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践行 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如何实践佛法之四

星云大师《如何实践佛法之四》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5 0:00:58繁體版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种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意义:1.因无量:也就是发心无量。
我们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动,因此唯有发心,才能产生力量,尤其像普度众生这么艰钜的使命,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徒有行动,还是无法产生广大的效益。
因此,我们要行长远的菩萨道,就必须发起无限的菩萨心。
2.缘无量:指无量的助缘。
(1)众生无量:佛法在众生中求,众生就是菩提的根,若无众生可度,就没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萨道,成就不了佛果。
我们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量的众生为助缘,做到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
(2)时间无量:在世间上,我们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何况是要成就无上的菩提,更需要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时间里,勤行佛道。
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进中,累积自己的福德因缘,方得以成就正觉。
所以,我们凡夫福薄德浅,更需要以无量的恒常心来求得佛法。
(3)空间无量:根据《本生经》的记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轮回苦趣,犹不忘以各种身份来度脱六道众生;不仅如此,在《法华经》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其他如: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成就正觉,但为度脱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游诸国土,常行佛道;普贤菩萨遍一切处实践十大愿,无怨无悔;地藏菩萨发誓度尽地狱众生,方证菩提……凡此都说明了诸佛菩萨之所以会成为佛菩萨,就在于他们将慈心悲愿遍覆法界,而无有拣择憎爱之心。
我们要实践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应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勇猛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以广度众生为己志。
净土三经释第四课思考题2

净土三经释第四课思考题2摘要:一、净土三经的简介1.净土三经的定义2.净土三经的主要内容二、净土三经的重要性1.净土信仰的基础2.净土行持的指南三、净土三经的主要思想1.净土的信仰2.净土的行持3.净土的往生四、净土三经的现代价值1.提供精神寄托2.指导修行生活3.促进社会和谐正文:净土三经是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
净土三经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三部经典,而是包括了所有与净土信仰相关的经典。
这些经典在我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净土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净土三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净土的信仰、净土的行持和净土的往生。
净土信仰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相信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得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行持则是指导信徒如何通过修行,圆满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净土的往生则是信徒最终的目标,希望通过修行,脱离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净土,最终成佛。
净土三经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净土信仰的基础和指南。
净土信仰的建立离不开净土三经的教导,信徒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了解净土的信仰、行持和往生。
同时,这些经典也是信徒们修行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修行,圆满自己的道德品质。
净土三经的主要思想是净土的信仰、行持和往生。
净土的信仰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相信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得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的行持则是指导信徒如何通过修行,圆满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净土的往生则是信徒最终的目标,希望通过修行,脱离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净土,最终成佛。
净土三经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找到内心的平静。
同时,这些经典也指导信徒们如何修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何美慧老师.访谈修蓝博士 反思信愿行

