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11 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

11 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

(《现代德育论》(班华主编)第十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填空题:1、外国德育思想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和昆体良等思想家都阐述自己的德育思想。

2、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课程在于尽力优化灵魂。

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3、柏拉图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三种素质——理性、气概、欲望。

它们分别形成各自的德性:源于理性的智慧,源于气概的勇气,源于欲望的节制。

……当一个国家具备了这四种德——智慧、勇气、节制、正义之时,理想国也就诞生了。

4、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出于习惯,主张通过反复实践使人养成“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等美德。

5、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在西方教育史上潜心研究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层出不穷。

较为著名的有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

6、法国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他认为儿童生而具有善性,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7、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心是发展儿童积极的爱。

8、德国的赫尔巴特将道德教育看做是教育的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提出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思想。

他把全部道德教育内容概括为“五种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针对性地借助管理、训练和教学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品性。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在欧洲称为“新教育”,在美国称为“进步教育”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教育变革。

这场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首推美国的杜威。

10、作为“进步教育运动”领袖的杜威,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杜威的道德教育论渗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几乎构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内容。

近现代美国的教育

近现代美国的教育
大大刺激了美国。1958年9月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 法,即《国防教育法》。
• 中心内容:《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 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
• 《国防教育法》颁布后,美国又多次对法案进行修 改和完善。
• 2、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教育改 革建议
• 科南特接受了钢铁大王卡耐基基金会的资助,组成 了“中等教育调查组”和“师范教育调查组”,对
• “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 始倡导的一种教育。
• “返回基础”是于1976年开始,在美国基础教育委 员会倡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是7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 改革的主张。
• 4、80年代的教育改革
• 1983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在提出了 《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 19世纪初,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
• 在初等教育上,由于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 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 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 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
• 随着公立学校的大量开办,培训师资、建立师范学 校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 在美国独立以前,受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 宗教信仰的影响,13个殖民地的教育形成了各自的 特点。
• 北部殖民地工业发达,居民大都是来自英国的清教 徒,十分重视民众的教育。
• 在中部,当局没有统一的设立学校的要求,各教派 分别设立学校。
• 在南部,统治者主要注重上层社会青年的教育。
• 这个时期,各个殖民地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个: • 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 • 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
• 5、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纲领 •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发表了著名的《2061计划》。源自•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第十一章 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

第十一章 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

五、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世界经济、文化、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育国家化思潮常常又被人们称为“国 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或“全球教育 ”。
教育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 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2.教育为社 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
六、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 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一、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指学校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在许
多国家,学前教育包括小学入学前的整个时期——从
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国 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是 一国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 (一)保护儿童权利,儿童的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一、现代教育的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
二、二战后的教育重建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一、现代教育的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 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 育革新运动。西欧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 动,又称新学校运动。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 办了阿博茨霍乡村寄宿学校,志着欧洲新教育运 动的开始。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在20 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想。
第一节 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趋势
沈阳市世纪高等教育教材研究所欢迎您
教育改革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教育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 宏观变革。教育要怎样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一直是各国 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章主要回顾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历程。20世纪前叶为了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传统教育开始 向现代教育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进步,世界教育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人和教育本身的认识深化使世 界各国进一步开展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以求国家和民族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 纵观百年来的教育改革,其成果使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快 速提升,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大幅度增加,教育体制和结构 更加灵活多样。本章将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方面对各国当今教育水平进行描述和比较,同时突出介绍我国当今的教 育发展水平。

美育与素质第十一章 科技美与美育

美育与素质第十一章  科技美与美育
至于技术美的效用则是有目共睹,人所皆知的。科学的某项发现 或发明一旦被开发,应用于现实生活,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 祉。据统计,现代人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主要不是靠体力的付出, 而是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的福祉。
(三)以新奇为特点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物理学家W·泡利的好奇,使他发现了原子物理世界中一个极为隐蔽的规律—
(二)以效用为目的
一般说来,科学美的效用是潜在的、滞后的、非直接的,但又有 着普遍性的、基础性的、规律性的意义,因而富有深广、深远的 价值。陈景润研究哥德巴哈猜想,霍金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是 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人类挑战自然所达到的智慧的 最新高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金牌获得者体现了人的体能与技能 所达到的高度一样,因而衡量科学美的“效用”不能用直接的、 物质的尺度。
(二)技术美
技术美主要研究人类生产劳动以及与此相关的 一切技术领域里的美学问题,包括生产环境和 生产过程的美化及物质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它 偏重于功能美,一般表现为物化形态,具有可 感性和历史变异性。
横跨在黄浦江上的三座“彩虹”—— 杨浦、 南浦、徐浦大桥,不同的审美设计就是变异美 的生动例证。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普朗克的能量和频率 的关系式Ehv等,都是用极简明的公式表达了极为复 杂的自然规律。
科学研究总是追求一种最简洁的结论,简洁就是美的 一种体现。
技术要推广、要应用,要让许多 人掌握,技艺也要力求简明扼要; 尤其是功能多、科技含量高的产 品,更要力求使用方便简单,易 于被大众所掌握。即使是产品的 造型、色彩、线条的设计,一般 也是“明快、单纯、简洁”为好。 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完全 摆脱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象征性、 装饰性和雕塑性的桎梏,按照科 学的静力学原理和技术的逻辑性 来设计造型,结构独特,功能与 形式达到了简洁又和谐的完美统 一。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外国教育史》目录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1)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4)第三章封建社会的教育 (23)第四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 (44)第五章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61)第六章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85)第七章近现代美国的教育 (104)第八章近现代日本的教育 (119)第九章近现代俄罗斯的教育 (131)第十章近现代意大利的教育 (154)第十一章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164)外国教育史教案卷首语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英国哲人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感觉历史,就好像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令人神往,太多的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学习历史,并非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拣拣;研究历史,其实就是推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神奇就在门里。

