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

合集下载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6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6

课题:?第3节物质的构成?课时:1课时课型:新讲课【学习目标】1.掌握常有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2.记着常有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学会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依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简要方法、技巧与原理。

4.知道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那么、化学式书写原那么。

5.能依据常有物质的化学式读出中文名称,或由中文名称写出化学式。

【学习重、难点】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化合价的标明【学法指导】熟记常有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水由大批_____________齐集而成,水的构成元素是和, 每个水分子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

表示水构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2.单质是的贞洁物,有些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_________表示,如铝、汞、氦气等;有些单质的化学式用的组合表示,如氧气_________,氮气_______、臭氧等。

3.化合物是贞洁物,各样化合物中构成元素的是必定的。

表达这类关系的数值是。

请写出前面学过的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二、合作、研究、展现〔一〕怎样书写常有物质的化学式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1〕金属单质、绝全局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罕有气体单质都是由构成,其化学式的特色和书写规律是:。

如:铁水银石墨硫氦气。

(2)局部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构成,其化学式书写规律为。

如:氧气氢气氮气氯气臭氧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1〕原子团:称为原子团,化学上常用“根〞来命名,如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铵根、磷酸根。

〔2〕化合价:表达化合物中不一样元素原子数量比值关系。

化合价规律:〔1〕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平素为价,非金属常为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价。

〔2〕在化合物中氢常为价,氧常为价。

〔3〕不论在单质仍是在化合物中,等于零。

〔4〕在化学是书写时,正价往常写在边,负价常写在边。

3.常有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镁钙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俱全,铜汞二价最常有,氢一氧二为标准,单质价态总为零。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组成》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组成》1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构成一、复习目标:1、能使用一些常有物质的性质确立物质的构成。

2、能使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确立物质的构成。

3、经过练习,初步具备对一些构成较简单的物质推行成分研究的水平。

4、重视独立思虑及合作学习水平的培育。

二、复习要点:学会使用一些常有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确立物质的组成。

三、复习难点:对一些构成较简单的物质的成分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四、教课过程:讲堂导入,情境创建:〔一〕分块训练:考点一:元素1.定义:拥有同样的__________(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0多种,人工合成元素有20余种,可分为______元素、_________元素和罕有气体元素。

3.自然界中的散布地壳中含量由多到少的四种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____,其次是氦。

追踪练习〔一〕:1.人体内90%的钙存有于骨骼和牙齿中,这里描绘的钙是指A.离子B. 原子C. 分子D. 元素考点二:化合价1.观点: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化合物中不一样元素原子数量的比值关系。

它有____价和____价之分。

2.规律(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____价,非金属元素显____价。

氢元素往常显____价,氧元素往常显____价。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____。

追踪练习〔二〕:某种冷烫精的主要成分是溴酸钠(NaBrO3),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妥会惹起皮炎。

溴酸钠中溴(Br)元素的化合价为()AB.+4价.+5价C .+3价D .-5价反省沟通:考点三;化学式1.定义:用表示贞洁物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如O2、H2O、CO2、KMnO4等。

2.书写单质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或在元素符号__________加数字来表示。

如C、S、Fe、O2、N2、Cl2等。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依据元素的化合价来书写。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组成》2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组成》2

车辐山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活动单1、学习目标1、熟记常有元素的化合价,认识化合价的含义2、学会化合价的应用原那么。

掌握化合价与写化学式的方法;会对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

2、知识回想1、同位相互检查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背诵2、写出以下符号的化合价硫元素氧元素硫酸根氢氧根铵根3、回想化合价原那么:⑴⑵⑶化合价与离子的差别:1〕2〕3.自主学习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例1: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求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Cl〕的化合价。

概括方法:【当堂反响】求出以下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H2S S H 2SO3 H 2SO4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例2铝为+3价,氧为-2价,写出氧化铝的化合物例3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写出硫酸铜的化学式总结: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当堂反响】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氯化钠氧化镁氢氧化钾硫酸钾四.当堂检测1、以下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氩气Ar2B. 食盐NaClC. 一氧化碳OCD. 氮气2N2、以下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符合的是〔〕3—氯化铝B.钙离子—Ca2+C.2个氧元素—2OD.2个水分子—2H2OA.NaClB.NaIO3C.NaClO3D .NaClO3、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⑴.五氧化二磷;⑵.氧气;⑶.氯化钙;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请你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氢气。

