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理解社会中个体的层级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是三位对社会分层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社会学家。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以揭示他们在分析社会分层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分层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他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到来。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视为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

韦伯提出了“三个纯型的特殊接近”:经济类别、社会政治类别和身份类别。

经济类别主要基于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社会政治类别主要根据个人的权力和政治地位,而身份类别主要关注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这种综合理论使得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机会。

在涂尔干看来,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权利就越高。

与马克思和韦伯相比,涂尔干更关注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

比较与总结: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都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也是很多问题领域的开创者,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范式。

通过理解他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窗口进入到以社会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科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追求,以及方法上的突破。

与马克思、韦伯相比,涂尔干可能更强调社会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涂尔干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问题。

韦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是他对现代科层制、权力构成的关注,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关系和经济斗争的角度,所以都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套看法。

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我看到很多社会学教科书里几乎都把这三个人称为社会学的奠基人。

涂尔干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他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去思考,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谈现代社会形成的条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他特别关注社会团结的问题。

这对后来的功能主义形成了启发,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源头。

所以回到传播学,回到这样一个思想源头,其实涂尔干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在一个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自洽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分工。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内涵在涂尔干看来,人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为了使这种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化,涂尔干借助了当时的法律模式——“压制性法律”来进一步论述了该现象。

在这种传统社会里,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全部覆盖,人们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每个个体与集体是等同的,根本没有自己,只有社会在他们之中生存和活动,涂尔干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机械团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开始进行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分工,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看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分化,增强了个体意识,但人们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就像是人身上的器官,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貌似是分离的,但本质上是处于一个有机体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涂尔干与韦伯 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涂尔干与韦伯 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马雪峰摘要: 本文在对涂尔干和韦伯的相关著作的阅读基础上, 梳理了涂尔干和韦伯有关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的学术, 致力于使社会学从传统的思辨性体系中独立出来,涂尔干的研究, 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科学提供了经验的对象、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研究; 相对于涂尔干将“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韦伯则更关注对社会行动之“意义”的把握, 韦伯认为, 对社会科学, 特别是社会学而言, 只有将“意义”考虑在内, 其解释才可能是妥当的, 社会学诠释性的解释, 相对于自然科学观察性的解释, 不啻是一项额外的成就。

关键词: 涂尔干; 韦伯; 社会学研究方法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1858~1917 ) 和马克斯.韦伯(Max We2ber, 1864 ~1920 ) 同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其理论至今仍然长盛不衰。

今天的社会学研究, 依然需要以他们的理论为基础。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而言, 情况更是如此。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与他们当年所面临的问题, 有其相似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 社会学学科的确立,是以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立为基础的。

而韦伯和涂尔干的工作, 就是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的科学确立其研究方法。

本文意在梳理和比较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以利于我们定位和反思今天的社会学研究。

一、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涂尔干一生致力于为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工作, 他成功地使社会学从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式的思辨性科学体系中独立出来。

涂尔干一生勤奋多产, 著述颇多, 甚至在其逝世后, 根据其讲稿, 还出版了《社会学与哲学》(1924)等多部著作。

其生前出版的四部著作, 是世所公认的经典: 《社会分工论》( 189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 、《自杀论》( 1897 ) 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3) 。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在经济、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层次。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

本文将会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集中在阶级分析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层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存在,通过私有制生产方式的转型,社会将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认为资产阶级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阶级。

因此,他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相较于马克思更加细致和多样化。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还包括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他提出了三种理想型的统治形式和三种社会分层类型。

韦伯将统治形式分为合法统治、传统统治和魅力统治。

在社会分层方面,他将社会划分为经济阶层、社会阶层和政治阶层。

经济阶层主要由财富和权力来决定,社会阶层主要由社会声誉和地位来决定,而政治阶层主要由权力来决定。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着重于社会整合和个体的集团化。

他将社会分为四个层次:行动群体、互助群体、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

行动群体和互助群体更加关注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利益,而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利益。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主要取决于个体在不同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认为,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比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各自的差异和共同点。

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韦伯则更加注重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涂尔干则关注个体在群体中角色的不同。

除此之外,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更加多元和宽泛,将社会分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其主要研究的是有关社会学体系及其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角度、出发点、基本理论及阐释社会现象应该依循的原则与逻辑等。

作为社会学发展中的两位巨匠,涂尔干与韦伯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涂尔干终其一生努力将社会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确立了社会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实证社会学”。

韦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行为,对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强调社会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学研究有其特殊性,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研究中理解,解释的意义,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解释性社会学”。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涂尔干与韦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值得我们去分析,比较。

下面将从研究对象、研究立场、解释规则,价值四个方面对他们研究方法的不同展开讨论。

1、方法论的逻辑起点的比较(研究对象)迪尔凯姆的方法论认为社会学恰当的论题应该是“社会事实”,并且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社会探索的出发点。

他将“社会事实”界定为:所谓社会事实就是可能对个体施加一种外在的约束的行为方式,而不论这种方式是否限定不变,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可能普遍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同时又独立于在个体身上显现的自主存在的行动方式。