何美慧老師: 訪談修藍博士反思信願行作者簡介:本文作者何美慧老師早年在臺灣科技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學士,後在美國肯薩斯州大學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及博士。
1999年發願弘法利生,參加新加坡第五屆弘法人才培訓班,向淨公恩師學法。
學習因果教育,在澳洲、臺灣、及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習講《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兪淨意公遇灶神記》,並主持分享懺悔班。
專修淨土,習講《阿彌陀經要解》,並學習《無量壽經》,一心皈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德、領導以及諸位護法菩薩們:大家中午好!阿彌陀佛!感謝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師父上人、以及領導、胡居士,以及諸位法師、大德菩薩們的成就,讓美慧在今天有這個機緣跟大家報告“見修藍博士,反思信願行”這個題目,首先報告一下緣起:緣起:老法師的推薦在2011年的時候,當時末學帶懺悔班,在整理懺悔班的文稿,當時我們有一群同修們,大家一起在編懺悔班文稿,準備要出書。
但是在整理過程當中,時常業障發相。
當時很苦惱,就請教師父上人應該如何來克服。
師父上人就說:不是說美國有位修藍博士,人家就講四句話,第一句話“對不起”,第二句話“請原諒我”,第三句話“謝謝你”,第四句話“我愛你”,人家就解決了一切的問題。
當時老法師很大聲地講,老法師時間也很寶貴,講完之後馬上上樓去了。
這時候末學就反思,這四句話能起這麼大作用嗎?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我學佛已經十七年,當時已經是十六年了,我念了十六年佛,難道會輸於這四句話嗎?所以當時是用一種很懷疑的態度,也很難相信這四句話能夠解決我現在的煩惱和問題。
後來回去之後就查了網路,找一下這修藍博士到底是如何用這四句話來解除他的所有的問題。
可是當時因為沒有恭敬心,所以當時在看這四句話,以為很平常,就是念念“對不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懺悔啊,然後謝謝你、我愛你那不就是等於感恩嗎?所以因為當時沒有深入去瞭解,所以這四句話,其實是存著懷疑的態度,也是不恭敬的態度,對修藍博士也是存著一個懷疑的態度。
了义明灯 下篇 大手印前行法 第一章 共四加行 第一节 人身难得

7、出生于无佛住世和三宝不为人认识的“黑暗时代”的人,无缘闻听佛法;
8、六根不全(哑、盲、聋、疯狂、白痴等)的人,不能了解佛法之义或无法很好地修学佛法。
(二)八有暇、十圆满
未生于八无暇中的人,则具有了修学佛法的基本条件,称为“八有暇”。
再具有十种学佛的重要条件者,称“十圆满”。具足八有暇十圆满者,称为“暇满人身宝”。
如果共四加行的修持没有生起真正的效用,那么修行者自认为是佛法的修持行为,也会成为世俗生活的装饰品。你似乎觉得你已经把宗教与世俗结合在一起了,你的生活已经“佛法化”了,还美其名曰“入世间修”,其实你心中的佛法已经不知不觉地“世俗化”了,你修行的目标什么也没有达成。相反地,你忘记了你发誓皈依三宝时的初衷,你散失了对佛法的崇高感觉和热忱,你的心仍然沉浮于金钱、名誉、地位和食色之中,你没有减少一点点对住所、饮食、服饰、娱乐甚至闲谈的贪恋。你只想当然地认为你“用功”了多少岁月,而没有考虑你的惑业实际上减少了多少。“如果你没有出离轮回的决心,那么即使在深山修持,所有的禅修也只能积累成山边的一大堆粪便而已”,只是种下更深轮回的因!这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功德,是有漏的,依然是轮回之因,只会感得人天福报而已。
5、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三)人身难得易失
具足“八有暇”和“十种圆满”的人身,称为“暇满人身宝”,比起八无暇中的众生,是何等的可贵和难得啊!众生由于无明和恶业牵绊,都有做坏事的自然倾向,其中能做好事者很少。能做好事的众生中,能做出足以获得人身之福德资粮者更是少之又少。结果下三途的众生多如尘沙,而人天道众生则极少。在六道众生中获得人身又能依佛法而修持的人,简直少得不足以构成轮回众生中的一个类别!学佛的人中能得正法又能正确修习的则少如晨星也!
5、已信仰三宝。
生命的活水泉源

財團法人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 共同創辦人 余素華老師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一、百善孝為先
•孝(會意字) 老:上一代(過去無始) 子:下一代(未來無終)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兄友弟恭•四海之內皆兄弟」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故事
父母是在世佛─楊黼訪無際大師。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
*「幼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的, 都有
三、晨昏定省•有常無變
1. 《弟子規》: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2. 《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養父母之身+心+志」
3. 曾文正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3.劉備誡子: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4.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故事
失誤的行程- 「給我心愛的兒子-湯米,
願你如鷹展翅飛騰, 奔跑卻不困倦, 行走卻不疲乏。」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五、親好力具•愛憎皆孝
1.《弟子規》: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2.《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3.曾子:「孝有三,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故事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廿四孝•單衣順母
生命的活水泉源-孝親尊師
六、親過諫更•怡色柔聲
1.《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2.《論語•里仁篇》:「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3.「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
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