〔2〕某气体在空气中占78%(体积百分含量),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

〔4〕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小结反省:用简要的语言,写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迷惑:。

上课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上课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板书: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隔绝空气(或氧气);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总结:要达到灭火的目的,只要具备其中一项便可。
【板书设计】: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一、燃烧(化学变化):
1、定义: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可燃物;
2、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3)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而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维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学会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学会讨论与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难点
1、燃烧条件的自主探究;
2、灭火原理与方法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灭火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燃烧知识入手,通过对燃烧现象的对比,找出燃烧的共同特征,从而让学生分析得出燃烧的定义,再通过实例说明目前我们认识的燃烧只是狭义上的理解,提出广义的燃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埋下伏笔。通过“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一系列活动,探究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白磷的燃烧和烧不坏的手帕两个演示实验,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条件以及应用,最后通过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和灭火相关实例的视频,总结出灭火的三个原理。这样的活动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9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9

教课根本信息课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学科初中化学学段:初中学段〔七—九年级〕年级九年级教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照新课程的改革,在教课理念方面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展开为目标,倡导教课民主,成立同等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学习环境〞是给学生创建一种“回归生活、陶冶心灵、着重体验〞的学习环境。

简单的说,新课程的实行突出两大问题:学习环境的开放与讲堂教课的效益。

那么,如安在开放的教课环境中,提高化学讲堂的教课实效性呢?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开放的学习环境:旨在给学生的学习更多的选择性,更加宽松的氛围,以及更多的学习资源。

我以为在讲堂教课中要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展开特色为前提,以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教课成效。

教课背景剖析教课内容概括:教材对化合价内容的论述略显简单和僵硬,难以辅助教师让学生成立起对化合价的有效理解。

假如完整依照教材,只是是让学活力械地甚至是被迫地记着常有元素的化合价,既增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又很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学生学科系统建构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与自己学科思想的训练与养成。

学生状况: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书写广泛不够正直,整体的数学水平错落不齐。

对于根基知识,同学们广泛掌握的不够扎实,对对于发布自己的间建议与感觉的水平就更差了。

广泛学习不够踊跃不够主动。

教课流程:研究式教课模式观点引入---自主学习----- 合作研究---- 观点成型—牢固练习教课手段:启迪指引法、议论法、〔图片、模型〕演示法多媒体及教具学具准备: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照物质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有物质的化学式;能依据化学式推行物质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逐渐形成对事物推行抽象归纳和定量办理的水平。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理解任何贞洁的物质都有固定的构成,不一样的物质构成不一样2、养成尊敬客观实质,仔细谨慎的科学态度教课要点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照物质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有物质的化学式;能依据化学式推行物质构成的简单计算。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3节物质的组成》11

化学式及有关计算教课方案材解读本节课包含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有关内容,新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教课中不宜任意扩大与加深。

在学习了有关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后可以部署教材中的“活动与研究〞内容,指引学生查察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认识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使他们理解到本课的知识在平时生活中是实用的。

1.计算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知识与技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目经过讲练联合、频频多练的方法让学生娴熟掌标过程与方法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根本计算。

感情、态度经过计算养成尊敬客观实质、仔细谨慎的科学与价值观态度,感觉化学与我们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课要点要点: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课难点难点:依据标签或说明书推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研究点一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情形展现]每种化合物均由不一样种元素构成,各样元素间的质量关系可经过元素质量比来表示,经过元素间的质量关系来表达各样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比率。

[问题研究] 怎样用元素质量比表示元素间的质量关系?[概括提高] 计算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比如,SO2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32×1)∶(16×2)=1∶1。

[讲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点二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情形展现]黄金是一种名贵金属,在市道上的黄金金饰中,有“18K〞黄金和“24K〞黄金之说。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

3. 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

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酒精、盐、糖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如饮料、盐水等。

2. 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定义。

二、探究溶液的本质特征(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本质特征。

三、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学会使用浓度表示方法。

四、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如稳定性、透明度等。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和浓度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科粤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3

科粤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3

化学九年级粤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 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对之前所学过的“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多 , 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基于此, 本节课关于燃烧条件并未用学生实验探究的形式, 而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归纳探讨了燃烧的概念与特点。

对于燃烧所需的条件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 再利用实验探究进行验证, 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对燃烧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深层次认识的探究过程中。

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 这样, 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

