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涌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教育研究的现状1. 教育公平与质量近年来,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从政策、制度、资源分配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如张华(2018)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分析,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者们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李明(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
学者们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如王丽(2017)分析了我国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完善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议。
4.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从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刘洋(2019)通过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议。
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1. 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焦点。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关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关注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结论本文对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专业中一门关键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的是教育体系的经济方面以及教育机构的管理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对于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探讨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背景和意义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出发于过去几十年,随着教育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教育资源,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的效益。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内容1.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可以通过经济模型和方法,对教育的效益和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策略,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2.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机构的管理问题,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通过研究教育管理学,可以提高教育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改善。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方法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研究者可以了解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真实数据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实际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向。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得到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同时也有助于填补当前研究领域的空白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挑战与发展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不足、研究方法有限等。
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

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认可为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教育的意义: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思维、行为和判断力等方面的完善,实现自我发展和潜能的发掘。
2. 培养公民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 传承文化传统:教育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传统知识、美学和人文素养,传递文明的火炬。
4. 推动社会发展: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培养人们的能力和品德,提高整体社会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教育的价值:1. 经济价值:教育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使经济的更好发展。
2. 社会价值: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公平与正义,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3. 个人价值:教育能够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文化价值: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教育的挑战与思考:1.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现实中,教育机会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和地区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一些人的机会缺失。
因此,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少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2. 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不少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教育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综述教育是建设社会文明和发展国家经济福利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实施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等为主要内容。
其中,教育文献综述是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一、教育文献综述的定义教育文献综述是一种文献分析研究,通过检索、汇总和研究已经发表过的与教育学有关的文献,以提炼出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等内容,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文献的系统性概述。
二、教育文献综述的重要性1、帮助科学研究人员解决问题。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关于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发现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解决研究问题。
2、帮助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汇集和整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如果综述较全面,可以帮助完善Education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3、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教育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学者们深入了解有关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增强对某一研究成果的理解力,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发挥更好的科研潜能。
三、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1、检索环节。
检索环节是教育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整个教育文献综述的重要基础,主要是通过检索、搜集和选择与教育学有关的文献,以便于文献综述的正确撰写。
2、分析环节。
在分析环节,文献需要进行详尽的深入分析、比较、考察和综合,以提取出与教育相关的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
3、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主要是根据文献的检索、分析过程,对教育文献的研究状况、思路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以提炼出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系统性。
文献综述要体现出系统性,必须从教育学科的重要问题出发,全面检索和研究已经发表的文献,对主要研究成果有清晰的总结和评论。
教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围绕“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这一题目,我采用了看专着、年鉴法、检索法等方法,进行文献收集整理。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分析,我发现,在关于“深化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范先佐、刘欣等为代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因、动力、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未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代表性的文章有:范先佐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2006,(1)),范先佐、郭清扬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01)),刘欣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与经济》,2006,(1)),等等。
第二,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总结。
这方面的文章比较,研究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例如:陈新阳、王一涛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寄宿制学校分析——以广西荔浦县为案例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毛君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川教育》,2007,(11)),等等。
第三,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寄宿制建设的新思路,颇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例如,杨兆山、杨清溪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教育科学》,2007,(12)),等等。
第四,有的学者从微观建设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例如,和学新的“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1)),等等。
第五,有的学者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研究。
教育本质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本质文献综述摘要: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首先要了解历史上关于教育本质的定义。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国外各个教育家对于教育本质的看法,第二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关于教育本质的经典理论。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本质的界定是展开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本质,是区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键。
而教育活动本身,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然而对于教育本质的界定,至今众说纷纭。
一国外教育家鲜少有明确提出教育本质问题的论述,一般都是直接以“教育是什么”“教育在于什么”的等诸如此类下定义或者做阐释的方法来描述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在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人本主义的观点: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
素质教育的观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教科文组织的观点:learn to learn,to do,to be,to live with others.,即教育是学习如何做、如何存在以及如何与人交往的活动。
卢梭认为,教育是培养儿童所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裴斯秦洛齐提出教育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
斯宾塞则把教育当成为我们的完美生活的准备。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二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这个时期深受苏联影响,几乎全盘接受《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中的观点,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
