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

合集下载

影响儿童精神障碍疗效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儿童精神障碍疗效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儿童精神障碍疗效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吴元贞;郑毅;崔永华【摘要】本文对儿童精神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儿童精神障碍;疗效;影响因素【作者】吴元贞;郑毅;崔永华【作者单位】10008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4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的改变,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带来诸多紧张因素,精神疾患成为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

Leckman等[1]估计全球儿童青少年中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7%~22%。

Patel等[2]认为在成人精神障碍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始发于青少年时代。

相关调查表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约14%,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本文介绍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疗效与发病年龄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不同[3]。

研究表明儿童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其发病年龄越早,疗效及预后越差。

其原因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心理活动正处在发展过程,认识功能不成熟,抽象思维差,语言表达不完整之故。

另有学者[4]认为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状态这一生理特点对病程有良好影响,及早治疗其功能易于恢复,成年人大脑皮质相对已经发育完善,损害后不易恢复。

目前儿童精神障碍的干预措施主要以下几种:①特殊教育与培训:是儿童精神发育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等;②心理治疗:是情绪障碍、适应不良、心理疾病以及某些行为问题的重要治疗方法;③药物治疗:为重型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及干预ppt课件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及干预ppt课件

国内外动态
2004年中国精神卫生日是:
关注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
主题:快乐心情 健康行为
国内外动态
12-22%美国儿童有精神障碍 7.5百万-1400万
5-9%有明显的功能损害 <20%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甚至很少能看儿
童精神科医生 而很多孩子是可以各种治疗中(药物及其
行为治)得到帮助 ….美国精神卫生中心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 低一等,抬不起来头。这种自我严惩影响了自己的情 绪,对什么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精神健康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精神健康
亚健康状态 (第三状态)
轻性精神 障碍
精神病
·精神愉快 ·精力充沛 ·社会适应良好
什么是行为问题呢?
儿童行为问题 (childhood behavior disorders) 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 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李雪荣,1987) , 其诊断分类尚未确定(沈渔村邨,1995 )。
儿童行为问题包括行为和情感两个方面 (Walton,1985) :行为问题如攻击、不听管 教、偷窃、逃学、说谎、离家、纵火等,情感 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
婴幼儿期:1.说话迟(3.6)2.过分哭闹(4.1)3.小便控制差(4.3) 4.养育困难(6.9)5.退缩(7.2)6.适应差(7.8)7.生活不规律 (9.2)8.易分心,过渡活动(9.8)9.说话走路较迟(10.9)
学龄期:1.脑电图慢波明显多 2.软症状明显高 3.学习困难,干扰别人,人际关系差 4.情绪行为异常
• 不好的倾听者
• 用“心”
• 理解和领会思想与 感情

惊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统计数字

惊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统计数字

惊⼈的中国⼉童青少年⼼理卫⽣问题统计数字
惊⼈的中国⼉童青少年⼼理卫⽣问题统计数字
国家⼼理咨询师吴剑
2010年6⽉13⽇
据国内某权威杂志分析,中国⼉童青少年⼼理卫⽣问题的主要统计数字:
⼀、中国⼼理卫⽣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童青少年中⾄少有3000万⼈受到各种⼼理问题的困扰;
⼆、 2004年全国出⽣缺陷总发⽣率128万,每年出⽣⼉童2300万,每年有20-30万⾁眼可见先天性畸形出⽣,加上出⽣后数⽉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童总数⾼达80-120万/年,这些⼉童容易出现各种与发育相关的继发⼼理⾏为问题;
三、 20世纪90年代⼀项研究,4-16岁城乡⼉童青少年,发现各种⼉童精神与⾏为障碍达38种,患病率为15%;
四、中国互联⽹信息中⼼2007年报道,我国⽹络过度使⽤者36%是⼉童青少年,18岁以下的达到2869万(18%),其
中留守⼉童所占⽐例相当惊⼈;
五、⼉童虐待和伤害总发⽣率为17%;
六、意外伤害成为我国0-14岁⼉童第⼀致死致伤的原因;
七、某城市的⼀项⾃杀问题的调查表明,中⼩学⽣发现有⾃杀意念者15%,有⾃杀计划者6%,⾃杀未遂者2%。

第七讲 父性教育

第七讲  父性教育

三、父性教育的意义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 研究会副会长、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认为: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两性结合,有 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 全部交给母亲。这样的分工有历史的原因,经济 的原因,但是是有缺撼的。在还没有实行计划生 育政策以前,许多家庭中有男孩也有女孩,很多 孩子可以从哥哥那里感受男性的力量。而现在城 市里大都是三口之家,如果父亲常年不在家,孩 子就是生活在女性世界里。他对男性没有深刻的 感受,会发生缺钙一样的精神营养不良。
• 90%以上的家教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 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 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 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 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
• 北京动物园出现了“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 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 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的极端危害。 • 他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养成了对母亲的狭隘的 依赖感。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 能做,都有规定。他缺乏自我意识,很少与别人 交往;直到上大学才学会骑车,甚至他骑车上学 的路也要由母亲来指点。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 顺从母亲报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电机专业,放弃 了他喜欢的生物学。
• 当然,这并不是贬低女性和母性。 • 女性和母性非常值得推崇的。冰心说过,女性占有50%的 真、60%的善、70%的美,完全赞同。 • 女性,特别是母性,其天性是更符合人性的:人类的未来, 必然属于女性所代表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人类的发展是 不断扩展的圆圈,那么,女性就是这个圈的原点,男性则 由此出发,去伸展半径,拓展人类的空间。男性是向空中 飘扬的风筝,但系着风筝的绳头永远都握在女性手里。那 是未来趋势。 • 现实社会还是男性更有力量、更有支配权的社会;父性教 育,也有特殊的优势,是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析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析摘要:据调查,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7.5%,其中常见的有注意力缺陷、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等疾病。

