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诸 多学者从多方面 多角度对本病进行 了大量研 究, 现将近年来 国内中医药期刊有 关 E M临床治疗的文献 归纳 综述如下, 以期 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辨 证 论 治
1 1 分 型 .
疗效, 别在缓解症状 、调经助孕等方面疗效 突出。多年来, 特
致寒凝 血瘀, 主张以温 中散寒 兼以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软坚 散结立法 。 1 25 从 湿热论 治 有医家认 为, .. 异位 内膜 离经之血积聚冲 任 胞宫, 气滞湿 生, 从热化, 以湿 热瘀结立论, 以清热利 湿 故 治 湿化瘀 、行气止痛 、消瘕散结 。
之瘀血阻滞于冲任胞宫, 日久成块, 形成瘸瘕, 治疗 当活血化瘀 与软坚散结并重;同时认为 肾阳不足、脾气虚弱亦 为本病常见 征象。临床将淫羊藿、菟丝子、鹿角、炮穿山甲等补 肾助阳药
与 活 血 化瘀 药 并 用 , 以黄 芪 、 佐 白术 等 健 脾 益 气 之 品, 以期 扶 正
祛邪n。 。
文 章编 号 : 10 —3 42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0 0 3 0 55 0 (0 00 160
子宫内膜异位症 (n o er o i, M 是 指具有生 长功能 e d m t i s S E) 的子宫 内膜组织 出现在子 宫腔 被覆黏膜 以外 的部位 而引起 的 以月经异常、痛经、盆腔痛、腰骶痛、性交痛、肛 门坠胀、局 部痛性结节、不孕不育 等为主要表现 的妇科疾病, 症状 多呈进 行性加重, 且极易复发, 多见于育龄妇 女。 中药对本病有较好的
破血 活 血 行 血 之 当 归 、川 芎 、红 花 、泽兰 等 , 时加 入 皂 角 刺 、 同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40例

治愈
16 1 < 0. 005
显效
13 8
有效
8 25
无效
4 7
总有效率 ( % )
90. 24 82. 93 > 0 . 05
版社, 2002: 221722220.
(收稿 2007211 2 14; 修回 2008 2 02 2 25)
讨 论 中医认为, 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240 例
刘金淑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 457001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 对 24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 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 肾虚血瘀等 3 型, 分别采用膈下逐瘀汤、 三棱煎、 归肾丸 等方辨证治疗。 结果: 痊愈 104 例, 总有效率 92. 5% 。 结论: 血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关键, 除有血瘀表现外 , 部分患者有肾虚、 痰瘀病症。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 分别兼以滋阴 补肾、 燥湿化痰等法, 临床疗效确切。 主题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药疗法 辨证施治 2001 年 1 月 ~ 2006 年 12 月, 在临床上笔者采用 辨证施治、 随方加减、 标本兼治子 宫内膜异位 症 240 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40 例中, 其中年龄< 20 岁 2 例 , 21~ 30 岁 68 例 , 31~ 40 岁 138 例 , > 40 岁 32 例; 继发性 痛经 15 2 例, 月经异常 6 2 例, 不孕 118 例, 性交痛 6 0 例; 症状出现在经前 1 ~ 2d 疼痛 180 例, 来月经痛 48 例, 疼痛持续整个月经周期; 病程最短者 3 个月, 最长 者 15 年。 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 ( 146 例) 症见经行 下腹胀痛逐渐加剧, 经色紫黑有块, 排出不畅, 或经期 延长 , 淋漓不净, 婚久不孕, 腹中拘急结块, 经前乳房、 乳头胀痛, 舌质紫黯、 或有瘀斑 , 苔薄白 , 脉细弦或涩。 治宜活血祛瘀 , 行气止痛 ,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川芎 9g, 五灵脂、 当归、 赤芍、 红花、 丹皮各 12g, 桃仁、 延胡 索、 香附各 15g , 枳壳、 乌药、 甘草各 6g。 寒凝者加肉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为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在《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移位正会议纪要》[1]表明表明发病率在10%~15%,有不少的中医专家采取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很多的临床治疗经验。
林新琴,邓高丕[2]等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中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郑剑薇[3]在《浅谈子宫内膜移位症及其治疗》中提出淤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在中医治疗中采用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能够起到调理患者气血肝肾的效果,无副作用。
