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如何 遏制会计舞弊 、 提高会计信 息质量 、 投资者 重拾信 心成为 多年 以来 学术 界和实 务界 共 同关 心 的课 使 题, 寻找有效 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手段成 为重 中之重 。随着公 司治理结构逐 渐成为人们研究 的焦点 , 公 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 , 尤其是盈余质量的保 障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 本文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 的角度出发 , 用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信息含量 (no ao ot t 或者盈 余 i r t ncn n ) fm i e 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 (a er eac ) vl — l n e 作为标准 , u ev 来衡量会计盈余质量 的高低 , 基于南开大学公 司治理研究 中心编制 的中国上市公 司治理指数将公 司治理分类 为高 、 低两类 , 使用我 国沪深两市上市公 司的数据考察 公司治 理状况 对盈 余质 量 的影 响 , 而说 明公 司治 理对会 计 信息 质量 , 进 尤其是 盈余 质量 是否 具有 保 障
作用。
二 、 司治理 对 盈余 质 量 影 响 的理 论 分析 与 文 献 综述 公
( ) 一 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影响 的理论分析 公 司治理状况 通常主要包括 股权结构 ( 包括控股股东行为 ) 董事会 、 、 监事会 、 经理层 和利益相关者监
收 稿 日期 : 0 9 0 —1 20 — 6 4
关 键 词 :公 司治理 ;盈 余 质 量 ;盈 余反 应 系数
一
、
问题 的 提 出
现代会计的重要 目标之一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 中最重要 的是会计盈余信 息 , 而近年来屡 其 然
禁不止的会计舞弊案件使得会计信息几乎成为造假的代 名词 , 琼 民源 、 从 银广夏 到五粮 液 , 从安然 、 世通到 萨蒂扬 , 会计造假数额之 大、 影响程度 之深令投资者惊恐 不 已, 也使得会计信息 质量 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 。
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作用——以所有权性质为背景的经验分析

结 构对 盈余 管 理程 度 的制 约作用 。 第一 , 前 的研究 忽视 了不 同所有权 性 质下 公 司行 为 的异质 性 。 之 显然 , 量 国有控 股 上市 公 司 大 与 民营控股 上 市公 司并 存是 我 国现 阶段 市 场经 济 的鲜 明特征 之 一 , 不 同 的所有 权 性质 会对 公 司 而 治理 机 制 、 营 目标 及 决 策产 生深 刻 影 响 , 最 终将 影 响 公 司 的盈 利 能力 、 经 并 市场 表 现 和行 为 导 向 。 所 以. 以往 研究 结论 的部分 模糊 性 源于 对所 有权 性质 以及 由此 引致 的行 权方 式及 代 理 问题 的解 决
可见 , 就理 论而 言 , 司治 理可 以通 过一 整套 的制 度安 排 来保 证会 计 信息 的 质量 , 完 善程 虽 公 其 度 制 约着 公 司 的盈 余 管理 程度 , 有关 我 国上市 公 司 的治理 结 构于公 司盈余 管理 程 度 制约作 用 的 但
研究 还远 没有 达成 一致 的结论 。我们认 为 , 以往 研究 结 论 中的差 异 和争 议 主要 可归 因于 以下两 个
下 , 司治理 对盈余 管理 程度 的制 约机制 是否 有差别 ? 如果这 种差别 存在 , 公 其具 体表 现何 在? 第 二 ,所 有关 于盈余 管理 的实 证研究 都是 对盈余 管理 模 型的有 效性 和研 究假 设 的联合检 验 。 也就是 说 , 如果 盈余 管理 模 型未 能公允 的“ 画” 余管 理 程度 , 刻 盈 以此 来检 验 研究 假设 时 得 出的实
金 项 目 “ 资 者 保 护 与 资 本 市 场 资源 配 置 研 究 ”7 9 2 2 ) 和广 东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资 者 保 护 对 企 业 融 资 的 影 响 研 究 ” 投 (0 0 0 3 投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营销与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成都大学 孙笑摘要:本文从影响盈余管理的内部因素出发,研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有效遏制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一、引言盈余管理行为是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特定的利益,通过有意识的对公司盈利做出有利调整而对上市公司对外报告作出干预的行为。
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和公允性,给企业、投资者、社会资源配置带来不利影响,还不利于证券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众多,从外部来看,影响因素包括会计规范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等;从内部来看,影响因素包括股权激励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
本文从盈余管理动机出发,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上市公司为例,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四方面,下面就这四个层面一一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第一,股权结构固有影响。
股东大会即为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
股东是公司的最大出资方,一般通过股东大会来行使自己的权利,股东大会有权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职工代表除外),有权对公司的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决策。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极易发生大股东通过较高的控股地位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现象,然而上市公司一旦出现股权过度分散化,则又会出现股东无法有效约束和监督管理层,出现大量内部控制人进行盈余操作,造成利益损失。
因此国家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占有很高的控股权,但其一般委托相应的行政机关、政府官员作为股东代表或董事会成员行使股东权利,出于仅仅享受剩余控制权但不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原因,其缺乏监督动力,导致国有企业大股东缺位,造成国有企业管理层控制问题,引发盈余管理行为,无法避免地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损失了相关小股东的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联分析

盈 余 管 理 有 三 种 代 表 性 的 观 点 , 是 旨在 有 目 的 一
地 干 预 对 外 财 务 报 告 的 过程 , 以获 得 某 些 私 人 收 益 的
“ 露 管 理 ” 二 是 假 定 经 营 者 可 在一 系 列 会 计 政 策 中 披 。 自行 选 择 , 自然 他 们 会 选 择 使 自身 效 用 或 公 司价 值 很
准 则 的 规 定 , 利 润 进行 操 纵 。 对
我 国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特 征 , 先 是 证 券 市 场 不 发 首 达 .我 国股 市 市 值 一 般认 为 已达 国 内生产 总 值 的2 %, 5 还 有 较 大 的 扩 充 空 间 。 次 是 股 权 高度 集 中 , 其 资本 市 场 对 经 营者 约束 不 强 , 国 目前 证 券 市 场 流通 股 在 总 股本 我 中所 占 的 比例 仅 为 3.% , 1 6 而法 人 股 和 国 有 股 占6 . , 8 % 4 资 本 市 场 对 经 营 者 约束 非 常 有 限 。 次 , 事 会 的 内部 再 董 人 控 制 , 据 何 俊 f 9) 根 1 8的研 究 , 国上 市 公 司 董 事会 很 9 我 大程 度 上 掌握 在 内部 人手 中 , 权 结构 并 不合 理 _ 股 5 _ 。