精神障碍疾病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可延续至成年,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负担。

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治疗中,由于儿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生理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药物的使用也与成人具有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综合多篇研究内容,论述当前对于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药物治疗引言: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对患儿个人发展、家庭经济、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与成年人相比对于药物的反应不同,这也增加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治疗的难度。

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性,本文对抽动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几种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并作如下综述。

1 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表现为不随意突发、重复、快速、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发声抽动的复杂、慢性精神障碍[1]。

早期治疗对于症状的改善尤为重要,临床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为各种神经阻滞剂,即神经抑制性药物。

1.1氟哌啶醇研究表明[2],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症状的有效率约为70%~80%,治疗效果显著。

青少年儿童在用药时,初始计量宜为0.5m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如无明显疗效或未出现不良反应,每周可增加0.5mg剂量,一般日剂量应在0.5~6.0mg,于睡前服用。

如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1.2硫必利硫必利属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于氟哌啶醇相比疗效较低,但其副作用也相对较小,常见的副作用有无力、头昏、嗜睡等。

硫必利服用剂量为50~100mg每次,每日服用2~3次。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二、具体行动(一)心理健康宣教行动。

各类媒体要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学校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

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有条件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


不准 违 反 决 策程 序 擅 自决 定 重 录取 、 业 技术 职 务评 聘 、 专 科研 项 目评 审 获取 荣 誉 、 称 、 历 、 位 等 利益 。 者 职 学 学 或
要 干部 任 免 、重 要 事 项 安排 和 大 额 度 资 等工作 。
从 事有 悖学 术道德 、 职业 道德 的活动 。
术职 务 评 聘 、 务 晋升 以及经 商 、 职 办企 业 ( 来源 : 华网 ) 新
二 、 准在 干部 选拔 任用 ( 用 ) 不 聘 中拉 介 活 动 。 舞 弊 , 采取不 正 当手段 为本 人 或他 人谋 商 、 或 办企 业 。 三 、 准违 反规 定干 预和 插手 学 校基 礼 金 、 不 有价证 券 、 支付 凭证 等财物 。
十 、 准利 用职 权 和职务 上 的影 响 为 不
金 使 用等 事 关学 校 改 革 发展 全 局 的重 大 事 项。 选票、 打招 呼 。 官 许愿 , 封 任人 唯亲 , 营私 取职位 。
五 、不 准 违反 规 定 在 校 内 外 经济 实
体 中兼 职 或 兼职 取 酬 ,以及 从 事 有偿 中 本 人 或 领 导 干部 之 间 利 用职 权 相 互 为对 方配 偶 、 子女 及 其 配偶 、 其他 亲 属 以及 身
适用住 房 等保障 性住房 。 九 、 准 以不正 当手 段 为本人 或 他人 不
知。 教育 部直 属高 校党 员领 导干 部 应遵 从 借 贷 、 大项 目投 资 等经 济 活 动 , 重 以及 校 取 津贴 、 补贴 、 奖金 , 违反 规定 买 卖经 济 或
办产 业 、 勤服务 等经 营管理 活动 。 后 四 、不准违 反规 定 干预 和插 手 招生 、
22 0 0年以前 , 全球 儿童精神 障碍 增长 5 % 0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三、童年期(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二)品行问题 指以经常性说谎、偷窃、攻击行为、
逃学等为特征的行为问题。其特点是, 症状具有反复持续出现的倾向,这类儿 童具有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状态,严重时 可发展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三、童年期(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往往是学龄期儿童行为异常的主要原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精
神卫生,是探讨人类如何来维持和保护心 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一门学问。 健康定义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良 好状态”
5.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儿 童的行为异常综合征
特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 的注意力集中困难。
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常表现为学习 困难、学习成绩低和社会适应力差。男多于 女,起病于学龄前后,患病率约3%-10%。
该征原因复杂,常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的专家认为可能与遗传、脑损伤。铅中毒 和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这些表现往往与儿童正常心理社会发展 存在区别,但多数属于量变。
其二,这些表现可被看作是对待特殊状况的反 应。有些儿童可能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 面经历心理与行为上的困难,属于过渡性适应 不良或一过性表现,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失 调”。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不属于 心理卫生问题。
形成习惯的方向发展。 ②引导小学生把《小学生守则》的10项要求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患病率超国际均值
2010年06月10日06:55京报网-北京日报海慧芝我要评论(15)
字号:T|T
海豚能发出2000赫至10万赫的多种波长高频超声波,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激活作用。

亲近海豚,会改善患儿的情绪。

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角落接受治疗。

供图/东方IC
6月2日,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议暨第6届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会议在京开幕,这是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成立73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学术会议。

有关专家提出, 2020年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更值得重视——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儿童青少年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2020年以前
全球儿童精神障碍增长5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痴呆外,各种发生于成年人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均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

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

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

儿童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一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

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北京地区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递增
目前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以北京市为例,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1993年为12.9%,2002年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2%。

近5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13.97%至19.57%之间。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

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为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

■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300人
由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比较难以发现和诊断,国际上估计大约只有20%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而我国的数字更低。

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目前我国儿童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指出,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300人,而美国每4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1名儿童精神科医生。

他呼吁加大对儿童精神障碍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儿童精神疾病学科的投入。

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

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我国普通人群和非精神科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低,不少患有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比如儿童抽动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但在一些医院却常被诊断为耳鼻喉科疾病,误诊率高达70%至80%。

链接
教会孩子六项“生活技能”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

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

具体可表述为以下几种: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不明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孩子更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发扬长处,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

3、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儿童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

因此,要教育他们学会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些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

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

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技巧和方法。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