即认为“社会事实”是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与社会感受。

它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或心理现象。

由此可见。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特点。

韦伯的方法论逻辑起点则是““社会行动””。

他认为““社会行动””是指行动个体将主观意义赋予了他的行动,““社会行动””是指这样的一种行动:它的主观意义将其他人的行动考虑在内,并在进行过程中以此作为定向目标。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现代性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现代性理论比较
( 马克思关 于现代性 的分析。 . 一) 1 现代性的起源。 马克
现代性的起 代性的起源、 发展及界定
( ) 一 现代性 的起 源及发展 。现代性是 在后封建 的欧洲 建立 的, 随着现 代社会 的发展 , 2 纪 日益 具有 世界历 在 0世 史性的影 响力 。 0世纪 6 2 0年代前后 , 欧美发达 国家相继进
思在现代性理论中使用 的是 “ 资本主义” 这一概念 。马克思 对待现代性 的基本立场概括为对于现代性 的继 承 、 叛和 反
重建 这三者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产生 以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的 出现 为标 志 。马克 思认为现 代性就是 资本 主
入 了“ 后工业社会 ” 。与此 同时 , 随着技术进步与 生活富 伴
产和市场经济 。3它涉及政治制度 。 . 二、 马克思 , 韦伯 。 尔干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涂
于现代性 的分析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 意义和理论 意义 , 文 本
主要探讨三位学 者关于现代性 的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
社会 学从其诞 生之 时起就表 现出 了对 现代化 的强烈 关怀 。我们在分别看一 下在古典社会学领域 比较有影响力 的三位学者关于现代性有哪些观点:
【 作者简介】 王玉影( 95 )女 , 18 一 , 黑龙江宾县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1 ・ 3
干认为现代性 的起 源是 以法国大革命 和工 业革命 为标志
的。在涂尔干看来 , 现代 性是从机械 团结 向有机 团结 过渡
与人类渴望 自由的根本问题 ,甚至反 而加深 了这些 问题的
策取向上的不同。 【 关键词 】高现代性 ; 马克思 ; 尔干; 涂 韦伯
【 中图分类号 】 C 1 【 9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0 6 2 1)9 0 1 — 2 0 9 3 3 (0 0 0 — 0 3 0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对韦伯社会学理论评价

对韦伯社会学理论评价

对韦伯社会学理论评价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是从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作切入的,但是尤其注重制度与行为的文化意涵。

所以,尽管他强调“行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但这行动并非单纯的行为,而是有意义的行为模式。

所以,行动是和观念、态度、价值等整体的结合,凸显“精神”。

由于行动是在制度中发生的,他不仅注重有意义的行动或者行动者本身的动机以及行为上的意义,更加注意人际关系:他关注个体、人与人的互动、个人和制度的“能动性”(agency)。

虽然很多作用和意义不是个人可以意识到的,但他的制度研究仍以人为中心。

所以,他比较强调行动者并非制度的功能。

比如他在回答“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方?”的问题时,选择从基督新教伦理作切入点。

由于这涉及新教伦理中天职(calling)的观念,使得要求西方人在伦理上,做一切事情都必须尽力而为,来完成上帝要他们做的事情,致使宗教的非理性观念产生理性科层制组织的结果,也涉及现代化理论讨论的成就动机。

要达到西方的现代性,所有人必须有很高的成就动机。

所以,韦伯很在意行动者和制度本身的意义。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韦伯的社会理论不仅比涂尔干的更容易凸显被研究者的观点,还更利于了解被研究社会的复杂性,有利于剔除社会理论之中的资本主义文化偏见。

虽然是这样,韦伯的研究还是多聚焦在历史的进程,并且是通过理念型模式建构来凸显整个行动者、制度的意义。

尽管他强调用主观论对抗客观论,可是,就像前面提到的,他的主观论着重研究者的诠释与了解,并非着重于被研究者的主观观点。

所以,从他的社会理论衍生而来的研究,如葛兹的诠释人类学,通常还不足以充分呈现人类学所强调的被研究者的观点。

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理论诠释者就算可以赋予被研究者主观观念的重要性,却通常造成一种将非西方社会的落后或者低度发展归因于当地文化不够理性化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正好能够弥补这种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

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

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

通晓其背后的意义,并最终作出因果性说明。

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

韦伯也因此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

从两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两大流派之间的差别。

这两大学派自产生之时就存在着这样的对立。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是实证主义的。

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他提出了解释社会事
实的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社会事实只能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其实质强调了研究社会事实要坚持客观性和普遍性,不能将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体行为或个人心理层面。

第二条原则是:社会事实的功能与它的起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

韦伯以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效的方法是难以适用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无法解释具有主观意义人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以社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为起点,必然采用类似于解释学的理解的方法。

区别。

以实验和统计分析等为手段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适用于社会学。

韦伯认为,研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应当同研究自然事物的方式有根本研究,研究社会行动的方法是理解,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体验和同情来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体验侧重的是感受经历和经验;同情强调的是把对方当作自己一样的主体去思考与评价,其鲜明特点是情感在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中的投入。

因此,研究者就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移情式”的理解,探讨他人的“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从而对于“社会事实”作出合理的解释。

涂尔干坚持“社会唯实论”。

他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不能简单的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任何还原论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对社会及其现象的理解,对个人的研究只有在对于整体社会研究具有意义时,才是必要的。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为蓝本构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认为实证精神具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能够确保社会学的科学性质,认为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研究的经验基础及研究使用的方法。

韦伯坚持“社会唯名论”。

他认为社会不具有实在性,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且可以化约为单独的个人层面去研究。

他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个人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只有行为者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个人行为才是社会行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过程可以被还原为个人间的交往行动,从而得到解释,因而社会学研究应当是个人层面的,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

韦伯的人本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由人类行动构成,社会学要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行为的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才能揭示社会过程的因果性。

人的行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的主体其动机、意图等只有通过理解方法才能把握。

两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反映了社会学理论中整体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人文主义的对立。

造成几乎同时代两位大师理论如此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学家思维方式是推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学思想史发展表面上是不同社会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相互更替,而深层上却是社会学思想家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