所 谓“ 益” 收 即尽 可 能 地 募集 到更 多 的资 金 。 而我 国公 司
首 次发 行 股票 时 , 定 价是 采 用 每 股 利 润乘 以市 盈 率 的 其 方法 。 在定 价 策 略 的 两 大组 成 部 分— — 每 股 净 利 润 和 市 盈 率 中 , 然 后 者 的 可 操 控 性 空 间 非 常 狭 小 , 时 提 高 显 此 发 行 价 的主 要 手段 就 落 在 了每 股 净 利润 这 个 指标 上 。 盈 余 管 理 有 两 种 成 本 , 先是 审 计成 本 , 首 由于 盈 余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和盈余管理是影响公司运营和市场信誉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些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透明度和盈余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它们的关联。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透明度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公司决策及实施的一系列机制和原则,其目标是确保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及公司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信息披露透明度是公司向内外部利益相关方提供关于其财务状况、业务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的程度。
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披露透明度具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推动公司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披露关键信息。
例如,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有效监督管理层,确保信息披露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另外,高效的董事会运作和内部审计制度也是保障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关键。
相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差劲的公司容易造成信息披露不透明。
如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缺乏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误导投资者和隐瞒关键信息。
这些不透明的行为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和市值。
三、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公司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的有意的做法,以影响投资者、分析师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公司未来业绩的看法。
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盈余管理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
当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准确、完整且易于理解时,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
此外,透明度高还会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减少公司被发现违规的可能性。
反之,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公司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这些公司可能会低估或高估盈余,以达到满足业绩预期、避税、规避监管等目的。
盈余管理的实施会使得公司财务报表失真,误导利益相关方对公司价值的认知,进而降低市场信任和投资者的参与意愿。
浅析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和 会计估计 。此外 ,时问特 别是 时点 的选 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 。在研究盈余 管 理 时 ,必 须 同 时 具 有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观 念 。盈 余 管 理 的 目标 是误 导 那 些 以公 司 的 经 济 业 绩 为 基 础 的 利 益 关 系 人 的 决策 ,在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如果管理 当局认为 利益 关系人无法 发现 其盈余管理行 为时 , 则 可 能就 要 发生 盈余 管理 。
浅析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李迎盈 渤海 大学文理学院 辽宁锦 州 1 0 1 1 2 3
有很重要的地位 ,银行 在公 司监控方面有 着 实 质 性 的 参 与 。 为 了 满 足 债 权 人 的 要 求 ,避免违反一系列与 债权人签定的苛刻 条 件,并因此陷入 财务 困境 ,企业管理者 往 往会运用 盈余 管理 操纵企 业 的经 营业
1
、
二 、盈 余管 理基 本概 述
1 盈余管理的概 念 盈 余 管 理 ,是 指 公 司 管 理层 为 了 “ 误 导”相关利益者对企业 业绩 的理解或影响 那 些 基 于 会计 数 据 安 排 的 契 约 的结 果 ,在 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在编 制财务报告选择其 自身效用 最大化或使其 企业价值 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2 、盈余 管理 的特征 从一个足够 长的时段来看 ,盈余管理 并 不增 加或 减 少 公 司 实 际 的 盈 利 ,但 会 改 变公司实际盈 利在不同的会计期 间的反映 和分布 ;盈 余管理 的主 体是 公 司管理 当 局 ,客 体 主 要 是 公认 会计 原 则 、会 计 方 法
公 司治 理 对 盈 余 管理 行 为 的影 响 可 以 委托 人 与 代 理 人 利益 的有 限 性 ,监督 制度 分 别 从 外 部 治 理结 构和 内部 治 理 结 构 两 个 的 存在 成 为 必 然 ,监 事 会监 督 经 理 人 行为 角度来分析 。 并负责检查公司财务。由于监事会不可能 1 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 的影 响分析 做 到对经理行为的完全监督 ,评价经理 人 外 部 治 理 结 构 即 外 部法 律 和 制 度 环境 经营业绩的标准最 终以企业盈余等财务指 的约束 , 主要 是 通 过 产 品 市 场 、资 本市 场 、 标 为主,外部审计 成为完善 内部 治理结构 债权 人 市 场 对 代理 人进 行 间接 的约 束 。 以 的一 种 选 择 。尽 管 如此 ,经 理 人 在 会计 信 下分别从产品市场、资本市 场、债权 人治 息生成过程 中仍拥 有相 当的控制权 。为美 理 市 场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外部 治 理 对 盈 余 管 理 化 自己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 ,他必然有动 是如何产生 影响的。 力 通 过 选 择 适 当 的 会计 政 策 使 盈余 数 字 变 ( )产 品市 场 1 得有利于 自己,这种情 况下 , 自利型盈余 企 业 对 外 披 露 的 会 计盈 余 信 息 在 某 些 管 理 完 全 体 现 了 经理 人 的机 会 主 义行 为动 情况下 ,会较为受到 明显 的政治关注。尤 机 。为 了减少经理 人 自利型盈余 管理对股 其 是 垄 断 或 寡 头 垄 断行 业 能 够 获 得 超 额 利 东 利 益 的 损 害 ,必 须通 过 建 立 以 监事 会 为 润 ,因为较高的会计盈余披露 ,一方面会 中心 的 公 司 治 理结 构 ,加 强 对 经 理 人 的监 吸引其他潜在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或生产 督 ,同时 ,完善对 经理 人的激励机制。监 领域 ,增加行 业内竞争 ,最终导致较高盈 督制度和激励制度 的有效建立 ,可以使经 利的丧失 ;另一方面 ,会引起政府的特别 理 人的 盈 东 管 理行 为企 业 的 组 织 目标 为 导 关注 ,促 使政府通过加强管制或其他方法 向, 实现经理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均衡。 