没有历史,人类又是什么呢?不懂历史,人类又懂得什么呢?当您打开本教材时,就会感到,人类教育的历史放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辉映着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征程……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学习内容与目标: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时期是国外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学习本章应主要了解国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就提出,教育并非人类特有的现象。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教育已在动物界存在了。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护物种的本能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人类只是继承了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在其上作了某些改进而已,但在本质上与动物界没有区别。

这谓之“生物起源说”。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教育史课本》中提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其实,这两种学说都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下一代的活动。

美国近现代教育

美国近现代教育

级学院高级学院,首次使用初级学院这一概念。
1902年伊利伊诺州创办了全美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尔 特初级学院 20世纪初期,未能纳入高等教育范畴,被认为是高 教育地位: 中教育的延续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
20年代后期被界定为一种提供严格的两年制学院水平教学的教
育机构。 后正式认定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概况
背景: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对 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总趋势:加速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迅速发展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 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特点:一战后进步主义的教育理论成为美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 想,促进美国教育向实用化、多元化和注重个人需要方向发展。
生计教育: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提出,它的实施
是把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 象培训和训练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知识、技术和态度。实质 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教育。 “返回基础”:于1976年推行并成为70年代美国教育的主要
内容。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
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使中等教育面 向所有适龄青年,并为后续的中等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后续发展:1938年出现①自我实现;②人际关系;③经济效
能;④公民责任这四大教育目标。更强调教育在培养公民责任
和发展经济效率方面政治经目标。
进入四十年代,又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
(3)《史密斯-休斯法案》
不符,苏联卫星上天造成冲击,国民指责并要求改革学校教育。
基本精神:增拨教育经费,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 养英才,资助贫寒青年的学习,加强科技研究,最后达到确保 美国的国防力量在全世界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主要内容:①加强普通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 党的16大、17大、18大、19大报告中都有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对美育的内容、作用、地位进行 了明确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要不要美育、要什么样的 美育的问题,这说明美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 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 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可以说,人 们已经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 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 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 美活动。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 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 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 来的那种生活”。
•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杰出的美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成 绩卓著的美育实践家。他指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应当体现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 相互交织。美育对于人的个性培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育,就谈不上完整的教育,就不 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 具有促进作用。而美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第十一章__教学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__教学组织形式
缺点:教学效率低下。
.
5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 沿革
(二)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时代背景:
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逐 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 对象,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 内容,进而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 效率,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
25
三、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