马秀荣,牛午平[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的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治疗效果要高于西医治疗。
我国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成效很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腹腔镜检查显示,在不孕患者中有患者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据32%左右,西药治疗以及腹腔镜等治疗在本质上就是改变月经周期的雌激素水平,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情况。
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1.病理研究依照我国多面对妇科学异位症的研究,可以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病因为淤血阻滞,常见病因包括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滞血瘀等,长久积累,影响患者肺腑,逐渐发展成病理改变。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微环境[5],异位内膜导致输卵管扭曲僵硬,进而引起不孕不育,在西医研究中也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免疫功能异常常等造成[6],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多种高特价的特异性抗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遗传学说[7]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多基因、多因组组成,可能存在家族史,家族中有母亲或者姐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发病率风险提高7倍以上。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在诊治这一病症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来探究其症因,为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
瘀血随着气血的运行,有可能停留在子宫之外的部位,形成异位的内膜组织。
其次,寒邪侵袭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如果不注意保暖,受到寒邪的入侵,寒凝血脉,使气血凝滞。
就如同冬天河流会结冰一样,人体的气血受寒也会流通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瘀血。
这些瘀血可能会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积聚,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再者,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日益丰富多样。
但如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同时还会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体质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些女性天生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或者是肾气亏虚。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容易导致血瘀;肾主生殖,肾气亏虚则胞宫失养,也容易引发本病。
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多种证型,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症因。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或多或少,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寒凝血瘀型,主要是因为寒邪侵袭。
其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治

愈 , 须攻 逐与扶正并施 。 故
当子 宫 内膜 组 织 出现 于 身 体 其 它 部 位 , 子 宫 的 如 肌层 、 腔 或 卵 巢 等 部 位 时 , 受 卵 巢 内分 泌 功 能 的 盆 也
影 响 而 呈 周 期 性 改 变 。但 是 , 内膜 与 血 液 不 能 外 流 ,
3 辨 证 施 治 , 药 随证 加 减 方 临 床 观 察 ,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 患 者 , 为 瘀 中 夹 子 多 虚 。 瘀 是 瘀 血 阻 于 胞 宫 、 脉 , 是 脾 肾 两 虚 而 多 兼 胞 虚
寒 象 。故 其 选 方 以 金 匮 温 经 汤 最 为 适 宜 。 此 方 由 吴
位 主 要 在 下 焦 的 小 腹 与少 腹 , 据 中 医“ 则 不 通 ” 根 痛 的 理 论 分 析 , 因病 变 所 在 部 位 形 成 包 块 或 结 节 , 月 是 在 经期 , 血外流 受阻 , 经 血痰 气 滞 , 结 于 胞 宫 、 脉 , 搏 胞 形
呕 吐 者 , 竹 茹 、 覆 花 、 仁 , 和 胃 降 逆 止 呕 。 乳 加 旋 砂 以
1 血 瘀 为 本 病 的基 本 病 机
对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 医 古 籍 无 相 应 病 名 , 其 中 按