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一、引言刘淑云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以其独特的管理理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而闻名。
她的理念与践行九是她的核心管理理念之一,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内涵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是刘淑云根据自己多年的管理实践总结而成的,它包含了刘淑云对于企业管理和个人成长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共享成功。
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首要原则。
刘淑云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才,只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关心员工的发展和福祉,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刘淑云注重员工的培养和成长,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通过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2.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刘淑云认为,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刘淑云鼓励员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
刘淑云注重团队的协作和合作,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持续创新持续创新是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核心要素之一。
刘淑云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刘淑云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和创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
4. 共享成功共享成功是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刘淑云认为,企业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只有把成功的机会和成果与员工共享,才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刘淑云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共享,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和奖励机制,鼓励员工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
三、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实践案例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不仅是理论的框架,更是刘淑云在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践案例来具体说明刘淑云理念与践行九的实际应用。
青青整理_刘洙源_唯识学讲义

唯识学讲义刘洙源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册页91-227此讲义不错,与梅光曦《相宗纲要》有得一拼,喜爱之,故作文字整理,原文有局部错字,漏字,子衿已作改动,略作段落划分及部分繁字简体,不当之处,尚祈海涵。
---青青子衿2015-09-02目次-------------------------------------------------------------刘洙源先生略历4缘起4一、唯识学之缘起5二、唯识学之渊源5三、唯识学之宗派6四、唯识学西土东方之后师师承7五、唯识学之显晦8六、唯识学之宗趣10七、唯识学之名义11名相解析1201.三能变及能变二种1202.初能变即第八识1303.三相1304.初三位1405.次五位1506.种子六义1607.熏习之义2008.所熏能熏2109.所熏四义2110.能熏四义2411.生熏之别2712.心分四义2713.四心分四师异说2914.总以喻明3415.三量3516.真似之分3917.八识三量分别4018.三境(相分之分别)4119.三境之体4520.本识变义4521.转变、变现、变似之义4722.识变二种4823.因缘变4824.分别变4825.能熏所熏之心分4926.第八所缘5027.缘三类境之差别5228.第八不缘5429.第八定缘何法5430.假实分别5531.自变共变5632.变他根依处5933.无色何名变6034.本识相应6035.五受分别6236.五所不同本识6337.三性四法6538.种子三性分别6739.本识有无间断6840.灭不灭之异6941.因果法喻6942.诸法差别7043.证成赖耶7144.二能变即第七识7245.释名出体7246.第七所依7347.第七所缘7448.王所分别7749.料简所缘8050.自性行相8051.三量假实分别8152.第七染俱8253.第七余俱8454.第七受俱8755.三性分别8756.第七界地8857.分位行相8858.引教证有第七8959.据理证有第七9060.共不共义9161.四句分别9262.恒行不共有四义9263.立第七识之义9364.三能变即前六识9465.六种差别9466.依根得名9467.以何为根?9568.根以何为义?9569.第六何故独名意识?9670.依境得名9771.境皆是识变9872.自在位诸根互用9973.自性行相10074.自相共相10175.前五缘境及三量分别10276.第六缘境分别10477.法处色之种类10678.五种总为三门10679.法识了一切法10880.前五缘境之义10981.前五是现量之故11082.前五具业11283.前五六相11284.意识缘境多少及境重分别11385.六识所具分别11486.三种分别11587.七种分别11588.十种分别11589.八识所具分别11790.八识各具分别11891.现起分位11892.八识具缘多少12093.五无心位12294.无心二定12295.料简五位12396.二定同别12397.五心轮义12498.六识三性12599.六识相应126100.六识受俱126●刘洙源先生略历先生名复礼。
110221《2010年刘素云居士香港演讲第二集(精编高清版)》