2.分层递进教学 焦点:针对集体教学和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展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基本假设: 1.学生层次具有可行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不同层次或
类型。 2.学生层次具有可变性。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
层次“递进”。 3.学生层次具有多样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分层标
机学习。
.
27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 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 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28
四、现代个别化教学制
(三)凯勒式教学制
20世纪70、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凯勒提出的“个别教学制”,主要适用于大学 和中学教学。它强调学生按各自的需求和速度 学习教材,教师运用预测性的测验,检查学生 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
怎么办?如果任其自然,这个样子怎么能走进文本,产生同 情、愤恨?如果马上制止,让学生转入教师的预设,可是可 以的,但被你牵着走,效果肯定不好。对!我何不顺着学生 的兴趣走,只要巧妙引导,也能上出精彩来。
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模拟这些声音,看谁学得最好,然 后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兴趣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等教育:
•独立前,美国教育主要受宗教的控制和影响, 各类学校从属于不同的教派。
–北部主要是清教徒(加尔文教),他们为了捍卫自 己对宗教的解释权,重视教育、开办初等学校,宣 传加尔文教。17世纪中期以后,初等学校在北部逐 渐发展起来;
–南部,主要由英国国教徒控制,他们移植英国的富 家教育,初等教育在家中进行;所以,北部教育较 南部教育更为发达。
.
(二)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续)
• 1、普通教育公立化、国有化
– 1823年,伊利诺州首次制订教育法,序言中指出:公民的智 力是社会的财富和国家的力量。
– 1843年,美国教育家,麻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建议由 州政府来建立公立学校。这是美国公立学校的开始,贺拉斯. 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院。
.
(二)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续)
•4、教育制度法制化
•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受教育应是每个公民的权 利”。
• 1852年,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在此之前,有许多 州已制订了《学校法》,较早地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 育,赢得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间。
• 这一时期,教育朝着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方向 发展。表现为:
– 此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从此, 公立学校在美国广泛开设,各州相继设立教育委员会,负责 各州的一切教育事宜。
.
(二)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续)
•2、高等教育州立化
–美国各州坚持自由发展原则;旧有大学不能满足需
要,各州采取赠地和收取教育税等的办法开办州立 大学。到南北战争前,二十七个州已有二十五个州
– 独立战争后,民族觉醒时期(1776-1861年)
•1776年,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北美胜利,发布了《独立 宣言》,建立起美利坚合众国。到十九世纪初,经过第二 次对英战争,才完全摆脱英国的经济控制,开始了自己的 工业革命,走上了独立的工业化道路。
– 南北战争后,经济大发展时期(1861年-20世纪中叶)
(二)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 (1776-1861)
• 177 6 年,爆发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经过八年抗 英,1787年建立联邦政府。
•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美国教育仍很落后,为了经济、政 治的发展,政府开始极为重视教育,教育上出现了新的气
象,呈现出分权、由、普及、非宗教性等特点。
现了文实中学,学习算术、会计、簿记、书法、绘图、
科学、航海、测量、公共演讲等。文实中学促进了美 国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欢迎,故其在美国中等教育中 的地位越来越高。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面向全 体青年招生。
.
(一)独立战争前,教育殖民化时期(续)
•3、高等教育:
•仿照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建立宗教性的殖民 地大学;这种学校为私立性质。1754年,成立
有州立大学。高等教育朝着有利于农工商业发展的
方向前进。
•3、教育内容世俗化
–中、高等教育中普遍去掉了神学内容,而增设了天
文、物理、地理、地质、气象、化学等自然科学科
目。19世纪上半期,私立文实中学被公立中学所取
代;州立大学进行适应社会需要的农工商教育。各
州教会所立大学取消神学科,注重自然科学教育。
高等教育中办了许多实业学院,如农、工、商等学
• 此期,初等教育多为慈善学校,学习基本的读、写、 算与教义问答;多为私立,主要为下层人子弟开设; 不受重视,教学质量很. 低。
(一)独立战争前,教育殖民化时期(续)
•2、中等教育:
• 多为拉丁文法学校;多招收移民中的上层阶级子弟,
学习古典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和宗教教义,毕业直 接升入大学(殖民地大学),为担任国家官员或教会 传教士做准备。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死板、体罚 成为常用的管理方式。 • 1751年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开始出
• 独立战争前,教育殖民化时期(1492-1776) • 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1776-1861) • 南北战争后国家教育制度的确立时期(1861-
19世纪末) • 二十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教育发展时期(十九
世纪末——二战前) • 结构主义的改革时期(二战以后)
.
(一)独立战争前,教育殖民化时期 (1492-1776)
美国经济体制的不统一,阻碍了资本主义在美国的 发展;从1861-1865年,经过南北战争,最终废除奴隶制, 从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很快就赶上和超过了欧洲的先进国家;二十世纪初,美国 工业总产值已跃居资. 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
二、美国近现代教育的快速演进
•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美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讲授人:杨洁
.
一、 美国社会的短暂历史发展
• 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后起的资产阶级的 民主共和国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 独立战争前,殖民统治时期(1492-1776年)
•1492年,当哥伦布环球旅行时,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 北美便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殖民地。英国成为北美最大的 宗主国,它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殖民地上英国移民达 80%以上。他们以英语为母语,贩卖黑奴,发展种植业, 这种统治持续到1775年。
–独立后,行政领导权又归各州政府,州的教育委员 会是州教育的决策机关,在州教委的领导下,又分 设学区,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 教育发展自由化 – 教育管理分权化 – 教育对象普及化 – 教育内容世俗化
.
(三)南北战争后国家教育制度的确立时期
(1861-19世纪末)
• 1861年-1865年,爆发南北战争。统一后,美国迅速成 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其教育呈现以下特色:
•1、形成典型的地方分权领导体制
–从历史发展看,殖民地时代,各殖民地各自为政, 实行地方管理。
皇家学院;最早建立的学院有哈佛学院(1639 年)、耶鲁学院(1701年)、弗兰克林学院 (1701年)等,主要开设文科课程、神学理论, 培养有高深学问的传教士和官吏。 分析:(1)各个州的教育为各教会教派所控制, 使教育具有浓厚的经院气息;同时也奠定了地 方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2)独立前,教育为宗主国教育的再现,还 没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没有明显的双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