临床 表 现 , 归 于 经 行 腹 痛 、 瘕 等 病 证 范 畴 。 关 于 可 瘤
经 行 腹 痛 的 病 机 ,丹 溪 心 法 》 :经 水 将 来 作 痛 者 , 《 云 “
维普资讯
吉林 中 医 药 2 0 0 2年 7月 第 2 2卷 第 4期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 中 医辨 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富 藤器陵 静 跨
湖北 ・ 胡 献 国
1 0克 , / J 、 茴香 、 干 姜 各 5克 。 中成 药 可 选 用痛 经 丸 , 每 次 9克 , 每 日 3次 口服 ; 养血调经膏 , 每次 l 0毫
升 , 每 日 3次 口 服 ; 艾 附 暖宫 丸 , 每 3 . 气 血 亏虚 型 : 主 要 表 现 为 患 者经 期 或 经 后 隐 痛 , 喜 按压 , 经 量
引起 甲 状 腺 机 能 亢 进 进 而 凝 聚 至 颈 部 而 成 瘿 的 原 因 有 很 多 种 。 中 医 认 气 , 最 后 就 导 致 疾 病 的 发 为 这 种 病 症跟 人 的情 绪 、 生 ; 如 果 六 淫 之 邪 经 口鼻 体 质 等 因素 有 关 系 , 而 且 或 皮 毛 侵 入 身 体 ,也 可 能 症 状 多 变 , 不 一 定 都 会 出 内 伤 脏 腑 、 生痰 致瘀 , 最 后 现 典 型 的精 神 焦 虑 、 心 跳 结 聚 颈 前 而 诱 发 这 种 病 快 、 体重 减轻 、 容 易 紧 张 等 症 。 北 症 状 。 中 医 认 为 , 甲 状 腺 机 京 情 绪 方 面 ,- K期 情 绪 能 亢 进 的 病 位 在 颈 前 , 跟 曹 处 于 抑 郁 或 紧 张 的状 态 容 人 的 心 、 肝、 脾、 肺 、 肾 的 关 淑 易 导 致 肝 气 郁 结 ,进 而 失 系 相 当 密 切 。病 症 刚 发 生 芬 于 疏 泄 , 这 时 候 气 机 就 会 时 多 为 实 证 , 但 久 病 则 多 郁 滞 , 津 液 输 布 就 跟 着 失 虚 证 或 虚 实 夹 杂 之 证 , 虚 常 ,最 后 就 化 为痰 浊 而 致 者 以 阴 虚 为 主 。 患 者 要 防 治 这 种 病 病 。 如果 发生气郁 的现 象 , 日久 就 可 能 化 火 ,然 后 生 就 必 须 从 两 方 面 着 热伤 阴 、 炼液 为痰而 致病 。 手 , 一 方 面 通 过 精 冲 出 现 肝 郁 化 火 的 情 调 理 来 改 善 情 绪 因 形 , 患 者 容 易 出 现 急 躁 易 素 , 另 一 方 面 利 用 药 怒、 面 热 目赤 、 口苦 而 干 等 膳 调 理 来 改 变 身 体 不 症 状 ;如 果 出 现 胃火 炽 盛 适 的状 态 。 的 情 况 , 患 者 往 往 多 食 善 很 多 药 膳 都 可 以 饥 ; 如 果 出 现 肝 气 犯 脾 的 用 来 改 善 甲 状 腺 机 能 情 形 , 脾 脏 将 失 去 正 常 的 亢 进 。 如 玉 竹 枸 杞 粥 运 化 , 这 时 候 患 者 就 会 出 能 够 滋 肾 益 胃 : 玉 竹 现便 溏 、 身体 消瘦 、 精神倦 2 0克 , 枸 杞 2 0克 , 白 米 加 入 冬 虫 夏 草 , 以 适 量 水 X . 食 盐 即可 怠、 疲 乏无 力等症 状 。 1 O 0克 , 枸杞、 玉 竹 加 适 量 炖 煮 熟 烂 后 加 I 食 用 。 百 合 润 肺 茶 :百 合 这 种 病 症 跟 阴 虚 体 水 煎 成 药 汁 , 倒 入 白 米 煮 质、 肝 肾不 足 、 肝 肾 阴 虚 有 粥 。 虫 草 鸡 汤 能 够 益 肺 补 1 O克 , 石斛 1 O克 , 沙参 2 0 关 , 当 身 体 出现 这 些 现 象 肾 : 冬虫夏草 1 0克 , 土 鸡 克 。 洗 干净 、 煎 煮 成 汁 代 茶 ( 编辑 李 岱 ) 时, 将会 煎 熬津液 而 成痰 , 1只 。 土 鸡 洗 净 、 处 理 好 , 饮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病症。
EM常表现为剧烈痛经或持续性下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以及受累器官部位出现错综复杂的相应症状,如血尿、便血等,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估计人群中约15%的妇女患本病,有报道其可占妇科经腹手术的10%~25%,本病虽属良性疾病,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等恶性形为,并且是造成不孕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潜在原因,故博粹堂老中医分享几十年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主要是异位于盆腔内之卵巢、子宫器韧带等组织。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或素体气虚,肾虚,运血无力,或寒邪与血搏结,凝涩于胞脉,或孕产频多,损伤胞脉,使胞宫离经之血蓄积胞中,形成瘀血。
瘀阻冲任,胞脉、胞络不通,则发生痛经;瘀阻胞脉,新血不得归经,则月经过多;瘀滞日久,积而成癓,胞宫、胞络阻滞,则不能成摄精成孕。
【诊断要点】西医诊断要点1、典型症状表现为痛经、性交疼痛和不孕。
2、患者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不孕、或剖宫产、人工流产、诊刮等宫腔手术,或阴道横膈、宫颈闭锁等病史。
3、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固定,子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后陷凹处可扪及米粒至蚕豆大小的触痛性结节,质硬。
一侧或双侧附件可出现囊性包块,常与子宫相连,有压痛。
4、B超、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检查可确诊。