上好本节课, 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有一定的接触, 在之前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也对一些物质的燃烧情况有所了解, 对于如何灭火也具备最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对探究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一定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趣、有效、有用的教学方法, 实现最优化教学。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发生的一般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并通过视频材料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及自救办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逐步养成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元素》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初步形成物质由元素组成的概念,了解元素与原子概念和应用上的区别。

⑵水平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的水平、比较鉴别和分析综合水
平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⑶觉悟目标:通过元素概念的得出,了解科学先辈探索过程的片段,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学习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与原子的关系
3.学习难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4.难点突破方法:
⑴针对元素概念,让学生分析一个表格得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的结论。

⑵对元素与原子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通过练习比较归纳而出。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个小学校,本届学生共43人,其中有九个学生头脑
灵活,反应快,有一定的阅读和概括水平,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故我准备利用预习、笔记、当堂理解记忆、练习巩固、课后作业五步法来实行。

同时要求学生注意:
1.读表分析法培养学生思维水平。

2.参与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反应水平。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那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相互有何关系?
物质
构成构成
分子原子(板书)
分割
[讲授新课]
(一):(师)我们知道,世界上房子虽多,但基本上都由水泥板、门、窗、砖、瓦几部分组成;世界上汽车有近五亿辆,但每辆车都由车头、车身、车梁、车架、车桥、车轮、发动机、传动部分组成,那世界上的近三千万种物质是否也是由为数不多的部分组成呢?其实科学先辈们很早就实行着探索。

[屏幕显示]:古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
古希腊的“四元素说”。

瑞士的“三物质说”(老师解释)(师)公元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元素说。

组成
物质元素[板书] [屏幕显示]:
提示:1、甲、乙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丙、丁为特殊原子(带电),丙失去一个电子后就是甲原子,丁与丙化学性质有差别,失去两个电子后化学性质仍不同与甲。

(师):我们知道,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来看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子在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上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类原子(化学性质相同)的关键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能够不同。

定义:(尝试让学生看书总结)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师):定义中核电荷数后面括号中的质子数是什么意思?
同一类的意义何在?
(生):略
(师):元素有何特点?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无数量意义,属宏观概念,只能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

[练习]:上面表格中哪几个原子属同一种元素?
(师):举例说明元素的应用:
1.H2O、CO2、O2、O3、KMnO4的相同点是都含有氧元素。

2.CO(NH)2、NH4NO3、NH4HCO3、(NH4)2SO4之所以都称呼为氮肥,
是因为都含有氮元素。

[练习] :《一课一练》P--23填空
(二) (师):我们现在知道,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铁由铁元素组成,
还能够说水中含有氢原子、氧原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那元素、原
子究竟有何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
练习:⑴我们吃的精制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了碘酸钾而制成,这里的
碘是指:()
A :碘原子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物质
⑵二恶英是剧毒的致癌物质,生活中焚烧垃圾、塑料可产生。


中之一的化学式为C12H4ClO2,它是由组成,
它又是由构成。

⑶水是由组成,水是由
构成,每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

(三)(师):我们知道现在有近三千万种物质,那么共有多少种元素呢?
它们在地壳中、生物体中含量如何?
(生):看课本P40-41,及元素周期表(老师指导)(生):回答略。

(师):补充:1。

地球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铁。

2.宇宙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氢。

[屏幕显示]
地球模型---------铁核
宇宙-------太阳--------氢气球体
(生):兴奋。

(师):一把土有近一半为氧,一桶水近九成为氧,一位100斤的
人有近六十斤是氧,那么其他元素是不是就不那么重要?
[屏幕显示]
人缺碘---------患甲状腺肿大
人缺硒---------患克山病
人缺铁---------患缺铁性贫血
人缺锌---------患智力低下症
西瓜缺钾--------缺少糖份不甜
红薯缺硅--------表皮坑凹不平
(师生共同总结):略
(生)学生看学习学案作练习
(四)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大
自然原来是仅由一百来种元素组成的近三千万物质
形成,各种元素都有其重要性。

我们也了解到元素与
原子的关系,这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布置作业:课本P421、2。

(六)板书设计
近3千万一百多种
组成
物质元素
构成
分子原子
分割
本节课内容材料真实、科学而广泛,既紧扣教材重难点,又体现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让学生参与元素概念的建立,并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讲解科学,且联系了教材及学情,知识广泛,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同时重难点由学生突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使用,也有助于的探究水平的培养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