌握叩背排痰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员在临床护理中处理呼吸道疾病的能力,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二、实训环境实训场地:医院呼吸内科病房实训器材:叩诊锤、听诊器、血压计、床单、枕套、口罩等。
三、实训原理叩背排痰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法叩击患者背部,使附着在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通过体位引流,使分泌物到达细支气管,通过病人咳嗽排出体外。
叩背排痰具有以下作用:1. 帮助患者排痰,预防呼吸道感染;2. 缓解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3. 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改善肺功能。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学员分组,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2)教师讲解叩背排痰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学员熟悉实训器材的使用方法。
2. 实训操作(1)患者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以利于痰液排出;(2)叩诊部位:从第10肋间隙开始,从下往上,从外往内,避开两侧肩胛骨、脊柱、骨突和乳房等部位;(3)叩诊手法:双手呈并拢状态,呈120度角,用腕部力量轻柔、迅速地叩击,幅度为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厘米,手指肩部离开胸壁10-15厘米;(4)叩诊频率:120-180次/分钟,每个部位1-3分钟,整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5)观察患者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脸色、呼吸频率、神志、脉搏,如出现呼吸困难、面部紫绀等现象,立即停止操作。
3. 实训总结(1)学员汇报实训操作过程;(2)教师点评学员的操作,指出优点和不足;(3)学员总结实训心得,分享经验。
五、实训结果本次实训,学员掌握了叩背排痰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进行叩背排痰操作,提高了临床护理能力。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学员对叩背排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叩背排痰的操作技巧。
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学员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下为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1. 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叩背排痰对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帮助。
胸部叩击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胸部叩击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振动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卧床病患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自主排痰的患者。
本实验旨在验证胸部叩击法在促进痰液排出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胸部叩击法对痰液排出的促进作用。
2. 评估胸部叩击法的安全性。
3. 探讨胸部叩击法的最佳操作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自愿参与的成年人30名,年龄在18-6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疾病。
2. 实验工具:秒表、量杯、胸部叩击板、录音笔、观察记录表。
3. 实验环境:安静、清洁的病房。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 实验过程:- 第一组为对照组,不进行胸部叩击,仅观察自然排痰情况。
- 第二组为实验组,采用胸部叩击法,每15分钟进行一次,每次5分钟。
- 第三组为实验组,采用胸部叩击法,每15分钟进行一次,每次10分钟。
3. 观察指标:- 排痰量:使用量杯记录每次排痰量。
- 排痰时间:记录每次排痰所需时间。
- 病患主观感受: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病患对胸部叩击法的感受。
五、实验结果1. 排痰量:- 对照组:平均每次排痰量为30ml。
- 实验组(每15分钟一次,每次5分钟):平均每次排痰量为45ml。
- 实验组(每15分钟一次,每次10分钟):平均每次排痰量为60ml。
2. 排痰时间:- 对照组:平均每次排痰时间为3分钟。
- 实验组(每15分钟一次,每次5分钟):平均每次排痰时间为2分钟。
- 实验组(每15分钟一次,每次10分钟):平均每次排痰时间为1.5分钟。
3. 病患主观感受:- 对照组:多数病患表示无不适。
- 实验组:多数病患表示胸部叩击法感觉舒适,有助于痰液排出。
六、实验结论1. 胸部叩击法可以显著增加痰液排出量,缩短排痰时间。
2. 胸部叩击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病患接受度良好。
3. 每15分钟进行一次胸部叩击,每次5分钟,为最佳操作方法。
七、实验建议1. 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胸部叩击法的操作频率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叩背排痰法的实验报告
1、日的
帮助老人将呼吸道的痰液排出,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2、准备
(1)养老护理员: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净擦干并温暖双手(双于无长指甲或指环)。
(2)物品:软枕头4个(大枕2个,小枕2个)。
(3)环境:清洁,关闭门窗,避免对流风。
3、操作程序
(l)翻身侧卧
向老人解释操作日的和方法:将各好的软枕头携至老人床旁,操作者站在老人床旁近侧,一手托起老人头部,一手移动枕头至床的远侧一嘱老人移动身体至床的远侧(若老人不能白理时,一手放于老人肩下,一手放于老人臀下,双手臂抬起老人协助移动)然后一手扶持老人远侧的肩部,一手扶持老人劈部,将老人身体向近侧翻转呈侧卧(使老人面向操作者),将老人衣被整理平整,老人一手臂放枕旁,一手臂放在胸前并用一人枕头支撑,下肢的上腿膝关节下用小枕头支撑,盖好被子。
(2)叩背排痰
掀开老人背部的棉被,暴露背部,一手扶住老人使体位稳定,一手触摸定位,并使手掌呈环杯状,从下至上叩拍背部数次操作后将老人衣服整理平整,将一人枕头放置老人背部,一小枕头置老人颈部凹陷处以支撑身体,协助老人盖好被子,整理用物与床被,开窗通风,洗于。
4、注意事项
(1)操作前注意要先温暖双于,以免乎过凉而引起老人的不舒适。
(2)老人可取侧卧位或坐位,叩背之前要将老人的身体支撑点安置妥当。
(3)叩拍背部之前操作者先将手五指并拢,微弯曲手指,使手背隆起早环杯状再叩击老人的背部。
(4)叩拍时先从老人后背部的肺底向:叩击至肩下。
每次叩击的部位要与次的部位重叠1/3,不可遗漏。
叩击一侧后再叩击另
侧,每侧叩击次数不少于3遍。
(5)叩背的力度要适宜,过轻不能使痰液顺利排出,过重则会发生损伤。
(6)叩背时要注意位置必须准确,不能叩在肾区和脊柱处。
(7)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选择稀释痰液的方法,如做雾化吸入、蒸汽吸入等以协助咳痰。
(8)叩拍背部过程中,不可过度暴露老人的身体,冬季可隔着单衣进行叩背,以防受凉。
(9)叩背的时间约10-15分钟,操作中随时观察和询问老人的感受和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