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应以典型症状为主,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
一般经前、经期少腹疼痛,经血黯红,有血块,舌黯或有瘀点,多属于气滞血瘀证;经前、经期少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者,多属于寒凝血瘀证;经期少腹灼热疼痛,拒按,口苦口渴,经血深红,有血块,多属于瘀热蕴结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多属于气虚血瘀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腰酸膝软,头晕,神疲,舌淡黯,脉沉细或细涩,多属于肾虚血瘀证。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引言:子宫腺肌症,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妇科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细胞在子宫腺肌层、子宫壁外和其他生殖腔内生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痛经、性交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症。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子宫腺肌症主要与血瘀、气滞、湿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中医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调整气血、活化经络、祛除病邪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提高生育能力。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综述子宫腺肌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中医病理概述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症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湿困阻等原因导致经脉遭受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淤滞,血液无法顺利流动,形成血瘀和湿浊,进而引发子宫内异位细胞的生长和病变。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子宫腺肌症主要基于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腹部是否有肿块、腰腹胀痛等症状。
闻诊通过听诊腹部是否有肠鸣音异常、腹中水音等来判断湿滞阻滞的情况。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疼痛状况等。
切诊主要通过腹部按摩来了解患者的腹部反应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等。
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目的是活血化瘀、调理气血、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常用药物包括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汤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以针刺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子宫腺肌症时,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曲池等。
针灸疗法具有调理气血、活化经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经期疼痛、调整月经周期等。
3. 艾灸疗法中医艾灸疗法是将艾绒燃烧后,放置于患者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温灸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
2. 1 血瘀型
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
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所以五脏如果受到损伤到一定程度必然伤及肾,肾虚则肾气衰微,无力运行血液,导致瘀血; 肾虚导致冲任气虚,固摄失职,
不能摄精成孕,由此导致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较长,易损伤肾气,其症状表现为肾虚血瘀型。
2. 4 寒凝血瘀型
患者体质为阳虚,或久病伤及阳气,导致阴寒生于内,或经期、生产时受寒、淋雨、涉水、游泳,或贪食生冷的东西,或居住的地方潮湿、寒邪、湿邪入侵,损伤机体的阳气,寒气在体内流窜,凝滞胞脉,导致胞脉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则痛,从而引起痛经,形成寒凝血瘀证型。
2. 5 热瘀互结型
热瘀互结型患者的体质多为内热之体,又因为血瘀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蕴生火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是血瘀且病程较长,易瘀久化热,或长时间气郁,五志化火,或热邪入侵,热灼血脉,瘀热蕴藏于体内,热瘀相互纠结,蕴结于下焦,由此形成。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疗法和常用药物