第二阶段(1977年至1988年):教育本质步入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拉开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教育本质问题争论得序幕。
教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围绕“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这一题目,我采用了看专着、年鉴法、检索法等方法,进行文献收集整理。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分析,我发现,在关于“深化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中,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范先佐、刘欣等为代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因、动力、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未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代表性的文章有:范先佐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 (《教育与经济》,2006,(1)),范先佐、郭清扬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 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01)),刘欣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 (《教育与经济》,2006,(1)),等等。
第二,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总结。
这方面的文章比较,研究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例如:陈新阳、王一涛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寄宿制学校分析——以广西荔浦县为案例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毛君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川教育》,2007,(11)),等等。
第三,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寄宿制建设的新思路,颇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例如,杨兆山、杨清溪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 (《教育科学》,2007,(12)),等等。
第四,有的学者从微观建设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例如,和学新的“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2001,(1)),等等。
第五,有的学者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齐欢欢110501010011 教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者们对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
一、西奥多·舒尔茨以前的教育经济思想根据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人类的思想先驱早就存在有关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
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著作《关于国民财富的原因与性质研究》中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
”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投资教育都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个人或社会投资于教育都可以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
“一个费去许多功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技能的职业的人,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样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
而且,考虑到人的寿命长短及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的期间内做到这一点。
正如考虑到机器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样。
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从以上精彩论述中我们可以判断,亚当·斯密当时就已经具有人力资本概念,而且斯密实际上已经探讨了人力资本或教育培训的投资回报问题。
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突出代表的李斯特(F.List,1789—1846),也从后起的资本主义追赶发达列强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甚至明确提出应该将教师列入生产者范围内,并且认为教师的劳动比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间接提出了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原理。
“一国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卡尔·马克思(K·Marx)也在多种场合提出教育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1867),但马克思没有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
与李斯特相反,他不承认教师的劳动属生产性劳动,认为老师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思想中,被后人更多、经常引用的是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一比较笼统的观点。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罗(Solow,1957,1960),他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
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舒尔茨所作的经典贡献表现在:1.准确地推广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在舒尔茨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理解仅仅存在于机器、厂房设备、存货等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上面。
舒尔茨总结了部分前人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准确地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即能够带来比投入时更多的收入)。
这种人力资本与传统的物质资本的差别只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载体不同,相对于传统的体现在物质生产要素而言,这种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是体现在人自身上的。
“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由于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扩散到民间,而是因为劳动者挖掘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2.第一次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
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能够提高工人收入的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
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
舒尔茨认为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长,随着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状况将趋于减少。
再次,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趋于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
舒尔茨指出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依靠财产收入的比重已相对下降,依靠劳动收入的比重在相对增加,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
3.开创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计算方法。
世纪50年代,舒尔茨(Schultz,1956,1959)发表了他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经典论文,定义了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等经济活动,设计了对教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并估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
他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
三、舒尔茨之后的理论发展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
一方面以加里·贝克(G.Baker)和丹尼森(Dennison)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见解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得到一些看似批驳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的结论。
贝克修补和深化了舒尔茨教育人力资本的观点,他把讨论的重心从正式学校教育转移到劳动培训。
在他的经典著作《人力资本》中,贝克对劳动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了非专业技能的培训费用由雇主承担、专业技能的培训费用由雇员承担的论断。
这些填充了舒尔茨研究的空白,但是他并没有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丹尼森(Dennison,1960s)则采用了不同于舒尔茨等人的思路,他试图从历史统计分析中度量增长的各种因素。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别。
其中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节约等23个要素。
通过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的作用,他比较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
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夺质量提高在计算教育程度提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问的经济增长有l/5应归于教育。
尽管这种方法假定了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相同以及将知识进展当成独立要素,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
四、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贡献从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内,国内主流学界及政府层面“沿用苏联教育学原理基调”,均强调“教育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适应,而不敢妄谈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张铁明,2002),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一些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贡献的思想仍若隐若现。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存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中。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书籍、文章开始出版。
《教育经济学》(厉以宁,1984)的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以宁(1984)开始强渊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力工资”等,进入21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环境和制度等问题开始凸现.这引发人们对教育贡献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进入教育经济学家们视野的自然是严重的人口问题。
教育经济学家们期望教育能够通过降低中国人几数量、提高中国人口质量和优化中国人口结构进而达成经济增长目标。
范先佐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研究.“教育与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以及发展趋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又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经济发生联系和关系。
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质量,减少人口的数量,改变人口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人门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还有学者从制度方面考察教育的价值也很有新意。
[参考文献]1.李勇坚:《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厦其现代发展》,《经济论坛》2003/6。
2.蔡增正:《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3.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
6.李斯特(F.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奎集)26卷第1册。
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张轶明:《教育产业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