110221《2010年刘素云居士香港演讲第二集(精编高清
版)》
刘素云居士香港演讲(二)上
刘素云居士讲座2010/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关键词: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各位同修,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上午好!昨天晚上,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了两个小时的佛法,让我们大家在一起分享学佛的快乐。
今天在这里我还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再一次和大家分享学佛的快乐。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这个问题在师父讲法的过程当中,曾经多次重点的做以强调,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听没听明白。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在我们修佛的人们当中,对于这个理念,一门精进、长时熏修,认不认可,承不承认,相不相信?我把我这几年的修学体会,跟大家做以如下汇报。
也可能因为我得的这场重病,也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愚、比较笨,太多的东西我也弄不清楚,所以学佛这十几年来,我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我就坚持老法师告诉我的这个理念,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通过实践证明,我觉得这个方法是见成效的,就是说,末法时期念佛成就,一门精进,长时熏修,今生一定能够成就。
我是怎么落实这一门精进长时熏修的?第一,这几年,我的所做所为,我的所有修持方式方法,都是围绕着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没有换题目,没有什么变更,十几年一直坚持到现在,还是这样。
因为我认为,老法师告诉我们的,都是佛说的,是符合佛法的,所以我就坚持这一理念,并且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
我把我这
几年修学的过程,是怎么样一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与践行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理念与践行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理念和践行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方面,都需要理念和践行的相互促进。
而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对理念和践行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二、理念的重要性
1.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它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方向。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深刻地表达了理念对于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她提到了自己在发展个人品牌时,始终坚守的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了她行动的指引,帮助她走向成功。
2. 理念是信念的表达
理念不仅是行动的指导,更是信念的表达。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对于个人品牌发展的理念,这些理念凝结了她
对于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践行的意义
1. 践行是理念的实现
理念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践行,就只是空中楼阁。
在刘素云的文字
版第四课中,她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
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将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2. 践行是价值的体现
践行不仅是理念的实现,更是价值的体现。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提到了在实践中对于品牌的建设和维护,这些践行不仅让她的
理念得以实现,更让她的价值得以体现。
四、理念与践行的结合
1. 理念和践行相辅相成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对理念和践行的结合给出了很好的阐述。
她认为,理念和践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理
念和践行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2. 理念和践行的互动
理念和践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
她深入剖析了理念和践行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只有理念不断地指导
践行,践行不断地验证理念,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成功。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通过撰写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我对理念与践
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理念和践行的结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种
结合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实践。
只有牢牢把握理念和践行的
关系,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理念和践行的重要性。
只有
将理念融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将践行贯穿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写出有价值、有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理念与践行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
和实践指导。
只有把握好理念和践行的关系,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
成功。
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思考理念和践行的
结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贡献自
己的力量。
理念与践行一直是我引以为傲的一种方式。
在我自己的职
业生涯中,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不断地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我要感谢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因为这堂课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这堂课上,刘素云详细讲述了自己在个人品牌发展中所坚守的理念,
以及通过实践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
这让我深刻明白了理念和
践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我的工作中,我对于理念和践行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深信理念
是行动的指导。
在每一次工作中,我都会确立自己的工作理念,明确
自己的目标和思路,从而引导我在工作中做出更加明确和有效的决策。
这些理念也成为了我的工作动力和信念,让我在困难时能够坚定不移
地向前迈进。
践行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
只有将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在我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将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断
地实践和验证,让自己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另外,在与团队的合作中,理念与践行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
深知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理念和践行,因此我会带领团队共同
确立我们的共同理念,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些理念。
只有在理念
和践行的共同推动下,团队才能朝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前进,取得更加
优异的成绩。
理念与践行对于个人和团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明确自己
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加显著
的成就。
希望我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守自己的理念,不断地
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为自己和团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也希
望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理念与践行的重要性,将这两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