团 来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 ( )资 本市 场 2 【 考 文 献】 参 资本市场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定期和 1 林 钟 高 , 正 刚 . 司治 理 结 构 下 徐 公 公开披露企 业的财 务状况 ,这就使得盈余 的盈余管理[】 J。财经科 学,2 0 ,O) 0 6 (4 管理成为经理层 “ 改善”经营业绩的有效 2林芝 , 、 温佐 望 , 基 于 公 司 治理 结 构 . 的盈余管理效率 分析[ .法制与社会 J 】 手段。为了增 强投资者的信心 ,改善公司 2 0 o ) 0 7(2 的形象 ,使广大股东满意 ,企业管理层 总 5 、李维安主编 , .公司治理理论 与实 是想方设法提高公司股价 ,他们往往 利用 务前 沿【 . 中国财政 经济 出版社 , M】 自愿披露 等信息传递方式 ,提供并加工对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引言: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组织中不同层级之间的权力和决策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其中,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会计手段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以满足特定的目标或需求。
本文将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一、1. 董事会成员的角色和权力分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的背景和经验对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董事会成员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并且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经验,很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的滥用和失控。
2.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如果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漏洞或不完善,就容易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隐瞒财务信息或进行虚假报告,进而影响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 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公司薪酬激励机制对盈余管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如果薪酬机制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和盈余水平,忽视了长期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就容易导致盈余管理的预测偏差和不合理行为。
4. 大股东的影响力:大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较大的权力,其行为和意愿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大股东追求短期利益或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控制公司财务报告,进而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1. 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信任缺失:盈余管理的滥用和失控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准确和不真实,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缺失。
投资者可能由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而减少对公司的投资,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成长潜力。
2. 法律风险和违规处罚: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往往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规定,会面临法律风险和违规处罚。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和监管力度不够,就可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长期存在而不被发现,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3. 经营决策偏差和长期价值缺失: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偏向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价值的创造和可持续发展。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财务报告中选择特定的会计政策,以便调整收入和支出,从而影响其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在公司治理、财务会计、公司绩效评价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者的决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各种学术研究也反复探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提炼出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1.财务报告透明度财务报告透明度是指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并且能够清晰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而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指出,当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较高时,公司做出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减小,因为这些行为容易被揭露,从而损害公司的声誉和利益。
而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财务报告透明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市场监督、监管力度和公司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2.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监督机制。
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一些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越完善、董事会独立性越高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而且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行业、地区和公司特征都可能对其影响产生变化。
3.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环境较为繁荣、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盈利和市场地位,会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一些研究表明,经济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的时期,公司会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实现自身利益。
