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悯农》教材简析

合集下载

《悯农》教材简析

《悯农》教材简析

《悯农》教材简析悯农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

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

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

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

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悯农》诗意及鉴赏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悯农》诗意及鉴赏
悯农 李绅〔唐代〕
目录
01 古诗:悯农二首
·其二
02 译文及注释
03
赏析
04 创作背景及简析
05
作者简介
01
古诗:悯农二首·其二
古诗: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0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2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01
译文: 盛夏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农民还在田地里 劳作,脸上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悯农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3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 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 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 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 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 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 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 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 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 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 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 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 文章解析

《悯农》 文章解析

《悯农》文章解析
李绅的《悯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本文对于
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的主题、意义以及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
进行探讨。

1. 诗歌主题:《悯农》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农民的辛劳和穷困,以及
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通过描绘农民艰苦劳作的情境和生活状况,诗人抒发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

2. 诗歌意义:《悯农》作为一首现实主义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通过揭示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不满,并
倡导了对农民的关爱与扶助。

诗中展现的农村景象和农民形象,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3. 艺术特点:
- 描述细腻真实:诗中通过对具体农事场景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能力。

- 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揭示,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关怀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而直接,让人动容。

- 表达方式独特:《悯农》通过独特的写法,将农民劳作的细节与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融入了大自然的景色和声音,使诗歌生动而有趣,在表达方式上别具一格。

总之,李绅的《悯农》以其深刻的主题、意义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命运,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悯农》诗文深度解读

《悯农》诗文深度解读

《悯农》诗文深度解读悯农诗文深度解读悯农是中国宋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农民题材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民劳动生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佩之情和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切。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第一部分:描绘农民劳动场景悯农一诗以农民的日常劳作生活为切入点,诗人以形象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劳动场景。

他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描绘了农民在酷暑下辛勤劳作的情景。

通过描写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付出。

第二部分:揭示农民贫困的原因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暗示了农民贫困的原因。

他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一句表明了农民每一粒粮食都是通过辛勤劳作得来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辛勤耕作,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却不能充分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

这种社会不公引起了诗人的关注和痛心。

第三部分: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和呼吁在悯农诗的最后几句中,诗人以抒发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呼吁。

他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北的大漠,广袤的土地,却没有人烟。

这是因为社会制度的问题,使得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抨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愤慨,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总结部分:诗人的用意和社会反响通过对《悯农》诗文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激情澎湃的抒发,传达了自己对农民劳动的敬佩和对贫困现象的忧虑。

这首诗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并呼吁社会关注农民权益和推动农村改革。

总体来说,《悯农》诗文通过艺术的手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这首诗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农民劳动者的赞美和呼唤。

注意:本文以文章形式回复,内容准确满足题目的描述需求。

分析《悯农》的艺术特色——《悯农》教案设计

分析《悯农》的艺术特色——《悯农》教案设计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反映人民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的名篇。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农民生存状况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诗的艺术特色,并通过研究教案设计的过程,更深入地了解这首优秀的诗歌。

《悯农》是一首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艺术特色方面,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这首诗在内容表现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诗中讲述的是农民辛勤耕作的状况,以及由于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的收成减少。

这些都是农民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普遍问题,非常贴近农民的生活现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悯农》采用了形象生动、语言质朴、情感深刻的手法。

诗中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耕田的艰辛、受灾后的苦难、收成减少后的无奈等等,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诗歌运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对农民的同情之情,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再者,这首诗在传达思想方面,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诗歌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同情之情,对农民的艰难处境无不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之心。

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深刻认识,对于如何改变社会现实提出了强烈的愿望。

以上是对《悯农》所具有的艺术特色的初步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次教案设计的过程,来更进一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对于一首优秀的诗歌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蕴和精髓呢?下面的教案设计告诉我们一种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诗歌整体的了解和理解,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例如,可以通过对诗歌主旨和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生活艰难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给诗人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诗歌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形象的描写,然后进行小组分享,从而进一步探究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学前班古诗悯农教案与反思

学前班古诗悯农教案与反思

学前班古诗悯农教案与反思教案:学前班古诗《悯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悯农》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从而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付出。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悯农》这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含义,明白农民辛勤劳作的不易。

3. 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悯农》这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悯农》古诗的图片和文字。

2. 课文朗读录音。

3. 空白纸张和彩笔,用于画出自己理解的悯农场景。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PPT课件,展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农民伯伯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为了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农民的古诗《悯农》,感受农民的辛苦和伟大。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孩子们朗读《悯农》这首古诗,注意停顿和韵律。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3. 解析古诗:教师逐句解析《悯农》这首古诗,帮助孩子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师引导:诗句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让我们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我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付出。

4. 随堂练习:孩子们朗读并背诵《悯农》这首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背诵古诗,将农民的辛勤劳作铭记在心。

5. 画出悯农场景:孩子们用彩笔在空白纸张上画出自己理解的悯农场景,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用画笔表达出对农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板书设计板书《悯农》板书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悯农》这首古诗的含义,并背诵给家人听。

2. 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在家庭生活中实践节约粮食的行动,如:合理安排饭菜,不浪费粮食。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

《悯农》原文及赏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

小时候,咱们就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可那时候,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妈回乡下老家。

正值农忙时节,烈日当空,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都发烫。

我跟着爷爷来到田间,只见他弯着腰,手持锄头,一下一下地在地里除草。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停地往下流,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那汗水一滴接着一滴,不一会儿,爷爷的后背就湿透了。

我站在田埂上,热得直跺脚,嚷嚷着:“爷爷,太热了,咱们回去吧!”爷爷直起腰,擦了擦汗,笑着说:“孩子,这农活儿可不等人呐,错过了时节,收成就不好啦。

”说着,又弯下腰继续劳作。

那一刻,我看着爷爷辛苦的样子,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们的辛劳和付出。

咱们再来看这首诗。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劳作的辛苦场景。

大中午的,太阳最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那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这画面感多强啊!诗人没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简简单单的描述,就让咱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模样。

而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和呼吁。

咱们每天吃的饭菜,那一粒粒的粮食,可都是农民们用这样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能想到这一点呢?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会剩饭,可他们哪里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

就像我那次在田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那以后,我吃饭的时候都会尽量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不再随意浪费。

我也会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粮食的辛苦,更是在告诉我们,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都应该被珍惜。

不管是农民种出的粮食,还是工人制造的产品,或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付出了辛勤努力的。

所以啊,咱们每次读到这首《悯农》,都应该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悯农》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悯农》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悯农》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理解古诗《悯农》的基本意思,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掌握古诗《悯农》中的生字词汇,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古诗《悯农》的基本意思,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掌握古诗《悯农》中的生字词汇,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文(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农村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村庄中常见的农作物,然后向学生介绍古诗《悯农》。

教师讲解课文,带领学生朗读(10分钟)教师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朗读,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自读,理解课文(15分钟)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标出生字词汇。

生字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图示、动态展示等形式,对生字词汇进行解释,让学生逐个认识和理解。

朗读和讨论(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并就诗歌中的情感、意象、艺术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课文仿写(10分钟)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和内容,写一篇自己的小诗,反映自己对农村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课前情境引导、课堂讲解、学生自读、生字词汇学习、朗读和讨论、课文仿写等多种形式,本节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古诗《悯农》,加深了对汉字的认识,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表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古诗《悯农》教材简析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民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民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
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