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2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2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解析 “这个问题无从答起”是指思维无法认识存在,即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 A。题 干内容涉及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B、C、D 与题意不符。不选。
全面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情景助学]
情景: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皮浪,他认为,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而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因此 人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有一次,在大街上散步,朋友依据他的观点,故意出题目刁难他。朋友说:“皮 浪!前面跑过来一辆马车,你说说看,到底客观上有没有马车,人能否正确认识马车的存在?”皮浪立即 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我们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甚至不能说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朋友马上反驳道:“既然你不承认马车的存在,你敢不敢躺在马车底下,让它从你身上轧过?”皮浪说: “敢!”说完,皮浪一个箭步冲到马车前,躺在地上。车夫见此情景立即拉住车闸,马车停了下来,皮浪 安全无恙。但是,像这样的玩笑不能总开。在皮浪 90 岁的时候,有人又对皮浪开了这样的玩笑,结果皮浪 死于马车的车轮之下。
问题探究: (1)皮浪的观点回答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有哪两种不同的回答? 提示: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两 种不同的回答:一种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称为可知论;另一种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不可 知论。 (2)皮浪在上述哲学问题上坚持了什么观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 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1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目标导航]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01课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 和 存在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意识 和 物质 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练测课件:第1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2课 第1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练测课件:第1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2课 第1框
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 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 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 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解答此题需要从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1)问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第(2)问回答启示是要牢固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 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 福人类。
6.近年来,世界各地受台风、飓风的影响越来越多,给人 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伤害。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家现在可 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了 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 解析:选 D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A 错误;B 不符合题意;C 不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说的;D 正确。
①哲学的阶级性质 ②哲学发展的方向 ③哲学的产生
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不是阶级性质,因此①不能入选,②
入选。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而不是对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流派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可见他们主张不可知论,
C 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

【例 1】 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解析】 该题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哲学
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代
表客观事物,意识代表主观认识。
【答案】 D
【例 2】 “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总结为:
特别提示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并非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 不可知论者,相反,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 知的;不过,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对人的认识的 本质、来源和发展规律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3)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 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特别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为研究哲学 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 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 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 方式的强大工具。
探究导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 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 别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凡认为思 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 物主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教学目标(堂清内容)1.识记并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上的两个对子;2.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3. 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并理解区分各自的基本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日清内容)1.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

2.难点: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分。

三、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学情分析:根据每次月考及周考成绩,把全部学生分成四个教学层次:A层:班级内考试成绩70分及以上的同学,完成课堂老师授课内容(堂清+日清),教学案上标注A层学生完成的所有内容。

B层:班级内考试成绩50—70分阶段学生,完成教学重点,教学案上注明B层学生需完成的所有内容。

C层:班级内考试成绩50分阶段学生,该层学生课堂要求:完成每堂课识记内容(含义、本质、特征、要求、成就),完成教学案上注明C层学生应完成的内容。

四、教学指导与检测五、巩固诊断(日清习题)1.(A B C)判断正误(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3)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7)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9)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A B C)2020年6月21日,我国迎来了一场壮观的日环食天象。

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天文现象进行了精准的预报。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标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一、唯物主义知识梳理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请思考:能不能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提示不能。

这种观点没有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试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观点各不相同,没有共同点。

(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共同点是:都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重点突破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派别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论②局限性:a.对世界的物质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高中政治必修4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复习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执笔/审核:黎子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要求】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第一框)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第二框)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框)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框)【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第二框)【知识点梳理】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2.哲学源于:3.哲学是一门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

在汉语中:。

在马克思所说的是:。

4.哲学的任务:以下为第二框:5.世界观:6.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的世界观(2)哲学是关于的学问(3)哲学是的统一(4)哲学是对的概括和总结7.具体知识分为三类:、、8.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具体科学的进步哲学为具体科学【考点讲解】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高三政治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师用】预习导学一、学习目标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探究质疑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8.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练习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C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A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C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5.(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6.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B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7.(20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信仰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1)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科学精神)提示: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2)形神关系的论战触及了哲学的什么问题?他们的分歧在哪里?(科学精神)提示:形神关系的论战触及了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他们的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高僧们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范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1.图表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 区别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地位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的关系:(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

(2)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本体论。

关键词法区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C.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解析】选C。

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议题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科学精神)提示: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耕作计划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耕作收获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应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从地位和作用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切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2)从世界观角度看: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回答的不同,决定了哲学性质的不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为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错误的。

(3)从方法论角度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它指导着人们无论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从而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实践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易错易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其积极的作用是主流;但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是弊大于利。

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解析】选B。

即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对互联网的认识问题都会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境界。

请结合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联系材料,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政治认同)提示: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看法。

③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坚持了可知论。

有人认为: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请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科学精神)提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生活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和歇后语都与哲学基本问题有关。

请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举例子说明。

(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提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观点。

1.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但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解析】选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符合题意;B、C、D均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

2.哲学自产生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争论永不停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C.具体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问题D.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决定谁的问题【解析】选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符合题意。

3.网络文艺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无疑给网络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材料说明了( )A.思维决定存在B.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解析】选C。

面对网络文艺现状,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符合题意;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A、B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错误。

4.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两大对立的基本哲学派别是( )A.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B.辩证法与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解析】选D。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派别。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两大对立的基本哲学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知识拓展】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5.中央指出,当下中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持续推进,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方位,是依据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战略判断,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党中央作出中国经济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