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悯农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古诗词三首》主要包括以下三首诗词: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和疑似地上的霜,引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沉思的动作,展现了他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之情。
2.《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以农民的辛勤劳作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深刻认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生动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与付出。
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警示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和努力。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3.《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时间的流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宁静,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
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提醒人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
字词释义:①悯:怜悯,同情。
②锄禾:指用锄头清除长在禾苗中的杂草③当午:正午。
④餐:饭食,食物。
⑤皆:全,都。
诗词赏析:《悯农》是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提醒我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表达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锄禾”的场景:农民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挥锄除草、汗水从他身上滴入禾苗生长的土地里。
这一个场景形象地刻画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人没有具体说明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将“锄禾日当午”与“汗滴禾下土”相呼应,使农民劳作的艰辛不言自明。
诗的后两句,诗人抒发感慨:谁曾想过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提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每粒粮食,因为那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这两句诗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
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无病呻吟,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知识链接:世界粮食日“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悯农》 文章解析

《悯农》文章解析
李绅的《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本文对于
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的主题、意义以及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
进行探讨。
1. 诗歌主题:《悯农》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农民的辛劳和穷困,以及
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通过描绘农民艰苦劳作的情境和生活状况,诗人抒发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
2. 诗歌意义:《悯农》作为一首现实主义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通过揭示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不满,并
倡导了对农民的关爱与扶助。
诗中展现的农村景象和农民形象,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3. 艺术特点:
- 描述细腻真实:诗中通过对具体农事场景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能力。
- 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揭示,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关怀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而直接,让人动容。
- 表达方式独特:《悯农》通过独特的写法,将农民劳作的细节与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融入了大自然的景色和声音,使诗歌生动而有趣,在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
总之,李绅的《悯农》以其深刻的主题、意义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命运,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
小时候,咱们就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可那时候,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妈回乡下老家。
正值农忙时节,烈日当空,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都发烫。
我跟着爷爷来到田间,只见他弯着腰,手持锄头,一下一下地在地里除草。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停地往下流,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那汗水一滴接着一滴,不一会儿,爷爷的后背就湿透了。
我站在田埂上,热得直跺脚,嚷嚷着:“爷爷,太热了,咱们回去吧!”爷爷直起腰,擦了擦汗,笑着说:“孩子,这农活儿可不等人呐,错过了时节,收成就不好啦。
”说着,又弯下腰继续劳作。
那一刻,我看着爷爷辛苦的样子,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咱们再来看这首诗。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劳作的辛苦场景。
大中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那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这画面感多强啊!诗人没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简简单单的描述,就让咱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模样。
而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呼吁。
咱们每天吃的饭菜,那一粒粒的粮食,可都是农民们用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能想到这一点呢?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会剩饭,可他们哪里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就像我那次在田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我吃饭的时候都会尽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不再随意浪费。
我也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粮食的辛苦,更是在告诉我们,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都应该被珍惜。
不管是农民种出的粮食,还是工人制造的产品,或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付出了辛勤努力的。
所以啊,咱们每次读到这首《悯农》,都应该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古诗《悯农》赏析五篇范文

古诗《悯农》赏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古诗《悯农》赏析古诗《悯农》赏析悯农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汗滴禾下土。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被誉为“悯农诗人”。
【注释】悯:怜悯。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皆:都是。
【简析】开头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的“锄禾”场面:正当中午,赤日炎炎,暑气熏蒸,酷热难耐;农民劳作,时间已久,浑身无力,饥肠辘辘;汗水湿透了衣衫,洒落到禾苗上,渗透到泥土中。
由此可见烈日之炎,汗水之多,身体之泛,耕作之苦。
诵读诗句,读者仿佛身入其中,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着那痛苦的煎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知道,在这些国贼禄鬼的金盘玉食之中,即使是一颗一粒,也是农民们用多少血汗换来的。
这两句诗虽属议论,但很形象。
“盘中”对“田间”,“粒粒饭食”对“滴滴汗珠”,空间位置的跳跃,内心视象的转移,都反映了农民们的耕作之苦。
它教育人们在享受劳动果实时,要联想到劳动生产的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
第二篇:古诗《悯农》教案《悯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4.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
★教学重点: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陆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
你们愿意吗?(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
《悯农》课文解析

《悯农》课文解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凸显了他们的困境和苦难。
本文将通过对《悯农》的深入解析,探讨其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悯农发端】《悯农》这首诗歌取材于古代农民的生活现实,展示了他们的辛苦与付出。
诗人对农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观察,并深感其艰辛与痛苦,因此萌发了写作这首诗的念头。
【主题揭示】《悯农》这首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通过揭示农民的困境和苦难,诗人试图唤起读者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力度,传达出一种对困苦农民的慈悲之情。
【情感表达】《悯农》这首诗歌既有对农民辛劳劳动的感动之情,又有对农民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和怀疑。
在作品中,诗人用生动的形象、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言辞,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苦难。
【艺术手法】《悯农》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诗中运用了讽刺手法,通过对官员的不作为进行讽刺,揭示出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同时,诗歌还使用了借代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隐喻来表达农民的辛酸。
在句法结构和韵律方面,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通过音乐般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使整首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深层文化意义】《悯农》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歌颂农民的诗歌作品,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它是对古代农民的珍视和关怀的体现,对于我们塑造农民形象、传承农耕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悯农》也启示了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结语】通过对《悯农》这首诗歌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农民的辛酸和苦难,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的关怀与同情。
同时,诗歌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我们对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

《悯农》古诗深度解析《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绅所作的一首农民诗。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辛勤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本文将从古体诗的特点、诗歌结构、意象以及诗人态度等方面对《悯农》进行深度解析。
一、古体诗的特点《悯农》是一首以五言绝句形式创作的古体诗。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简练、凝练的表达方式而著名。
受限于五言绝句的格律,每句诗包含五个字,并通过押韵的方式呈现。
古体诗通常注重音律和对仗,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二、诗歌结构《悯农》由六个五言绝句构成。
每个绝句都有清晰的主题,通过排比、对比的手法将一个意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由诗人观察到的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问题构成,通过一个个绝句来深入描述。
三、意象描写《悯农》以生动的意象描写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描绘农民的劳动场景、自然环境以及农民的穷困形象,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辛酸。
例如,“锄禾日当午”,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炎热的夏日里,劳作的场景。
另外,“雨滴秋收稻谷间”,将农民收割的艰辛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诗人态度《悯农》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之情。
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苦,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尽管在诗中展示了农民的辛酸,诗人并未表达悲观情绪,而是寄予了希望。
通过给农民以力量和勇气的呼吁,诗人希望农民能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悯农》是一首通过古体诗的形式展现农民辛酸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诗人成功地呈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并表达了对农民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同情和愤怒之情。
诗人希望农民能够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给读者带来一丝希望和勇气。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悯农》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二、【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三、【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四、【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
宋代:杨万里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
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
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原文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译文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
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成熟。
“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简析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
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