而且一些行业和市场特征也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4.管理层激励机制管理层激励机制是指公司为了激励管理层而设立的薪酬、激励计划和奖励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下旬·93·□一、股权结构与大股东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组织形式以及公司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Cho 和Myeong-Hyecn (1998)研究发现,企业的股权结构显著影响企业的价值。
Meconnell 和Servaes (1990)研究了托宾Q 值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低于40%~50%时,两者同方向变化;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这一界限后,两者反方向变化。
Nagar 、Nandat 和Wysocki (2000)分析发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越容易趋于一致,但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界限之后则结果刚好相反。
Bushman 等(2000)则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反向关系,认为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结构越集中,并且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越低。
Edward 等(2001)选用了1988~1994年的911家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对盈余信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法人的监控作用,盈余信息质量同法人相互持股程度正相关。
La Porta 等(1998)发现大股东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
Francis 、Schipper 和Vincent (2002)通过对美国公司的研究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将会降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Joseph 等(2002)研究了东亚地区977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关系,发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使得控股股东与外部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冲突,因此控股股东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外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这也就使得报告收益对外部股东而言失去了可信度。
同时他们发现,集中的股权结构可以防止公司寻租行为信息的对外泄漏,同时导致比较多的盈余管理行为。
Kooyul Jung Soo 和Young Kwon (2002)研究了韩国的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指出在大股东就是经理人的特殊股权结构下,盈余信息的真实性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表明在这样一种股权结构下,存在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协同效应。
同时还研究了集团外部环境对盈余信息真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团背景下,存在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效应。
关于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的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不同的,股权结构的不同是造成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文雷和姜萍(2007)研究发现,国有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
由此可见,国有股股东缺位严重影响了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当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具有一定的表决权时,其就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Yermack (1996)和Eisenberg 等(1998)证明,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业绩越好。
Dalton 等(1999)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Lipton 和Lorsch (1992)指出,当董事会成员超过10人时,因协调和沟通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因人数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董事会因此会变得缺乏效率,并且也更容易被公司经理所控制。
Yermack (1996)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 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当董事会成员从6人增加到12人时,公司的损失相当于董事会成员从12人增加到24人时的损失,即当董事会规模从小型向中型变化时,公司的损失最大。
由于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 值之间显著负相关,具有较小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应具有较高的市值。
Jensen (1993)认为董事会应当对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质量承担监督职责。
这种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者经常会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误导股东。
Dechow 和Beasley (1996)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董事会特性与财务报表欺诈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外部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较小;同时,成立了审计小组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有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监督机制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关联性。
Klein (2002)以美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研究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特性是否与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非预期的应计项目大幅增多,不论其组成是否包含少数外部董事,其效果仍然显著。
研究结果支持“上市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能较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综述钱海婷(710061)【摘要】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内容。
本文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文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管理层持股比例□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94·下旬好地监督盈余管理过程”的观点。