3. 1 活血消瘀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瘀,使用活血消瘀法可以直接去除基本病因、改善瘀血的状况。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丹参、莪术、
当归、水蛭、鳖甲、延胡索、桃仁、三棱、桂枝、蒲黄、五灵脂,其中有些中药是药对,既增强药效、活血化瘀,又克服了单一用药的不足。
三棱、莪术共用,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当归、丹参共用,可以补血、活血、通经; 蒲黄、五灵脂共用,可以祛瘀止痛; 鳖甲可以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再辅以赤芍,能避免方中其他的活血药物药效过于辛温导致机体温燥。
3. 2 行气化瘀法
气主导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血又是气的根本,血液瘀滞必然导致气运行不通畅,所以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行气化瘀法。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当归、丹参、枳壳、香附、桃仁、莪术、川芎、延胡索、三棱、五灵脂、红花。
其中香附、延胡索的作用是疏肝理气,三棱、莪术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枳壳的作用是行气散结,其他几味中药的作用是活血止痛。
3. 3 补肾化瘀法
肾为先天之本,对于肾虚血瘀型患者,补肾、化瘀、活血是根本治法。
现代的许多医学研究也证实,补肾活血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菟丝子、莪术、三棱、当归、赤芍、仙灵脾、香附、续断、丹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
其中补益药有菟丝子、当归、仙
灵脾、续断,菟丝子、仙灵脾、续断的功效是补肝肾,其他各味药有补血活血功效。
3. 4 温经化瘀法
寒邪凝滞在经脉就会导致血液瘀滞、气机阻塞、不通则痛。
根据《内经》中记载的“温则消而去之”,对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温经止痛、活血化瘀方法,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桂枝、香附、肉桂。
小茴香、干姜、肉桂的作用是温中散寒,去除体内寒气瘀滞并止痛。
当归、桂枝共用,可以温煦经络、散寒止痛,滋养血液,使脉络通畅。
其他各味中药皆有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3. 5 清热化瘀法
热瘀互结型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热证,具体表现为腹部灼热、大便干结,常有低热、或经期体温升高等,故采用清热化瘀法。
常用的12 味中药有桃仁、败酱草、赤芍、香附、丹参、蒲黄、甘草、牡蛎、水蛭、蟅虫、薏苡仁、莪术。
败酱草、赤芍、薏苡仁共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其他各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疗效,甘草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4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病机较复杂,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除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外,陈颐总结司徒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与经验,认为经期以化瘀止痛为主,非经期以补虚为主兼活血化瘀,以补肾活血方( 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当归、丹参等) 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取得不错疗效[1]。
闫清雅总结夏阳运用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证痛经经验,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结合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论治: 非经期以益气补肾、软坚散结缓治其本,采用攻补兼施、缓消癥块方( 黄芪、党参、菟丝子、黄精、三棱、莪术、山慈姑、半枝莲、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夏枯草、浙贝母、丹参、穿山甲、延胡索、皂角刺) ,经前7 d 与经期以温经散寒、补血调气方( 当归、赤芍、川芎、炮姜、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蒲黄、桂枝、没药、三棱、莪术、红花、九香虫、土鳖虫、血竭) ,按月经周期进行阶段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推动着临床治疗内异症的进步,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颐.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经验[J].新中医,2011,43( 12) : 154-155.
[2 ]闫清雅,夏阳.夏阳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10) : 1966-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