Peasnell (2000)对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如何设置、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会减少操纵性应计项目。
Teoh 等(1998)实证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的组成和特性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担任行政职务的董事比例与操纵性应计项目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未担任行政职务的董事比例与非操纵性应计项目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操纵性应计项目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国外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Yun W.Park 和Hyun-Han Shin 对加拿大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独立董事并不能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但独立董事和来自投资机构的董事却能明显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Beasley (1996)也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明显小于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公司。
Lawrencet 等研究发现,一个没有独立董事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时很可能是无效的。
Wallance 等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财务经验是抑制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我国学者的研究结论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暴金玲(2007)研究表明,董事会的非独立性弱化了对高管人员的监督与约束,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蔡吉甫(2007)研究表明,扩大董事会规模可以提高其监督效率、减少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董事会的监督效率在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
对于管理层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对于管理层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较高。
事实上,无论是调增还是调减利润,管理层都是在对公司利润进行操纵,其结果都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判断,董事会应当发挥其监督作用。
董事会对于不同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的监督效率差异表明,只有当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加大了董事会的监督责任时,董事会才会实施监督,董事会的监督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自利动机。
这也说明,董事会可能并不全是从维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总体上都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得不到切实改善,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管理层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于管理层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个不同的假设:①Jensen 和Meckling (1976)提出的“利益一致假设”,即管理层持股能提高公司价值;②Demsetz (1983)、Morck 和Stulz (1988)提出的“管理者战壕假设”,即管理层持股会促使管理者追求非公司价值最大化,以满足个人利益、防止自己被更换。
Morck 等(1988)研究发现,托宾Q 值和内部人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效率会降低。
Warfield 和Wild (1995)以美国1988~1990年161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同盈余信息的价值正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能够增加盈余信息含量和增强其价值相关性。
同时,通过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回归分析发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会降低代理成本、减小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Bagnoli 和Watts (2000)通过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在5%以下)的204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真实的盈余信息含量同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盈余信息含量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
Calaessens 等(2002)发现盈余信息含量同股东的控制水平正相关,他们将64家上市公司分为两组:管理层控制型(所有股东持股比例都在5%以下)和股东控制型(存在持股比例超过10%的单个股东)。
通过对这些公司1996~2001年5年的超额收益率和未预期盈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超额收益率和未预期盈余的变动符号相同的情况在股东控制型的公司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但不显著。
Fama (1980)认为,高管人员能够导致共谋行为并转移公司的资源和利益。
如果高管人员在公司拥有较多的股份,高管人员与控股股东结盟的可能性增大。
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越高,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期望分享更多的私人收益,因此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葛文雷和姜萍研究发现,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该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较少。
这说明如果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股东,他们的自身利益就会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公司的代理成本较小。
暴金玲发现,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是引发高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以及经济后果,导致会计信息发生变化;而盈余管理模式又反过来制约公司治理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1.李海涛.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诱因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53.葛文雷,姜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44.暴金玲.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的原因探析———基于公司治理角度.财会研究,2007;75.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当代财经,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